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機械運動1.在如圖所示的各圖象中,用來表示同一種運動規律的圖象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2. 下列有關運動描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表示物體運動得越快B.速度是用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C.“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是以云朵為參照物D.公路上速度為5m/s的自行車與速度為18km/h的跑步者運動一樣快3. 速度是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某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運動,速度為5米/秒,其讀作 ,它所表示的意義是 。4. 使用分度值是0.1cm的米尺去測量物體長度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測量前應先觀察刻度尺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線B.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C.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測量誤差D.測出鉛筆長度為15.20cm,其估讀值為0.20cm5. 神舟十五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接成功后,認為神舟十五號飛船是靜止的,這是因為選擇的參照物是( )A.天宮二號 B.火星 C.地球 D.月亮參考答案:1.B;2.A;3. 運動快慢;5米每秒;1s內通過的路程為5m;4.D;5.A。易錯點1 求測量的平均值典例1:在測量一本書的寬度時,四次測量記錄為:12.38 cm,12.36 cm,12.24 cm,12.38 cm. 則這本書寬度的平均值是( )A. 12.38 cm B. 12.37 3cm C. 12.37cm D. 12.34 cm[錯解]選D,理由: L=[析錯]用刻度尺多次測量物體長度時,偏差較大的數據是錯誤的,要去掉出現錯誤的數值,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與測量數值位數一樣,這樣更接近物體長度的真實值。[正解]選C,理由:由題可知,12.24 cm與其他數據相差較大,所以12.24 cm是錯誤的,應該去掉。則書的寬度為L== 12.373am≈12.37om易錯點2:運動和靜 止的相對性典例2:觀察圖中的煙和小旗,關于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下 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乙兩車一定向左運動.B.甲、乙兩車- -定向右運動C.甲車一定靜止,乙車向左運動D.甲車可能靜止,乙車向左運動[錯解]選C,理由:因為甲車上小旗向左飄,所以甲車靜止,因為乙車上小旗向右飄,所以乙車只能向左運動。[析錯]一個物體運動狀態的確定,關鍵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所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一定相同。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就看它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是否變化。[正解]選D,理由:由圖中房子的煙向左飄,所以風是向左吹;所以甲車的運動狀態有三種可能:向右運動、靜止、向左運動且速度小于風速;因為乙車上小旗向右飄,所以乙車只能向左運動,且速度大于風速,故選D。易錯點3:速度的單位換算典例3:火車的速度為72千米/時,汽車的速度為18,汽艇在靜水中每分鐘行駛900米,則( )A.火車的速度大 B.汽車的速度大C.汽艇的速度大 D.無法比較[錯解]選B,理由:單位不統一[析錯]統一單位后比較就很容易[正解]選A,理由:以米/秒為單位數據分別為20、18、 15,故選A.易錯點:4路程的確定典例4:用斜面和滑塊做“測物體的平均速度”實驗,如圖所示.當滑塊自斜面頂端出發開始計時,滑至斜面底端時停止計時.在此過程中,滑塊的速度是( )A. 10 cm/s B.9 cm/s C. 8 cm/s D. 7 cm/s[錯解]選C,理由:路程S誤以為是40cm 。[析錯]路程應該是45cm[正解]選B,理由根據公式v=s/t=45/5=9 cm/s ,故選B.易錯點5:求平均速度典例5:一個運動物體在前2秒內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內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則它在5秒內的平均速度是( )A.等于4米/秒 B.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C.等于5米/秒. D.大于5米/秒[錯解]選A,理由:以為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析錯]應該根據平均速度等于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正解]選B,理由根據公式v=s/t=21/5=4.2 cm/s ,故選B。易錯點6:機械運動的圖象的區分典例6: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圖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的是( )【錯解】選B,理由:乙在前面就認為選B【析錯】勻速直線運動路程和時間圖像為正比例函數【正解】選D,理由:乙在前面表明乙的速度要大于甲的速度,故選D。知識點一:長度的測量典例1. (2022秋 臨潁縣期中)如圖所示,用量程為20m的卷尺甲和量程為20cm的直尺乙分別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甲的測量結果是 3.1cm,乙的測量結果是 3.15cm,兩把尺子的測量結果不同的原因是 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刻度尺的分度值(或叫最小刻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一般說,分度值越小,測量的精確程度越高;選擇測量工具的一般要求是:能滿足測量需要,盡可能提高測量的準確性,減小誤差。