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一)(第1-2課)【時空坐標】【課標要求】1.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2.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朗興盛的原因。3.以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民族和睦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唐詩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4.通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了解唐的社會氣象5.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考點梳理】考點一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原因課標要求:知道隋朝的統一;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1.建立: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2.統一: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3.滅亡:618年,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隋朝滅亡。考點二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課標要求:了解大運河的開通。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人物、時間:隋煬帝,605年起。3.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4.四段:(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5.五河:(自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6.評價:(1)積極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消極影響:加重百姓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隋煬帝的“煬”,邗溝的“邗”,涿郡的“涿”。2.易混點:(1)隋朝的都城是長安,但是大運河的中心是洛陽。(2)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容易混淆,目的是指進行某件事情,主觀想要達到的具體效果;作用是事件完成之后,起到的客觀影響。考點三 隋唐科舉制課標要求: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由上層權貴壟斷,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2.科舉制的誕生(隋朝):(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2)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確立。3.科舉制的完善(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2)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4.歷史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1905年清末廢除)易錯點辨析易混點:最早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的是隋文帝,但是科舉制的正式誕生是在隋煬帝時期。考點四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唐朝興盛原因課標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1.唐朝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2.唐朝盛世:(1)貞觀之治①含義: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②出現的原因(措施):a.用人上:任用賢才(房謀杜斷—房玄齡、杜如晦),虛心納諫(魏征—諫臣)。b.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c.經濟上:吸取隋朝速亡教訓,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d.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e.民族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稱為“天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增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f.對外:玄奘西行天竺取經。(2)開元盛世①含義: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②出現的原因(措施):a.選賢任能:賢相姚崇、宋璟。b.整頓吏治,裁減冗員。c.發展經濟,改革稅制。d.注重文教,編修經籍。3.唐朝興盛原因:(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興盛的前提。(2)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是興盛的基礎。發明推廣犁地工具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3)政治清明、政策穩定是興盛的保證,如制度創新、民族政策開明、對外開放等。(4)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5)統治者勵精圖治、勤政愛民。【能力提升】一、名詞解釋進士科:進士科是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設于隋朝,唐朝時,“進士科”“明經科”都算是考試科別,明經科考經學和時務策。進士科除考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還要“加考詩賦”。二、聯系比較1.比較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選官制度 選官依據 用官方法 影響九品中正制 門第高低 按門第高低授官 權貴壟斷官吏選拔權科舉制度 學識高低 按才學高低授官 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2.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列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歷史功過。項目 政治 經濟 民族關系 思想文化不同點 秦始皇 創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車同軌 修長城抵御匈奴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漢武帝 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重視興修水利 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使匈奴無力與西漢對抗;派張騫出使西域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興辦太學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重視發展生產、輕徭薄賦 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文成公主入藏 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相同點 (1)都是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都對中國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三、 如何評價武則天 武則天在位時期,她打擊舊士族勢力,促進經濟發展,鞏固了邊疆;大力發展科舉,重用人才,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因此,整體而言,武則天是對歷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四、單元啟示1.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杰出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3.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圖解歷史】1.開通隋朝大運河的人物是隋煬帝,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從北向南四段運河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從北向南連接的五條河流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大運河開通的積極作用是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是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2.唐太宗年號貞觀,吸取隋朝速亡教訓,重用賢才,如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諫臣魏征;政治上完善制度,考核官吏;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發展農業生產;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真題回顧】1.(2018·黔東南)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描繪的是( )A.貞觀之治 B.開皇之治 C.開元盛世 D.文景之治【知識考點】開元盛世.【思路分析】本題考查了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解答過程】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描繪的是開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并親自考核縣令政績,還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故選:C。2.(2022·重慶·中考真題)隋唐時期,江都(今揚州)發展較快,經濟地位日益重要。據右圖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A.其為隋朝都城之一 B.大運河以其為中心C.位于運河與長江交匯之地 D.