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法治社會核心知識點一:法治社會的內涵1. 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2. 具體表現:(1)從法治意識來看: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要求:人人尊法守法用法,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2)從法治實施來看: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要求: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3)從實施效果來看: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的方式: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拓展延伸】什么是法治社會中的“社會”當前探討的法治社會是狹義的,其中“社會”是相對于政府或公共權力的私人領域,是私人領域里所有社會主體之間行為關系的總和。1. 從主體上,社會包括兩類主體,一類是自然人,另一類是社會組織。自然人比較好理解,外延非常清楚。社會組織是指那些不掌握公共權力的自治組織,包括家庭、企業、學校、俱樂部、非政府組織、慈善基金、居委會、村委會等。2. 從行為關系上,社會領域里包含上述兩類主體的有如下四類交往關系:(1)個人與互不相干的其他個人或者社會組織之間的交往關系,比如個人去菜市場向個體商販買瓜果蔬菜,或者到某學校參觀等;(2)互不相屬的社會組織之間的交往關系,比如某學校接受慈善基金捐助;(3)個人與所屬社會組織或者同屬社會組織其他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比如到自己所居住小區的居委會辦事,或者與鄰居發生爭吵;(4)共同隸屬于某個更大組織的社會組織之間的交往關系,比如兩個足球俱樂部在某個聯賽中的比賽。當然,自然人或者社會組織還可能與政府或者其他公權力組織發生交往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已經進入政府或公共權力的領域,不再是私人領域的范疇。有交往關系,就有相應的游戲規則——法律則是人類創設的最重要游戲規則之一。核心知識點二:建設法治社會1. 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2. 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任務(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②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建設法治社會【拓展延伸】我國的普法活動(1)普法是普及法律常識的簡稱,普法的對象是國家居民,普及的法律常識是居民必須要理解的法律。這種法通常是法律中最簡便的一種。(2)2019年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動“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落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及其守法普法協調小組交辦的相關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滿意度。(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①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②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拓展延伸】法律援助(1)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①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②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拓展延伸】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是指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申請有關行政機關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活動。行政裁決行政裁決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律授權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特定民事、經濟糾紛進行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3. 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大意義(1)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拓展延伸】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1. 樹立法治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為此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融入工作和生活,切實做到守法律、重程序、講規矩。2. 推進司法公正。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九十九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3. 維護人民權益。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崇高價值。為此,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4. 強化法治反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大力推進法治反腐,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籠子,為加強人權法治化保障提供有力支撐。例題1 我國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為此,國家宣傳部門要( )①堅持不懈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治德治結合中推進憲法實施 ②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為人們崇尚憲法創造良好氛圍 ③強化法治對道德的支撐作用,以法治滋養道德精神 ④會同有關部門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法律走進千家萬戶A. ①② B. ③④C. ②③ D. ①④【答案】D【解析】題干中涉及的是法治的相關內容,所以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應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法治德治結合中推進憲法實施,①符合題意;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使憲法法律走進千家萬戶,有利于加大全民普法力度,④符合題意;積極參加各項文化活動和為人民崇尚憲法創立良好氛圍沒有必然聯系,②不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涉及法治和道德關系,③不符合題意。例題2 “司法局喊你來當人民陪審員了!”2018年底,不少北京市民收到了一條短信,告知已被隨機抽選為人民陪審員的候選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頒布實施后,第一次嘗試從常住人口中隨機抽選候選人,以確保群眾參與的廣泛性。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①從市民中抽選人民陪審員,滿足了公眾行使國家權力的訴求 ②公民依法參加審判活動,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③讓普通市民參加審判活動,目的在于提高法院的審判工作效率 ④這一舉措可以促進公眾直接接觸、了解法律,推動法治社會建設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北京市隨機抽選人民陪審員,讓公民參加審判活動,既有利于司法機關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也有利于公眾直接接觸法律、了解法律,推動法治社會建設,②④正確。①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是通過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③排除:讓公民參加審判活動,目的在于加強公民監督,促進司法公正,不是提高法院的審判工作效率。1. 