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姓名: 學科: 歷史 第 周 八 年級 班 授課時間: 課題: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課型: 新 課 第 1 課時一、學習目標: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及影響;識記三大戰役。二、學習重點: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三、學習難點:了解三大戰役的影響;識記渡江戰役的結果。四、 “五步導學”流程(一)課前先學先行(預習檢測)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背景: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進軍,中國共產黨決定解決勞苦大眾最期盼的土地問題,實行土地改革。主要內容: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結果:土地改革使長期遭受地主階級殘酷壓迫和剝削的農民翻身做了主人。到1948年底,大約1.5億解放區人口完成了土地改革的任務,使1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意義:土地改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極大地調動了他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2.三大戰役:前提:1948年秋,國民黨主力被迫收縮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線附近。中共中央果斷決定,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決戰。(1)遼沈戰役時間:1948年9月。指揮:林彪、羅榮桓。參戰軍隊:東北解放軍。結果:解放了東北全境,至此,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逆轉,解放軍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國民黨的軍隊。(2)淮海戰役時間、領導者:1948年11月,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等。參戰軍隊: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結果: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3)平津戰役參戰部隊: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結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至此,華北全境解放。三大戰役意義:歷時4個多月,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3.南京解放:背景: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在軍事、政治、經濟各個領域瀕于崩潰,美國也不愿意再提供軍事援助。過程: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結果: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影響:國民黨倉皇退據臺灣,從此,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隔絕開來。自主探究:(二)、課堂問題反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三)、課上互動研討(合作探究)探究問題1環節一:歌謠探究首戰錦州把好關,攻克徐州占河南;分割包圍孤據點,戰役規模史空前。(1)歌謠涉及的歷史事件有哪些?請依據所學知識將下表內容補充完整。首戰錦州把好關 攻克徐州占河南 分割包圍孤據點作戰主要地區 ① ④ ⑦參戰部隊 ② ⑤ ⑧影響 ③ ⑥ ⑨①東北②東北解放軍 ③解放東北全境;解放軍數量上首次超過國民黨軍隊④華東 ⑤中原和華東解放軍⑥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 ⑦華北⑧東北、華北解放軍⑨華北全境解放環節二:觀點解答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毛澤東(2)上述材料表明了毛澤東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表現了毛澤東堅信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人民群眾是戰爭取勝的真正推動力。探究問題2:全景解讀解放戰爭的勝利與失敗環節一:表格中的信息解放戰爭開始時的力量對比國民黨 共產黨擁有軍隊 430萬 130萬武器裝備 接受100萬日軍的裝備,取得美國大量援助 基本上是步槍擁有人口 3億多 1億多擁有地區 大城市、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 小城鎮、鄉村、偏遠地區(1)表格中的內容反映了什么問題?國民黨實力遠比中國共產黨強大(敵強我弱)。環節二:圖片中的信息(2)圖一和圖二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請簡要說明理由。內在聯系:解放戰爭的迅速勝利是與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分不開的。理由: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增加了軍隊的數量;人民群眾組織民兵保衛后方,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前線,使解放軍能夠最后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自主探究:(四)、課內訓練鞏固(課堂演練)1.經過一年多的斗爭,解放區約有2/3的地區基本解決了土地問題,取得很大成績。但是,還有1/3的解放區沒有進行土地制度改革,已進行土改的地方,有的也不夠徹底。同時,人民解放軍轉人戰略進攻的新形勢,要求解放區更加普遍深入地開展土改運動,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使正在勝利發展的解放戰爭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以下信息屬于從上述材料中提取的有 ( A )①解放區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②解放區土地改革的進行有助于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開展③解放區土地改革已經徹底完成了 ④土地改革的依據是《中國土地法大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錦州城外九月天,敵當前,一發牽。風起云涌,欲把錦城淹,蔣委員長腸斷處,長春降、沈陽顛。”據所學知識分析,這首《江城子》描寫的戰役是 ( B )A.挺進中原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3.下列描述中符合平津戰役特點的是 ( C )A.“千里躍進,逐鹿中原”B.“攻占錦州,關門打狗”C.“分割包圍,甕中捉鱉”D.“百萬雄師,三路渡江”4. 1949年4月22日,李先生最有可能在當天報紙上閱讀到的頭條新聞是 ( D )A.城頭變幻大王旗,清帝宣統下詔退位B.火燒趙家樓,30多名學生遭政府逮捕C.應蔣之邀,毛澤東抵渝共商建國大計D.毛澤東、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5.這一戰后,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這一戰指的是 ( B )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6. 1948年11月,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提到:“依我看來,國民黨軍隊的敗北是因為糟糕透頂的指揮和其道德敗壞的因素,把軍隊弄得毫無戰斗意志。……在整個軍界,到處是平平庸庸的高級軍官,到處是貪污和欺詐。”對此敘述不恰當的是 ( B )A. 1948年國民黨在軍事上不斷遭受失敗B.解放戰爭中美國并沒有干涉中國的事務C.國民黨的腐敗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D.國民黨軍隊毫無戰斗力從側面體現了國民黨的統治不得人心自主探究:(五)、課后拓展提升(課后檢測)融入情境,探究問題。材料一 (內戰)一方失掉了中央政權,跑到孤島上去,不甘心,天天叫嚷反攻大陸;另一方雖贏得了政權,但臺海兩岸長期處于緊張狀態。 材料二抗戰勝利后,中國是戰勝國,還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常任理事國,美國是中國的戰時盟友。可由于內戰爆發,中美關系急劇惡化,昔日的盟友美國變成了中國長期的敵人。中國反而成為二戰后美國長期竭力遏制的對象,國際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中國內戰給了日本擺脫戰敗地位、重新崛起的歷史機遇。日本借戰后美國遏制中國的機會,贏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植而崛起;日本還充分利用兩岸之間的關系,成功擺脫了對中國的巨額戰爭賠款。材料三二戰后美國從戰時軌道轉入和平建設軌道,軍費開支從1945年的860億美元下降到1946年的130億美元,日本也從窮兵黷武走上和平建設軌道。法國1947年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英國是1948年完成恢復。此時的中國,工廠倒閉率在80%左右;農業下降25%,20%~40%的農田變為荒地。—以上材料選自2010年11月《歷史教學》中《歷史的反差與反思》一文(1)請用一句話總結材料一的觀點。內戰造成了中華民族的分裂。(言之有理即可)(2)材料二論述了內戰帶給中華民族怎樣的影響?材料中從哪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材料從國際角度分析了內戰使中華民族喪失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分別從中關關系惡化,美國遏制中國和日本利用中國內戰的機會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兩方面進行了論述。(3)材料三說明了什么問題?這種反差帶給你的啟示是什么?中國爆發內戰時世界正處于和平發展的階段。戰爭帶給人們的只有災難;應避免戰爭的爆發;等等。【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