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目標 ①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③掌握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重點和難點 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物像(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課時分配 1課時教學方法 實驗法教學設計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走進新單元 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指導學生看課本35頁內容,提問、朗讀,引出主題。導入新課 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講授新課 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 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取鏡和安放 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 指導學生看課本第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進行抽測。顯微鏡的使用 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明確應注意的問題后,動手操作,觀察。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動手操作,注意規范。 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③動植物玻片標本;④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 巡視并給予鼓勵性評價。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ד或8“×”,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規范用語:應說明亮的視野,不說圈。 ④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 觀察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確: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 問: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顯微鏡的使用錄像。 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小組競賽 按座位縱向分成四大組,隨機抽查一組,起立操作,另外三組指出問題,評價。 明確評價標準,限定2分鐘內找到物像。練習 思考,回答。看書3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么辦?課堂小結 學生暢所欲言 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