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9第九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一)(第14-17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9第九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一)(第14-17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九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與發展(一)(第14-17課)
【時空坐標】
【課標要求】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2.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
3.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4.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5.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6.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
8.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
9.以《紅樓夢》和京劇為例,了解清代文學藝術的成就和特色。
10.通過清代中期以來的腐敗現象和閉關鎖國政策,了解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考點梳理】
考點一 明朝君權的加強
課標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政治上:
中央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地方 廢行省,設三司,將行省的權力一分為三。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
監察 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監視官民。明成祖時又設東廠,合稱廠衛
(2)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明清時期的科舉制)。
命題范圍 “四書”“五經”
答題規范 及文體 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格式、段落劃分,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影響 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讀書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評價 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科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丞相的“丞”。
2.易混點:丞相設立于秦朝,廢除于明朝。
考點二 明朝對外關系: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課標要求: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
1.鄭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
(2)條件:國力強盛、造船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政府支持、鄭和有才能又勇敢。
(3)時間、人物:1405—1433年,鄭和。
(4)經過: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5)意義:
①鄭和的遠航,時間長規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②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易錯點辨析
易混點:
1.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的海域及沿岸地區明初稱為西洋。
2.鄭和下西洋是對外友好交往;近代歐洲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是尋求黃金,對外殖民掠奪。
2.戚繼光抗倭:
(1)背景: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時稱“倭寇”。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勾結,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搶劫,時稱“倭患”。
(2)經過: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倭患;后又進軍福建、廣東與其他軍民一起剿滅倭寇,使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
考點三 明朝科技、建筑
課標要求: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時珍: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應星:科技巨著《天工開物》, 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徐光啟:農業科學巨著《農政全書》,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
2.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長城
①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
②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防御匈奴進攻。)
③功能:軍事防御體系,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④地位:明長城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工程質量更為優異。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⑤意義: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堅韌剛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明成祖遷都北京,營建北京城,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紫禁城,現在稱故宮)、皇城、內城和外城,平面呈“凸”字形,圍繞中軸線對稱展開。核心紫禁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考點四 明朝的滅亡
課標要求: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1.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明末政治腐敗,土地兼并,賦稅沉重。
②直接原因:陜北連年大旱。
(2)過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1644 年,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1644年4月,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 276 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2.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
(3)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失敗,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能力提升】
一、名詞解釋
八股文,每篇文章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個段落都有兩段相比偶的文字,合為八股文。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中,字數也有限制,人們只能按照題目的文字敷衍成文,寫空洞無物的文章。
二、聯系比較
1.比較秦朝和明朝統治者強化君權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朝代 措施
秦朝 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焚書坑儒
明朝 廢丞相,設三司;設廠衛特務機構;八股取士
2.比較隋唐和明朝科舉制的變化
朝代 措施
隋朝 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
明朝 八股取士
三、思維延伸
朱元璋強化皇權舉措的利弊分析:
(1)利:克服了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形成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2)弊:皇權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沒有獨立性;不能廣泛吸納建議,容易形成專權,出現偏頗決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四、單元啟示
1.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有利于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
2.制度必須與時俱進。
【圖解歷史】
1.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圖1)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為了鞏固統治,強化皇權,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合稱“廠衛”??婆e考試變成了八股取士,考試題目來自“四書”“五經”,答題格式是寫八股文。影響:禁錮思想,讀書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2. 明朝的對外開放友好交流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圖2)。其前提:明朝前期國力雄厚;造船業發達;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遠航目的:A.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B.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概況: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明朝對外沖突的歷史事件是戚繼光抗倭。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被稱為“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勾結,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搶劫,構成“倭患”。戚繼光組建“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前往福建、廣東剿滅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