變式1(2020 惠陽區模擬)某學習小組的五位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分別為18.50cm、18.51cm、18.515cm、18.80cm、18.49cm;他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其中錯誤數據是 18.80cm,數據 18.515cm是沒有意義的,這本物理書得寬度應 18.50cm。解析:(1)根據數據18.50cm=185.0mm,由此可以看出,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2)從五個測量結果看,18.80cm的數據與其它四個測量值差別最大,所以是錯誤的記錄;(3)18.515cm的分度值是0.1mm,測量結果不合理,無意義;(4)為了減小誤差,應該求三次測量的平均值,即物理書得寬度為:L=故答案為:1mm;18.80cm;18.515cm;18.50cm。知識點二:時間的測量典例2(2022 樟樹市模擬)秒表顯示的示數為 5min37.5s。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0”和“5”之間,略偏過“5”,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37.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s,即秒表的讀數為5min37.5s。故答案為:5min37.5。變式2. (2022 蘇州模擬)如圖所示,秒表大表盤指針轉一周的時間是 s,此時秒表的讀數是 s。解析:秒表小盤的指針轉一周時間為15min,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4min和5min之間,靠近5min;大盤的分度值是0.1s,指針轉一周的時間為30s,轉兩周的時間為60s,而大盤指針在37.5s,因此秒表讀數為4min37.5s=277.5s。故答案為:30;277.。知識點三:運動的描述典例3. (2022秋 離石區)如圖所示,“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組成的空間站組合體,即將完成自主交會對接。若認為“天和”核心艙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A )A.“天舟三號” B.“天舟四號”C.北京航天指揮中心 D.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天和”核心艙相對于“天舟四號”、北京航天指揮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置都發生了變化,相對于“天舟三號”位置沒有變化,因此認為“天和”核心艙是靜止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天舟三號”。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變式3. (2022 揚州)小明和家人在瘦西湖同船游覽時,他認為座位上的妹妹是靜止的,選擇的參照物可能是( )A.垂柳 B.他乘坐的船 C.河岸 D.五亭橋【解答】小明和家人同坐一艘船游覽西湖的過程中,他認為座位上的妹妹是靜止的,說明妹妹相對于他乘坐的船的位置不變,而相對于河岸、岸邊的垂柳以及橋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所以他選擇的參照物是他乘坐的船,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知識點四:運動的快慢典例4. (2022 長安區校級模擬)某司機駕車在直行車道上排隊等候綠燈時,右車道的大貨車正在緩慢前行,司機突然產生自己的車輛在“倒退”的錯覺,這是因為該司機選擇 大貨車為參照物。若該車以72km/h的速度,勻速通過長2500m長的霍邱縣城西湖大橋,大約需要 125s。該司機等候綠燈,以地面為參照物,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右車道的大貨車正在緩慢前行,以大貨車為參照物,該司機與大貨車位置發生變化,故以大貨車為參照物,感覺自己的車輛在“倒退”的錯覺。大橋全長s=2500m,行駛速度v=72km/h=20m/s,根據v=可得,所需的時間:t===125s。變式4. (2022 天津模擬)某一時刻,A、B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同時向西勻速行駛,由兩車的“s-t”圖像如圖甲,則B車的速度是 m/s,以B為參照物,A車向 運動;t=0時,A車在B車前方200m,經過如圖乙所示的時間后,兩車相距 m,此刻起B車追上A車還需 s。解析:從圖中看出,B車10s時間內的路程為200m,故B車的速度為:vB==20m/s;從圖中看出,A車10s時間內的路程為:350m-200m=150m,故A車的速度為:vA==15m/s<vB,A、B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同時向西勻速行駛,故以B為參照物,A車向東運動;秒表中小圈表示分鐘,分度值為min=6s,分針在第一個小格的右邊;大圈表示秒,分度值為s=0.5s,根據秒針的位置可知所用的時間為:t=7.5s,則t=7.5s時,B通過的路程為:s2=vBt=20m/s×7.5s=150m,A通過的路程為:s1=vAt=15m/s×7.5s=112.5m,t=0時,A車在B車前方200m,經過如圖乙所示的時間后,兩車相距:△s=200m+112.5m-150m=162.5m,從此刻起B車追上A車還需要的時間:t′=故答案為:20;東;162.5;32.5。知識點五:測量平均速度典例5. (2022秋 鹽田區期中)小明在做“測量紙片下落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圖中秒表每格為0.5s。在該次實驗中,紙片通過全程s2的平均速度v2= 1.5 m/s;紙片通過下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2.5m/s;通過計算可以得到,該紙片下落時做的是 加速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利用速度公式分別計算出紙片通過全程s2的平均速度v2、紙片通過下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紙片通過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然后對比可知紙片下落時運動狀態。