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7第二十七單元 走向近代(第13-16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7第二十七單元 走向近代(第13-16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十七單元 走 向 近 代(第13-16課)
【考點梳理】
考點一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課標要求:從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的重要變化。
1.表現:
(1)租地農場的產生: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紛紛開展墾殖運動;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莊園制度下的小塊土地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14世紀中葉以后,領主出租自營地,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特點: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方式,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雇傭關系),產品推向市場。
(2)手工工場的產生:13世紀,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雇傭勞動者。特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雇傭關系;雇工分工合作;產品面向市場。
(3)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實質:資本主義雇傭性質,資本主義萌芽。
3.影響——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富裕農民: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騎士等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市民階層:城市居民(手工業者、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他們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易錯點辨析
易錯點: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其產生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考點二 文藝復興
課標要求: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1.時間地點:14世紀中葉,興起于意大利;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
2.原因: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被譽為“人的發現”。
4.方式: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新。是資產階級反對教會“神權至上”、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5.代表人物及作品:
人物 作品 評價
但丁(意大利) 《神曲》 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達·芬奇(意大利) 《蒙娜麗莎》 《最后的晚餐》 兼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于一身,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莎士比亞(英國) 《哈姆雷特》 《羅密歐與朱麗葉》 文學藝術家
6.性質: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7.影響: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易錯點辨析
易錯點:(1)文藝復興運動起源于意大利。
(2)但丁和莎士比亞都屬于文學家,他們的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但丁是意大利人,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莎士比亞是英國人。
考點三 新航路的開辟
課標要求:通過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
1.時空背景:1500年前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探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及條件:
原 因 經濟根源 (根本原因) 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社會根源 歐洲社會出現關注東方的熱潮。(原因:來自東方的商品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馬可·波羅對東方的描述,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
商路危機 15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繳納高額關稅
條 件 ①地圓學說流行; ②指南針傳入歐洲; ③造船技術的突破;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⑤航海家堅忍不拔、開拓創新的精神
3.經過:
航海家 支持者 時間 成就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1487—1488年 到達非洲好望角,實際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1492年出發 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
達·伽馬 葡萄牙王室 1497—1498年 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
麥哲倫 西班牙王室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完成世界首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4.影響:
(1)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
(3)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4)對亞、非、美洲的影響: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造成亞非拉地區的貧困和落后,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麥哲倫中的“倫”、達·伽馬中的“伽”。
2.易錯點: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美洲,他始終認為他到達的就是亞洲的印度,還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
3.最先發現好望角的是迪亞士,最先找到通向東方新航路的是達·伽馬,最先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最先進行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
考點四 早期殖民掠奪
課標要求:知道“三角貿易”,了解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1.殖民國家
(1)最早:葡萄牙(亞、非、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據點與商站)、西班牙(“無敵艦隊”,美洲)。
(2)荷蘭:“海上馬車夫”。加入殖民掠奪者行列,一度強占了中國的臺灣。
(3)法國: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4)英國:殖民擴張和爭霸,先后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國”。
2.“三角貿易”:
(1)含義: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這種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
(2)影響:
①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非洲的貧窮和落后。
②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3.殖民掠奪的影響:
