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6第二十六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第7-12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6第二十六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第7-12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十六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和亞洲國家(第7-12課)
【考點梳理】
考點一 基督教的興起和演變
課標要求: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1.興起:1世紀,出現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亞洲)。
2.創立者:耶穌。
3.主要教義: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4.發展傳播: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中世紀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并鼓勵基督教的發展。8世紀查理鼓勵基督教發展,把法蘭克王國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向教會繳納“什一稅”;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
5.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經濟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政治上: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世俗王權分庭抗禮,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思想文化上:神權凌駕一切。
易錯點辨析
易錯字:耶穌中的“穌”,基督教中的“督”。
考點二 法蘭克王國
課標要求: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1.蠻族國家的建立:
(1)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
其中最為強大的是481年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
(2)克洛維穩固統治的措施。
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
②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
(3)制度:8世紀前期,建立封君封臣制度。
(4)擴張: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國王。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對外擴張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查理鼓勵基督教發展,把王國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向教會繳納“什一稅”;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史稱查理曼帝國。
(5)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2.封君封臣制(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1)含義: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賜地形式進行改革,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成為封臣。
(2)聯系封君與封臣的紐帶:土地的封賜。
(3)封臣與封君之間的關系: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歐封建制度下每個封君只可以管轄自己的封臣,無權管轄自己封臣的封臣。)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克洛維中的“洛”。
2.易錯點: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國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考點三 西歐莊園
課標要求:了解西歐莊園生活,知道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1.莊園
(1)時間:從9世紀開始逐漸流行開來,11世紀,遍布歐洲各地。
(2)莊園的居民:
分為領主與佃戶;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
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受法庭保護。
(3)莊園的土地:領主所有,分為耕地、林地、草地等。
①領主的“自營地”(耕地):領主保留,直接經營,佃戶無償勞動,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
②佃戶的“份地”(耕地):佃戶為領主服勞役可以獲得一份耕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
③“共用地”: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共同使用。
2.莊園法庭(莊園具有司法權)
(1)主持者:領主或他的管家。
(2)特點: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沒有固定的開庭時間;沒有固定的開庭地點。
(3)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
(4)懲罰手段:處以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
(5)作用:
①維護莊園公共秩序;
②維護了領主的利益;
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3.莊園地位: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佃戶中的“佃”。
2.西歐中世紀的政治基礎是封君封臣制,經濟基礎是封建莊園。
考點四 中世紀城市
課標要求: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
1.時空背景:10世紀起,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以手工業、商業為中心的城市興起。
2.興起原因: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
3.城市的矛盾:城市居民和封建領主的矛盾,領主對城市居民任意征稅。
4.城市的抗爭:城市居民通過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的方式,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5.城市的自由和自治:13世紀,很多城市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一種“特許狀”,取得自由和自治權。諺語“城市空氣讓人自由?!?br/>6.城市的居民: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由城市吸引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成為手工業者或商人,促進了城市的發展,瓦解著封建制度。
7.影響:①市民階級逐漸形成。②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促進西歐資本主義的萌芽。
易錯點辨析
易混點:1.取得自治權的城市,仍然受到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并非完全自治。
2.中世紀歐洲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后市民所取得的權益:
城市類別 取得權益 形式 影響 結論
自由城市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 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但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自治城市權利大于自由城市
自治城市 除自由城市的各項權益之外,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和設立城市法庭
考點五 大學興起
課標要求: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
1.背景: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2.興起:12世紀,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歐早期的大學有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
3.發展概況:
(1)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教師私人辦校必須從教會取得授課許可證。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經濟利益,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
(2)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國王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4.課程:
(1)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
(2)評價: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考點六《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國
課標要求: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1.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其版圖涵蓋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2.《查士丁尼法典》
(1)目的: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
(2)內容:
《查士丁尼法典》:把自2世紀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法典。
《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匯編。
《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的文獻。
《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匯總。
以上4部法典統稱《羅馬民法大全》
(3)《羅馬民法大全》的評價:
①局限性:仍然承認奴隸制。
②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
③影響: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
3.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
(1)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文化。
(3)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拜占庭帝國中的“庭”。
2.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的首都是羅馬。
考點七 古代日本