紙片通過全程s2秒表走了3個格,所用時間為:t2=0.5s×3=1.5s;紙片通過全程s2的平均速度為:v2==1.5m/s;紙片通過下段路程秒表走了1個格,所用時間為:t3=0.5s;紙片通過下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3==2.5m/s;紙片通過上段路程秒表走了2個格,所用時間為:t1=0.5s×2=1s;紙片通過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1==1m/s;因為v1<v3,所以該紙片下落時做的是加速運動。變式5. (2022秋 德惠市校級月考)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1)該實驗原理是 。(2)在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儀器是 和 。(3)實驗如圖所示(每小格表示時間為1s),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路程s= m,則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4)實驗過程中,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斜面的坡度應 (填“緩一些”或“陡一些”)。若某次測量中,小車未到達斜面底端時便停止計時,則所測全程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解析】(1)此實驗的實驗原理是:v=;(2)要完成此實驗,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對照題意,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還應有停表;(3)由圖中數據知,斜面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路程s=90.0cm=0.900m,小車通過全程用的時間:t=4s,全程的平均速度:v==0.225m/s;(4)為了減小路程和時間測量的誤差,需使斜面的坡度緩一些,這樣可以讓小車運動速度較慢,并且使小車運動時間較長,這樣時間的測量誤差都會小些,由此計算出的速度的測量結果較為準確;若某次測量中,小車未到達斜面底端時便停止計時,則所測時間偏小,由v=可知,速度會偏大。故答案為:(1)v=(2)刻度尺;停表;(3)0.900;0.225;(4)緩一些;大。知識點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1.長度的測量長度單位:國際單位:米,符號為m;單位換算:1km=1000m 1m=100cm;光年: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它是長度單位。測量工具:卷尺、刻度尺、游標卡尺等。刻度尺的使用與讀數:選:根據所估測的被測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圖所示,刻度尺的量程為__0~10_cm,分度值為__0.1___cm。放:刻度尺的_零刻度線__要與被測物體的一端對齊,使刻度尺__有刻度線__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讀: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如圖中視線B_所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圖所示物體的長度為_9.50cm;記: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出數值和單位。注意事項:a.測量物體長度時為了減小測量誤差,需要多次測量求平均值;b.當被測物體末端正對刻度線時,估讀值“0”不能省略。2. 時間的測量時間單位:國際單位:秒,符號為s單位換算:1 h=_ 60min,1min= 60s測量工具:運動場和實驗室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是停表(秒表),生活中常用機械表、電子表、石英表來測量時間。停表的讀數方法:注:若小盤的非整分鐘數小于半分鐘,則大盤讀數在0~30 s內,若小盤的非整分鐘數大于半分鐘,則大盤讀數在30~60 s內。常考時間估測:1 min內正常人的脈搏跳動約為70次;b. 中學生跑完100 m用時約為15 s;c. 演奏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用時46 s3. 誤差與錯誤知識點二 動與靜機械運動: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參照物定義: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選取原則:a.不能選擇研究對象自身為參照物;b.為了研究問題方便,一般選取地面或地面上靜止的物體為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a.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同;b.如果物體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變化了,則該物體是_運動_的;c.如果物體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不變,則該物體是__靜止_的知識點三 快與慢判斷運動快慢的方法:a.在相同時間內比較路程,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__快_;b.在相同路程內比較時間,時間短的物體運動的_快。速度定義: 物理學中,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之比稱為速度,用符號v表示。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公式:變形公式:求路程,示時間單位換算:1=;1速度的分類: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不變_的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變化_的直線運動平均速度:如果只做粗略研究,可以用來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內(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程度,這樣算出來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注:平均速度不同于速度的平均值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1.