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與突破04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3-15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與突破04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3-15課)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梳理與突破04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范圍:第13--15課)(期末復習大串講)
中國古代史基本線索:
兩條基本線索: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及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兩個民族大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
四個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結束春秋戰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2)西晉:結束三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3)隋朝: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4)元朝:結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單元概述(第13--15課)
西漢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的政治動蕩,中國社會危機嚴重,導致了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政治方面 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社會動蕩,王朝走向衰敗。
經濟方面 絲綢之路開通,促進經濟發展
思想文化方面 秦漢時期史學、文學、科學技術、藝術都有突出成就。
2、時空觀念
1)、歷史階段特征: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統稱秦漢))我國歷史階段發展特征是什么?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2)、秦的統一: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秦始皇
3)、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和發展:漢朝什么時期大一統局面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時期
4)、絲綢之路:漢代開通的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是什么? 絲綢之路。
5)、單元線索:
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兩大人物 秦始皇和漢武帝。
三大成就 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3、課標要求(第13--15課)
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
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4、知識體系
考點1、東漢的興衰
【2022】版課標·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
1.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2.光武中興
措施 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
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結果 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光武中興 ”
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東漢中期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臨朝,致使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后依靠宦官奪取政權,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導致宦官專權。
2)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宮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
3)影響: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4.黃巾起義:
1)原因: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社會上大批貧民流離失所,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廣大人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黑暗統治了,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2)特點: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3)爆發時間:184年
4)領導人:(創立太平道)張角
5)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6)結果及影響: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名師點撥】
(1).西漢滅亡后,接著建立的新政權是新朝,而非東漢。
(2).黃巾起義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它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并沒有直接導致東漢政權滅亡。
【歷史解釋】東漢衰敗的原因
(1)統治階級的腐化:東漢末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到靈帝時,公開賣官鬻爵;官員為了攀升,開始大肆搜刮,導致百姓難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后期皇帝幾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邊的宦官、外戚開始相互殘殺,交替專權。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亂,地方豪強勢力開始逐漸膨脹。
【唯物史觀】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
【知識拓展】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比較
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不同點 爆發 時間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領導人 陳勝、吳廣 張角
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賦稅、徭役,殘酷的刑罰等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東漢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災荒連年
相同點 都屬于農民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但結果都失敗了
【探究活動】 東漢王朝(史料實證)
史料: 漢順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摘編《后漢書》
設問:材料中的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側重歷史理解)
參考答案: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淪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諂佞奸徒,趨炎附勢,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極盡榮華。說明當時的朝廷黑暗政治腐敗混亂。
考點2、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2022】版課標·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西域: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1.張騫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時間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發展與西域各地方政權的友好往來
結果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影響 (1)連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擴大了西漢王朝的世界視野。被稱為“鑿空之行” (2)民族關系: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 (3)政治影響:奠定了西漢王朝對西域管理、經營的基礎 (4)對外交往:直接推動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2.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設置西 域都護 時間 漢宣帝在位時
概況 西漢朝廷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其管轄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意義 管轄新疆: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推動西域發展:加速了西域地區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 對東西方交流:促進了漢族與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保障了往來商旅的安全,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超 通西域 概況 西漢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漢朝與西域的往來中斷。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帝國),受阻于安息(古代波斯),但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影響 使西域各民族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3.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1).開通條件:張騫通西域(兩次出使西域)。
2).開通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內)→中亞、西亞→歐洲(大秦)
3).開通意義:
絲綢之路是古代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后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雖失敗但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再后,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注:張騫是絲綢之路開通第一人。
2.海上“絲綢之路”:
1).開辟者:漢武帝
2).開通路線:
從東南沿海港口(南海)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3.補充:
“一帶一路”的一帶:是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重要地位:
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或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有重要現實價值:
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合作共贏(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歷史解釋】
1、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
2.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
(1)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漢武帝時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
(3)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展。
(4)秦漢文化的發展以及以絲綢為主的極富地域特色的產品對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歷史意義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的鑄鐵、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發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寶石、樂器等傳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④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為以后漢對西域進行行政管轄打下了基礎。
(2)現實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絲綢之路在今天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對當今中國的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互通有無的商貿要道。
【史料實證】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比較
【探究活動】 張騫通西域(史料實證)
史料1: 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
——《漢書·張騫傳》
史料2:
設問: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此后開通了哪一條溝通亞歐的陸上交通要道 (側重歷史解釋)
參考答案:開漢朝與西域之間往來的先例。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事件:張騫通西域。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考點3、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2022】版課標·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1.造紙術的發明:
1)書寫材料的變化:(甲骨文)龜甲、獸骨——青銅器——簡帛——紙
發明紙的原因:用簡帛做書寫材料有何弊端?
