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冷戰必背點一 冷戰的發生(美蘇由同盟走向對峙根本原因是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1.冷戰含義:指二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1)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妄圖稱霸世界。(2)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阻礙了美國稱霸世界。(3)美蘇軍事力量相對均衡,誰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4)戰后世界要求和平,反對用戰爭方式解決爭端。3.冷戰的主要表現(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開始。(公開的反共反蘇)(2)經濟上:1947年,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反一重要步驟。(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稱霸世界)(3)軍事上:成立北約(以美國為首)。4. 知識拓展(1)冷截不是戰爭。冷戰時期,美蘇力量對峙,世界局勢相對穩定,沒有發生世界大戰。(2)冷戰開始于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而不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3)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爆發,穩定資本主義制度;二是通過美國的援助,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必背點二 德國的分裂1.柏林危機(1)背景: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以后,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2)原因: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蘇聯與美、英、法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3)爆發:1948年2月,美、英、法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柏林危機”爆發。(4)結果: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時解除封鎖。2.德國分裂(1)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實行社會主義制度。(2)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必背點三 北約與華約對峙1.對峙(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實行集體防御原則的軍事集團。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做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2)華約: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條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其他締約國將以一切方式進行援助。2.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美蘇爭霸既威脅了世界和平,【命題點】美蘇兩大陣營對抗格局概況。項目 美國 蘇聯標志 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開始對峙 經濟措施(競爭) 拉攏西歐,實行馬歇爾計劃 聯合東歐,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組織(對峙) 成立北約 成立華約激化 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發展 緩和(70年代)、緊張(80年代里根政府“星球大戰計劃”)、再緩和(80年代中期)終結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必背點一 歐洲的聯合1.戰后經濟發展(1)經濟恢復: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戰前水平。(2)戰后繁榮: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3)發展原因①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②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客觀原因)③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根本原因)④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2.走向聯合(1)原因: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2)過程①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②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六國)。③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為“歐共體”。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④1993年,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盟。(3)特點: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由經濟一體化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發展。(4)性質①歐共體性質:區域性的經濟組織。②歐盟的性質: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有統一貨幣--歐元(歐盟將一體化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領域)。(5)歐盟的影響①有利于歐洲經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②逐步擺脫美國控制,提高了國際地位。③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④推動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必背點二 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1.美國的發展(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2)表現: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使經濟進一步發展。2.日本的發展(1)原因: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頒布了“和平憲法”。冷戰開始后,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了大量軍需訂單。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2)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3)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必背點三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1.建立: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向無依無靠者提供救濟。1948年,英國宣布建成“福利國家”。2.完善:隨著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重視教育。3.評價: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命題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以及對中國的借鑒。對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采取對比法。分析西歐與日本經濟發展的異同,從而認識到,戰后西歐與日本都樂于也善于吸收和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注重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項目 西歐 日本發展 原因 內因 原有的經濟基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各國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 實行民主化改革;重視科學技術;注重教育和人才的培養;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外因 馬歇爾計劃援助 美國的援助和扶持發展結果 20世紀50年代初恢復到戰前水平;50~70年代初,穩定持續發展 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亞經濟奇跡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必背點一 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經互會的成立(1)原因:隨著冷戰局面的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2)成立: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3)影響: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蘇共還加強了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2.中蘇建交(1)建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2)互助: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必背點二 蘇聯的發展與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1)上臺: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執政。(2)內容: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3)影響: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臺:1964年,勃列日涅夫開始執政。(2)內容: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3)影響: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3.經濟發展弊端(1)原因: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蘇聯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的發展狀態。(2)表現:蘇聯的一些重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是,它的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必背點三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1)上臺: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2)內容①經濟: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總體效果不佳。②政治: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3)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2.東歐劇變(1)背景①20世紀60年代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②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③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2)表現:在短短的兩三年里,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3.蘇聯解體放棄社會主義制度。(1)原因①蘇聯模式的弊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②戈爾巴喬夫改英推行錯誤路線(直接原因)。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④西方的“和平演變”等。(2)結果: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終結。(3)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4.教訓:改革要關注民生,符合國情,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5. 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1871年 巴黎公社1917年 十月革命1922年 蘇聯成立1936年 蘇聯模式形成1985年 戈爾巴喬夫改革1991年 蘇聯解體【命題點】蘇聯解體對中國的啟示。(1)社會主義國家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5)加強民主法制建設。(6)警惕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7)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必背點一 萬隆會議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共同問題。它們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之間的軍事沖突。2.時間:1955年4月。3.參會國家:亞非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第一次亞非會議,也就是萬隆會議。4.主要內容: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5.萬隆精神: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6.意義: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必背點二 非洲年1.開始:1951年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2.高潮: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3.結束: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非洲最后一個獨立的國家。4.特點(1)呈階段性發展。(2)整體上自北向南,60年代自西向東發展。(3)除少數國家通過武裝斗爭獲得獨立外,大多數國家靠和平獨立。5. 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北美:華盛頓(美國國父)。亞洲:章西女王、甘地(印度),孫中山(中國)。拉美:玻利瓦爾、圣馬?。厦赖慕夥耪撸?,卡斯特羅(古巴)。非洲:納賽爾(埃及)。必背點三 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1.古巴: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拉丁美洲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巴拿馬:1999年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命題點】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人物 主要事跡 共同特征華盛頓 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都是領導本國人民反對殖民 侵略、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章西女王 參加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壯烈犧牲玻璃瓦爾 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納賽爾 領導人民贏得埃及的真正獨立卡斯特羅 1959年,領導古巴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