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八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6-13課)【時空坐標】【課標要求】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2.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3.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5.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6.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7.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考點梳理】考點一 北宋的政治課標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1.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政權,以開封為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具體措施。①軍事:a.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b.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②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③地方:a.文臣擔任州縣長官,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實施三年一換制度。b.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c.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作用:強化中央集權,皇權大大加強。3.重文輕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2)表現:①文臣統兵,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②注重發展文教,改革和發展科舉制。a.措施: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b.影響:造就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影響:①積極: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②消極: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僚機構龐大,效率低,加重財政負擔。4.王安石變法(2020年12月教材新增)(1)概況: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領域 措施名稱 目的經濟 募役法 限制官僚等的特權,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農田水利法 促進農業發展軍事 保甲法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穩定統治秩序,增強國家的軍事力量(2)成果: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興修大量水利工程。(3)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被全部廢除。易錯點辨析易混點:(1)通判和轉運使的職能:通判,分散知州權力;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重文輕武主要是為了抑制武將,但不代表宋朝不重視武備乃至軍隊,事實上宋朝對軍隊極為重視,軍隊最多時達到120多萬。考點二 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課標要求: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1.概況:政權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滅亡北宋 漢族 趙匡胤 東京(開封) 960年 1127年 被金滅南宋 漢族 趙構 臨安(杭州) 1127年 1276年 被元滅遼 契丹 耶律阿保機 上京 10世紀初 1125年 被金滅西夏 黨項 元昊 興慶(銀川) 11世紀前期 1227年 被蒙古滅金 女真 完顏阿骨打 會寧 1115年 1234年 被蒙古滅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2.民族政權關系:戰與和。(1)宋與遼——澶州之戰、澶淵之盟。宋真宗時,遼軍攻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宋軍打退遼軍。之后雙方議和,達成“澶淵之盟”:遼撤軍,宋給遼歲幣。意義:遼宋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2)宋與西夏和戰: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后議和。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此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3)金和南宋的對峙。①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生活。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1115 年建立大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②岳飛抗金:南宋初年,金軍南下,岳飛統率“岳家軍”取得郾城大捷,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后撤。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其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以“莫須有”罪名殺害了岳飛。③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影響:在很長時間內,雙方和平相處,客觀上為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民族間的和平交往。延伸思考:如何認識兩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如何認識岳飛抗金 (1)兩宋與遼、夏、金之間有戰有和,但和是民族關系主流。和平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經濟發展。(2)兩宋與遼、夏、金之間的戰爭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兄弟之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別,但無侵略與反侵略之說。戰爭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國家的統一。岳飛抗金,保衛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考點三 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課標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1.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1)農業的發展。①糧食作物:引進越南占城稻,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為糧倉,出現“蘇湖(常)熟,天下足”的諺語。②經濟作物:南方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后期棉花的種植,已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2)手工業的興盛。①紡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絲織生產發達。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②制瓷業: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③造船業: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造船業世界領先。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3)商業貿易的繁榮。①宋代的商業繁榮超過前代,經商的時間和區域不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出現草市,最大的商業城市是開封(東京)和杭州(臨安)。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的發展。③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2.經濟重心南移:(1)含義: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到長江流域的現象。(2)原因:①北方人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根本原因)②南方戰亂少,社會相對安定。③南方自然環境優越。(3)過程:唐朝中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宋史》:“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市舶司的“舶”,經濟重心南移的“重”。2.易混點:宋代海外貿易最遠到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而明朝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考點四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統一課標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蒙古滅西夏與金: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金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局面形成。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建立:忽必烈施行“治國安民”方略,1271年改國號為元,定都大都。(2)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繼續展開抗元斗爭。1279年,元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也是疆域最遼闊的朝代。實行行省制度。(3)意義:元朝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考點五 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1.目的:元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在中央設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2.意義: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宣政院的“政”,勿寫成“正”。2.易混點: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考點六 四大發明課標要求:知道造紙術的發明對傳播文化的作用;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宋元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廣泛使用,都是其重大科技成就。