3.明朝的科技名著有李時珍的總結性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圖3), 宋應星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圖4),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業科學巨著《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
4.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明朝修筑了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的明長城(圖5)。既是軍事防御體系,又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成為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堅韌剛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成祖時營建北京城,宮城又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真題回顧】
1.(2021·安順) 他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開創了西酞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對中國和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他是
A. 張騫 B. 衛溫 C. 玄奘 D. 鄭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明朝鄭和曾先后七下西洋,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地方是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對中國和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故選D;西漢張騫開鑿了陸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和世界航海事業無關,排除A;三國衛溫到達夷州(今臺灣),不符合題意,排除B;唐朝玄奘從陸路到達印度求取佛法,排除C。
2.(2018·黔東南)電影《錦農衛》涉及到的史實發生在( ?。?br/>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知識考點】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
【思路分析】本題以電影《錦農衛》為依托,考查明朝加強君權的知識點。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過程】電影《錦農衛》涉及到的史實發生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為了加強君權,特別設立錦衣衛,專門偵緝官民言行。
故選:C。
【總結歸納】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2022·廣西百色·中考真題)“廢中書,罷丞相”“廢行省,設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八股取士”。上述歷史事件均發生在( )
A.漢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明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在文化上,科舉采用八股取士,C項正確;漢朝有丞相,排除A項;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排除B項;清朝設立軍機處,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明太祖時期編成《孟子節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書中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不準學習。這反映了明初( )
A.重視文獻整理 B.科舉制度完善 C.君主專制加強 D.重文輕武政策
【答案】C
【解析】
【詳解】
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受到朱元璋的打壓,主要是這種思想與朱元璋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思想不契合,C項正確;刪除孟子等關于君臣論的思想,不能說明重視文獻整理,排除A項;朱元璋的做法顯然不是完善科舉制度,排除B項;重文輕武政策是北宋時期實行治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明代商業發展推動工商業市鎮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織業市鎮有朱涇鎮、朱家角鎮等;在嘉興府,絲織業市鎮有王店鎮、王江涇鎮等。這說明當時
A.區域生產的專業化明顯 B.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
C.資本主義經濟普遍出現 D.農產品商品化開始出現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在松江府,棉織業市鎮有朱涇鎮、朱家角鎮等;在嘉興府,絲織業市鎮有王店鎮、王江涇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區域出現了不同的生產分工,體現了區域生產的專業化明顯,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排除B項;資本主義經濟普遍出現說法錯誤,排除C項;農產品商品化開始出現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2·江西·中考真題)按下面圖示的編制思路,其空白處應為
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三司” C.設立錦衣衛 D.實行“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創立進士科”、“創立殿試制度”、“提高僅是地位”等信息可知這都與科舉制有關,明代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在科舉上實行八股取士,D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設立三司和設立錦衣衛都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
7.(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朱元璋立下一條祖訓: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于奏請設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是
A.繼承前朝制度,維護政治穩定 B.分封諸子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將丞相之權付與錦衣衛 D.皇帝集中權力,加強君主專制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于奏請設立的大臣要治重罪”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認為宰相威脅了皇權,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集中皇帝的權力,他下令廢除了丞相,D符合題意;這不屬于繼承前朝的制度,A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分封諸子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具體措施,不是目的,B不符合題意;將丞相之權付與錦衣衛這種說法錯誤,C不符合題意;故選D。
8.(2022·四川內江·中考真題)孫中山說:“……能于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后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寶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其敘述的歷史事件是( )
A.赤壁之戰 B.戚繼光抗倭 C.淝水之戰 D.鄭和下西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二萬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三寶”等信息,結合所學鄭和人稱“三寶太監”,他首次下西洋時就有兩萬七千多人,可以得出孫中山敘述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D項正確;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孫權和曹操之間的作戰,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戚繼光抗倭是明朝時為擊退倭寇侵犯而進行的作戰,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之間發生在淝水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說法正確的是(  )
A.張騫通西域直接開辟了通往歐洲的路線
B.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C.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
D.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禁止對外貿易
【答案】C
【解析】
【詳解】
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聯系,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1405年--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C項正確;張騫通西域,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排除A項;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排除 B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王同學在整理明代的學習資料,其目錄中有“紅海沿岸”“戚繼光”和“三寶”等關鍵詞,據此推斷他學習的主題應當是明代的( )
A.經濟發展 B.文學繁榮 C.對外關系 D.科技成就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紅海沿岸”“戚繼光”和“三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七下西洋,從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名、廟宇是以人“三寶”命名的,充分說明了鄭和七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戚繼光抗倭打擊了日本的侵略勢力,捍衛了國家主權。由此可見,材料反映了明代的對外關系。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明代“經濟發展、文學繁榮、科技成就”的內容,排除ABD項。故選C項。
