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課題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學習課型 新授課學習目標 1.了解近代中國教育、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2.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重點難點 重點:新聞出版業的發展。難點: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文學藝術的成就。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案、《同步學習》 自學釋疑達標自主先學 教法與學法【自主學習】(根據以下提綱,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教育的發展:(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學校。(2)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3)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___________。(4)廢除八股文 廢除_______ 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_________。2.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報刊。①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__》。②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_________》③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________》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2)出版機構。①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____。②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______________、開明書店、生活書店。③出版發行重要書刊的陣地:________________二、文學藝術成就1.文學魯迅的《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的《________》、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________》、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______________》、周立波《___________》。繪畫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徐悲鴻創作了《________》,《________》。3.音樂聶耳創作了《____________》《畢業歌》等名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冼星海作曲的《____________》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堅強。4.電影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1905年《_______》,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近代著名電影明星:趙丹、周旋。 經典影片:《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合作探究】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存在了1300年,它是什么時候創立,又是什么時候被廢除?它對中國歷史又怎樣的貢獻?【達標檢測】 1.中國的職業學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學堂實施,初稱“實業教育”,1917年改稱“職業教育”。維新變法期間創辦近代最早的一所體制完備的高等學府是( )A.京師大學堂 B.經世學堂中學歷C.時務學堂 D.京師同文館2.中國近代為了拯救民族危機,第一次派遣留學生是在(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3.1901年,詔辦經濟特科,廢去八股,整頓翰林院,復辦京師大學堂;1903年,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1905年,會奏應請自本年始,即停止鄉會及各省歲科考試。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國哪一方面的變革( )A.教育 B.外交 C.娛樂 D.習俗4.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 )A.《申報》 B.《大公報》 C.《新聞報》 D.《新青年》5.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 ),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A.《申報》 B.《商務印書館 》 C.《新華書店》 D.《教育書店》6.以下是郭沫若作品的是(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記》 D.《女神》7.下列歌曲創作于抗日戰爭期間的是( ?。?br/>①《畢業歌》(1934年) ②《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③《太行山上》(1938年) ④《團結就是力量》(1943年)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8.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樂家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一首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它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是( )A.《松花江上》 B.《黃河大合唱》C.《游擊隊之歌》 D.《義勇軍進行曲》9. 北京大學是中國學子心中的一座學術殿堂。它的前身是( )A.太學 B.京師同文館 C.京師大學堂 D.燕京大學10.“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每當我們聽到這首雄壯的國歌時,使命感和責任感便油然而生.請問國歌的曲作者是( ?。?br/>A.聶耳 B.田漢 C.冼星海 D.徐悲鴻 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 學生交流展示“自主學習”內容,其他同學對展示內容進行糾錯互評小組討論后推薦小組代表發言。獨立完成后小組內交流討論并展示教師或學生選擇性講解易錯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