課標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
1.6世紀前的日本(奴隸社會):
(1)興起: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
(2)統一:5世紀,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
(3)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2.大化改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
(2)時間:646年開始改革,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史稱“大化改新”。
(3)主要內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4)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3.幕府統治: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兼并和私有盛行,地方豪強建立莊園,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為了保衛莊園,形成武士和武士集團,武士效忠的不是國家,是他的主公。
(2)形成: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武士道。
(3)特點: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大化改新中的“化”,鐮倉幕府中的“鐮”。
2.易錯點:武士階層是日本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基礎,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武士階層出現分化,一部分成為后來倒幕運動的中堅力量。
考點八 阿拉伯帝國
課標要求: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伊斯蘭教的傳播
(1)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伊斯蘭教。教義:獨尊安拉,信徒稱穆斯林?!  ?br/>(2)傳播:伊斯蘭教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①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當地傳統勢力的反對。
②622年穆罕默德率領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雛形誕生。
③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④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
2.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1)創造了阿拉伯文化。
①原因:哈里發重視知識,設立“智慧宮”,翻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②阿拉伯文化成就:
a.數學:改造古印度人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醫學:《醫學集成》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c.文學:《天方夜譚》
(2)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穆罕默德中的“穆”和“罕”,伊斯蘭教中的“伊”。
2.易錯點: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古代國家: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
一、思維延伸
1.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是儒家思想。
2.中世紀歐洲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中國封建社會家庭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3.西歐封建社會封君與封臣是權利義務的契約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君王對臣子百姓有絕對的控制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4.西歐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濟合一的制度;中國的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二、聯系比較
1.西歐中世紀城市與同期中國城市東京、臨安的對比:
規模、人口 經濟 政治 階級 文化
西歐中世紀城市 小,少 手工業、商業發達,孕育資本主義萌芽 經濟中心,有自由和自治權。 產生市民階層,出現資產階級 世俗文化,孕育文藝復興
宋代東京、臨安 大,多 手工業、商業繁榮 政治中心,君主專制下的堡壘 產生市民階層 瓦子是市民娛樂場所
西歐城市的興起對于瓦解封建制度、促進近代文明的產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的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是封建集權的中心,所以在向近代過渡中,并未起到西歐城市類似的作用。
2.三大宗教均誕生于亞洲。
名稱 創立時間 產生地點 創始人 主要教義
佛教 公元前6世紀 古印度 喬達摩·悉達多 反對種姓制度,提出“眾生平等”
基督教 1世紀 巴勒斯坦 耶穌 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伊斯蘭教 7世紀初 阿拉伯半島的麥加 穆罕默德 獨尊安拉
【圖解歷史】
1.1世紀,基督教誕生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創立者: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世紀末,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
2.莊園(圖1)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耕地分為由領主直接經營的“自營地”和分給佃戶的“份地”。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懲罰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莊園法庭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3.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481年克洛維(圖2)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寺寰S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成為封臣。土地是聯系封君與封臣的紐帶,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圖3)。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4.527年,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圖4)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制定了《羅馬民法大全》,承認奴隸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5.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646年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12世紀晚期,源氏首領源賴朝(圖5)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
6.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此后半島各部落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圖6)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真題回顧】
1.(2020·貴州遵義·中考真題)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眾多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它的建立者是
A.屋大維 B.凱撒 C.穆罕默德 D.克洛維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故D符合題意;屋大維、凱撒是古羅馬領導人,故AB均不符合題意;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創始人,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
2.(2020·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歐洲史》記載:莊園主很久以來就對奴隸擁有一切權力,而且他們也對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廣泛的權力。”據此,莊園主行使司法權的權力機構是
A.公民陪審法庭
B.莊園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會
【答案】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莊園還具有司法權,行使司法權的權力機構是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或未按規定繳納足額的租稅,這些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所以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3.(2020·貴州遵義·中考真題)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興起 B.莊園的興起 C.市鎮的興起 D.大學的興起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所以D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
4.(2022·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如果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主要可以了解( )
A.古埃及文化 B.阿拉伯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臘文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書中所講的辛巴達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等故事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真實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的生活及東方古國的風土人情,體現了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繼承,所以B項符合題意;而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