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1.造紙術:(1)過程:西漢時人們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2)影響: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促進文化傳播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2.印刷術:(1)過程:①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②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2)傳播:13世紀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經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3)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3.指南針:(1)發明過程:①戰國時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發明指南針。②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2)傳播: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傳到阿拉伯國家,后傳至歐洲。(3)意義: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4.火藥:(1)過程: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元朝發明火銃。(2)傳播: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3)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畢昇的“昇”。2.易混點:(1)東漢蔡倫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發明。據目前考古發現,紙張的出現是在西漢。(2)火藥的出現是在唐朝,唐朝末年開始用于軍事。考點七 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的流行課標要求: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1.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1)宋元驛站發達,使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2)造船、航海技術發展,指南針的使用,使海外貿易繁榮,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3)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進一步發展。2.宋元都市生活:北宋開封、南宋臨安、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生活繁華。(1)北宋的開封,大相國寺最為繁華。(2)瓦子出現。①原因:宋代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②表現:城內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稱為“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3)雜劇興起: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雜劇形成于宋代,興盛于元代。(4)節日流行:宋朝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受到人們重視。春節燃放鞭炮、拜年,元宵節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3.宋詞元曲的流行:詞是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元曲包括雜劇、散曲、南戲等。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特點宋詞 北宋 蘇軾 “豪放派”: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兩宋之交 李清照 “婉約派”:反映了戰亂帶來的災難,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南宋 辛棄疾 “豪放派”:繼承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詞境更為雄奇闊大,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元曲 元朝 關漢卿 悲劇《竇娥冤》,元曲四大家之一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蘇軾的“軾”,元曲關漢卿《竇娥冤》中的“卿”“竇”。2.易混點:(1)詞在唐朝已經出現,在宋朝成為主要文學形式之一。(2)唐朝長安市坊分開,宋代城市市坊界限打破,經商的時間、空間不再受限制。【能力提升】一、名詞解釋經濟重心:關于經濟重心有三種不同的判斷標準1.其農業生產條件、運輸設施以及提供的谷物,應比其他地區優越得多,哪一個統治集團占領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統一全國。2.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成為經濟重心,應著眼于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水平以及該地區賦稅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3.判斷經濟重心,應該注意農業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和素質、稅收占國家財政收入總額的比例、手工業和商業城市經濟的綜合水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二、聯系比較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比較項目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不同點 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內容 周王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土地和臣民,建立諸侯國 全國分為多個郡,郡下設縣等,行政長官稱郡守和縣令 全國共設置10個行省,后來成為常設的地方機構關系 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須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調兵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行政機構,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都歸屬于中央直接管轄,行政長官直接對朝廷負責作用 前期擴大了統治范圍,鞏固了統治,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 郡縣制和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與補充,其積極作用更加明顯相同點 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三、思維延伸 宋元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特點及原因1.特點:高度繁榮,全面發展,各領域成就突出;各民族科技文化共同繁榮;文明傳播范圍廣,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程;2.原因:前朝科技文化發展為宋元時期重大成就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社會經濟發展,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宋元時期的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外交往的發展,推動科技文化的交流與進步。四、單元啟示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漫長而必然的過程。【圖解歷史】1.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圖1)發動陳橋驛兵變,以開封為東京,建立北宋,他就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控制軍隊,行政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設通判分化知州的權力。財政方面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宋朝國策是重文輕武,影響是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也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2.兩宋時期政權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與北宋并立的政權有契丹族(圖2)建立的遼、黨項族(圖3)建立的西夏。宋遼之間的戰爭是澶州之戰,北宋取勝,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此后雙方長期保持和平局面。東北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岳飛抗金取得郾城大捷,維護了南方的安定。宋金和議約定南宋向金稱臣,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形成金與南宋對峙的局面。3.兩宋經濟特征是南方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圖4)。農業:引入越南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民諺“蘇湖熟,天下足”。手工業: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成為瓷都。廣州、泉州、明州造船業世界領先;船上配備指南針。商業:城市商業活動打破了唐以來市坊的空間限制,經商時間不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出現了草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促進了商業的發展。4.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圖5)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實現統一。意義是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元朝設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5.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的高峰時期。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在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匠人畢昇(圖6)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制成“司南”, 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針,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元朝發明了火銃。火藥西傳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6.