(1)消極: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造成了這些地區的貧困、落后。
(2)積極: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易錯點辨析
易錯點:對歐洲早期殖民掠奪的評價要一分為二:給被掠奪、被侵略地區帶來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能力提升】
一、名詞解釋
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的工場主雇傭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為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的這一現象。資本主義萌芽指的是一種生產關系。
14世紀中葉以后,租地農場主和農場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也就是產生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二、思維延伸
1.14-16世紀西歐“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
2.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的共同點:背景相同,都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都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
三、聯系比較
新航路開辟與鄭和下西洋 
(1)相同點:都是世界航海史的壯舉;都加強了地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
(2)不同點:
①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和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新航路的開辟是開辟海外市場,尋求黃金和香料;
②方式不同。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新航路的開辟則是野蠻的殖民掠奪;
③影響不同。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而新航路的開辟則使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加劇亞、非、拉地區的落后。
【圖解歷史】
1.14世紀中葉,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發起了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代表人物有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圖1),代表作是《神曲》;奇才、全才、“美術三杰”之一的達·芬奇(圖2),繪畫代表作有《蒙娜麗莎》(圖3)和《最后的晚餐》;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圖4),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推動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圣薩爾瓦多島,后“發現”古巴、海地;達·伽馬首次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麥哲倫船隊完成世界首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新航路的開辟(圖5)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從此逐步確立起來。對亞、非、美洲的影響: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造成亞非拉地區的貧困和落后,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最早殖民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三角貿易”(圖6)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可見早期資本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歐洲的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深重災難,造成了這些地區的貧困、落后,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真題回顧】
1.(2022·貴州黔東南·中考真題)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文藝復興先驅但丁主張“人不能像野獸那樣生活,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他們的思想所體現的共同核心精神是( )
A.自由平等 B.主權在民 C.神權至上 D.人文主義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信息,由“認識你自己”,可知意思是了解自己,注重自身的作用;由“人不能像野獸那樣生活,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可知人們不應該像野獸那樣生活,他們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們的思想所體現的共同核心精神是以人為中心,倡導人文主義精神。選項D符合題意;自由平等、主權在民,在題干內容中沒有聯系,AB排除;神權至上,與題干內容相反,不符合題意,C排除。故選D。
2.(2020·貴州黔西·中考真題)14世紀中葉,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對“復興”含義理解正確的是( )
A.對古典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B.培養文學藝術的高端人才
C.借助神學來復興宗教文化 D.單純地恢復古羅馬的文化
【答案】A
【解析】
【詳解】
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的意大利,15至16世紀擴展到歐洲其它地方,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新興的資產階級借助于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文藝復興促進了思想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所以“復興”含義是指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和創新,A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CD三項均不是“復興”含義的正確理解,排除。故選A。
3.(2021·貴州畢節·中考真題)有學者估計,哥倫布航行美洲的總費用為200萬馬拉維迪(貨幣單位),而哥倫布個人只籌措了25萬馬拉維迪,不足部分從西班牙國庫預支,為此,女王伊莎貝拉還曾打算把她王冠上的珠寶換錢。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
A.受到文藝復興運動影響 B.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C.使大量財富流入西班牙 D.使世界連為了一個整體
【答案】B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女王伊莎貝拉還曾打算把她王冠上的珠寶換錢”的信息可知,哥倫布的新航線的開辟,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B符合題意;A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CD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故選B。
4.(2020·貴州銅仁·中考真題)“三角貿易”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如圖中能反映“三角貿易”航程路線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角貿易的航程是從歐洲港口出發,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出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中程);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歐洲(歸程)。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5.(2022·福建·中考真題)17-18世紀,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等產品為了輸出歐洲,專門按照歐洲風格制造;歐洲的建筑、園林等裝飾造型競相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也融入了歐洲固有的形式。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會 B.中國打開歐洲市場