5.(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宗教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某同學用引擎搜索關鍵詞“1世紀”“耶穌”“救世主”等,他查找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蘭教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1世紀”“耶穌”“救世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查找的宗教是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他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B項正確;佛教創立的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 ,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排除A項;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排除C項;伊斯蘭教創立公元7世紀,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2·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其中“僧侶”來自于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印度教
【答案】B
【解析】
【詳解】
由題意可知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社會的分工。在中古西歐社會基督教會統治之下,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所以其中“僧侶”來自于基督教,而非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7.(2022·湖北黃岡·中考真題)中世紀西歐莊園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倉庫等設施,而且備有耕畜和各種生產工具。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由此可見,西歐莊園( )
A.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 B.為城市興起奠定了基礎
C.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D.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狀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北砻髑f園里的東西是自給自足的,D項正確;莊園配備耕畜和各種生產工具不能說明農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排除A項;工商業的發展為城市興起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西歐莊園在9世紀到11世紀之間,資本主義萌芽13—14世紀才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題)13世紀的西歐莊園法庭曾留下這樣的記錄“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土地,被罰款6便士”。假設穿越歷史,重回庭審現場,你可以看到( )
A.主持庭審的是專職法官 B.開庭地點設在教堂
C.佃戶有權拒絕出席庭審 D.罰金都歸教會所有
【答案】B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莊園法庭開庭的地點不固定,有時在領主宅第的廳堂,有時在教堂,有時就在莊園里的大樹下,B說法正確,符合題意;莊園法庭主持庭審的是領主或其管家,A說法錯誤,排除;佃戶沒有權拒絕出席庭審,C說法錯誤,排除;莊園法庭的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D說法錯誤,排除;故選B。
9.(2020·廣東·中考真題)中世紀歐洲大學可以主辦學術講座,控制人員編制,有權審查并發放各種證書和學位,甚至享有賦稅、司法等方面的特權。這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
A.具備政府管理職能 B.享有充分言論自由
C.受到世俗力支配 D.擁有較大的自治權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中世紀歐洲大學可以主辦學術講座,控制人員編制,有權審查并發放各種證書和學位,甚至享有賦稅、司法等方面的特權?!笨芍?,這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故選項D符合題意;歐洲大學不具備政府管理職能,沒有受到世俗力的支配,故排除AC項;材料沒有涉及言論自由,故排除B項。故選D。
10.(2020·新疆·中考真題)下列對《封建時代的歐洲》相關內容的表述,連線正確的是
A.中世紀城市——完全擺脫了國王和領主的控制
B.莊園法庭——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C.大學的興起——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查士丁尼法典》——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C正確;中世紀城市并不能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是國王的支持者,故“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排除A;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不是莊園法庭,排除B;《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不是《查士丁尼法典》,排除D。故選C。
11.(2022·遼寧沈陽·中考真題)哈斯金斯說:“沒有什么比羅馬法律更能體現羅馬人聰明才智的特質,也沒有什么比她的法律的影響更持久、更廣泛.”公元6世紀,由查士丁尼組織編纂,奠定歐洲民法基礎的法律文獻是( )
A.《漢漠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羅馬民法大全》 D.《權利法案》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織編纂《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這4部法律文獻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奠定歐洲民法基礎,C項正確;《漢漠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漠拉比頒布的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A項;公元前5世紀,羅馬共和國時期頒頒布《十二銅表法》,這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項;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共和國頒布了適用于羅馬公民的《十二銅表法》。羅馬帝國時期,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以便實施于分散在帝國各處的各族人民。由此可見,羅馬法律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區域不斷擴大 B.古希臘文化廣泛傳播
C.民主制度達到鼎盛 D.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以便實施于分散在帝國各處的各族人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二銅表法》。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撰的《羅馬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由此可見,羅馬法律不斷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羅馬統治區域不斷擴大,A項正確;古希臘文化廣泛傳播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民主制度達到鼎盛,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1·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圖是古代某帝國發展演變示意圖。其中③處應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西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圖示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歐亞兩州的交界要地營建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故稱“拜占庭帝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通過53天的圍攻,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沙場,古老的千年帝國滅亡。D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與示意圖信息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與示意圖信息無關,排除B項;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西歐的奴隸社會歷史隨之終結,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日本著名學者上山春平說,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濃厚的“歐洲色彩”,剝去這一層,下一層是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這層中國文化色彩從制度上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這次“模仿”指的是( )
A.幕府統治 B.倒幕運動 C.大化改新 D.明治維新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中國文化色彩很強的'農業社會'文化、主要來源于一次模仿”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大化改新,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C項正確;大化改新后,天皇大權旁落,日本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幕府統治,為推翻幕府統治,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發動了倒幕運動,天皇掌握實權,1868年,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向西方學習,史稱“明治維新”,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項。
15.(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封建國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材料表明“大化改新”重點學習唐朝的( )
A.科舉制度 B.租庸調制 C.中央集權制 D.均田制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信息“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封建國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C正確;科舉制、租庸調制、均田制與題干信息無關,故A、B、D錯誤。綜上故選C。
16.(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對如圖解讀正確的是( )
A.阿拉伯人發明,古印度人改造 B.古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改造
C.古埃及人發明,古希臘人改造 D.古希臘人發明,古埃及人改造
【答案】B
【解析】
