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9第十九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和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3-26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9第十九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和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3-26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十九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和近代經濟、社會生活
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3-26課)
【時空坐標】
【考點梳理】
考點一 重慶談判
課程標準:1.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2.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
1.重慶談判:
(1)目的。
①國民黨: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
②共產黨: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2)經過。
①1945年8月,在蔣介石三次電邀下,毛澤東親赴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②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③1946年1月10日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3)意義: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2.國民黨發動內戰:
(1)1946年6月,蔣介石派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2)1947年3月,國民黨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3.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指導解放軍采用運動戰殲滅敵人。
(1)轉戰陜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彭德懷領導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
(2)山東戰場: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政治協商;雙十協定;曙光;孟良崮。
2.易錯點:重慶談判時負責與國民黨談判和簽署“雙十協定”的中國共產黨代表是周恩來,不是毛澤東。
考點二 解放戰爭
課程標準:1.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2.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3.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4.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1.過程:
(1)爆發:1946年6月,蔣介石派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2)反攻: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①時間:1947年夏。
②影響:直接威脅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4)勝利:渡江戰役。
①時間:1949年4月。
②結果:南京解放,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2.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召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3.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時間:1947年7月開始。
(2)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將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條件:粉碎敵人重點進攻后,解放區初步鞏固,為實施土地改革具備了有利條件。
(4)內容。
①法律文獻: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土改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5)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6)實質: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7)影響。
①經過土地改革,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②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1)國民黨方面:蔣介石發動的內戰具有反人民性質,違背民意,不得人心,這是它徹底失敗的根本性因素。
(2)共產黨方面。
①解放戰爭具有愛國、正義的革命性質,順應民意,深得民心,得到廣大人民支持、擁護。
②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
③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階段審時度勢,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
④人民軍隊的英勇善戰。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2.基本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的是三大戰役;最終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是渡江戰役(解放南京)。
3.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并不是解放戰爭勝利結束的標志;解放南京只是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22年統治。
4.三大戰役中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人數最多的是淮海戰役,同時,淮海戰役也被稱為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戰役”。遼沈戰役被稱為是“關門打狗”。平津戰役被稱為是“甕中捉鱉”。
考點三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課程標準:1.以張謇興辦實業為例,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2.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3.以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和科舉制度的廢除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實。4.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產生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概況。
產生并緩慢發展 (洋務運動至清末) 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客觀上促進了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②洋務運動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新式工業,拉開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大幕 ③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產階級掀起實業救國的浪潮
快速發展 “短暫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 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推動實業團體出現,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逐漸凋謝萎縮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到 新中國成立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受挫 ②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除了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 ③日本侵華戰爭和國民黨發動內戰使民族工業遭受重創
消亡(三大改造后) 政府利用“贖買”政策,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3)特點。
①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落后、設備陳舊。
②產業分布不平衡。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極其薄弱,沒有建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③地區分布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漢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④不是中國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結果,而是在“外力”沖擊下產生的。
2.著名企業家:
(1)甲午戰后,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
(2)處于內憂外患夾縫中的民族工業頑強發展,出現了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業家。