C.中國建筑技術發達 D.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17-18世紀,中國輸往歐洲的手工業產品按照歐洲風格制造,歐洲的建筑、園林等裝飾造型競相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會,A項正確;材料還反映了歐洲吸取中國文化風格,“中國打開歐洲市場”的說法不全面,排除B項;歐洲建筑只是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并不能說中國建筑技術發達,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鑒,并不是說中華文明具有先進性,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4世紀前后,西歐社會萌發新的生機,其在經濟上的表現是( )
A.莊園經濟自給自足 B.自由放任理論產生
C.城市自治司法獨立 D.雇工分工合作興起
【答案】D
【解析】
【詳解】
14世紀中葉以后,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這一時期,手工業也不斷發展,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不僅向雇傭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故D符合題意;莊園經濟在14世紀前后開始走向瓦解,排除A;自由放任理論與經濟上的表現無關,排除B;城市自治司法獨立與經濟上的表現無關,排除C。故選D。
7.(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如圖是某同學在預習《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課的設計的部分知識結構圖,其中①處應是
A.手工業行會 B.租地農場 C.手工業者 D.工廠制度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課的部分知識結構圖,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西歐經濟和社會出現了發展,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出現。莊園制度下的小塊土地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之一些領主不善于經營,于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14世紀中葉以后,出租領主自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故①處應是租地農場,B項正確;手工業行會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手工業者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工廠制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建立的,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十四、十五世紀,被教會禁止的雙人舞蹈開始盛行,舞蹈活動是如此地普及與頻繁,以至于教會不得不承認舞蹈的作用。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人文主義思潮的流行 B.民主自由思想的啟蒙
C.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D.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答案】A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因此,教會不得不承認舞蹈的作用是因為人文主義思潮的流行,A項正確;民主自由思想指的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排除B項;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在10—12世紀,排除C項;文藝復興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
9.(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的長篇詩作借夢游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該詩作是( )
A.《天方夜譚》 B.《神曲》
C.《羅密歐與朱麗葉》 D.《戰爭與和平》
【答案】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但丁的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作者借夢游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B項符合題意;《天方夜譚》是阿拉伯的文學瑰寶,排除A項;《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莎士比亞作品,排除C項;《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托爾斯泰的作品,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圖是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拉斐爾的作品《椅中的圣母》。畫中圣母的原型出自一位羅馬少婦。拉斐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她正溫柔地注視著心愛的小寶貝,便立即拾起一塊木炭,將這個動人的情景速寫下來,隨后就創作了這一“神來之作”。該作品( )
A.宣揚了神權神性,彌漫著宗教神秘色彩
B.體現了女性之美,飽含著人文主義精神
C.充滿了生活氣息,洋溢著享樂主義情緒
D.塑造了母親形象,彰顯著女權主義思想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畫中圣母的原型出自一位羅馬少婦。拉斐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她正溫柔地注視著心愛的小寶貝”結合所學可知拉斐爾的《椅中的圣母》雖然是宗教題材,沒有宣揚神權,而表達的是世俗的母子親情,是慈母濃濃的溫柔,強烈的表達了女性之美,飽含了人文主義思想,B項正確,排除A項;畫作沒有體現享樂主義和女權主義思想,排除CD項。故選B項。
11.(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他的劇作展示了16世紀至17世紀初英國廣闊的社會景觀,表現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世態,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他是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莎士比亞
【答案】D
【解析】
【詳解】
據材料“他的劇作展示了16世紀至17世紀初英國廣闊的社會景觀,表現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世態,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并結合所學可知,16、17世紀的英國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其人文主義代表是莎士比亞,D項正確;但丁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排除A項;薄伽丘是意大利時期文藝復興的代表,排除B項;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時期文藝復興的代表,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法國史學家米西勒認為,14-16世紀歐洲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下列選項與這一時代不相符的是(  )
A.巴爾扎克的小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風貌
B.莎士比亞的《神曲》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C.哥倫布向東橫渡太平洋,“發現”新大陸美洲
D.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出現于14-16世紀,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A項符合題意,故選A項;14-16世紀歐洲封建社會末期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莎士比亞的《神曲》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美洲,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均體現了這一點,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
