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 【設計依據和構想】 植物界是學生學習分類知識后接觸到的第一個生物類群,也是學生感性認識最豐富的部分。我的設計構想是: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主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來獲取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并創造條件把活動開展好。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自然界中的每種生物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尤其表現在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上。通過活動讓學生形成一個基本觀點:植物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朋友,懂得保護我國的珍稀植物,增強熱愛大自然、愛護植物的情感。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植物的主要類群及特征。 2.舉例說出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3.關注我國的珍稀植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具有動手操作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2.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說出植物的主要類群及其特征。 2.舉例說出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3.關注我國的珍稀植物。 教學難點: 1.說出植物主要類群的特征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2.說出植物各類群之間的相互關系。 3.探究水生植物對水生環境的適應。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一些不同類群植物的圖片,錄像。采集一些松樹的球果。周密的教學設計,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由學生自己選出組長。利用課余時間到大自然中觀察各種綠色植物的生存狀況和生存環境,并采集一些實物。如果你所在的地區有松樹,別忘了也采集它們的球果。 2.通過報刊、雜志和網站,搜集一些有關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方面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和錄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1 課時) 1、導入新課: 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幾種常見的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圖片,思考問題:(1)你認識圖片中的哪些植物?比較它們的形態和生活環境,你發現了什么問題?(2)你還收集到哪些植物圖片?(學生上前展示圖片)學生經小組討論,達成共識:植物形形色色,形態各異,生活環境各異,植物世界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引入新課。 設計思想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新課教學: 活動一:藻類植物 (1)創設情境: 一個學生出示一個水已經變綠的魚缸,然后提出問題:如果養魚缸長時間不換,缸的內壁上就會長出綠膜,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什么原因? 引起其他學生們的議論,有的說是魚排出的糞便染綠的。有的猜水中生有綠色植物。有的說是因為水中生有大量的藻類植物…… 設計思想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降低了知識的起點,縮短了課本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便于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同時提醒學生,平時要注意留心周圍的事物,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2)實驗:觀察池塘水中的藻類植物 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書上P25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并思考屏幕上的問題:A 你所觀察到的藻類植物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的?B 它們有專門的根、莖、葉等器官嗎?C 它們的形態結構是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D 對于藻類植物你還想知道什么? 教師巡視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①愛護實驗器材②正確使用顯微鏡③仔細觀察。最后把學生中存在的有共性的問題拿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通過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和課上的觀察、討論和交流,很容易回答出前兩個問題,但對于第3個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指導。 設計思想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給出思考題,使學生學習的目標具體、明確,避免盲目性。同時為下面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埋下了伏筆,也有利于學生對將這三類植物進行對比。 (3)展示成果: 最后,教師把學生做的好的臨時裝片(衣藻、水綿)用顯微投影來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概括出藻類植物的共同特征,及其與環境相適應的特性。 設計思想通過展示成果,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活動二: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 (1)生活環境: 根據平日的觀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教師趁此機會用課件來展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它們二者有相似之處,都生活在陰暗潮濕的陸地上。 (2)形態結構:實驗:觀察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習性 首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書上P26的步驟進行,有條件的學校用盆栽的葫蘆蘚和鐵線蕨為實驗材料,沒有條件的可以觀察標本或圖片。 學生:思考屏幕上的問題:A 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有根、莖、葉嗎?B 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植株高矮一樣嗎?C 描述它們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環境。 活動: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來進行。這些植物不但具有根、莖、葉的分化,而且根、莖、葉中還具有機械組織和疏導組織,因此能更好的適應陸地生活。 教師:將帶有孢子囊群的蕨類植物的標本發給學生。 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通過觀察,使學生明確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都不結種子,而是靠孢子繁殖的。它們只適于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設計思想前面學習了藻類植物的基礎上,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不需過多參與,學生完全可以自行解決。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堂小結: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錄像,通過觀看,回顧這三類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環境,以及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設計思想通過看錄像,使學生對這三類植物有了一個更全面、系統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對“綠色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更加深了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 4、課內評價: (1)學生獨立完成P32的自我評價1 2 3,然后組內互評。 (2)小組討論“思維拓展”部分1,最后全班互評。 (3)討論:“西湖春色歸,春水綠如染”,“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臺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三句詩詞中分別涉及到了哪幾種植物? 設計思想通過對以上三句詩詞的討論、分析,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2 課時) 新課內容 活動一: 教師:在初一的時候,我們曾經學習過有關綠色開花植物的知識,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學生:思考問題:1.綠色開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2.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方式很特殊,稱為什么?3.綠色開花植物又被稱為什么植物?為什么? 設計思想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新知識,一環扣一環,一步一步使問題得到深化。 活動二:裸子植物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錄像“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活環境、生殖過程”。 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松樹的球果”進行觀察。通過課前的實地考察和課上的觀察,將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進行對比,找到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總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都屬于種子植物。但裸子植物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著。(教師還應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種子植物是植物界中一類比較高等的植物。) 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內容,舉例說出自己知道的幾種裸子植物的名稱,展示課前收集到的相關圖片、錄像。通過成果展示和資源共享,學生知道,我國的裸子植物資源豐富,素有“裸子植物故鄉”的美稱。 設計思想通過實地考察,有利于學生獲得第一手材料,增強每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領略到大自然的美,認識到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活動三:探究水生被子植物對水生環境的適應 步驟:(1)教師播放錄像:幾種水生被子植物及其生活環境。 (2)學生6人一組,嘗試提出有關水生被子植物適應水生生活的問題(先猜測)。 (3)根據自己的猜測,作出相應的假設。 (4)利用推薦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驗證作出的假設。 (5)得出結論,小組之間進行交流。 (6)小組內討論:水生被子植物是如何適應水生生活的。最后全班交流。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環境中的被子植物有其特定的適應方式:生活在陸地上的,根系發達。生活在水中的,體內通常有氣道,以運輸氧氣,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同時,借助水的流動為其傳播果實和種子。 設計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通過看錄像來提出問題、分析推理和設計實驗。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活動四: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課前查找的資料,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來討論“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設計思想這樣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表達自己見解,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題。 活動五:關注我國的珍惜植物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我國珍惜植物的圖片. 師生:共同來關注這些稀有資源。 設計思想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滲透給學生:要珍惜這些天然財富,保護這些歷史遺產,自覺維護生態平衡。 課內評價:學生獨立完成P32的自我評價5,思維拓展2,然后組內互評。 課外延伸:實地考察校園內的綠色植物,拍成照片并進行分類,舉辦一次“美麗的校園”圖片展。(兩周后展出) 設計思想在校園內舉辦植物圖片展,讓全校同學都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全校發出倡議,讓大家用實際行動愛護植物,愛護大自然。 【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