(4分)(2022 煙臺)李白的七言絕句《早發白帝城》中有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中描述的“輕舟”是運動的,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A.輕舟 B.山峰 C.船夫 D.船艙2.(4分)(2022 岳陽)我們所用的物理教科書的長度約為( )A.25mm B.25cm C.25dm D.25m3.(4分)(2022 梧州)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A.孟郊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邊的花4.(4分)(2022 青海)清晨的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所選取的參照物不恰當的是( )A.旗桿 B.天安門 C.升旗手 D.五星紅旗5.(4分)(2022 玉林)在神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升空過程中,若說宇航員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A.太陽 B.地球 C.月亮 D.飛船6.(4分)(2022 杭州)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發車的和諧號列車上。此時,邊上有一列復興號列車也在等待發車。過了一會兒,小金說,我們的車開動了。而小杭卻說,我們的車沒有開動,因為站臺柱子沒有動。小金判斷和諧號列車開動,選取的參照物是( )A.小杭 B.和諧號列車 C.復興號列車 D.站臺柱子二.多選題(共2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多選)7.(5分)(2022 懷化)我們把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用s、v和t分別表示物體的路程、速度和時間,下面四個圖像反映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B.C.D.(多選)8.(5分)(2022 湘潭)甲同學騎自行車從家中出發到乙同學家,甲出發的同時,乙同學步行去迎接,經過20min接到甲同學后,兩人一同推車步行到達乙同學家。整個過程甲同學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甲同學的總路程為4kmB.甲在相遇前后的速度不變C.乙同學步行的時間為40minD.相遇后乙同學步行的路程為2km三.填空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9.(4分)(2022 衡陽)如圖所示,小鄒同學用佩戴的手表記錄某次跑步的時間為15min,15min=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為參照物,手表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以地面為參照物,手表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10.(4分)(2022 河池)小娟走路的步長約為40 (填適當單位),她從籃球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70步,由此可估算籃球場的長度為 m。11.(4分)(2022 賀州)小明從賀州園博園出發返回到賀州一高,通過路程1000m,騎共享單車用了200s,他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 m/s;騎行中以共享單車為參照物,小明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12.(4分)(2022 眉山)三名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天宮一號”進行了“天空課堂第二課”現場直播,是通過 實現天地間對話的。在2022年4月16日他們返回地球的過程中,以地面為參照物宇航員們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13.(4分)(2022 廣安)某校去華鎣山進行紅色研學旅行,在乘車途中,小蘭同學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她是以 (選填“地面”或“車”)為參照物。當車輛行駛至某一路口時,看到如圖所示的標志牌,則車輛到達華鎣山游客中心至少還需要 min。14.(4分)(2022 河北)如圖所示,甲、乙兩列高鐵列車相向行駛,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是 的。行駛的列車不提供動力后還能繼續向前運動,原因是 。目前我國正在打造比飛機還快的“超級高鐵”,若“超級高鐵”以4000km/h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繞一圈所用時間約為 h。(已知地球赤道周長約為40000km)四.作圖題(共2小題,每小題4分,共8分)15.(4分)(2022秋 大冶市期中)如圖甲所示為一輛自行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的速度與時間(v﹣t)的圖像,請根據圖甲在圖乙中畫出相應路程與時間(s﹣t)的圖像。16.(4分)(2022秋 魯甸縣期中)一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的s﹣t圖像如圖1所示,請在圖2中畫出對應的物體運動的v﹣t圖像。五.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17.(12分)(2022 百色)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時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滑下,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實驗原理是 。(2)實驗時,為了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長些,便于測量時間,應 (選填“增大”或“減小”)斜面的傾斜角度。(3)小車從A點運動到B點所用時間tAB= s;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18.