13.(2022·湖北湖北·中考真題)書簽中的句子寫于文藝復興時期。該詩體現的思想潮流與下列哪一句最接近( )
“大多數時候,落在人們頭上的幸福或不幸取決于他們自己”。
A.人們只要想做,沒有什么做不到
B.來世的得救高于現世生活
C.忠實的報答是上天堂,邪惡的懲罰是下地獄
D.順從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獲得永恒的幸福
【答案】A
【解析】
【詳解】
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資產階級提出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它強調以人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故題干“大多數時候,落在人們頭上的幸福或不幸取決于他們自己”主張肯定了人自身的努力與價值。“人們只要想做,沒有什么做不到”也體現了肯定了人自身的努力與價值,A項正確;BCD項都與宗教相關,沒有體現肯定了人自身的努力與價值,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排除BCD項。故選A項。
14.(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題)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如圖是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請問圖中d航線的船隊是( )
A.達 伽馬船隊 B.哥倫布船隊 C.麥哲倫船隊 D.迪亞士船隊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西班牙出發,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船隊于1522年返回歐洲。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C項正確;達 伽馬開辟了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的航線,對應圖中c航線,排除A項;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對應圖中a航線,排除B項;迪亞士從葡萄牙出發向東航行繞過非洲大陸發現了好望角,對應圖中b航線,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表中內容反映的主題是( )
1492年 哥倫布到達新大陸
16世紀初 馬和牛被引進到新大陸
1555年 中國出現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
16世紀70年代 巴西成為主要的奴隸輸入地
16世紀80年代 巴西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產地
約1700年 歐洲人滲透地區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A.新航路開辟的利弊 B.殖民掠奪的罪惡
C.世界各地密切聯系 D.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中“16世紀初馬和牛被引進到新大陸”“1555年中國出現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16世紀80年代巴西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產地”可知,新航路開辟有利于物種的傳播和經濟的交流;根據題干中“16世紀70年代巴西成為主要的奴隸輸入地”“1700年歐洲人滲透地區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可知,新航路開辟引發了奴隸貿易和美洲土著人口的下降。因此,題干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利弊,A項正確;殖民掠奪的罪惡,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世界各地密切聯系,不是題干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資本主義快速發展,題干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2·四川廣元·中考真題)研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右圖是新航路開辟過程中某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示意圖。據圖可知,這位航海家是( )
A.哥倫布 B.迪亞士
C.麥哲倫 D.達·伽馬
【答案】A
【解析】
【詳解】
結合地圖可以看到,航路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哥倫布,A項正確;迪亞士從葡萄牙出發,到達非洲南端好望角,排除B項;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完成環球航行,排除C項;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到達印度西海岸,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2·江蘇宿遷·中考真題)地理知識不再囿于一個地區或一個大陸,整個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實的世界地圖也制成了。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
A.有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B.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
C.加劇了殖民擴張與掠奪 D.使世界觀念逐步確立起來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地理知識不再囿于一個地區或一個大陸,整個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實的世界地圖也制成了”可知,新航路的開辟,讓人們對世界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使世界觀念逐步確立起來,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也加劇了殖民擴張與掠奪,由此可知,ABC項說法無誤但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項。
18.(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題)明清時期,原產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逐漸推廣。該史實可用于佐證
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B.明清時期,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
C.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傳播
D.明清時期,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
【答案】C
【解析】
【詳解】
明清時期,原產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引進中國,并逐漸推廣。該史實可用于佐證新航路開辟促進了物種的交流傳播。C項正確;材料說明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排除A項;材料不是說明明清時期,大批工商業市鎮逐漸興起,排除B項;材料不是說明明清時期,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
19.(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如圖反映的歷史事件( )
A.造成了非洲國家的貧窮落后 B.阻礙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C.推動了美洲思想文化的繁榮 D.使世界開始連為了一個整體
【答案】A
【解析】
【詳解】
觀察圖片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三角貿易,三角貿易持續了三百多年,對美洲來說,一方面,殖民貿易帶來了破壞、災難;另一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促進了北美經濟的發展。對非洲來說,西歐國家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過程中,擄獲大量非洲黑人賣到美洲,給非洲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造成當地的貧困和落后,A項正確;三角貿易促進歐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B項;美洲思想文化的繁榮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使世界開始連為了一個整體是新航路開辟的意義,排除D項。故選A項。
