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七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第18-19課)【時空坐標】【考點梳理】考點一 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課程標準: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1.九一八事變:(1)背景:日本為轉嫁經濟危機(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發動侵華戰爭。(2)經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以柳條湖事件為借口,炮轟沈陽城。(3)結果:①日軍占領沈陽,又相繼占領東北三省。②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在東北屠殺無辜人民,掠奪戰略資源,推行奴化教育,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4)局部抗戰:①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②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③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5)影響:①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②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③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2.西安事變:(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③張、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主張,要蔣聯共抗日。④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改革。(2)目的:逼蔣聯共抗日。(3)經過:1936年 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4)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溥儀;偽滿洲國;楊靖宇;兵諫。2.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也揭開了中國十四年抗戰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4.參與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中國共產黨代表是周恩來。考點二 “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課程標準: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1.“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于北平盧溝橋。(2)英雄壯舉:佟麟閣、趙登禹壯烈殉國。(3)事變影響:標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2.第二次國共合作:(1)背景: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七七事變)后,國共分別發表聲明,表明抗戰立場,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步伐。(2)內容: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3)標志: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4)意義: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為中國人民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易錯點辨析易錯字:盧溝橋;趙登禹;佟麟閣;葉挺;朱德。考點三 南京大屠殺課程標準: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1.時間: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后。2.罪行:在占領南京六周內,日軍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3.認識: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本質;我們要反對戰爭,爭取和平;日本歪曲、否定歷史的行徑,嚴重傷害了被侵略國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易錯點辨析易錯點:南京大屠殺人數是30萬以上,不是30萬整數。【能力提升】一、名詞解釋民族英雄: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杰出貢獻的仁人志士。二、聯系比較比較兩次國共合作內容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年)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1937-1946年)標志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 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發表目的 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爭方式 黨內合作 黨外合作結果 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失敗 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思維延伸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發生的主要變化:(1)社會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國共關系:國共兩黨由內戰走向合作。(3)革命分期:由土地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四、單元啟示1.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2.國共兩黨密切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3.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4.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黨。5.我們要以民族利益為重,民族利益、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我們要學習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圖解歷史】1.圖1是發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攻占沈陽,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該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2.圖2是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隨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兩位愛國將領接受了中國共產黨主張,逼蔣聯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事變最終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3.圖3是在七七事變中為國捐軀的趙登禹將軍。1937年7月7日晚,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挑起了“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佟麟閣、趙登禹壯烈殉國。七七事變標志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國共合作宣言,以國共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4.圖4是日本侵略者“殺人比賽”的新聞報道。淞滬會戰失敗后,日軍于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在占領南京六周內,日軍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真題回顧】1.(2022·四川內江·中考真題)1932年3月8日,溥儀在“新京”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滿洲國”成立.9日,溥儀舉行了就職典禮。扶植這一偽政權的國家是( )A.法國 B.俄國 C.日本 D.美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九一八事變后,在日本扶植下,1932年3月8日,溥儀在“新京”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滿洲國”成立,C項正確;法國、 美國持反對態度,當時是蘇聯而不是俄國,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2.(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題)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一次震驚中外的“事變”,該“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請問該“事變”是( )A.盧溝橋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皖南事變 D.西安事變【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故題干“事變”是西安事變,D項正確;盧溝橋事變發生在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排除A項;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排除B項;皖南事變發生在1941年,排除C項。故選D項。3.(2022·遼寧營口·中考真題)“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人民率先舉起抗日旗幟……譜寫了愛國主義的英雄壯歌。”東北人民與未撤走的愛國官兵組織的抗日隊伍是( )A.工農革命軍 B.抗日游擊隊 C.抗日義勇軍 D.東北抗日聯軍【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人民率先舉起抗日旗幟……譜寫了愛國主義的英雄壯歌?!苯Y合所學可知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從此開始,東北人民與未撤走的愛國官兵組織成抗日義勇軍,C項正確;工農革命軍是南昌起義后建立的,排除A項;抗日游擊隊在九一八事變后,很多地方都出現,不符題意,排除B項;1936年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2022·四川涼山·中考真題)1935年的一天,數千名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一場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五四運動 B.京漢鐵路工人罷工 C.一二 九運動 D.九一八事變【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中,日本策劃“華北自治運動”,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學生們痛感“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數千名學生聚集新華門前,向國民黨當局情愿。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運動,C項正確。1919年五四運動,排除A項;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罷工,排除B項;1931年九一八事變,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山西晉中·中考真題)民國二十年《申報》上刊登了南洋煙草公司的一則廣告。其中的一句廣告語為:“愛用國貨方能達到救國自強”。由此可以推斷出( )A.