(二)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1.交通:19世紀70年代以后,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2.社會習俗的變化:體現自由平等新風尚。
時期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剪辮 男子剃發留辮 強令男子剪掉辮子
放足 女子纏足 勸禁女子纏足
禮節 跪拜禮 鞠躬、握手禮
稱謂 老爺、大人 “先生”,體現自由平等
易錯點辨析
易錯字:剪辮。
(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
1.近代新式教育開啟:
(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并向外派遣留學生。
(2)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
(3)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2.科舉制的廢除:1905年9月,清廷詔令停罷科舉,正式宣布廢除科舉制。與此同時,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四)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
1.《申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其他報刊:影響較大的報刊有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延安的《解放日報》等。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
2.商務印書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其他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
(五)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領域 代表人物 成就
文學 魯迅 (1)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 (2)《阿Q正傳》,深刻剖析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
茅盾 (1)代表作《蝕》三部曲、《子夜》和《林家鋪子》等 (2)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大變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
美術 齊白石 (1)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造詣精深。將中國傳統的文人畫風與淳樸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將詩、書、畫、印等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大寫意風格 (2)擅長繪畫花鳥草蟲,畫作大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代表作有《蝦》等
徐悲鴻 (1)熟悉中西畫法,以西洋寫實主義改革中國畫法,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 (2)代表作《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音樂 冼星海 在延安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獨立和堅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被認為是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聶耳 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譜寫了時代最強音。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后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能力提升】
聯系比較
《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項目 《天朝田畝制度》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不同點 領導階級 農民階級 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
主張 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 “平均地權”,也就是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續表
項目 《天朝田畝制度》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不同點 結果及 影響 實際上沒有實行,也不可能實現 實際上沒有實現 (1)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2)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保障
相同點 反抗對象 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要求 都提倡讓農民有地可耕
思維延伸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
時期 社會的主要矛盾 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
國民革命時期 人民大眾與反動軍閥之間的矛盾 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北伐戰爭,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土地革命時期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開展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時期 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通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敗日本帝國主義
解放戰爭時期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和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總結:鴉片戰爭后,傳統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派創辦洋務企業刺激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誕生,近代中國經濟呈現出強烈的半封建性。
3.國共關系演變:
三、單元啟示
1.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2.要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要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要發展人民軍隊的現代化,要熱愛中國共產黨。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雙重壓迫和剝削。因此,要想實現中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必須對外打倒列強,對內推翻專制。
4.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吸收和創新先進的文明,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科技,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圖解歷史】
1.圖1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為爭取內戰準備時間,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國共兩黨舉行談判的目的不一樣,國民黨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共產黨則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重慶談判結果是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
2.圖2是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后,頒布宣傳《中國土地法大綱》。該文件的頒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圖3是三大戰役示意圖,即發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遼沈、平津、淮海戰役。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圖4發生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后,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22年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敗退臺灣。
5.圖5發生在辛亥革命后,反映了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1)剪辮:男子剃發留辮→強令男子剪掉辮子。(2)放足:女子纏足→勸禁女子纏足。(3)禮節:跪拜禮→鞠躬、握手禮。(4)稱謂:老爺、大人→“先生”,體現自由平等。
6.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經歷了“短暫的春天”。其中,著名的實業家代表是狀元實業家張謇。
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1872年創辦于上海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他的《阿Q正傳》,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以西洋寫實主義改革中國畫法,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代表作是《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真題回顧】