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紙的發明:西漢時期 。西漢早期的麻紙。甘肅天水(說明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紙); 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3)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改進的意義:造紙術改進的意義是什么?
擴大原料來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4)造紙術傳播的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易錯易混】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 )
西漢 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
東漢 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逐漸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
2.醫學
(1)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著《 傷寒雜病論》。
(2)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擅長針灸、湯藥和實施外科手術。
3.《史記》: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這部巨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學習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東漢末年興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2)道教能夠傳播的原因有哪些?
①道教教義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統治者利用道教統治人民。
②治病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3)佛教:佛教: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陽建的白馬寺; 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及建筑、雕刻、繪畫等各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名師點撥】
1.西漢時的人已經掌握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道教是一種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不能將二者混淆。
3.佛教誕生于印度,西漢時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4.《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解釋】
1、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
(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
(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
(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
2、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統治者維持等級秩序。
②消磨勞苦大眾的斗爭意識。
3、結合當時社會情況,說說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義,使其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這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傳播。
【探究活動】 司馬遷《史記》(史料實證)
史料  1958年,歷史學家郭沫若參觀我國西漢一著名史學家故里時,留下這樣的詩句:“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br/>設問:材料中的“太史公”是誰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司馬遷?!妒酚洝酚浭隽藦膫髡f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三千年的史事。
常規考點+高頻考點
常規考點01 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法指導:東漢中期以后的政治特點就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社會動蕩。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級期末)《后漢書》載“會質帝崩,桓帝……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東漢中后期( )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官僚結構冗雜臃腫 D.豪強地主橫行無度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后期開始,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項正確;諸侯強大威脅中央,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項;官僚結構冗雜臃腫,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排除C項;豪強地主橫行無度,題干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常規考點02 黃巾起義
學法指導: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但沒有推翻東漢。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州牧割據的局面,加劇了東漢王朝的瓦解。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級期末)《后漢書》載“會質帝崩,桓帝……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東漢中后期( )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官僚結構冗雜臃腫 D.豪強地主橫行無度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后期開始,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項正確;諸侯強大威脅中央,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項;官僚結構冗雜臃腫,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排除C項;豪強地主橫行無度,題干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常規考點03 西域都護府
學法指導: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府是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西域都護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
【例1】(2022·山東泰安·二模)如下圖所示:西域都護府設立的最主要的意義在于( )
A.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B.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C.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D.為張騫出使西域創造了有利條件
【答案】A
【詳解】公元前60年,漢代設置西域都護。主要職責是頒行漢朝的法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A項正確;B項不是主要意義,排除B項;西域都護府設立與東西方文化交流無關,排除C項;西域都護府設立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常規考點04 史學巨著《史記》
學法指導: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歷史。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例1】(2022·全國·七年級專題練習)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記》 B.《春秋》 C.《傷寒雜病論》 D.《尚書》
【答案】A
【詳解】依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史公”指的是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史事。A項正確;《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排除B項;《傷寒雜病論》是醫學著作,排除C項;《尚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排除D項。故選A項。
常規考點05 道教和佛教
學法指導:道教,本土宗教,東漢末年形成;佛教,西漢末年從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例1】(2022·全國·七年級專題練習)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國信徒眾多,影響甚廣。這與中國政府一貫以來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關。該宗教由古代印度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大約是在( )
A.戰國時期 B.秦朝 C.西漢 D.東漢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佛教的發源地是古代印度;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經長期傳播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C項正確;戰國時期、秦朝時期絲綢之路尚未開通,佛教沒有傳入中國,排除AB項;東漢時期絲綢之路早已經在西漢時期開通,佛教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
高頻考點01 光武中興
學法指導: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論事的看待歷史現象。本內容考查的重點是造紙術的改進、張仲景。對造紙術的考查往往聯系其它三項發明(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例1】(2022·山東泰安·模擬預測)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是( )
①兵皆罷歸家 ②統治者鼓勵農業的發展
③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④減輕刑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漢文帝、漢景帝繼續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關心農桑,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一些嚴刑苛法;提倡節儉:提倡勤儉治國,以身作則。這些措施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增強,國庫錢糧充盈。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其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中興措施):①釋放奴婢;②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③合并郡縣,裁減冗官,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因此二者都鼓勵農業的發展,減輕刑罰,②④C項正確;①③不是共同原因,排除ABD項。故選C項。
