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及進度表一、學生情況分析本班共有學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學生的聽課習慣已初步養成,班上同學思想比較要求上進,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學習能力強,學習有方法,學習興趣濃厚;另一部分學生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作業經常拖拉甚至不做。從去年的學習表現看,學生的計算的方法與質量有待進一步訓練與提高。優等生與后進生的差距明顯。故在新學期里,我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方式,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更多的四化建設的新型人才而奮斗。二、教材簡析:本冊教材內分為“圓柱與圓錐”、“比例”、“圖形的運動”、“正比例與反比例”、“數學好玩”、“整理與復習”、和“總復習”七部分。(一)圓柱與圓錐: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4個課題。(二)比例:包括“比例的認識”、 “比例的應用”、“比例尺”、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4個課題。(三)圖形的運動:包括“圖形的旋轉”、“圖形的運動”、“欣賞與設計”3個課題。(四)正比例與反比例:包括“變化的量”、“正比例”、“畫一畫”、“反比例” 4個課題。(五)數學好玩:包括“繪制校園平面圖”、“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可愛的小貓”(六)整理與復習:3個課時。(七)總復習:包括“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的策略”。三、教學目的和要求:1.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會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掌握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2.學會使用數對確定點的位置,懂得將圖形按一定比例進行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平面圖形的比例尺。3.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4.比較系統地牢固地掌握有關整數和小數、分數和百分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礎知識;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會解簡易方程;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5.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幾何形體的特征,進一步掌握一些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些幾何形體表面積和體積。6.掌握所學的統計初步知識,能夠看懂和繪制簡單的統計圖。7.牢固地掌握所學的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解答所學的應用題和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教學重點、難點1.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運用比例知識接應用題。能運用不同的知識解答應用題,加強整數、分數運算和比例之間的聯系。2.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特征;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了解體積的推導過程。3.培養學生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和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分析問題,加強學生對統計思想和方法的認識。4.系統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和加深,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定目標。五、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遷移類推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加強口算練習,進一步培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3.能掌握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4.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的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六、教學措施在教學中,盡量創設數學活動的情景,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演繹到生活中來,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酸楚,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繼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合作,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逐步養成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用科學的方法教學,逐步提高教學效果,平時要多學習、多積累,認真編寫和運用符合班情、學情的導學案,讓好的教學手段走進課堂,讓新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七、教學課時安排(一)圓柱和圓錐 ……………………………………………….8課時(二)比例 ………………………………………………………7課時(三)圖形的運動 ………………………………………………6課時(四)正比例和反比例 ………………………………………7課時數學好玩 ………………………………………………………3課時整理與復習………………………………………………………3課時總復習 …………………………………………………………24課時數與代數 …………………………………………………13課時圖形與幾何 ………………………………………………7課時統計與概率 ………………………………………………2課時解決問題的策略 ………………………………………… 2課時各地開學及放假時間有所差異,日期以學校要求為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