11.(2022·遼寧沈陽·中考真題)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下列圖片相關的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天工開物》書影 b.漢代紙殘片 c.畢昇活字版復原模型
A.acb B.bac C.bca D.cab
【答案】C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圖片a對應的是明代宋應星所著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b對應的是漢代發明了造紙術,c對應的是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因此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bca。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
12.(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如圖是反映中國古代采煤技術的一幅插圖,來自17世紀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這部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該著作是( ?。?br/>A.《農政全書》 B.《天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齊民要術》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這部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末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個生產部門,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B項正確;《農政全書》是徐光啟的農業著作,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的醫藥學著作,排除C項;《齊民要術》是賈思勰的農學著作,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由下表可推知( )
朝代 科技文化成就
南北朝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 政府編寫頒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
宋朝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明朝 宋應星編寫了《天工開物》一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農業、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A.科舉制度促進科技文化發展 B.國家支持推動科技文化發展
C.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貢獻 D.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領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領先世界近千年”、“世界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等信息可知,中國的這些科技成就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貢獻,C項正確;南北朝時期還沒有出現科舉制,排除A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國家的支持,排除B項;“全面領先”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2·江西·中考真題)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張仲景——“醫圣”——創編出了“五禽戲”
B.杜甫——“詩仙”——詩歌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
C.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推動人類作戰方式的巨大變化
D.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答案】D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代宋應星編撰的《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D項正確;創編出五禽戲的是華佗,排除A項;杜甫被稱為“詩圣”,排除B項;活字印刷術與人類作戰方式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5.(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湖州地區蠶農改良過的絲車性能優越。這反映當時
①江浙地區棉布產量增加 ②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
③絲織業生產工具的進步 ④湖州地區蠶桑業興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湖州地區蠶農改良過的絲車性能優越,這反映當時絲織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湖州地區蠶桑業興盛,D項正確;題干材料與棉布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棉布,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2·四川德陽·中考真題)他在天文、歷算、數學、軍事等方面都頗有造詣,尤其在農業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等十余種農書,還創作了一部集大成的農學著作。據此可知,這位科學家是
A.賈思勰
B.王楨
C.徐光啟
D.沈括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甘薯疏》”“還創作了一部集大成的農學著作”結合所學可知是明代的農學家徐光啟。根據所學可知明朝引進了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作物,可以判斷科學家是明朝或明朝以后的人,另根據“農學著作”可知是明朝農學家徐光啟。C項正確;賈思勰是南北朝人,王禎是元朝人,當時沒有甘薯,排除AB項;沈括是科學家代表作是《夢溪筆談》,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2·四川自貢·中考真題)有學者對中國古代某一宏偉工程有如下描述:作為一項軍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總長萬余里,把奇偉的自然美與建筑美融為一體,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據此推斷該工程為( )
A.大運河 B.趙州橋 C.北京城 D.明長城
【答案】D
【解析】
【詳解】
明長城是明朝北部地區的軍事防御工程,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總長萬余里,故D項正確;大運河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趙州橋是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橋,北京城是明清的政治文化中心,排除ABC。故選D項。
18.(2021·江蘇淮安·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確立與強化示意圖。其中相關措施不符合史實的是( )
A.秦朝 B.漢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明朝廢除了中書省,即廢除了宰相,而不是設立中書省,C項錯誤,符合題意;ABD項都符合相關史實,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
19.(2021·山東德州·中考真題)“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 兮,覓個封侯?!迸c這首豪邁雄壯的詩歌相關的史實是
A.文天祥抗元 B.戚繼光抗倭 C.鄭成功復臺 D.雅克薩之戰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信息“……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中期,戚繼光奉命抗倭,組建“戚家軍”?!捌菁臆姟痹谂_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前往福建、廣東配合當地明軍剿滅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與這首豪邁雄壯的詩歌相關的史實是戚繼光抗倭。B項正確;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南宋大臣文天祥等人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展開抗元斗爭,排除A項;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排除C項;雅克薩之戰,是指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排除D項。
20.(2021·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八達嶺長城(下圖所示)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是居庸關的重要前哨。下列關于八達嶺長城說法正確的是( )
A.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B.抵御了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
C.隔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 D.阻擋了匈奴入侵中原地區
【答案】A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A項正確;八達嶺長城主要用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排除B項;C項“隔斷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根據材料“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韃靼和瓦剌,結合所學可知,瓦剌軍隊曾直抵北京城下,可見八達嶺長城并沒有完全阻擋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排除D項。故選A項。
21. (2021·黔東南)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星河中,有無數閃耀著民族智慧和創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譜寫下一曲曲壯麗輝煌的時代篇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寫出圖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漢武帝為加強思想大一統,接受董仲舒建議采取了哪一措施把儒家學說確立為正統思想?