1.(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淮海戰役結束后,陳毅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下列所述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與材料相符的是( )
A.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B.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C.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D.正確的戰略戰術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結合所學知識,在淮海戰役中調動了民工達500多萬人,大小車88萬輛等,從糧食彈藥的接濟、醫療救護等方面為作戰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群眾踴躍參軍,支援解放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眾組織民兵,保衛了后方,人民群眾的大力支前,這就是保證人民解放軍打勝仗,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A項正確;材料反映不出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正確的戰略戰術的信息,排除BCD項。故選A項。
2.(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如圖是王剛同學繪制的人民解放戰爭年代尺,其中“戰略進攻”開始的主要標志是( )
A.轉戰陜北 B.發動三大戰役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渡江戰役
【答案】C
【解析】
【詳解】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開始。C項正確;ABD項都不是反攻的標志,排除ABD項。故選C項。
3.(2022·四川樂山·中考真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下圖所示的四位歷史人物都參與了
A.五四運動 B.中共一大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答案】C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彭德懷在1937年7月,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后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不久率部赴山西抗日前線,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楊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后來壯烈犧牲。蔣介石在1937年七七事變后,終于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御日本侵略軍,他先后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C項正確;圖中四位人物都沒有參加五四運動,A項排除;圖中四位人物都不是中共一大的代表,B項排除;楊靖宇犧牲于1940年,張學良于1938年失去人身自由,這兩位歷史人物都沒有參加解放戰爭,D項排除;故選C項。
4.(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1950年6月9日,毛澤東說:“我們的勝利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靠這一萬萬六千萬人打勝的。這一萬萬六千萬人給了他們什么東西呢?他們為什么能夠發動起來呢?為什么能夠組織這么大(三百萬)的軍隊呢?就是因為在這一萬萬六千萬人中間進行了土改。”“要肯定這個偉大的勝利,有了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這個勝利。”其中“這個偉大的勝利”是指( )
A.國共對立時土地革命的開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區土改順利完成
C.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解放區土改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中毛澤東講的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這個偉大的勝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區土改順利完成,B項正確;國共對立時土地革命的開展,沒有打倒蔣介石,排除A項;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標志是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排除C項;建國后新解放區的土改時,已經打倒了蔣介石,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1949年4月,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結束的標志是解放軍占領
A.北平 B.重慶 C.南京 D.武漢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49年4月,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22年的結束,C項正確;ABD項不符題意,排除。故選C項。
6.(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題)下圖是人民解放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根據圖中指出,這場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人民解放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天津”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這場戰役是平津戰役,排除C項;遼沈戰役勝利使東北全境解放、淮海戰役勝利后,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渡江戰役勝利后,解放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區,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
7.(2022·四川遂寧·中考真題)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與以下圖片史料所反映歷史事件關聯度最緊密的文獻是( )
1947年11月《東北日報》 土地改革深入開展 1947年 斗地主 分田地
A.《論持久戰》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答案】C
【解析】
【詳解】
1947年,中共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按照農村人口平分土地。材料中的報紙刊有東北土地改革的信息,圖片二中“耕者有其田”正是土地改革的宣傳語,圖片三反映土地改革的歷史場景,可見,三幅圖片均與土地改革相關,C項正確;《論持久戰》發表于1938年,是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排除A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發表于1930年,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探尋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著作,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1950年,主要內容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2·黑龍江牡丹江·中考真題)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兩黨軍事力量懸殊。但人民解放軍卻在短短的三年內由弱變強,最終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其原因有( )
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②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③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④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1945年國共兩黨進行重慶談判,簽訂了有利于和平的“雙十協定”,但1946年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發動了內戰,排除④,排除BCD項。故選A項。
9.(2021·江蘇中考真題)1945年,文學家鄭振鐸寫道:“從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開始會談以后,我們哪一天不在探問著會談進行的情形,不在關心著會談進行得順利與否?”這反映出當時中國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打倒列強,鏟除軍閥”
C.“還我河山,守士抗戰” D.“要和平,爭民主"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重慶談判,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關注重慶談判,“要和平,爭民主”的迫切愿望,故選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內容,排除A;B項是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提出的口號,排除;C項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口號,排除。
10.(2021·四川中考真題)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是因為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 )
A.陜北解放區 B.中原解放區
C.東北解放區 D.華東解放區
【答案】A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1947年3月,國民黨集中25萬人,進攻陜北解放區,解放軍西北野戰軍部隊只有2萬人,處于劣勢。中共中央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主動撤離延安,A正確;中原解放區屬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排除B;東北解放區、華東解放區不是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解放區,排除CD。故選A。