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答案】C【解析】【詳解】【考查點】大運河的開通【解題思路】根據“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為加強南北交通,隋朝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位于運河樞紐的江都(今揚州),經濟地位日益重要,C項正確;江都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A項;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排除B項;經濟重心在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項。故選C項。3.(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關于兩個朝代說法正確的是A.都定都長安 B.都出現盛世局面C.都實現制度創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詳解】秦朝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及科舉制度。因此,兩個朝代都實現了制度創新,C項正確;秦朝定都咸陽,排除A項;秦朝沒有出現盛世,排除B項;秦朝沒有推行三省六部制,排除D項。故選C項。4.(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C.奠定了隋唐統一的基礎 D.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間交往、交流與交融日益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發展,科技文化顯著進步”可知,這些因素都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實現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項;消除了南北之間的差異說法太絕對,差異沒有消除,排除B項;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吳國的建立,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辦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這一辦法是指采用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隋朝,隋煬帝設立進士科,科舉制誕生,它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辦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D項正確;禪讓制是 原始社會末期最高首領傳承制度, 世襲制以血緣為標準,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6.(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隋的“國富”歷來為傳統的史學家所津津樂道,隋煬帝在全國各地廣設糧倉,長安、太原、洛陽等地的倉庫儲存了幾千萬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布帛還沒用盡,如此富庶的隋朝卻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上層統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 D.隋修建大運河耗費國力【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煬帝實行暴政,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隋煬帝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由此可知,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是隋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故B符合題意;上層統治者奢侈腐化不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排除A;下層的人民起義不斷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隋修建大運河耗費國力是隋朝統治政策不得民心的表現,排除D。故選B。7.(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古代政治社會最理想安定時期莫過于漢唐。下列能印證該觀點的有①文景之治 ②貞觀之治 ③開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文景之治出現于西漢,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于唐朝,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康乾盛世出現于清朝。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8.(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題)“結束了數百年的政權分立局面,創立的制度成為后世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社會風氣開放,文化發達,中外交流活躍,在當時世界上有巨大影響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漢時期 B.魏晉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創立的制度成為后世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可得出隋唐時期,創立和完善了科舉制度,通過學識選拔人才,C項正確;秦漢時期沒有創立科舉制,排除A項;魏晉時期是分裂時期,排除B項;明清時期閉關鎖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排除D項。故選C項。9.(2022·新疆·中考真題)唐朝前期,先后出現了被譽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升平時期。這一時期A.開通了大運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開創了科舉制 D.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前期,先后出現了被譽為“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升平時期,這一時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促進了政治的穩定,B項正確;隋朝開通了大運河 、 開創了科舉制,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0.(2022·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的繁榮景象,歷史上稱為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虛心納諫,重用賢能,吸取隋亡的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故C符合題意;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元盛世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11.(2021·山東青島·中考真題)“為了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板塊,楊廣用舉世無雙的大運河打通了中國的任督二脈,彌合了高原——山脈圈內長時間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這說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A.實現了南北方統一 B.推動了隋朝的對外交往C.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D.促進了南北方經濟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材料“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板塊”“彌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體現了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D項正確;隋朝修建大運河之前就已經統一了南北方,排除A項;材料“整合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孕育的經濟板塊”“彌合了......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強調的是大運河對國內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強調大運河的修建,促進了南北方經濟交流而非加速隋朝滅亡,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1·四川內江·中考真題)588年,隋文帝楊堅命令楊廣率水陸大軍50余萬渡江作戰,進攻江南的陳朝,589年,陳后主被俘投降,陳朝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A.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B.結束了長期分裂,統一全國C.奪取了陳朝政權,建立唐朝 D.擊敗了東西突厥,控制西域【答案】B【解析】【詳解】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局面,使南北重歸統一。B項正確;隋朝建立是在581年,排除AC項;材料沒有涉及擊敗了東西突厥,控制西域,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1·廣東·中考真題)隋初有官員進表,稱:“竊見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這說明當時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國戶口眾多 C.土地兼并嚴重 D.郡縣數量過多【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可知,隋朝郡縣數量過多,故選D;隋朝沒有實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咉郡縣數量多,無法體現全國戶口眾多,排除B;材料信息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C。14.(2021·福建福州·中考真題)下圖所示為某同學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內容。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是A.南方經濟發展原因 B.孝文帝的漢化政策C.隋統一全國的背景 D.