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人類的家園——地球復習提綱第一節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地球是一個球體,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來是很圓的,這主要是因為赤道半徑與兩極半徑僅相差0.33%)地球的大?。旱厍虻钠骄霃綖?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為6357千米(兩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21千米),僅差0.33%;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坐地日行八萬里,指的是人處在赤道)海面上遠去的船只為什么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答:因為地球是個球體,地球表面是個曲面,所以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那些現象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先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實例)。(2)20世紀,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3)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從上往下出現)。這說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遠,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圍越大,說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亮,月食時月面缺損部分的邊緣是圓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邊(7)探究實驗: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的對照實驗(方法)5.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從古至今的排列順序(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 (天圓如彈丸,地如卵中黃 (地球是個球體 ④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設想。 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7.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巖石圈以下-----400千米處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將地球比喻成雞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厚度:地核>地幔>地殼第二節地球儀和地圖一.地球儀:緯線和緯度:緯線:緯線都是圓形,也稱為緯線圈,從半球看,長度不等。(不同緯度緯線長不相等,相同緯度緯線長相等)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赤道: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叫做赤道。緯度:(赤道)是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做(北緯),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作代號。低緯度中緯度高緯度0°—30°30°—60°60°—90°北緯、南緯各有90°。南緯90°就是南極,北緯90°就是北極經線和經度經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是(半圓形),所有經線長度(相等)。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經度:零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即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那條經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用“E”作代號;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用“W”作代號。東西180°經線合為一條經線。(0°經線和180°經線都只有一條)東西半球的劃分習慣上以(20 °w)和(160 °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成東西半球。西經20 °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東經160°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東半球(向東走):20°W—0°,20°E—160°E (4)特殊區域:0°—20°之間,無論東經還是西經永遠都屬于東半球 160°—180°之間,無論東經還是西經永遠都屬于西半球(5)注意:東半球不全是東經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經度。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5.地球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的,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地軸是假象的軸。在南極點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極點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斷東西半球,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南緯度還是北緯度的題目時,一定要自己添上0°經線或者0°緯線。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視(仰視)時,經緯線各呈什么形狀。經線和緯線都有無數條。 地圖 地圖:地圖是以各種不同的圖示符號,將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后表現在平面上的圖形。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標記)1.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即: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的詳略:在同樣的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距離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則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規律:大范圍的地區多選用較小的比例尺地圖。如:世界地圖,中國政區圖。 小范圍的地區多選用較大的比例尺地圖。如:平面圖、軍事圖、旅游圖。(沒有給出比例尺時,可以根據比較表示范圍的大小來判斷比例尺的大?。?br/>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寫數字式比例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單位的統一。比較比例尺大小的時候,先全部都轉化成單位統一的數字式,再用數學里比較大小的方法去比較)2.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判讀: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在有指向標的圖上判讀:指向標指示(北方)。在沒有任何標記的圖上判讀:遵循“(一般地圖的方向為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常用的8個方向:東、南、西、北、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凡是遇到寫方向的題目,自己畫上方向標,以防出錯)3.圖例和標記圖上常用的圖例有:公路、鐵路、學校、河流、碼頭、國界等等。第三節組成地殼的巖石1.巖石的成因及常見巖石巖石根據成因可分為三類:巖漿巖、噴出巖、變質巖巖石種類形成原因特征常見類型巖漿巖噴出巖巖漿噴出地殼冷卻凝固而成明顯礦物晶體顆粒、氣孔或柱狀結構玄武巖侵入巖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花崗巖沉積巖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有明顯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主要特征)有明顯的沙?;虻[石石灰巖、砂巖頁巖、礫巖變質巖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巖漿和沉積巖的接觸帶易出現變質巖)片狀的結構(礦物顆粒定向排列)大理巖(石灰巖變質)、板巖(頁巖變質)片麻巖(花崗巖變質)2.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大理巖、花崗巖),工藝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巖石在形成過程中科院形成各種礦產資源(鐵礦、銅礦)。第四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1.地殼變動:(1)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斷層)、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褶皺,受水平擠壓)、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建筑物的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很激烈,很迅速)。褶皺:地殼受力擠壓而發生的彎曲變化。斷層:巖層受力斷裂,斷塊位置發生錯動。注意:(看到圖要知道這是褶皺或者是斷層)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火山噴發物:氣體(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熔巖流)、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富士山、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爾達西火山群、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馬扎羅山)、休眠火山(五大連池)。(3)分布不均勻: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4)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①益處: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等?;鹕娇诟浇话阌胸S富的地熱能,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療衛生方面有較大價值?;鹕娇谑亲匀宦糜尉坝^,火山活動地區多溫泉,可以成為休養區,火山噴出的氣體和巖漿中含有各種礦藏,可以開發利用。 ②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命。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2)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①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離。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同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同一次地震,震級相同,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越高。(3)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域、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護頭部并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第五節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原因: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地震、積雪融化有時易引發泥石流。(2) 人類活動:濫砍濫伐,不合理地開挖和堆積,改變了地表形態和土層結構,改變了地面植被的狀況。3.泥石流的爆發往往具有突發性和歷時短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5.防御措施:(1)應急措施: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垂直),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2)防御措施: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植樹造林;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分布:世界上首泥石流威脅比較嚴重的國家:哥倫比亞、秘魯、瑞士、中國、日本。 我國:四川、云南、甘肅、西藏。第六節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說: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地形證據: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可拼合性)大西洋兩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 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表明當時這些大陸曾相連接。化石證據:舌羊齒化石是2.5億年前的一種蕨類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亞、印度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舌羊齒化石。氣候證據:人們在北冰洋以北的島上發現了熱帶植物化石;在南極洲發現大量的煤礦;在印度發現古代冰川。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2.海底擴張說:由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離洋中脊越遠,巖石年齡越老)海底擴張說支持大陸漂移說,并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海洋地殼擴張的動力來自軟流層中巖漿的活動。3. 板快構造學說:(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它們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的原因。(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生長邊界(海嶺、斷層)一般位于板塊張裂處 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一般位于板塊碰撞處。喜馬拉雅山脈: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印度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被抬升阿爾卑斯山: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位于印度洋板塊地中海在縮?。何挥趤啔W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碰撞,靠近紅海在擴大: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相互張裂,離開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定,因此多地震。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處于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區,在板塊的張裂地區易形成裂谷和海洋。第七節地形和地形圖地形的類型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搜較緩,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米),相對高度小(100米以下)。平原——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1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山地——地面起伏明顯,坡陡頂尖,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200米以上)高原——頂面平坦寬廣,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ê蜕降氐膮^別)盆地——周圍山脈,中部低陷,四周高,中間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等高線重疊處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等高線較密處緩坡等高線較疏處盆地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低相鄰等高線之間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計算。山谷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若建造水電站,可選山谷處。地形的變化(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峽谷。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流動的沙丘、風蝕城堡、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波浪:海岸地形生物:珊瑚礁(2)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