11.(2021·湖南中考真題)“毛澤東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并且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完全勝利”。三大戰役取得完全勝利的歷史意義是( )
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 B.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C.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故C項正確;1947年2月到6月,人民解放軍基本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與題干“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不符,排除A項;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與題干“三大戰役”不符,排除B項;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與題干“三大戰役”不符,排除D項。
12.(2021·江蘇中考真題)管玉泉在《親歷攻占總統府》中記載:“在俘虜兵的引領下,我們登上了總統府頂樓,……我換上一面紅旗。這時正是民國38年4月23日上午8時。”材料中的“總統府”屬于( )
A.晚清政府 B.南京臨時政府 C.北洋軍閥政府 D.南京國民政府
【答案】D
【詳解】
依據題干材料“……我換上一面紅旗”“民國38年4月23日上午8時。”據所學,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38年即1912+38-1=1949年。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南京總統府上插上了共產黨解放軍的紅旗。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正確;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晚晴統治結束,A排除;1912年4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BC排除;故選D。
13.(2022·廣東·中考真題)如圖。比較了兩個年份力織機(以電力或其他動力驅動的織布機)和手織機紗線消費量。據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國紡織行業( )
A.力織布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B.力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
C.手織機紗線消費量下降 D.手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圖表可得出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國紡織行業力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B項正確;力織布機紗線消費量下降、手織機紗線消費量下降、手織機紗線消費量占比上升與材料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14.(2022·北京·中考真題)下表是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單位:輛)。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類別 自行車 人力車 馬車 汽車 摩托車 騾馬大車
教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
A.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 B.受到新式教育發展的影響
C.體現出自由平等的風尚 D.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結合所學可知這里有新式的交通工具如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也有人力車、馬車和騾馬大車等傳統的交通工具,從而說明1932年的北京城的交通工具提出出新舊并存的特征,A項正確;新式交通工具的產生可以受到新式教育發展的影響,但是傳統交通工具占比更大,B項說法不全面,排除;自由平等是對社會發展的評價,交通工具不能體現,排除C項;材料是北平交通工具數量,D項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故選A項。
15.(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呼吁商人確立“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同西方開展“商戰”。這表明晚清紳商( )
A.主張興辦新式學校 B.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
C.救亡圖存意識增強 D.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甲午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和西方開展“商戰”及所學可知,伴隨著甲午戰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晚清紳商提出“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和西方開展“商戰”的主張,體現了他們通過“商戰”,御辱救亡的意識,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主張興辦新式學校,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發展實業,排除D項。故選C項。
16.(2022·新疆·中考真題)他認定了寫實主義的藝術目標,一往無前為之吶喊、傳播和奮斗;他創作了《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藝術精品,表現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他是
A.徐悲鴻 B.齊白石 C.冼星海 D.聶耳
【答案】A
【解析】
【詳解】
徐悲鴻在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后勝利的頑強意志,A項正確;齊白石代表作《蝦》,排除B項;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排除C項;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20世紀初,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以下情景可能出現在1906年上海的有
①男子紛紛剪去辮子 ②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
③《申報》刊登《狂人日記》 ④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詳解】
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除,清政府開始開辦新式學堂,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男子紛紛剪去辮子是辛亥革命時期,《狂人日記》發表于1918年。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和D項。故選C項。
18.(2022·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下表是1916-1919年榮氏兄弟創辦的申新紡紗廠盈利變化情況。為這一時期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提供良機的是
年份 1916 1917 1918 1919
利潤(萬元) 2 12 22 104
A.洋務運動的開展 B.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C.歐洲列強忙于一戰 D.南京國民政府的鼓勵
【答案】C
【解析】
【詳解】
表格反映了1916—1919年榮氏兄弟創辦的申新紡紗廠盈利不斷增加,而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國民族工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迎來“短暫的春天”,究其原因是因為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展是19世紀60-90年代,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是19世紀末,排除B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D項。故選C項。
19.(2022·福建·中考真題)以下所示為某中學校園宣傳欄的內容。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錄(節選)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嚴復: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己 陳嘉庚:應該廣泛地團結和組織歸僑、僑眷和華僑,加強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鼓勵他們參加祖國建設事業
A.民族團結 B.政治變革 C.實業救國 D.愛國主義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林則徐、嚴復、陳嘉庚都強調愛國,因此他們的共同思想是愛國主義,D項正確;民族團結、 政治變革 、實業救國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們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項。故選D項。
20.(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是一位初中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搜集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可以判斷出該探究學習的主題是( )
A.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B.近代中國新式報紙的發展