洋務運動期間,以民用企業輔助軍事工業B.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實業C.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D.九一八事變后,民眾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愛用國貨方能達到救國自強”可知這是南洋煙草公司利用民眾的愛國心理進行廣告宣傳。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民國二十年是1931年,這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爆發,所以這是九一八事變后,民眾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的表現,D項正確;民國二十年是1931年,洋務運動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就宣布破產,此時已經不存在南京臨時政府,排除AB項;1918年一戰結束后列強對華侵略卷土重來,民族工業的“短暫的春天”就已經宣告結束,排除C項。故選D項。6.(2022·江蘇蘇州·中考真題)標語可以用簡潔的語言達到某種宣傳目的。下列宣傳標語出現于抗日戰爭期間的是A.“打倒列強除軍閥” B.“兵民是勝利之本”C.“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答案】B【解析】【詳解】“兵民是勝利之本”強調軍隊的作用,出現于抗日戰爭時期,B項正確;“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口號,排除A項;“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口號,排除C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抗美援朝時期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B項。7.(2022·陜西·中考真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A.中共三大的召開 B.國共合作宣言發表C.九一八事變 D.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答案】D【解析】【詳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D項正確;中共三大的召開提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是正式建立的標志,排除B項;九一八事變是中國局部抗戰開始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D項。8.(2021·江蘇中考真題)20世紀30年代初,一群流亡到內地的東北作家,創作了一批描寫家鄉遭到外敵蹂躪的作品。這些作品有利于激發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國民革命運動 D.國民抗戰【答案】D【詳解】根據“家鄉遭到外敵蹂躪的作品”可知這些作品能夠激發國人反抗外來侵略的意志,所以有利于激發國民抗戰,故選D;ABC都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排除。9.(2020年山東聊城)廣播劇最早產生于英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誕生了《木蘭從軍》、《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贊美英雄人物的廣播劇作品。這主要反映了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B.歷史研究水平提高C.北洋軍閥統治黑暗D.民眾關注國家【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可知,最早產生于英國的廣播劇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廣泛流行,中國此時誕生了一大批宣傳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廣播劇作品,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日本的侵華,中國文學藝術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的結果,這主要反映了民眾關注國家,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題干只是說明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廣播劇,并沒有體現出崇洋媚外思潮泛起,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內容都是廣播劇,沒有說明歷史研究水平提高,排除;C項九一八事變后,北洋軍閥統治已經結束,排除。故選D。10.(2020年湖北孝感)小軍同學對如圖年代尺相關信息點的記錄錯誤的是A.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國民政府積極抗戰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D.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利【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東北人民積極抗戰,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A記錄錯誤,A符合題意;BCD記錄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11.(2022·河北·中考真題)過春節時,人們常通過貼年畫寄予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畫應張貼于( )A.北伐戰爭時期 B.局部抗戰時期 C.全民族抗戰時期 D.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年畫中“軍民合作,抗戰勝利”可知是全面抗戰時期,因此,全面抗戰時期軍民通力合作抗日,C項正確;北伐戰爭主要是打倒列強,除軍閥。排除A項;局部抗戰時期軍民尚未完全合作,排除B項;人民解放戰爭不符合圖片中“抗日”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2·遼寧營口·中考真題)國家公祭鼎銘文:“國家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蔽覈鴮⒚磕甑?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這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A.武漢會戰 B.淞滬會戰 C.旅順大屠殺 D.南京大屠殺【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國家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可知,1937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后,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民眾超過30萬以上,為祭奠這些逝去的民眾,國家將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D項正確;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排除A項;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排除B項;旅順大屠殺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占領軍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遼東半島的旅順,對城內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殺,C項排除。故選D項。13.(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很多家庭中,父親是農救會員,兒子是工救會員,媳婦是婦救會員,孫子是兒童團員,全家積極投身抗戰。這種前所未有的現象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勝利A.得益于英美盟軍的支持 B.厚植于人民的偉大力量C.取決于正面戰場的抗戰 D.源自于斗爭形式的多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很多家庭中,父親是農救會員,兒子是工救會員,媳婦是婦救會員,孫子是兒童團員,全家積極投身抗戰”可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反映了人民的偉大力量,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美英盟軍的支持,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敵后抗日根據地人民的抗戰,沒有涉及正面戰場,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多種斗爭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1·四川綿陽市·中考真題)下圖是某事件形勢示意圖。該事件是( )A.華北危機 B.九一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北平、盧溝橋、宛平城及中日軍隊的作戰路線”可以判斷出這是日軍方面發動的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C項正確;華北危機指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A項排除;九一八事變發生于沈陽,B項排除;八一三事變發生于上海,D項排除。故選C。15.(2021·黑龍江中考真題)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愛國青年張楚準備奔赴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投身革命事業,他的目的地是( )A.廣州 B.延安 C.重慶 D.南京【答案】B【詳解】抗日戰爭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敵后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B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項不符,排除。故選擇B。16.(2021·安徽中考真題)1937年3月,陜甘寧邊區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確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給農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這一做法有助于A.團結各階級共同抗戰 B.廢除封建土地制度C.打擊國民黨投降勢力 D.結束國共十年內戰【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37年是全面抗日戰爭前夕,此時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團結地主階級一致抗日,故選A;中共的這一做法是為了團結抗日,BCD都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17.(2021·重慶中考真題)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后,與國民黨中的進步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知識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廣交朋友。這是為了( )A.組織工農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B.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C.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確立重慶的金融中心地位【答案】C【詳解】由材料信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可知,此時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此可知,南方局“與國民黨中的進步人士、民主黨派人士、知識分子和民族工商界人士等廣交朋友”是為了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C正確;組織工農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是國民革命運動時期,故A錯誤;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是土地革命時期,故B錯誤;這和確立重慶的金融中心地位無關,故D錯誤。