(12分)(2022 晉中)六一兒童節前夕,小明妹妹所在的幼兒園將要舉辦“親子滑草”比賽,比賽須知如圖甲所示。如何贏得比賽呢?小明邀請學習小組的同學們一起進行專題項目研究,并制定參賽方案。(1)通過對“比賽須知”的分析可知,要取得勝利,關鍵是從草坡上滑到坡底所用時間要短。同學們提出兩個觀點:①體重越大,用時越短; ②斜坡越陡,用時越短。針對以上兩個觀點,大家討論:需用木塊和木板搭建斜面,如圖乙所示;除用大塊橡皮泥改變物重;下滑的物體是選“小車”還是“木塊”呢?請你選擇并說明理由。 。(2)實驗中,除用停表測時間外,同學們還可以借鑒“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的器材 ,便于更準確測量物體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時間。(3)請你從上述兩個觀點中任選一個,幫助他們設計實驗步驟,并陳述你對參賽方案的建議。答案一:選擇“斜坡越陡,用時越短”的觀點設計實驗。實驗步驟: 。答案二:選擇“體重越大,用時越短”的觀點設計實驗。實驗步驟: 。六.計算題(共1小題,共10分)19.(10分)(2022 常州)2021年12月22日,常州發生4.2級地震,震源處同時產生并向各個方向發出P波和S波,P波的傳播速度是7×103m/s,S波的傳播速度是3.5×103m/s,常州市地震局于當日21h46min07s探測到P波,于當日21h46min09s探測到S波,問:(1)地震局距離震源有多遠?(2)震源發生地震的時刻?達標檢測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6小題,滿分24分,每小題4分)1.【解答】A、研究對象是“輕舟”,所以不能選擇“輕舟”做參照物,故A錯誤;B、“輕舟”已過“萬重山”,說明輕舟相對于山峰的位置不斷變化,“輕舟”在運動,所以選擇的參照物是山峰,故B正確;C、相對于船夫,“輕舟”的位置沒有變化,則“輕舟”是靜止的,故C錯誤;D、相對于船艙,“輕舟”的位置沒有變化,則“輕舟”是靜止的,故D錯誤。故選:B。2.【解答】一根筷子的長度約25cm,初中物理課本的長度與此差不多,在25cm=250mm=2.5dm=0.25m左右。故選:B。3.【解答】A、若以孟郊為參照物,馬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馬是靜止的,故A符合題意;BCD、若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邊的花為參照物,馬的位置發生改變,所以馬是運動的,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4.【解答】A、以旗桿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A不符合題意;B、以天安門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B不符合題意;C、以升旗手為參照物,五星紅旗的位置不斷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D、判斷五星紅旗是否運動,不能以五星紅旗本身作為參照物,故D符合題意。故選:D。5.【解答】A、以太陽為參照物,宇航員和太陽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宇航員是運動的,故A不合題意;B、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離地球越來越遠,位置發生了變化,故B不合題意;C、以月球為參照物,宇航員和月球之間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故C不符合題意;D、以飛船為參照物,因為宇航員固定在艙內,與飛船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宇航員是靜止的,故D符合題意。故選:D。6.【解答】A、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發車的和諧號列車上,小杭與和諧號列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了變化,故A錯誤;B、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發車的和諧號列車上,小金與和諧號列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了變化,故B錯誤;C、小金以復興號列車為參照物,和諧號列車與復興號列車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小金判斷和諧號列車開動,故C正確;D、和諧號列車與站臺柱子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故D錯誤。故選:C。二.多選題(共2小題,滿分10分,每小題5分)7.【解答】由圖知:A的圖像是s﹣t圖像,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B的圖像是s﹣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說明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C的圖像是v﹣t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D的圖像是v﹣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說明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所以反映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BC。故答案為:BC。8.【解答】A、由圖可知,甲同學運動的總路程是4km,故A正確;B、由題意可知,甲、乙同學在20min時相遇,由圖可知,相遇前,甲同學運動的路程是s1=3km,相遇前的速度v1===9km/h;相遇后,甲同學運動的路程s2=4km﹣3km=1km,運動的時間t2=40min﹣20min=20min,相遇后的速度v2===3km/h,所以相遇前后速度變化,故B錯誤;C、由圖可知,甲同學全程所用的時間為40min,甲出發的同時,乙同學步行去迎接,所以乙同學步行的時間也為40min,故C正確;D、甲、乙同學在20min相遇,由圖可知,相遇后乙同學步行的路程s乙=4km﹣3km=1km,故D錯誤。故選:AC。三.填空題(共6小題,滿分24分,每小題4分)9.【解答】15min=15×h=0.25h;以佩戴者手腕為參照物,手表相對于手腕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手表是靜止的;以地面為參照物,手表相對于地面的位置發生變化,手表是運動的。