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授課人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樹立學生的生命觀念,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的社會責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舉例說出兩棲類在生殖與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 2、舉例說出兩棲類生殖和發育過程 難點:描述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通過小論文片段及圖片說明,使學生對于蛙的生殖發育全過程有清晰的了解;并通過比較總結出兩棲類的特點。 1、有關青蛙生殖和發育的影視及動畫資料 2、有關兩棲類的圖片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 回顧復習兩棲類的知識點 水生---陸生的過渡類群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和水中,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兩棲類常見的物種 學生跟著鞏固知識點,核對導學案上的1-4題練習題 幼體 水生 鰓呼吸 成體 水陸 肺呼吸(皮膚) 鞏固所學知識 掌握兩棲類的變態發育特點 了解其它兩棲類導入新課 以童話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引入課題,展示圖片,請學生找出小蝌蚪的媽媽。提出問題:小蝌蚪從哪里來的? 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歡樂的氣氛,進入本節學習內容提出問題 合作學習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春末夏初時節為什么會蛙聲如潮?(播放視頻) 教師:蛙聲是雌蛙還是雄蛙發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是一種什么行為? 教師:求偶成功之后,青蛙抱對(提高卵的受精率),觀看視頻 教師:發生的過程都在哪里?受精都在體外進行,這種受精方式叫什么? 補充:有受精卵的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 教師: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小蝌蚪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不一樣,小蝌蚪要經過什么樣的變化才能和青蛙媽媽中的一樣呢?(播放視頻) [問題討論]: (小組討論5min)1、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要經歷哪幾個主要時期? 了解青蛙的繁殖季節 答:雄蛙,求偶,生殖行為 答:雌蛙產生卵子,雄蛙產生精子,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答:水中、體外受精 完成練習題5-7(5min),核對答案 學生完成表格內容的填空 蝌蚪青蛙呼吸器官尾四肢生活環境引入知識點 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說出答案,加深記憶 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2、蝌蚪與青蛙的不同之處? 形態結構生活習性有差異的誒變態發育 3、活動結束后,如何處理青蛙?為什么? 教師:說出青蛙的發育過程,請同學一次說出圖片的名稱,并且排序 補充:生命的起點都是受精卵 完成練習題8-9 答:放回大自然,青蛙可以捕食害蟲 答: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完成練習題10-11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愛護自然,樹立起保護青蛙,保護環境的意識 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加深鞏固學生的知識和記憶課堂小結 蛙的生殖:過程、特點 蛙的發育:過程、特點 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板書設計 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 生殖:場所:水中 特點:體外受精、有性生殖 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特點:變態發育教學后記 鰓、棲(qī)、肺的書寫 與昆蟲類的發育做對比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