材料二
(2)請簡要概括上圖中兩位民族英雄的主要歷史功績。
材料三
(3)圖①作者是誰?對該著作的評價是什么?據圖②列舉一位研制“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限于課本人物)
【答案】(1)核心思想: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或抗擊倭寇;收復臺灣)。
(3)宋應星?!爸袊?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錢學森或鄧稼先。
【解析】
【分析】
【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人物是孔子??鬃拥暮诵乃枷胧恰叭省?。漢武帝為加強思想大一統,接受董仲舒建議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把儒家學說確立為正統思想。
(2)根據圖一“戚繼光”結合所學知識,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根據材料二“鄭成功”結合所學知識,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從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鄭成功一面指揮艦隊駛進荷軍盤踞的臺灣城和赤嵌樓之間的海灣,切斷兩座城堡的聯系;一面命令數千步兵迅速登陸,包圍赤嵌樓。赤嵌樓的荷軍被迫投降。鄭成功的軍隊繼續圍攻臺灣城,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3)根據材料三“①《天工開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①作者是宋應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巨著?!短旃ら_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這部書后來傳到國外,被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根據圖②“‘兩彈一星’紀念館”結合所學知識,研制“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有錢學森、鄧稼先等。
22.(2021·青?!ぶ锌颊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全書約190萬字,共記載了藥物180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這部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
——摘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沈括《夢溪筆談》
材料三: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請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這部巨著的作者是誰?中醫學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就提出了關于預防疾病的什么理論?
(2)材料二指的是我國古代哪項科技成就?該項科技成就的出現有何意義?
(3)材料三出自我國古代哪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通過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
【答案】(1)李時珍;“治未病”理論。
(2)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3)《水滸傳》;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析】
【分析】
【詳解】
(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全書約190萬字,共記載了藥物180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這部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這部巨著是《本草綱目》,其作者是李時珍;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歷時27年編成的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收1892種藥物,附藥方11000多則,插圖1160幅,對每一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說明,并且改正了前人關于藥物的許多錯誤和含混的記錄,它是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的豐富總結,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中醫學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就提出了關于預防疾病的“治未病”理論;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他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
(2)依據材料二“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可知,材料二指的是我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北宋時,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將膠泥做成陶活字,用來排版印刷。活字印刷術后來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明的傳承、傳播和發展。
(3)依據材料三“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可知,材料三出自我國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傳》;《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另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書中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揭示了從皇帝到各級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通過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塑造出一批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通過以上三則材料可知,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是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甸市| 察雅县| 杭州市| 华池县| 德兴市| 贡嘎县| 商洛市| 河北省| 赤峰市| 洛南县| 天峻县| 慈溪市| 长治县| 河池市| 苗栗市| 旬邑县| 卢氏县| 和龙市| 江都市| 巨鹿县| 进贤县| 湟源县| 潞城市| 东阿县| 林芝县| 松滋市| 江油市| 忻州市| 锡林郭勒盟| 龙川县| 大宁县| 银川市| 凤凰县| 乌海市| 稻城县| 辽阳县| 新郑市| 南郑县| 沭阳县| 玉山县|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