20.(2022·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由于殖民統治和傳染病致使殖民地內的印第安人幾乎滅絕,西方國家開始從非洲販賣黑人到美洲做奴隸。在販賣的過程中,千千萬萬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魚腹。這體現了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B.世界各地的隔絕狀態開始被打破
C.非洲黑人反抗斗爭的重大意義
D.資本主義發展的野蠻性和血腥性
【答案】D
【解析】
【詳解】
隨著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者踏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中“傳染病”“販賣黑人到美洲做奴隸……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魚腹”體現出資本主義發展的野蠻性和血腥性,D項正確;材料中不是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排除A項;世界各地的隔絕狀態開始被打破是新航路開辟影響,排除B項;材料沒有說明非洲黑人反抗斗爭,排除C項。故選D項。
21.(2022·貴州黔西·中考真題)貨幣是經濟發展的縮影,貨幣的演變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與演變簡表
時期 概況
春秋戰國 金屬幣成為主要貨幣,各諸侯國自行鑄幣,其標準、形狀、價值不一
秦朝 廢除六國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
北宋、南宋 出現紙幣“交子”“會子”
材料二 1545年到1800年,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6萬噸,約1/3到1/2的美洲白銀,最終流向了中國。——【{德】弗蘭克著《白銀資本》
材料三 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從18世紀末到鴉片戰爭前夕,走私鴉片達40多萬箱,從中國掠走3億至4億銀元。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材料四 2021年12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占比升至第四,躋身全球前四大活躍貨幣……人民幣穩步推進國際化,未來人民幣在國際中支付、投資、儲備作用不斷增強。
——《上海證券報》2022年1月22日報道
(1)根據材料一,歸納-條有關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規律。
(2)根據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白銀大量“流向了中國”的原因。
(3)從材料二到材料三中國的對外貿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對清政府造成的直接威脅是什么?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人民幣“躋身全球前四大活躍貨幣”的原因。“人民幣穩步推進國際化”將為當今世界展現怎樣的愿景?
【答案】(1)規律:①從地方鑄幣發展到中央統一鑄幣;②從形狀各異發展到形狀統一;③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質貨幣等。
(2)原因:①新航路開辟,東西方商業貿易日益密切。②中國對外貿易處于出超的地位(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大量出口)。
(3)變化:由出超轉變為入超(由順差轉變為逆差)。威脅:財政收入減少。
(4)原因: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現代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等。
愿景: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解析】
【詳解】
(1)根據材料“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可總結規律為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根據材料“戰國:各諸侯國自行鑄幣,貨幣的標準、形狀、價值等多種多樣;秦國:以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可總結出規律為由形狀多樣向統一的演變;根據材料“金屬幣成為主要貨幣”、出現紙幣“交子”“會子”可知,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質貨幣。
(2)根據材料“1545年到1800年,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6萬噸,約1/3到1/2的美洲白銀,最終流向了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航路開辟,東西方商業貿易日益密切;中國絲織業、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先世界中國,西方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大,對外貿易處于出超的地位(中國的茶葉、生絲等商品大量出口)。
(3)根據材料“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大約有6萬噸,約1/3到1/2的美洲白銀,最終流向了中國、走私鴉片達40多萬箱,從中國掠走3億至4億銀元”可知,中國的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由順差轉變為逆差)。對清政府造成的直接威脅是財政收入減少。
(4)根據材料“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占比升至第四、人民幣穩步推進國際化”并結合所學可知,人民幣“躋身全球前四大活躍貨幣”的原因有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現代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等。“人民幣穩步推進國際化”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2.(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動比較表
項目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到達美洲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船數 大號寶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分別有120噸、100噸和50噸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 (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進程。它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種地理分布、宗教與文化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
——馬世力主編《世界史綱》(下)
材料四 下面是對哥倫布開辟到達美洲新航路的不同看法
印第安人:哥倫布把歐洲強盜帶到了美洲,破壞我們的文化,掠奪我們的財富,他是一個惡魔。
歐洲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把歐洲文明傳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個功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九年級上冊)
請回答
(1)新航路開辟又被稱為“地理大發現”,請在材料一的圖2中找出當時新“發現“的地點(至少兩個)。根據圖1和圖2,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在航線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2)根據材料二,歸納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3)根據材料三,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4)材料四中印第安人和歐洲人的看法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評價歷史事件的正確原則應該是什么?