故答案為:0.25;靜止;運動。10.【解答】單人課桌的寬度約40cm,初中生走路的步長與此差不多,在40cm=0.4m左右;從籃球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70步,由此可估算籃球場的長度為70×0.4m=28m。故答案為:cm;28。11.【解答】(1)騎行的平均速度:v===5m/s;(2)騎行中小明與共享單車之間沒有位置的變化,所以以共享單車為參照物,小明是靜止的。故答案為:5;靜止。12.【解答】電磁波能夠在真空中傳播,也能傳遞信息。“天空課堂第二課”現場直播,是通過電磁波實現天地間對話的;在宇航員返回地球的過程中,以地面為參照物,宇航員們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是運動的。故答案為:電磁波;運動。13.【解答】(1)坐在行駛汽車上,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樹是運動的,這是選擇汽車為參照物;(2)如圖表示:此處距華鎣山8km,汽車最大速度不能超過60km/h。由v=知,此標志牌到華鎣山最快需要時間:t===0.75h=45min。故答案為:車;45。14.【解答】甲、乙兩列高鐵列車相向行駛過程中,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的位置不斷變化,所以是運動的;行駛的列車不提供動力后還能繼續向前運動,原因是列車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由v=得,“超級高鐵”所用時間約為t===10h。故答案為:運動;列車具有慣性;10。四.作圖題(共2小題,滿分8分,每小題4分)15.【解答】由圖甲可知,自行車在0~3s做速度為2m/s的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路程為s1=v1t1=2m/s×3s=6m;自行車在3~5s靜止,通過的路程為s2=0;在5~7s做速度為3m/s的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路程為s3=v3t3=3m/s×2s=6m;自行車通過的總路程為s=s1+s2+s3=6m+0m+6m=12m,據此畫出相應路程與時間(s﹣t)的圖像,如下圖。16.【解答】由圖可知,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速度v===5m/s;即物體做的是速度大小為5m/s的勻速直線運動,則v﹣t圖象如圖所示:。故答案為:見解析。五.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滿分24分,每小題12分)17.【解答】(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實驗原理是v=;(2)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時間更長,便于測量時間,以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3)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B點所用時間為3s;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路程sAC=80.0cm=0.800m;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時間tAC=5s,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時的平均速度:vAC===0.16m/s。故答案為:(1)v=;(2)減小;(3)3;80.0;0.16。18.【解答】(1)因為滑草板下滑過程中與草坡之間是滑動摩擦,所以下滑的物體應選木塊;(2)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便于更準確測量物體滑到斜面底端所用時間,要在底端裝上擋板;(3)①選擇“斜坡越陡,用時越短”的觀點設計實驗,實驗步驟:1、用一木塊和木板搭一個斜面,將擋板固定在斜面底端;2、用停表測出另一木塊從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1;3、增大斜面的坡度,用停表測出同一木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2。參賽建議:若t1>t2,選擇較陡的滑草坡參賽;若t1=t2,任選一滑草坡參賽;若t1<t2,選擇較緩的滑草坡參賽。②選擇“體重越大,用時越短”的觀點設計實驗,實驗步驟:1、用一木塊和木板搭一個斜面,將擋板固定在斜面底端;2、用停表測出另一木塊從斜面的頂端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1;3、將大塊橡皮泥粘在下滑木塊尾部,重復上一實驗步驟,測出木塊下滑所用時間t2。參賽建議:若t1<t2,選擇體重較輕的人和妹妹參賽;若t1=t2,任選一人和妹妹參賽;若t1>t2,選擇體重較重的人和妹妹參賽。故答案為:(1)選擇木塊,因為滑草板下滑過程中與草坡之間是滑動摩擦;(2)擋板;(3)①實驗步驟:1、用一木塊和木板搭一個斜面,將擋板固定在斜面底端;2、用停表測出另一木塊從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1;3、增大斜面的坡度,用停表測出同一木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2。參賽建議:若t1>t2,選擇較陡的滑草坡參賽;若t1=t2,任選一滑草坡參賽;若t1<t2,選擇較緩的滑草坡參賽。②實驗步驟:1、用一木塊和木板搭一個斜面,將擋板固定在斜面底端;2、用停表測出另一木塊從斜面的頂端由靜止滑下到撞擊擋板所用時間t1;3、將大塊橡皮泥粘在下滑木塊尾部,重復上一實驗步驟,測出木塊下滑所用時間t2。參賽建議:若t1<t2,選擇體重較輕的人和妹妹參賽;若t1=t2,任選一人和妹妹參賽;若t1>t2,選擇體重較重的人和妹妹參賽。六.計算題(共1小題,滿分10分,每小題10分)19.【解答】(1)由題意可得,兩列波到達的時間差:t=21:46:09﹣21:46:07=2s,設地震局距震源的距離為s,由v=可得,=2s,即=2s,解得:s=14000m;(2)由v=知,t′===2s,21h46min07s﹣2s=21h46min05s,震源發生地震的時刻為:當日21h46min05s。答:(1)地震局距離震源有14000m遠;(2)震源發生地震的時刻為當日21h46min05s。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