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姓名: 學科: 歷史 第 周 八 年級 班 授課時間: 課題: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課型: 新 課 第 1 課時一、學習目標:1.識記國共第一次合作;2.了解黃埔軍校的創建。二、學習重點:識記北伐戰爭的過程。三、學習難點: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四、 “五步導學”流程(一)課前先學先行(預習檢測)1.國共合作的實現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遭到鎮壓后,認識到單靠自身力量不能取得革命勝利;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怍,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擔任大會主席;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2.黃埔軍校的建立目的:培養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軍隊。時間與地點:1924年5月,廣州。主要人員: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了政治部主任。辦學特點:軍校實行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并重的辦學方針,培養了一大批軍政人才。3.北伐的勝利進軍背景:1924年開始,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掀起了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軍隊:以黃埔軍校學員為骨干,將所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主戰場:湖南 、湖北。戰績:①國民革命第四軍連克汀泗橋、賀勝橋,攻占武昌,基本消滅了吳佩孚主力;②其中葉挺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稱號;③在江西戰場,北伐軍連克九江、南昌,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④同時,原北洋軍閥重要將領馮玉祥 響應北伐,在五原誓師,組成國民軍聯軍,與北伐軍會師鄭州。結果: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便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7年1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武漢成為全國革命運動的中心。(二)、課堂問題反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三)、課上互動研討(合作探究)問題探究1:圖片資料探究北伐戰爭環節一:序言解讀(l)在圖一著作的序言部分,寫有北伐戰爭的主要目的,你認為應該是什么?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環節二:經典戰役(2)圖一著作中某回篇章的標題是“汀泗橋上英勇殺敵,敵軍戰敗抱頭鼠竄”,請指出汀泗橋上交戰雙方分別是誰。國民革命軍和吳佩孚的部隊。環節三:原因總結(3)在圖一著作中最后總結部分寫有北伐戰爭勝利的表現,你認為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威震全國;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4)在圖一著作的封底印有圖二的歌曲,閱讀其歌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結合內容為該歌曲選擇一個合適的名字。表達了北伐軍團結一致,堅定消滅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派軍閥的信心。歌曲名字為《國民革命歌》《國民革命進行曲》等。(其他符合題意亦可)探究問題2:黃埔精神與北伐戰爭環節一:走進黃埔軍校材料一近年來,兩岸記者“重走辛亥路”聯合采訪團多次來到國共兩黨“將帥的搖籃”——一黃埔軍校,探訪軍校的風云往事。在黃埔軍校史跡展室中,當年黃埔學生閱讀的書籍吸引了兩岸記者的目光:《三民主義論>《革命軍》《黃埔潮》《政治學概論》《俄國共產黨之建設》……(1)鬩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黃埔軍校建立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書籍對黃埔學子的教育有何特點?背景:1924年5月,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目的: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革命。黃埔教育的特點:學校里既推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教育,又傳播馬克思主義;對加強黃埔學子的政治思想與軍事訓練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環節二:聆聽諄諄教導材料二 中國在這十三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今天在這里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一一孫中山(2)閱讀材料二,試總結黃埔精神的內涵是什么?愛國精神、革命精神、精誠團結、奮斗犧牲的精神。環節三:感受黃埔精神材料三 1926年7月9日,黃埔軍校師生與廣大國民革命軍將士一道,在工農民眾的支持下,在當時的革命中心城市廣州誓師北伐。軍校前四期畢業的近五千名學生,先后分配到北伐軍的許多軍隊中和各個戰場中,擔任了團營以下的指揮員、黨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員。他們中間的大多數身先士卒、不怕犧牲、英勇善戰,發揮了骨干作用、先鋒作用和模范作用。許多黃埔學生先后奔赴北伐大軍所經的各省,并遍及北方數省,從事工農革命運動和士兵運動,培訓了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對北伐軍給予了有力的配合和支援。(3)閱讀材料三,從中總結黃埔軍校學生在北伐戰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發揮了骨干、先鋒和模范作用。(四)、課內訓練鞏固(課堂演練)1.如果你是一位報道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新聞記者,以下標題中最恰當的是 (B)A.《孫中山宣布建立中華民國》 B.《廣州迎來大盛會,國共合作譜新篇》C.《國共合作,北伐勝利》D.《創建黃埔軍校,揚威中華大地》2.“一九二四五月天,蘇、共聯幫孫中山;培養軍事的骨干, 。”聯系所學知識指出橫線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A.黃埔軍校廣州建 B.假戲真做打內戰C.紅旗遍地展新顏 D.日出東方開新篇3.“1926年9月6日北伐軍先發制人,攻下萍鄉,控制贛南。10月12日,又有幾批北伐部隊人贛,經過近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北伐軍于11月1日在南昌、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7日再得南昌。” 據所學知識分析,北伐軍這次軍事行動的結果是 (B)A.消滅了吳佩孚的勢力 B.消滅了孫傳芳的勢力C.解放了南昌 D.將國民政府遷到了武漢4.“北伐戰爭取得了巨大成功!”“國民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以下對這兩句話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 (D)A.完成了反帝的革命任務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C.吳佩孚的勢力被完全消滅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5.“改造中國、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孫中山先生發出這樣的疑問時,你應該回答的是 (D)A.向歐美國家學習B.努力發展經濟,提高軍隊的戰斗力C.爭取更多的軍閥倒向革命者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聯合中國共產黨6.“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材料認為北伐勝利的主要成就是 (C)A.打擊了軍閥勢力 B.加深了革命認識C.保證了國家統一D.提高了武器裝備水平(五)、課后拓展提升(課后檢測)融入情境,探究問題。材料一 本黨鄭重向全國民眾宣言: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賣國軍閥之暴虐……本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為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北伐宣言》材料二 (北伐戰爭中)在永興、茶陵等處農民盡力運輸工作……北伐下長沙總攻后,農民更是直接上戰場。……平江地勢險峻,敵軍據以頑抗,我第四第七軍全攻不破,卒因農民做向導引第七軍夏部抄襲擊北門,舉火助戰……——《湖南政治黨務報告》(1)根據材料一說說,近代中國人民一切困苦的根源是什么?近代中國人民一切困苦的根源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及賣國政府的壓迫剝削。(2)根據材料二概括說明,農民支援北伐的活動主要有哪些方式?農民承擔著運輸的任務、必要時還親自上戰場以及給北伐軍做向導等。【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