宋元都市生活繁華,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圖7)。其中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7.宋代的文學形式主要是宋詞。詞風豪邁而飄逸,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的是北宋的蘇軾(圖8);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的是兩宋之際女詞人李清照(圖9);繼承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是南宋的辛棄疾。元代戲劇發達,出現了元曲,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是關漢卿(圖10),代表作是《竇娥冤》【真題回顧】1.(2018·遵義)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南宋時,我國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北方,主要得益于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②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③南方相對穩定④國家統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2. “蘇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諺語,據此可得到的歷史信息是A. 南方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B. 產茶州縣有所增加C. 造船業居世界領先地位 D. 海外貿易超過前代【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蘇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蘇州和湖州豐收,足可供養天下(南宋),說明南方農業經濟較為發達,故選A;材料反映的是蘇州和湖州糧食豐收,排除B;材料信息與造船業、海外貿易無關,排除CD。【點睛】3.(2018·黔東南)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寫道,“若只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這里指的是( )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 C.火藥 D.指南針【知識考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思路分析】本題以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寫道,“若只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為切入點,考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解答過程】“若只印三二張,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反映的是活字印刷術發明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史實。B符合題意。故選:B。【總結歸納】本題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4.(2018·黔東南)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元世祖為了有效地統治全國,建立了( )A.行省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世襲制【知識考點】元鞏固統一的措施.【思路分析】本題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解答過程】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元世祖為了有效地統治全國,建立了行省制。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就開始于元朝。元朝將西藏、云南、遼陽、嶺北等邊陲地區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故選:A。5.(2019·畢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 )A.秦朝圓形方孔錢 B.漢朝五銖錢C.唐朝開元通寶 D.北宋“交子”D6.(2020·黔東南)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C.科舉制 D.行省制【答案】D7. (2021·安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是在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天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B正確;唐朝沒有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A排除;臺灣府是清朝設立的,在此之前元朝已設置了管轄臺灣的機構,A排除;明朝和清朝出現時間晚于元朝,CD排除;故選B。8.(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重文輕武是宋朝時期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對此政策的解讀正確的是A.文官的權力不受任何牽制 B.該政策不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C.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將只有調動軍隊的權力【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C項正確;宋朝時期文官的權力仍然受到皇帝的牽制,排除A項;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排除B項;宋太祖在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軍隊,并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排除D項。故選C項。9.(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題)宋朝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達,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多次失敗,這與其實行的治國政策有關。下列選項最能反映宋朝治國政策的是( )A.寧為百夫長,不作一書生 B.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C.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 D.做人莫作軍,做鐵莫作針【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宋朝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達,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多次失敗”,表明宋朝戰斗力弱,結合所學可知,與重文輕武政策有關,做人莫作軍,做鐵莫作針表明宋朝軍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輕武政策的表現,D項正確;寧為百夫長,不作一書生意思是,我寧愿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不能體現重文輕武政策,排除A項;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意思是今日你我于軍中痛飲,你將走上我來時的路。我乘醉寫下家書,就請你為我傳遞,與重文輕武政策無關,排除B項;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潔奉公,武將不怕犧牲,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 )A.確保了科舉取士公平 B.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 D.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答案】B【解析】【詳解】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B項正確;其余三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CD項。故選B項。11.(2022·江蘇鹽城·中考真題)宋初,大臣趙普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此建議針對的問題是A.農民起義 B.積貧積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強【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還控制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政治上,在中央,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財政大權,設置樞密使分化宰相的軍事大權。地方上宋太祖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制度,還在各州設置通判,分割知州權力。經濟上,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通過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因此,“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此建議針對的問題是君弱臣強。D項正確;綜上所述可知材料中的建議針對的是君弱臣強,而非農民起義、積貧積弱和外族入侵,排除ABC項。故選D項。12.(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宋太祖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后又在州級機構中另設一官職,與州長官同簽文書,以分散長官權力。當時另設的官職是A.轉運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宋太祖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D項正確;轉運使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設立刺史,排除B項;按察使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題干“《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的信息可知,同一歷史事實不同的著作會有不同歷史記載,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14.(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1040年,范仲淹因直諫觸怒皇帝,被貶到陜西地區,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他當時的軍事對手是(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040年······范仲淹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再結合所學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戰爆發,北宋與西夏的大戰拉開帷幕,B項正確;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15.