18.(2020年浙江嘉興)從如圖展示的時代強音中可以領悟到那個時代的一大特征是內憂與外患落后與變革變法與圖強D.屈辱與抗爭【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名言,林則徐領導了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②“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反映了《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誓死收回臺灣的決心;③“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笔琴△腴w的說的,反映了熱愛祖國,視死如歸,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精神。佟麟閣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由此可知,每次外來侵略,都遭到了中國人民誓死的反抗。D正確;圖片沒有反映中國內憂、沒有涉及到變法的內容。ABC排除,故選D。19.(2020年四川涼山)下列事件與其標志性意義對應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始B.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C.南昌起義——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進行長征D.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故選D;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始,排除A;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B;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也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排除C。故選D。20.(2020年湖北鄂州)歷史動因帶來歷史結果,追尋動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下列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不正確的是A.中共獨立掌握革命武裝一南昌起義B.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一秋收起義C.日本擺脫經濟政治困境一九一八事變D.實行全民族抗戰一西安事變【答案】D【解析】考查點:七七事變。解題思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繁榮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這樣,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D項符合題意;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共獨立掌握革命武裝的開始,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會議結束后,發動了秋收起義,B不符合題意,排除;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為了轉嫁危機,于1931年9月18日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爆發了九一八事變,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21.(2021·湖南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無疑是我們黨(中國共產黨)一條寶貴經驗。材料一 1927年是血雨腥風的年份,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自誕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難。毛澤東后來回憶說“(我們)被人家(蔣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子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br/>——摘自李穎等《在救亡圖存的奮斗中求索“可愛中國”》《北京日報》(2013年3月4日)材料二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了重大犧牲,也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摘自《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三 李濟深致國民政府電文:“陜變事起……曾通電一致對外……不圖討伐令忽然而下,值茲強鄰壓境,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謀解救之不暇,何忍再為其豆之煎?況漢卿(張學良)通電各項主張,多為國人所同情者,屢陳不納,迫以兵諫,絕不宜叛逆目之。”——摘自《桂林日報》(1936年12月)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27年中國共產黨“孵小雞”指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略轉移”指的是什么?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有何重大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分析“陜變事起”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中共于變局中開新局,促成“陜變事起”和平解決,有何歷史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思考:百年黨史,多少跌宕起伏,幾多驚心動魄,中國共產黨總能絕處逢生、化危為機靠的是什么?【答案】(1)發動武裝起義。(2)戰略轉移:長征。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3)背景:華北危機出現、一二·九運動的開展、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意義: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4)靠的是堅強的信念(靠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詳解】(1)根據材料一“(我們)被人家(蔣介石)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籃子雞蛋一樣摔在地上,摔爛很多,但沒有都打爛,又撿起來,孵小雞”,結合所學可知,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共開始發動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2)戰略轉移:根據材料二“第五次‘圍剿’”“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其指的是長征。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從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方面進行回答。(3)背景:根據材料三中“陜變事起”“1936年12月”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變,結合所學知識,從華北危機出現、一二·九運動的開展、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等方面分析其背景。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從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等方面進行回答。(4)結合材料中國民黨的屠殺政策、紅軍長征、西安事變等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共靠的是堅強的信念;靠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等角度進行回答。16.(2020年貴州黔西南)習近平書記在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再次被載入史冊!”中國近代史上武漢有許多英雄事跡也曾載入史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某次起義示意圖(如圖)材料二 (1927年)在遭受嚴重挫折后,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這便是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它使中國共產黨看到了新的出路,踏上新的征途。——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材料三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英勇抗擊,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軍妄想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的戰略計劃。——摘編自張軍《血戰大武漢》(1)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的發生導致了哪個政權被推翻?(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新的出路”指的是什么道路?(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武漢會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答案】(1)事件: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政權:清政府。(2)道路:工衣武裝割據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地位;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之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分析】本題以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辛亥革命及其結果、中國革命道路和武漢會戰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與解讀。【解答】(1)由材料一圖片中的信息“武昌”“楚望臺”等可知,這反映的是武昌起義(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2)由材料二“(1927年)在遭受嚴重挫折后,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這便是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它使中國共產黨看到了新的出路,踏上新的征途”可知,材料二中“新的出路”指的是工衣武裝割據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由材料三“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英勇抗擊,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軍妄想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的戰略計劃”可知,武漢會戰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之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故答案為:(1)事件: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政權:清政府。(2)道路:工衣武裝割據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地位;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之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