高頻考點02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法指導: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亞兩大洲的陸路通道。長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內)→中亞、西亞→歐洲(大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本內容考查的頻率較高,涉及對外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疾榈闹攸c是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作用等。(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例1】(2022年四川雅安)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漆器以及開渠、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西域的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樂器、歌舞等傳入中國,A項正確;班超經營西域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海外貿易的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排除C項;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A項。
【例2】(2022年山東菏澤)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下圖)?!边@一中外貿易的盛況出現于(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A
【詳解】據材料“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下圖)”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從中國的長安(今西安)出發,經西亞、中亞,輾轉到歐洲的大秦(今羅馬),A項正確;唐朝時期海陸并舉,并有拓展,排除B項;宋朝時期以海路為主,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元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排除D項。故選A項。
高頻考點03 張仲景與華佗、蔡倫改進造紙術
學法指導: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論事的看待歷史現象。本內容考查的重點是造紙術的改進、張仲景。對造紙術的考查往往聯系其它三項發明(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例1】(2022年云南昆明)東漢末年疫病大流行,張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他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寫出著名的醫藥學著作
A. 《齊民要術》 B. 《天工開物》
C. 《本草綱目》 D. 《傷寒雜病論》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張仲景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寫出著名的醫藥學著作《傷寒雜病論》,D項正確;《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編著的農書、《天工開物》是明宋應星編著的工藝學著作、《本草綱目》是明李時珍編著的醫藥學著作,排除ABC項。故選D項。
【例2】(2022年四川綿陽)《后漢書·華佗傳》記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據此可知華佗( )
A.發明“麻沸散” B.發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勞動鍛煉 D.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可知華佗提倡勞動鍛煉,C項正確;麻沸散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發展“治未病”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未體現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
【例3】(2022年湖南懷化)蔡倫,湖南耒陽人,東漢前期的宦官,負責監造各種器物,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
A. 改進造紙術 B. 發明活字印刷術 C. 發明指南針 D. 發明火藥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蔡倫”“最大功績”并結合所學,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做出巨大貢獻,A項正確;畢昇發明發明活字印刷術,排除B項;指南針、 發明火藥發明都有蔡倫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
【例4】(2022年四川雅安)近數十年考古工作的收獲表明,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這些發現證明了
A.造紙術起源于西漢 B.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
C.西漢時紙已經出現 D.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證明西漢時期紙已經出現了。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期,中國就出現了紙張,是西漢的勞動人民共同發明創造的,C項正確;造紙術起源于西漢,改進于東漢,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排除BD項。故選C項。
【例5】(2022年湖南懷化)蔡倫,湖南耒陽人,東漢前期的宦官,負責監造各種器物,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
A. 改進造紙術 B. 發明活字印刷術 C. 發明指南針 D. 發明火藥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蔡倫”“最大功績”并結合所學,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做出巨大貢獻,A項正確;畢昇發明發明活字印刷術,排除B項;指南針、 發明火藥發明都有蔡倫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梳理與突破04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范圍:第13--15課)(期末復習大串講)
中國古代史基本線索:
兩條基本線索: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及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三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兩個民族大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
四個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結束春秋戰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2)西晉:結束三國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3)隋朝: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4)元朝:結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實現統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1、單元概述(第13--15課)
西漢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東漢的版圖大致與西漢相當,但政局較為混亂,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的政治動蕩,中國社會危機嚴重,導致了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政治方面 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社會動蕩,王朝走向衰敗。
經濟方面 絲綢之路開通,促進經濟發展
思想文化方面 秦漢時期史學、文學、科學技術、藝術都有突出成就。
2、時空觀念
1)、歷史階段特征: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統稱秦漢))我國歷史階段發展特征是什么?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2)、秦的統一: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 秦始皇
3)、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和發展:漢朝什么時期大一統局面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時期
4)、絲綢之路:漢代開通的東西方交通的大動脈是什么? 絲綢之路。
5)、單元線索:
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兩大人物 秦始皇和漢武帝。
三大成就 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3、課標要求(第13--15課)
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
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4、知識體系
考點1、東漢的興衰
【2022】版課標·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
1.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2.光武中興
措施 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
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結果 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光武中興 ”
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東漢中期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臨朝,致使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后依靠宦官奪取政權,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導致宦官專權。
2)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宮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人。
3)影響:動搖了東漢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4.黃巾起義:
1)原因: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社會上大批貧民流離失所,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廣大人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黑暗統治了,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2)特點: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3)爆發時間:184年
4)領導人:(創立太平道)張角
5)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6)結果及影響: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名師點撥】
(1).西漢滅亡后,接著建立的新政權是新朝,而非東漢。
(2).黃巾起義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它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并沒有直接導致東漢政權滅亡。
【歷史解釋】東漢衰敗的原因
(1)統治階級的腐化:東漢末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到靈帝時,公開賣官鬻爵;官員為了攀升,開始大肆搜刮,導致百姓難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后期皇帝幾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邊的宦官、外戚開始相互殘殺,交替專權。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亂,地方豪強勢力開始逐漸膨脹。
【唯物史觀】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
