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單元 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法西斯國家的領略必背點一 羅斯福新政1.從繁榮到危機(1)背景: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2)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生產力不斷提高,企業利潤大幅增加,但工人工資卻增長緩慢,購買力嚴重不足,導致生產過剩。②大量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出現了全國性的股票投機活動。(3)時間: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票價格突然暴跌,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4)表現:從1929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40%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2.羅斯福新政(1)時間: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2)目的: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3)特點:宣布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4)措施①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恢復銀行信用。②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③通過《農業調整法》,調整農業政策。④興建大量公共設施,推行“以工代賑”。⑤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一舉多得的措施(5)作用:新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6)局限性: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3. 羅斯福新政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必背點二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1)法西斯專政的建立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②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組織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2)對外擴張①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夢想恢復古羅馬帝國時期的疆界、地位和尊嚴。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②表現: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2.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德國在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廣大中下層民眾困苦不堪,對政府的不滿加劇。(2)原因: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趁機大肆活動,根據各個階層民眾的不同心理,進行針對性的蠱惑宣傳;還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從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1932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3)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大權,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4)暴行(對內獨裁)①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②為加強思想控制,焚燒大量進步書籍。③幾百萬猶太人慘遭屠殺。(5)侵略擴張(對外侵略)①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積極擴軍備戰。②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③1936年,德國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④1938年,吞并奧地利。⑤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3.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1927年,日本內閣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侵略政策。(2)原因:經濟大危機中,日本國內外矛盾激化,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3)侵略: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三省,扶植建立偽滿洲國,并進一步蠶食中國的華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4)建立: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命題點】比較列寧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政策。新經濟政策(1921年) 羅斯福新政(1933年)背景 都是在國家經濟面臨嚴重困難局面下進行的改革。 蘇俄是在經歷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的情況下進行的; 美國是在嚴重經濟危機打擊下進行的目的 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實質 都是在維護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 都是在制度內進行,都沒有改變該國的社會性質結果 都獲得了成功,取得了很大成效,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點 都進行了不少大膽的創新背景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能適應和平發展的需要 世界性經濟大危機使美國遭受沉重打擊內容 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性質 社會主義改革 資本主義改革改革要大膽創新,勇于探索;改革要從本國國情出發;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也可相互借鑒對方的發展經驗【命題點練習】“我們美國正在打一場偉大而成功的戰爭。這不僅僅是一種反對匱乏、貧窮與經濟不景氣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爭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戰爭。我們正在為挽救一種偉大而珍貴的政府而戰,既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為全世界。”材料中“戰爭”的領導者是( )A.華盛頓 B.林肯C.羅斯福 D.杜魯門【命題點2】羅斯福新政時期,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案》農業調整法》《全國工業復興法》等法案。上述措施體現了“新政”的突出特點是( )A.國家干預經濟 B.恢復銀行信用C.發展對外貿易 D.穩定社會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背點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1.東方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隨著戰爭的推進,出現了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等主要戰場。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初期戰況:1940年,德國攻占了北歐,占領了法國,并對英國實施了猛烈的轟炸。4.規模擴大: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占領了大片蘇聯領土。蘇聯軍民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5.最大規模: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必背點二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1.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1)原因: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2)標志: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3)影響: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2.轉折點:1942年7月,德國進攻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3.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4.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實施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了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必背點三 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1.雅爾塔會議(1)目的: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2)時間: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已黎和會決定成立國際聯盟。(3)內容: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2.波茨坦會議(1)時間: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2)內容: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3.戰爭結束(1)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2)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4.歷史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5. 知識拓展(1)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的是莫斯科保衛戰;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是諾曼底登陸,此后德國陷入了兩面夾擊的狀態。(2)德國投降只是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二戰的結束。[命題點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及進程。(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一戰后,德國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強烈要求從英、法、美戰勝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市場,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意大利和日本不滿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②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③重要因素:一些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戰的爆發。世界各國人民雖然也進行了反法西斯戰爭,但沒有互相配合,不能有效制止戰爭的爆發,使局部戰爭走向了世界大戰。(2)主要進程【命題點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各國之間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反法西斯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力量,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2)戰爭本身的正義性,得到人民對法西斯的廣泛支持。(3)世界人民對法西斯的強烈反對和堅決斗爭。(4)法西斯侵略不得人心。【命題點3】兩次世界大戰比較。項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939年9月——1945年9月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具體原因 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 導火線: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 德、意、日法西斯上臺,步步侵略。 西方大國采取綏靖政策。軍事集團 三國同盟(德、奧、意) 三國協約(英、法、俄) 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德、意、日)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戰場 歐洲戰場(主戰場)、亞洲戰場、非洲戰場 亞洲(中國為東方主戰場)、歐洲西線、北非、歐洲東線及太平洋等主戰場主要戰役 1916年凡爾登戰役 (“絞肉機”“地獄”“屠場”) 初期:1940年不列顛之戰。擴大: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保衛戰)。進一步擴大: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轉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二戰轉折點):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6月法國諾曼底登陸結束表現 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性質 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重要會議 戰后1919年巴黎和會 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 1943年11月開羅會議: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戰后國際格局 形成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對峙的兩極格局國際機構 1920年國聯 1945年10月聯合國中國參展結果 戰勝國之一,但在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遭宰割(爆發1919五四愛國運動) 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二戰中參加了開羅會議,并通過了有利于中國的決議影響 ①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②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③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這兩個大國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 ④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①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帶來了巨大災難。 ②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③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何避免新世界大戰的爆發 ①努力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世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②各國人民之間只有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這樣才能最終避免戰爭。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