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學案)——2023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考全掌握(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學案)——2023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學考全掌握(含答案)

資源簡介

專題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知識點講解】
考點1:三國鼎立
1、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1.官渡之戰: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以少勝多,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2.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軍隊,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三國鼎立形成
國號 建立者 時間 都城 發展狀況
魏 曹丕 220年 洛陽 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
蜀漢 劉備 221年 成都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
吳 孫權 229年 建業 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
考點2:兩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建立
1.建立: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
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二、八王之亂
1.概況: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晉惠帝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2.影響:八王之亂歷時十幾年,西晉從此衰落;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內遷民族:氏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鮮卑族等。
3.結果:西晉時,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族人口,已經占當地總人口的一半。
4.十六國時期:
(1)概況: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這一時期,各國彼此攻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
(2)前秦的強盛:4世紀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考點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1、東晉
1.興亡:西晉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420年,東晉滅亡。
2.統治:
(1)“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當皇帝,得益于王導為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2)軍事:東晉初期,多次北伐,但未能恢復中原。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
(3)經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二、南朝:
420~589年,中國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原因:
(1)政治: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統治者實行有利于生產發展的政策等。
(2)經濟:北方人的南遷為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3)社會: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
(4)自然: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2.表現: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交流和城市的繁榮。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影響:使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考點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戰
1.背景:強大后的前秦,與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2.過程:383年,苻堅率軍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其前鋒在肥水與東晉軍隊隔岸對峙,進行決戰。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打敗前秦軍。
3.影響: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內容:
(1)遷都: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
(2)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2.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方式:
(1)生產生活: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等。
(2)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3)思想文化:漢語逐漸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4)民族心理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的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考點5: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1、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農書
2.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
3.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二、科學家祖沖之
1.地位: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成就:運用劉徽的“極限”思維,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他還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太陽歷》。
三、書法、繪畫和雕塑
1.書法藝術:
(1)東漢以后,書法已成為專門供人們欣賞的藝術。錘繇(yáo)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錘繇獨創楷書書法,他的楷書被后人稱為絕世之作。西晉設置書博士,教學生學習書法,規定用錘、胡書法作為標準書體。
(2)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是東晉王羲之。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它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
2.繪畫藝術: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主要地位,山水畫開始形成。東晉最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流傳下來的作品《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均為摹本。
3.石窟藝術: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石窟內的佛像,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典例剖析】
【2022年山西】1.觀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圖》,圖中人物的衣著均是峨冠博帶、長袍寬袖,與北魏傳統的小袖短襖截然不同。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北方經濟的發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會矛盾的緩和 D.民族政權的分立
【2022年重慶A卷】2.北魏后期,一位到過北方的南朝大臣在親眼目睹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感嘆當時中原“禮儀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輕視。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閡完全消除 D.分裂割據局面已經結束
【2022年新疆】3.下面三幅圖畫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些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引入內地。這反映了( )
A.內遷各族生活習慣一致 B.祖國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C.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D.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2022年海南】4.《齊民要術》一書綜合整理了西周以來的農藝科學文獻,記錄了當時農藝的實踐經驗,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這部書( )
A.圖文并茂,藝術水平高 B.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C.家喻戶曉,傳播范圍廣 D.內容豐富,綜合性強
【2022年河南】5.317—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 )
A.生產技術的進步 B.環保意識的增強 C.水利工程的興修 D.自然條件的優越
【2022年山東濰坊】6.文物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如果文物會說話,青州博物館館藏狀元卷會說( )
A.帶你學習造紙工藝 B.伴你領略魏晉書法
C.和你品味最美宋詞 D.陪你探究科舉考試
【變式訓練】
1.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下列成就不屬于東漢時期的是( )
A.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 B.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
C.華佗模仿動物,創造“五禽戲”D.酈道元的《水經注》是地理學上的名著
2.三國時代,群雄并起,涌現出許多風云人物。以下歷史人物與歷史事跡對應正確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國 B.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C.諸葛亮——發明翻車 D.司馬懿——滅吳統一全國
3.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早在三國時期就與臺灣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時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是( )
A.曹操 B.劉備 C.衛溫 D.諸葛亮
4.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中原人南遷對民族關系的直接作用是( )
A.鞏固了封建統治 B.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
C.促進了民族融合 D.加快了漢文化的傳播
5.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 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實力 C.沿襲了鮮卑習俗 D.實現了南北統一
6.以下我國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圖中①②③分別是( )
A.蜀;東晉;前秦 B.西楚;東晉;前秦
C.蜀;東晉;梁 D.蜀;南晉;張楚
7.江南經濟在東晉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鐵制農具的普及 B.人口的大量南遷
C.政府改革的影響 D.官府的屯田政策
8.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在文化中的表現是( )
A.《齊民要術》 B.《桃花源詩》
C.數學家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 D.北方開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
答案以及解析
【典型剖析】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可知,材料體現了江南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生產技術的進步,A符合題意,CD也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但材料沒有體現;B材料沒有體現環保意識的增強,排除BCD。故選:A。
6.答案:D
【變式訓練】
1.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編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記述了許多前人沒有記載過的河流,全書以水道系統為綱,詳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ABC均是東漢前期的成就。故選D。
2.答案:B
解析: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這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最早記載。A建立魏國的是曹丕;C翻車,《后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D滅吳統一全國為司馬炎。故選:B。
3.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東吳將領衛溫曾奉孫權之命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故選C。
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融合的情況。魏晉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大批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內遷),他們和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江南的開發;唐朝,黃河流域的人遷往邊疆;元朝時期,各民族互相遷徙。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象,就叫民族融合。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故選C。
5.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材料“國家以漢語為正音,三十歲以下的在朝官員,強令改說漢語,禁說鮮卑語。如有違反,將受到降職或者撤職的處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推行的這類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故A項正確,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故排除;北魏沒有實現南北統一,故排除D項。
6.答案:C
解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此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后來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現東魏、西魏和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故圖中①②③分別是蜀、東晉和梁。故選:C。
7.答案:B
解析:江南經濟在東晉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其共同的原因是北方戰亂導致人口大規模的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故選:B。
8.答案:D
解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為了宣傳佛教,北方的統治者令人在許多地方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南方的統治者大量地修建寺廟。南北方均有足夠的財力大規模發展佛教,體現出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宁县| 石景山区| 玉树县| 云梦县| 湟中县| 涿州市| 蓬安县| 大荔县| 北辰区| 南京市| 深圳市| 桃江县| 云阳县| 卢氏县| 兴国县| 徐汇区| 漠河县| 左贡县| 无为县| 成都市| 崇礼县| 泗洪县| 南乐县| 马尔康县| 顺平县| 资中县| 拉萨市| 临夏县| 墨脱县| 松潘县| 五华县| 吉安市| 扎兰屯市| 中卫市| 英超| 许昌县| 宜良县| 龙泉市| 临颍县| 苍梧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