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傳遞21.4 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導學目標:1.物理觀念:(1)常識性了解: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網絡通信。(2)了解微波通信的特點。(3)了解光纖通信的特點。(4)了解網絡通信的發展過程,掌握發電子郵件的方法。2.科學思維:通過多媒體圖片、影視畫面使學生掌握和了解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網絡通信的特點和粗略的原理。3.科學探究:演示實驗:光沿水流傳播;了解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作用和優勢。4.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學習現代通信知識,了解科技為人類帶來的便利,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養成關注科學發展前沿的習慣,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振興中華、用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導學重點:了解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網絡通信。導學難點:了解各種通信方式特點。導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課 時:1課時導學過程課前導學1. 信息理論表明,作為載體的電磁波,頻率越 ,在 時間內可以傳輸的信息就越 。2. 微波的性質更接近 波,大致沿 傳播,不能沿地球表面 。必須每個 km左右就要建立一個微波 ,把上一站傳來的信息 后,再 到下一站去。3. 人類可以用通信 做微波通信的 來進行通信。通信 大多是相對地球“靜止”的 衛星,從地面上看,它好像懸掛在空中 不動。4. 1960年,美國的科學家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能產生頻率 、 高度集中的光——激光。1966年,華裔物理學家 提出用光纖通信的構想,這使得 進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實現。課堂導學(一)微波通信1. 信息理論表明,作為載體的電磁波,頻率越 ,在 時間內可以傳輸的信息就越 。2. 微波的性質更接近 波,大致沿 傳播,不能沿地球表面 。必須每個 km左右就要建立一個微波 ,把上一站傳來的信息 后,再 到下一站去。(二)衛星通信3. 人類可以用通信 做微波通信的 來進行通信。通信 大多是相對地球“靜止”的 衛星,從地面上看,它好像懸掛在空中 不動。(三)光纖通信4. 1960年,美國的科學家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能產生頻率 、 高度集中的光——激光。1966年,華裔物理學家 提出用光纖通信的構想,這使得 進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實現。5. 利用衛星來發射和接收 信號應用非常廣泛,例如中國建立的 定位系統,可提供全天候的即時 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 工程迄今為止規模最 ,覆蓋范圍最 ,服務性能要求最 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四)網絡通信6. 電子郵件像電話一樣 ,同時又像 一樣方便,收件人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上網的計算機或 打開信箱,查看郵件。除了文字外,我們也可以把 、 及任何信息變成數字文件用電子郵件傳送。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課堂練習1.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微波的頻率為30MHz~3×105MHzB. 微波的波長為1m~1mmC. 一條微波可同時開通幾路電話D. 微波性質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線傳播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微波通信必須每隔50km建一個中繼站B.微波通信可以用月球做中繼站C.可以用通信衛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繼站D.在地球周圍均勻配置3顆同步通信衛星,就覆蓋了幾乎地球表面,可以實現全球通信3.關于通信衛星說法正確的是( )A.通信衛星大多是靜止在空中不動的B.通信衛星是太空微波中繼站,從一個地面站接收信號,經過處理后,再發送到另一個或幾個地面站C. 通信衛星板狀的兩翼是用來飛行的D. 通信衛星在空中不需要能量維持運動4.關于光纖通信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光是一種電磁波B. 光的頻率比微波更高,傳播信息量是微波的百萬、千萬倍C. 激光是頻率單一、方向高度集中的電磁波D. 光纖通信中的光就是普通的白光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我國的北斗定位系統可供全天候即時定位B. 北斗系統是世界上首個具備全球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的衛星導航系統C.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D. “上網”就是某人的計算機跟一個叫做服務器的大計算機不相聯課后反思參考答案:課前導學:1.高,相同,多。2.光,直線,傳播,繞射,50,中繼站,處理,發射。3. 衛星,中繼站,衛星,同步,靜止。4.梅曼,單一,方向,高錕,光。課堂導學1.高,相同,多。2.光,直線,傳播,繞射,50,中繼站,處理,發射。3. 衛星,中繼站,衛星,同步,靜止。4.梅曼,單一,方向,高錕,光。5.電磁波,北斗衛星,定位,航天,大,廣,高。6.快,信件,照片,語音。課堂練習:1.C;2.B;3.B;4.D;5.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