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姓名: 學科: 歷史 第 周 八 年級 班 授課時間: 課題: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課型: 新 課 第 1 課時一、學習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分析理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二、學習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三、學習難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和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四、 “五步導學”流程(一)課前先學先行(預習檢測)知識點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2、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原因:(1)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2)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張謇,江蘇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五歲入塾,十六歲中秀才。1885年張謇參加順天府鄉試,中舉人。1894年4月,張謇再次赴京參加會試,考取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創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戰敗,邊疆緊急,張曾上疏痛劾李鴻章奉行妥協政策。張謇目睹國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為謀,雖科舉成名,卻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興辦實業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團,主營紡織和面粉。張謇和他創辦的大生紗廠3、熱潮: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掀起發展實業的熱潮。4、“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內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出現,人們相繼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回國創業。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5、再度受挫: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6、夾縫中頑強掙扎: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除了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處于夾縫中的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地掙扎著,出現了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業家。7、特點:艱難曲折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決定了其發展特點:艱難曲折8、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1)總體上比較落后;(2)從行業上看,集中于輕工業部門;(3)從地區上看,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9、民族工業落后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直接原因:三座大山的壓迫10、啟示: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知識點二:社會生活的變化1、交通工具的進步(1)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2)近代鐵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線的開辟,新式馬路的修建,傳統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業的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1)裝束變化: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2)禮節變化:廢跪拜禮代之以鞠躬、握手禮(3)稱謂變化: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4)飲食變化: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5)服飾變化:洋布、旗袍、中山裝(6)婚喪變化: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追悼會等出現(7)休閑變化:公園、咖啡館在大都市風行一時。3、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征(1)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變化。(2)總體來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拓展延伸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1)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2)“實業救國”口號的刺激(3)中國民國臨時政府獎勵實業(4)一戰期間,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掠奪。(根本原因)(二)、課堂問題反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三)、課上互動研討(合作探究)探究問題: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張謇《大生紗廠廠約》“日本與印度有十年內在中國地方增設紡機150萬錠之約。……果如所計……十年之后我國棉業豈復有伸展之余地?(1)閱讀材料,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什么值得我們學習?(2)由大生紗廠等企業的結局說明了什么?(3)民族工業要想得到健康發展,需要哪些有利條件?1、(1)感受到張謇的愛國之心,他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懼世俗的勇氣值得欽佩。(2)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注定是悲慘的。(3)國家獨立,民族獨立。(四)、課內訓練鞏固(課堂演練)1.甲午戰爭后,提出“實業救國”口號的人是( )A.張之洞B.張謇C.榮宗敬D.范旭東2.張謇在創辦第一家工廠時,引起了轟動。原因是( )①張謇的身份和他的舉動按當時的社會觀念看,反差太大②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開辦工廠是風險很大的事情③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在當時是新生事物 ④為了取得廣告效應,張謇事先做了大量宣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主要行業集中在( )A.采礦業B.機器制造業C.輕工業D.造船業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分布的地區主要在( )A.東北地區B.北京周邊地區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D.鐵路沿線地區5.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出現在( )A.抗日戰爭勝利后B.大革命期間C.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D.洋務運動期間6.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改變落后的習俗,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禁止纏足B.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C.取消“先生”、“君”之類的稱謂D.強令男子剪掉辮子(五)、課后拓展提升(課后檢測)【教學反思】: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