【詳解】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B項正確;ACD項對題干圖片解讀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17.(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題)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列作品屬于阿拉伯文學瑰寶的是( )
A.《荷馬史詩》 B.《神曲》 C.《天方夜譚》 D.《人間喜劇》
【答案】C
【解析】
【詳解】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書中所講的《辛巴達航?!?、《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等故事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真實反映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品《天方夜譚》被視為世界文學瑰寶,C項正確;《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明,排除A項;《神曲》 是意大利的但丁所著,排除B項;《人間喜劇》的作者是法國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8.(2022·湖北荊州·中考真題)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br/>A.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
C.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 D.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詳解】
據“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溝通了東西方文化,D項正確;題干的主旨是阿拉伯人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并沒有體現阿拉伯人自身的數學、文學或醫學成就,排除ABC項。故選D項。
19.(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題)7-8世紀,唐朝西部有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它迅速擴張為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并與唐朝發生了怛羅斯之戰。該帝國是( )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7-8世紀”“政教合一”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任者繼續擴張,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他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D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在7-8世紀之前已經滅亡,排除A項;羅馬帝國沒有與“唐朝發生了怛羅斯之戰”,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沒有與“唐朝發生了怛羅斯之戰”,排除C項。故選D項。
20.(2020·湖南常德·中考真題)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書寫‘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边@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
A.農民階級
B.封建貴族階層
C.市民階層
D.工業無產階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課本所學,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手工業和商銀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因此,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市民階層。ABD和題文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選C。
21.(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何題。
材料一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019年12月)
材料二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城唐軍被調回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后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斗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羅葉護與西城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
——摘編自《新唐書》
材料三為了維護統一,消除不聽命的節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節度使,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傊鱾€藩鎮在名義上屬于中央管轄,但實際上他們并不聽從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終被朱梁政權取代。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21年12月)
(1)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唐朝社會發展歷程的特征。
(2)材料二所反映的歷史時期(八世紀中期),世界局勢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當時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疆域最大?它把中國的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傳入了歐洲?
(3)綜上所述,你能從中得到哪些有益的歷史啟示?
【答案】(1)史實:唐朝對外交往頻繁;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唐朝被朱梁政權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現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亂后由盛轉衰、逐漸滅亡。
(2)阿拉伯帝國。造紙術、指南針、火藥。
(3)要具有憂患意識,學會居安思危;要勤政愛民,反對腐??;要注意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避免發生戰亂;要重視科技發展,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要務力維護國家的統一;要善于學習,加強交流;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解析】
【詳解】
(1)依據材料一的“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史實是:唐朝對外交往頻繁;依據材料二的“到了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吐火羅葉護與西城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笨芍牧隙从车氖穼嵤牵喊彩分畞y;依據材料三的“為了維護統一,消除不聽命的節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節度使,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唐朝最終被朱梁政權取代?!笨芍牧先从车氖穼嵤牵悍偢顡?;唐朝被朱梁政權取代。依據三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概括出唐朝社會發展歷程的特征是:唐朝前期呈現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亂后由盛轉衰、逐漸滅亡。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3)綜上所述,我能從中得到的有益的歷史啟示是:要具有憂患意識,學會居安思危;要勤政愛民,反對腐?。灰⒁饣飧鞣N社會矛盾,避免發生戰亂;要重視科技發展,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要務力維護國家的統一;要善于學習,加強交流;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22.(2020·安徽·中考真題)讀下圖,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1)如圖中A、B兩國分別是。公元7世紀,A國為應對外族入侵采取了怎樣的措施?B國受先進文化影響所進行的改革是什么?
(2)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指出唐都長安在對外交往中的地位,并分析唐朝對外政策給唐文化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3)綜合以上探究,你認為一種文明經久不衰的奧秘何在?
【答案】(1)A:拜占庭帝國(答東羅馬帝國或拂菻亦可)B:日本。
A國:把行省改為軍區,把自由農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B國:大化改新。(答具體措施亦可)
(2)地位:國際性的大都會;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文化對外輻射的中心等。積極影響:有利于形成人文薈萃海納百川的盛唐氣象;有利于激發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唐文化的內涵;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等。
(3)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等。
【解析】
【詳解】
(1)根據圖信息“君士坦丁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是拜占庭帝國;根據圖信息“平城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B是日本。根據所學知識,公元7世紀,拜占庭帝國為應對外族入侵把行省改為軍區,把自由農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公元前7世紀,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2)根據圖示“陸上絲綢之路”結合所學知識,唐朝都市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會;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文化對外輻射的中心等。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于形成人文薈萃海納百川的盛唐氣象;有利于激發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唐文化的內涵;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等。
(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中卫市| 分宜县| 分宜县| 十堰市| 云林县| 磴口县| 铁岭县| 从化市| 秦皇岛市| 邯郸县| 正宁县| 河北区| 定安县| 襄城县| 文成县| 罗甸县| 山东省| 罗江县| 若羌县| 天水市| 杭州市| 阿尔山市| 西林县| 弥勒县| 定结县| 灵璧县| 永济市| 大城县| 沙田区| 锡林郭勒盟| 台南市| 威宁| 深圳市| 清苑县| 尉氏县| 防城港市| 平罗县| 昌平区| 剑阁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