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空觀念】新文化運動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分子中廣泛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核心知識】階段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主要表現: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新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新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3、關鍵詞:一條主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兩大任務 反帝反封建兩個階段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三大事件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知識建構】第12課 新文化運動【2022課標】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站:思維導圖第二站:知識梳理知識點1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背景:中華民國政局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4.主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5.思考:北大為什么能夠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①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多在北京大學任教))②蔡元培擔任校長后,銳意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辦學理念,提倡“學術思想自由”。③《新青年》雜志由上海遷往北京(1917年),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時空觀念】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時間 1915年地點 上海標志事件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重要陣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知識點2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6.主要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提出。文學革命,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文化運動的斗爭矛頭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內容 詮釋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針對尊孔復古的逆流,《新青年》強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了禮教吃人的本質。)提倡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只有民主科學才能救中國(陳獨秀首先提出)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 提倡白話文,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1)、內容: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口號: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口號是誰首先提出的?他將它們稱為什么?陳獨秀首先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3)、矛頭:新文化運動的斗爭矛頭是什么?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4)、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發端是什么? 以新文學的形式揭露封建禮教的是誰的什么文章?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是文學革命的發端);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7.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西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絕對的肯定或否定),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8.如何正確的評價新文化運動?性質(地位) 是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進步性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知識分子受到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了條件局限性 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與肯定(過于偏激)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改造、創新,與時俱進)【史料實證】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特點 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開始作用 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此我們得出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層層推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第13課 五四運動【2022課標】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第一站:思維導圖第二站:知識梳理知識點1 五四運動的爆發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等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為何還是成為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外交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原因: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仍然外受帝國主義的蹂躪,內有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經濟落后,主權不能獨立,中國依然受到被列強宰割的命運。教訓:中國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強權即公理。3.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4.口號: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5.在五四云的的口號中,體現運動性質的是哪一條?為什么?“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外爭主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體現了反帝的要求。內除國賊:矛頭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政府的封建統治,體現了反封建的要求。知識點2 五四運動的擴大6.擴大: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7.結果: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8.為什么說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原因:五四運動實現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目標,但是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史料實證】五四運動第一時期的相關信息時間 1919年5月4日地點 北京參加者 北京3 000多名學生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要求 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結果 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了30多名愛國學生【時空觀念】五四運動的過程。階段 時間 中心 主力 口號 方式 結果第一階段 (爆發) 1919年 5月4日 北京 學生 ①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②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③取消二十一條 ④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罷課 被鎮壓逮捕第二階段 (擴大) 1919年 6月3日 上海 工人 罷課 罷工 罷市 直接目標 得以實現知識點3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9.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徹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妥協。愛國:從背景、口號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10.意義: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1.五四精神的內涵?五四精神: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和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民主、進步、科學是其精神真諦。【歷史解釋】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歷史解釋】1).五四運動的口號中最能體現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2).五四運動的核心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3).五四運動爆發的國內因素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人民生活困苦;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時空觀念】新舊民主革命的比較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022課標】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第一站:思維導圖第二站:知識梳理知識點1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傳播的背景:(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知識分子看到曙光:中國知識分子看到曙光的事件是什么?為什么?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給中國傳來了馬克思主義;(2)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什么影響?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他們開始向工人階級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了工人的階級覺悟。(一句話:使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2、傳播的方式:①說一說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哪些方式?主要有個人宣傳、團體研究以及向工人宣傳等方式。②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階級中傳播的方式有哪些 組織工會、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和識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3.李大釗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頌揚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4、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④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史料實證】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無產階級成長和工人運動對比表比較項 辛亥革命前 1912年—1919年工人人數 66萬 200萬左右罷工次數 100多次 130多次規模 幾百人 幾千人斗爭的形式 分散斗爭 同盟罷工、聯合斗爭斗爭目標 多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經濟斗爭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知識點2 中共一大的召開5、中共一大(1)時間:1921年7月23日。(2)地點:上海→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3)參加人員:毛澤東、董必武、李達、陳潭秋等13人。(4)主要內容:①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②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以達到最終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③主要任務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④選舉出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6、中共一大歷史意義①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③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榮道路,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征程。思考:為什么說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注意從三方面理解)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7、中共二大:(中國二大正確分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時間,地點 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奮斗目標 建設共產主義黨的最低綱領 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知識點3 全國工人運動的商漲8.背景: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在黨的組織和推動下,從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9.高潮;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10.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歷史解釋】1、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什么地方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2)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3)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4)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全國統一的政黨——中國共產黨。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家國情懷】紅船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唯物史觀】中共“一大”有什么缺陷?“二大”如何彌補?中共“一大”只提了最高綱領,未提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二大”在分析中國革命的實際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