科舉制的深遠影響【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會動蕩不安使門閥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連年的征戰,人們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故C正確;連年的征戰使北方居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AB比較片面,與題干內容不符,故錯誤;隋煬帝創立了科舉制,故D錯誤。綜上故選C。15.(2021·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這句話表明A.楊忠經歷了北周和南朝 B.楊忠是隋朝的開國皇帝C.楊堅沒有做過“隨國公” D.隋朝最初的國號是“隨"【答案】D【解析】【詳解】材料中介紹了隋朝的來歷。材料中“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后立國號為隨”說明隋朝最初國號是隨朝,后來改為隋朝。故D符合題意;楊堅并沒經歷南朝,排除A;隋朝的開國皇帝是楊堅,排除B;材料中“楊堅襲此封爵”說明楊堅做過“隨國公”,排除C;故選D。16.(2021·江蘇無錫·中考真題)下面示意圖中括號處應填入( )A.分封制度 B.察舉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舉制度【答案】D【解析】【詳解】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 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從唐到清朝一直實行科舉制度 。故D符合題意;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地方制度,排除A;察舉制是西漢時期實行選官制度,排除B;刺史制度是西漢時期監察制度,排除C。故選D。17.(2021·山東德州·中考真題)《新唐書》中寫道:“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間,出現了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時任用的賢才,唐太宗年號貞觀,他在位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C項正確;“文景之治”是西漢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排除A項; 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的統治局面,排除B項;“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1·寧夏·中考真題)中國古代先后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斷是否成為“盛世”的最根本標準在于A.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B.有開明君主出現C.吸取前朝滅亡教訓 D.老百姓安居樂業【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盛世”的最根本標準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樂業,經濟是否發展,因此D項正確;ABC項均屬于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選D項。19.(2021·湖北黃石·中考真題)詩歌往往能在-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或社會風貌,下列對應正確的是A.萬國盡征成,烽火被岡巒一陳橋兵變B.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一玄奘西行C.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分封制度D.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一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是對開元盛世的描述,故選D;A項中的詩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亂,B項中的詩句描述的是鑒真東渡,C項中的詩句描述的是科舉制,排除ABC。20.(2021·廣東·中考真題)高士廉等奉命編寫《氏族志》時,以山東崔氏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極為不滿,要求按當朝官爵重新編定,遂以皇族為第一等,將山東崔氏降為第三等。這反映唐初A.貴族等第觀念猶存 B.君主權威面臨挑戰C.區域經濟發展不均 D.科舉制度初見成效【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所謂氏族,就是士族。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給唐太宗觀看,列山東崔姓為上之上等,可見當時的門第觀念影響深入人心。唐太宗看后不滿意,指示按照當朝官爵重新編定,“皇族”為一等,山東“士族”為三等。唐太宗此舉明顯是在降低、抑制門閥士族以加強皇權,借以打擊門閥士族的勢力。由此可見,材料反映了唐初貴族等第觀念猶存,故A項正確;唐太宗利用編寫《氏族志》,抑制門閥士族以加強皇權,排除B項;題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抑制門閥士族以加強皇權,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科舉制度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21.(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題)一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朝時,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之上,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某同學為進一步了解大運河,翻閱書籍,看到如下描述。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唐)杜佑《通典》材料二 該同學從書中摘錄了有關隋朝大運河的評價,并制作了如下書摘。書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汴河銘》書摘二:隋煬帝開鑿運河,本是惠及百姓、澤被后世,利國利民的工程,但因勞役過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項虐政,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但是運河的開通,對于以后唐、宋兩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安作璋主編《中國運河文化史》(上冊)(1)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大運河的歷史價值。(2)材料二中對隋朝大運河的評價,對我們認識史事有何借鑒意義?【答案】(1)大運河的開通,有力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對于鞏固國家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運河繼續發揮著貫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水路運輸的作用。(2)堅持唯物史觀,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史事。【解析】【詳解】(1)由“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的開通,有力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對于鞏固國家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隋唐以后的朝代,大運河繼續發揮著貫通南北水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擔著水路運輸的作用。(2)兩則書摘都對大運河的開鑿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說明認識史事要堅持唯物史觀,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史事。22.(2021·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據材料一,逐條歸納有關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信息。材料一:經“文景之治”,武帝時國力上升。在調整、限制、打擊王國勢力的過程中,郡縣制逐步成為漢國家結構的主體。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漢帝國走向強盛。——摘編自卜憲群《秦漢之際國家結構的演變》(2)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有關治國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否得到實施 列舉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二: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摘自《貞觀政要》(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實現國家強盛的主要因素。【答案】(1)歷史信息:國力上升;郡縣制成為國家主體;走向強盛。(2)①想法要務本;以人為本;用人要各盡其才;用人注重德才兼備。(任意2點)②是③說明: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政績。(任意2點)(3)主要因素:國家統一;注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以民為本。(任意2點)【解析】【詳解】(1)據材料一“武帝時國力上升”,可知:國力上升;據材料一“郡縣制逐步成為漢國家結構的主體”,可知:郡縣制成為國家主體;據材料一“使漢帝國走向強盛”,可知:走向強盛。(2)①據材料二“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概括可知:唐太宗有關治國的想法有:要務本;以人為本;用人要各盡其才;用人注重德才兼備。②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的這些治國的想法都得到了實施;③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虛心納諫,善用人才,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政績。(3)開放性設問,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實現國家強盛”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國家統一;注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以民為本。(任意2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