【知識拓展】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比較
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不同點 爆發 時間 公元前209年 184年
領導人 陳勝、吳廣 張角
口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特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主要 原因 秦朝沉重的賦稅、徭役,殘酷的刑罰等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東漢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災荒連年
相同點 都屬于農民起義,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但結果都失敗了
【探究活動】 東漢王朝(史料實證)
史料: 漢順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摘編《后漢書》
設問:材料中的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側重歷史理解)
參考答案: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淪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諂佞奸徒,趨炎附勢,阿世盜名,反倒封侯拜相,極盡榮華。說明當時的朝廷黑暗政治腐敗混亂。
考點2、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2022】版課標·通過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西域: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1.張騫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時間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發展與西域各地方政權的友好往來
結果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影響 (1)連通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擴大了西漢王朝的世界視野。被稱為“鑿空之行” (2)民族關系: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 (3)政治影響:奠定了西漢王朝對西域管理、經營的基礎 (4)對外交往:直接推動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2.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設置西 域都護 時間 漢宣帝在位時
概況 西漢朝廷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其管轄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
意義 管轄新疆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推動西域發展加速了西域地區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 對東西方交流促進了漢族與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保障了往來商旅的安全,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超 通西域 概況 西漢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漢朝與西域的往來中斷。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帝國),受阻于安息(古代波斯),但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影響 使西域各民族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3.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1).開通條件:張騫通西域(兩次出使西域)。
2).開通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內)→中亞、西亞→歐洲(大秦)
3).開通意義:
絲綢之路是古代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東漢明帝時,派班超出使西域;后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雖失敗但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再后,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注:張騫是絲綢之路開通第一人。
2.海上“絲綢之路”:
1).開辟者:漢武帝
2).開通路線:
從東南沿海港口(南海)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中國的絲綢等物品經過這條航線再轉運到歐洲地區,這條航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3.補充:
“一帶一路”的一帶:是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重要地位:
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或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有重要現實價值:
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間的合作共贏(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歷史解釋】
1、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
2.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
(1)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漢武帝時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
(3)西漢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展。
(4)秦漢文化的發展以及以絲綢為主的極富地域特色的產品對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認識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歷史意義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的鑄鐵、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發展。
②西域的核桃、葡萄、寶石、樂器等傳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④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各國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為以后漢對西域進行行政管轄打下了基礎。
(2)現實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絲綢之路在今天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對當今中國的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互通有無的商貿要道。
【史料實證】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比較
【探究活動】 張騫通西域(史料實證)
史料1: 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
——《漢書·張騫傳》
史料2:
設問: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此后開通了哪一條溝通亞歐的陸上交通要道 (側重歷史解釋)
參考答案:開漢朝與西域之間往來的先例。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事件:張騫通西域。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考點3、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2022】版課標·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1.造紙術的發明:
1)書寫材料的變化:(甲骨文)龜甲、獸骨——青銅器——簡帛——紙
發明紙的原因:用簡帛做書寫材料有何弊端?
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紙的發明:西漢時期 。西漢早期的麻紙。甘肅天水(說明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紙); 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3)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改進的意義:造紙術改進的意義是什么?
擴大原料來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4)造紙術傳播的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易錯易混】
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 )
西漢 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
東漢 蔡倫改進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逐漸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
2.醫學
(1)張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著《 傷寒雜病論》。
(2)華佗:東漢末年名醫,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擅長針灸、湯藥和實施外科手術。
3.《史記》: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這部巨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學習司馬遷勤奮好學,不怕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
★★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東漢末年興起,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2)道教能夠傳播的原因有哪些?
①道教教義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統治者利用道教統治人民。
②治病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
(3)佛教:佛教: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因素。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明帝令在洛陽建的白馬寺; 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及建筑、雕刻、繪畫等各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名師點撥】
1.西漢時的人已經掌握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道教是一種宗教,而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不能將二者混淆。
3.佛教誕生于印度,西漢時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4.《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解釋】
1、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
(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
(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
(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
2、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什么都利用宗教?