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2. 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答題時間:30分鐘)1. 近來,一篇《法治社會不容“微博先審判”》的文章引發關注,該文針對網絡上一些民眾對關注度較高的案件進行圍觀施壓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評,強調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眾不能用偏激的觀點去施壓,甚至“綁架”法律的正當程序。該文的主旨強調( )A. 公民權利不能凌駕于法律正當程序之上B. 公民應珍惜和正確對待最基本政治權利C. 要充分發揮新聞監督這一有效手段作用D. 應適當削弱公民對司法機關監督的權利2.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臨野生動物,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我國制定實施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然而十余年來因非法捕獵珍惜動物時有發生。這啟示我們( )A. 人類應尊重和保護自然,不得傷害自然界的任何動物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違法行為都應承擔刑事責任C. 依法治國就是國家制定法律,每個公民遵守法律D. 加強法律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養3. 焦作“網上法院”作為全省首家“網上法院”正式上線運行,來自全省法院的法官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等共同見證了焦作“網上法院”的網上開庭、智能導訴機器人、院長語音信箱等各種智能化操作,紛紛點贊。開辦“網上法院” ( )①有利于強化程序監督,更好維護公民合法權益②充分體現“互聯網+”思維,推進依法治國③有利于更好發揮行政系統內部監督的重要作用④是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途徑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4. 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與媒體平臺結合,為失散兒童的找尋提供了強大支撐。“團圓”系統與媒體平臺結合能夠( )①發揮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②完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效能③拓寬媒體參與實施政府職能的新路徑④把全媒體的傳播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A. ①③ B. ②③C. ②④ D. ①④5.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聯合部署開展了“憲法宣傳周”活動。這次宣傳周活動的主題是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我國開展首個憲法宣傳周活動( )①擴大了法制宣傳的對象,提升了法制宣傳的效果②旨在廣泛宣傳法治理念,提升社會法治水平③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養,培養現代公民意識④目的在于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依法執政的水平A. ①② B. ③④C. ①④ D. ②③6. 據民政部消息,民政部針對基層經辦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民政部有關人員表示,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是提升基層經辦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現有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不足的地區,可鼓勵社會力量承擔相關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能夠( )①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②減緩基層建設資金的壓力③提高基層社會經濟發展的精準性④實現了公民享受發展成果預期性A. ①③ B. ①②C. ③④ D. ②④7. 隨著社會進步,法治不僅成為了社會信仰,也成為了老百姓的剛需,是構成我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慶公交墜江的悲劇發生后,許多人除了表示悲痛和惋惜之外,也在想如果當時公交車上有人能夠阻止這名婦女,或者這名婦女的法治意識能夠強一點,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經過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后,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期望越來越強烈,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文明靠法治”,法律應該與社會發展齊頭并進。法治,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對于當今社會,法治不僅僅是一種信仰,而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剛需。每個人都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到來。結合材料說明,如何正確認識現代社會的法治建設?1. A 解析:材料強調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眾不能用偏激的觀點去施壓,甚至“綁架”法律的正當程序,A符合題意;我國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是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這與材料無關;C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削弱公民對司法機關監督的權利”這一說法錯誤。2. D 解析:消滅害蟲,保護益蟲,A錯誤;一般違法但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是不承擔刑事責任的,B錯誤;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C錯誤。3. A 解析:開辦“網上法院”有利于加強公民對司法工作的監督,從而更好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推進依法治國,①②正確;法院監督屬于行政系統外部監督,排除③;此舉有利于維護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并非基本途徑,④錯誤。4. C 解析:①錯誤,全媒體在社會治理中不起主導作用;③錯誤,媒體不能參與實施政府職能;預警信息在全媒體上瞬時擴散,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說明“團圓”系統與媒體平臺結合能夠把全媒體的傳播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有利于完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效能,②④正確。5. D 解析:我國開展首個憲法宣傳周活動,旨在廣泛宣傳法治理念,提升社會法治水平,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養,培養現代公民意識,②③正確;我國開展首個憲法宣傳周活動,不是為了擴大法制宣傳的對象,①不符合題意;這次宣傳周活動是為了宣傳法治理念,④不是目的。6. B 解析:針對基層經辦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能夠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①符合題意;社會資本擁有比公有資本更大的資金優勢、人才和信息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減緩基層建設資金的壓力,②正確;③④與材料無關。7. ①法律日益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公共生活日趨和諧有序。②全社會對法治更加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法治成為人們的剛需。③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每個人都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材料顯示,法治已經成為人們的剛需,人民群眾更加期盼法治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