【答案】(1)美洲大陸、好望角、菲律賓;都開辟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航線大多緊挨海岸線。
(2)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
(3)開啟人類文明一體化;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推動世界的人種地理分布、宗教與文化格局發生變化;開始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
(4)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問題;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
【解析】
【詳解】
(1)新航路開辟又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材料一的圖2中當時新“發現“的地點有美洲大陸、好望角、菲律賓。根據圖1和圖2,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在航線上都開辟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航線大多緊挨海岸線。
(2)根據材料二“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動比較表”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
(3)據材料三“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進程。它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海洋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種地理分布、宗教與文化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引發了歐洲近代幾個世紀的大規模海外擴張,開始了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可知,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是開啟人類文明一體化;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推動世界的人種地理分布、宗教與文化格局發生變化;開始歐洲對世界征服和侵略的歷史。
(4)結合材料四的內容,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他們看法矛盾的原因是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問題,哥倫布發現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巨大災難,但同時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世界之間的聯系,使世界開始成為個整體,在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其進步意義是主要的。評價歷史事件的正確原則應該是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
23.(2021·江蘇宿遷·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藝復興時期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青春是多么美麗啊,
卻留不住這逝水年華!
得歡樂時且歡樂吧,
誰知明天有沒有這閑暇!”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二 “維特魯成人“(見下圖)
“維特魯威人”是達·芬奇根據公元前1世紀的建筑大師維特魯的觀點和描述,同時參照自己的實驗和經驗,繪制的“體型優美的人”。這幅手稿展現了一個力圖解開人自身的秘密,并將藝術和科學融合的達。芬奇。
——許斌總主編《教學設計與指導》
材料三 沒有文藝復興運動就不會有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生,也不會有后來的思想與學術的發展....從以封建制度為基礎的中世紀國家,過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為基礎的現代國家,如果沒有文藝復興運動,也同樣是不可想象的事。
——【德】鮑爾生著,滕大春等譯《德國教育史》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生活態度?
(2)根據材料二,分析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哪些方面思想?
(3)根據材料三指出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思想解放運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答案】(1)追求現實生活幸福。
(2)促進了人性及思想解放;推動了思想藝術的發展繁榮和近代科學的誕生。
(3)推動了宗教改革;推動了思想藝術的發展繁榮和近代科學的誕生;推動了社會轉型;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產生。
(4)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深化思想解放。
【解析】
【詳解】
(1)據材料“得歡樂時且歡樂吧,誰知明天有沒有這閑暇”可知,文藝復興主張追求現實生活幸福。
(2)據材料可從促進了人性及思想解放;推動了思想藝術的發展繁榮和近代科學的誕生等方面回答。
(3)據材料“沒有文藝復興運動就不會有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生,也不會有后來的思想與學術的發展....”可知,推動了宗教改革;推動了思想藝術的發展繁榮和近代科學的誕生;據材料“從以封建制度為基礎的中世紀國家,過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為基礎的現代國家”可知,推動了社會轉型;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產生。
(4)結合所學可從思想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深化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罗甸县| 阳泉市| 乌恰县| 巴林左旗| 江陵县| 贡觉县| 那坡县| 慈利县| 霍邱县| 扶风县| 全椒县| 铜山县| 禄丰县| 顺义区| 巴中市| 分宜县| 钟山县| 香港| 额济纳旗| 凤城市| 玉溪市| 邯郸市| 霍林郭勒市| 邢台县| 康定县| 闽清县| 察哈| 龙胜| 道孚县| 新野县| 天气| 栾城县| 夹江县| 肃宁县| 莆田市| 鹤峰县| 云安县| 泾川县| 都兰县|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