①有利于統治者維持等級秩序。
②消磨勞苦大眾的斗爭意識。
3、結合當時社會情況,說說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義,使其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這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傳播。
【探究活動】 司馬遷《史記》(史料實證)
史料  1958年,歷史學家郭沫若參觀我國西漢一著名史學家故里時,留下這樣的詩句:“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識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br/>設問:材料中的“太史公”是誰 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司馬遷?!妒酚洝酚浭隽藦膫髡f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三千年的史事。
常規考點+高頻考點
常規考點01 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學法指導:東漢中期以后的政治特點就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社會動蕩。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級期末)《后漢書》載“會質帝崩,桓帝……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東漢中后期( )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官僚結構冗雜臃腫 D.豪強地主橫行無度
常規考點02 黃巾起義
學法指導: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但沒有推翻東漢。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州牧割據的局面,加劇了東漢王朝的瓦解。
【例1】(2022·河北廊坊·七年級期末)《后漢書》載“會質帝崩,桓帝……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大將軍梁冀謀為亂……收大將軍印綬,冀與妻皆自殺。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封超等五人為縣侯,勛等七人為亭侯”(單超等是宦官)。上述材料表明東漢中后期( )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官僚結構冗雜臃腫 D.豪強地主橫行無度
常規考點03 西域都護府
學法指導: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府是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西域都護是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
【例1】(2022·山東泰安·二模)如下圖所示:西域都護府設立的最主要的意義在于( )
A.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B.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C.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D.為張騫出使西域創造了有利條件
常規考點04 史學巨著《史記》
學法指導: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歷史。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例1】(2022·全國·七年級專題練習)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史記》 B.《春秋》 C.《傷寒雜病論》 D.《尚書》
常規考點05 道教和佛教
學法指導:道教,本土宗教,東漢末年形成;佛教,西漢末年從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例1】(2022·全國·七年級專題練習)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國信徒眾多,影響甚廣。這與中國政府一貫以來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關。該宗教由古代印度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大約是在( )
A.戰國時期 B.秦朝 C.西漢 D.東漢
高頻考點01 光武中興
學法指導: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論事的看待歷史現象。本內容考查的重點是造紙術的改進、張仲景。對造紙術的考查往往聯系其它三項發明(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例1】(2022·山東泰安·模擬預測)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是( )
①兵皆罷歸家 ②統治者鼓勵農業的發展
③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④減輕刑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高頻考點02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學法指導: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亞兩大洲的陸路通道。長安→河西走廊→西域(包括今新疆境內)→中亞、西亞→歐洲(大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本內容考查的頻率較高,涉及對外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考查的重點是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路線、作用等。(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例1】(2022年四川雅安)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班超經營西域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文成公主入藏
【例2】(2022年山東菏澤)這條道路基本上始于長安,“從事這些貿易活動的,當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中亞的粟特人(下圖)?!边@一中外貿易的盛況出現于(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高頻考點03 張仲景與華佗、蔡倫改進造紙術
學法指導: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要懂得科技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的、就事論事的看待歷史現象。本內容考查的重點是造紙術的改進、張仲景。對造紙術的考查往往聯系其它三項發明(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例1】(2022年云南昆明)東漢末年疫病大流行,張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他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寫出著名的醫藥學著作
A. 《齊民要術》 B. 《天工開物》
C. 《本草綱目》 D. 《傷寒雜病論》
【例2】(2022年四川綿陽)《后漢書·華佗傳》記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據此可知華佗( )
A.發明“麻沸散” B.發展“治未病”思想
C.提倡勞動鍛煉 D.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
【例3】(2022年湖南懷化)蔡倫,湖南耒陽人,東漢前期的宦官,負責監造各種器物,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
A. 改進造紙術 B. 發明活字印刷術 C. 發明指南針 D. 發明火藥
【例4】(2022年四川雅安)近數十年考古工作的收獲表明,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這些發現證明了
A.造紙術起源于西漢 B.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
C.西漢時紙已經出現 D.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
【例5】(2022年湖南懷化)蔡倫,湖南耒陽人,東漢前期的宦官,負責監造各種器物,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
A. 改進造紙術 B. 發明活字印刷術 C. 發明指南針 D. 發明火藥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区| 天门市| 饶平县| 宣恩县| 囊谦县| 肇东市| 通山县| 宁河县| 华蓥市| 峡江县| 马边| 贵港市| 定日县| 定远县| 衡山县| 永胜县| 中超| 淮安市| 民县| 宁阳县| 无锡市| 休宁县| 永和县| 九龙城区| 多伦县| 灵寿县| 都江堰市| 托里县| 团风县| 肥乡县| 梓潼县| 北安市| 县级市| 文成县| 海南省| 香港 | 永吉县| 南川市| 大港区| 通河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