(2022·廣西桂林·中考真題)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A.政治對立 B.文化交流 C.經濟往來 D.軍事沖突【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圖中的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學習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體現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對立、經濟往來、軍事沖突,排除ACD項。故選B項。16.(2022·四川自貢·中考真題)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岳太師等,并按照最高開國將帥的規格進行改葬,還建立了岳廟。世人將此舉稱為“平反昭雪”,以表達對岳飛的追思。下列表述與此相關的是( )A.率軍抗金,精忠報國 B.組織抗元,寧死不屈C.收復臺灣,維護主權 D.斥逐沙俄,捍衛統一【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岳飛是南宋抗金英雄,傳說岳飛臨走抗金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A項正確;文天祥組織抗擊元軍,被俘后寧死不屈,排除B項;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中國主權,排除C項;康熙皇帝與沙俄作戰,阻止了沙俄的侵略,捍衛了祖國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17.(2022·江蘇宿遷·中考真題)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恢復順利,而北方戰亂不休,故南北經濟差異繼續擴大。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該材料主要反映了( )A.江南地區的開發 B.金與南宋的對峙C.宋代商貿的繁榮 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靖康之難”指北宋的滅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進南北經濟差異擴大”,從而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項正確;江南地區的開發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金與南宋的對峙,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宋代商貿的繁榮,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8.(2022·安徽·中考真題)宋代民間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據此可知,當時A.書坊是文化傳播的管理機構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 D.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體現了書坊出版說書人的底本,促進了小說等市民文化的發展,說明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C項正確;書坊不是管理機構,排除A項;元朝才發明木活字,排除B項;明清時期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排除D項。故選C項。19.(2022·四川遂寧·中考真題)《夢溪筆談》記載了中國古代的一項重大技術,包括選泥、制料、刻字、燒制、排版、印刷等工藝流程,它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技術是( )A.雕版印刷術 B.活字印刷術 C.泥范鑄造法 D.造紙術【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包括選泥、制料、刻字、燒制、排版、印刷等工藝流程,它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異發明的。他用膠泥刻字,然后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制版時,在塊四周有框的鐵板上撒上松脂、石蠟和紙灰等,將燒制好的字模在鐵板上排成版,用火將鐵板中的松脂熔化,將字版壓平,這樣就可以印書了。印刷術的發明,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B項正確;雕版印刷術,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進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排除A項;泥范鑄造法與青銅器制造相關,排除C項;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題)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寫道“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起了不計其數的變化”。在航行方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是A.火藥 B.指南針 C.印刷術 D.造紙術【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航行方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指南針是用于航行,B項正確;火藥用于軍事,排除A項;印刷術利于文化的傳播,排除C項;造紙術用于書寫,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某學習小組以“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豐富多彩?”為驅動性問題,開展項目化學習,制作了如下展板循史探因資料1:北宋全國墾田數量變化表時間 畝數開寶九年(976年) 2.9億余畝至道二年(996年) 3.1億余畝天禧五年(1)年) 5.2億余畝——摘編自《文獻通考》資料2:(開封)屋宇雄偉,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則千萬,駭人聞見。——《東京夢華錄》資料3:(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宋·蘇轍《架城集》(節選)(1)根據“宋韻生活”,列舉兩例北宋市民生活的具體表現。(2)結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答案】(1)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等。(2)北宋墾田數量增加,說明北宋農業生產發展;“每一交易,動則千萬”,說明北宋商業繁榮,商品經濟發達;“(遼)與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說明宋遼之間出現相對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會安定。【解析】【詳解】(1)據材料“瓦子示意圖”、“清明上河圖”、“工商雜類,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選送參加科舉”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城市居民去“瓦子”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等。(2)結合“北宋全國墾田數量變化表”可知,北宋墾田數量增加,說明北宋農業生產發展;“每一交易,動則千萬”,說明北宋商業繁榮,商品經濟發達;“(遼)與朝廷和好年深”“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說明宋遼之間出現相對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會安定。22.(2021·貴州畢節·中考真題)唐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根據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學習任務。任務一:【圖片解讀——技術進步】 圖1 曲轅犁 圖2 占城稻 圖3 交子(1)根據上面圖片信息,請分別指出圖1工具、圖2作物的特點。并概述圖3紙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任務二:【史料解讀——社會風貌】(2)唐詩和宋代著述對研究唐宋社會狀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下列問題作答。①杜甫《憶昔》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②元稹《法曲)詩句:“女為胡婦學胡裝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反映了民族交往對唐朝社會生活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③吳自牧《夢粱錄》:“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以上從哪幾方面記述了宋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景象?( )任務三:【數據解讀——社會發展】唐宋兩朝南北方人口對比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國人口比例唐朝天寶年間742~756) 2080萬 40% 3120萬 60%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 5500萬 65.5% 2900萬 34.5%——根據鄒逸麟,譚其驤《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整理統計(3)上表數據反映了從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答案】(1)工具:曲轅犁;特點:成熟早,抗旱力強;作用: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2)①開元盛世;②對民族交融(或婚姻)、社會生活的影響;③從商品流通和店鋪設立兩方面記述。(3)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原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新農作物的引進;南方海外貿易的發展等。(任答三點即可)【解析】【詳解】(1)根據上面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工具是曲轅犁;圖2作物的特點是成熟早,抗旱力強;圖3紙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杜甫《憶昔》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反映的治世是開元盛世;②元稹《法曲)詩句:“女為胡婦學胡裝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反映了民族交往對唐朝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對民族交融(或婚姻)、社會生活的影響;③吳自牧《夢粱錄》:“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以上從從商品流通和店鋪設立兩方面記述了宋臨安城商業繁榮的景象。(3)第一小問:上表數據反映了從唐朝到北宋的社會發展出現的變化趨勢是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第二小問:其變化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南方新農作物的引進;南方海外貿易的發展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