C.中國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 D.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答案】B
【解析】
【詳解】
這位學生搜集的資料都與中國近代的報紙有關,說明主題應該是近代中國新式報紙的發展,B項正確;僅根據報紙一項內容并不能體現新式教育的發展和近代文化事業的發展,排除AC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體現影響較大,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2·貴州貴陽·中考真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閱讀材科井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云尚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5日)
材料二 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例如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
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5月)
材料三 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
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全黨必須明白,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
——毛澤東《當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25日)
(1)材料一中,毛澤東認為“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于什么地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最先創造“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地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并分析抗日戰爭為什么是一場持久戰。
(3)根據材料三,歸納毛澤東認為人民解放戰爭終將取勝的主要因素。
(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
【答案】(1)受過大革命洗禮的地方。井岡山
(2)抗戰初期國內存在“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論調,為了向全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敵強我弱
(3)人民解放戰爭的正義的革命性質;全國人民的擁護;人民解放軍隊的英勇作戰和革命意志;土地改革的進行等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本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等
【解析】
【詳解】
(1)依據材料一“ 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絕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云尚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可知毛澤東認為“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存在”于經過大革命洗禮的群眾基礎較好的地方。結合所學知識,毛澤東于1927年9月領導秋收起義,在起義受挫的情況下果斷提出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山區、農村進軍,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并根據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創造性地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
(2)根據材料二“抗戰以前,存在著許多亡國論的議論……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并結合所學知識,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抗戰初期國內存在“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論調,為了向中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據材料二“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可見敵強我弱決定了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
(3)根據材料三歸納毛澤東認為人民解放戰爭終將取勝的主要因素,據“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得出人民解放戰爭的正義的革命性質,全國人民的擁護;據“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得出人民解放軍隊的英勇作戰和革命意志;據“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的最基本的條件”得出土地改革的進行等。
(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依據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最終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國家獨立自主,可得出認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本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等。
22.(2022·江蘇揚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期 張謇與大生紗廠
1886年 張謇產生了“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思想。
1895-1899年 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大生紗廠于1895年開始籌建,到1899年正式投產,并逐漸站穩了腳跟。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苦心經營得以解決。
20世紀20年代初 大生集團成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大企業;張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
1922年 大生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
1925年 大生集團由于資不抵債,被迫清資償債。此后,各企業的經營實權已落入江浙財團代理人之手。
——摘編自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及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
(3)據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
【答案】(1)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辦廠;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資金和原料問題
(2)清政府在甲午戰后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帝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事,無暇顧及中國,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等。
(3)近代著名實業家,提出實業救國思想,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具有進步性;但是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其救國道路必然失敗。
【解析】
【詳解】
(1)依據材料“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辦廠,再結合所學知識,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這些是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依據材料“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苦心經營得以解決”得出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是資金和原料問題。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清政府在經歷甲午戰敗后,為了支付賠款、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政府還頒布法令獎勵實業,從而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又忙于戰事,暫時無暇顧及中國,放寬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些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
(3)綜上所述,辯證評價張謇這位歷史人物。張謇是近代著名實業家,提出實業救國思想,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具有進步性;但是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其救國道路必然失敗。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黄冈市| 毕节市| 渭南市| 封开县| 山阴县| 天长市| 常宁市| 临沧市| 蒙阴县| 许昌县| 洪泽县| 潮安县| 通化市| 德兴市| 宁武县| 会昌县| 那曲县| 北安市| 南宁市| 阆中市| 保德县| 辽阳县| 上林县| 罗山县| 淮南市| 建湖县| 通州市| 昔阳县| 抚顺县| 江孜县| 桂东县| 娱乐| 平罗县| 沙雅县| 丰城市| 郴州市| 石渠县| 丘北县| 高陵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