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3第三十三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19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3第三十三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19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十三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考點梳理】
考點一 冷戰
課標要求:知道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1.冷戰:
(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原因: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沖突。
(3)目的: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稱霸世界,推行冷戰政策。
(4)表現。
①政治冷戰:杜魯門主義的出臺。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大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種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②經濟冷戰:推行馬歇爾計劃。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這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
③歐洲冷戰:德國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基本形成。
④軍事冷戰:北約和華約對峙。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簡稱“華約”。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國的敵對,發展成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5)影響:形成了兩極格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
2.兩極格局:
(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以美、蘇為中心,在歐洲形成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在全球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抗的國際格局。
(2)背景。
①1945年雅爾塔會議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極格局的基礎。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推行稱霸世界戰略;蘇聯實力增強。
③美蘇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形成。
(3)歷程。
①形成標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兩大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②結束標志: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冷戰結束)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馬歇爾的“歇”。
2.易混點: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成立。
考點二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課標要求:知道歐洲聯合的趨勢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知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1.歐洲的聯合:
(1)原因。
①經濟發展,西歐各國聯系日益密切。
a.表現:20世紀50-70年代,歐洲經濟持續繁榮。
b.原因:工業基礎好,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兩極格局不利于歐洲和平與安全,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2)經過。
①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
②1958年,六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③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加強經濟合作,并努力用一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說話。
④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統一貨幣,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3)影響:歐洲的聯合,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4)啟示:戰爭帶來災難,合作促進發展;合則利,分則害。
2.日本的崛起:
(1)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2)原因。
①政治改造:美國對日本進行了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和平憲法”。
②美國的扶持。
③有利外部環境: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獲得軍需訂單。
④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⑤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教育。
(3)影響。
①國際地位提升。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強烈,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3.美國的發展:
(1)表現。
①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②20世紀90年代后,出現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經濟進一步發展。
(2)原因。
①積極拓展世界市場。
②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
4.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表現。
①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
③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2)認識。
①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可以緩和階級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②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5.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
(1)生產力發展;(2)生產關系調整;(3)產業結構調整;(4)經濟全球化加速。
易錯點辨析
易混點:(1)歐盟是一個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不是一個國家。
(2)2002年啟用歐盟貨幣——歐元,但歐盟成員國中只有19個國家使用歐元,它們合稱為歐元區。
考點三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課標要求:知道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推廣,了解蘇聯的改革與變化以及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1.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推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批東歐國家和中國、越南、朝鮮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49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2.蘇聯的改革:
執政時間 內容 影響
赫魯曉夫改革 1953年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如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 經濟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年 ①經濟改革:效果不佳 ②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政治多元化” 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隨之加劇
3.蘇聯解體:
(1)時間:1991年年底。(蘇聯:1922-1991年)
(2)原因。
①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
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
③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3)實質:社會主義制度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4)影響:標志著美蘇冷戰、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
(5)啟示。
①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堅持黨的領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③堅持民主法治,依法治國。
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相結合,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4.東歐劇變:
(1)時間:20世紀80年代末。
(2)背景。
①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出現嚴重問題。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尖銳。
②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3)途徑: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全盤否定自身歷史。
(4)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5)表現。
①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
②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6)原因。
①歷史原因: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模式。
②內部原因: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舊框架,釀成危機,使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脫離群眾。
③外部原因:a.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b.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易錯點辨析
易錯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能說明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考點四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課標要求:通過萬隆會議、“非洲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等史實,知道戰后殖民體系的崩潰和亞非拉國家為捍衛國家主權、發展經濟所進行的斗爭。
1.萬隆會議:
(1)概況: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來自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
(2)成果: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3)“萬隆精神”: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
2.“非洲年”: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進入高潮,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先后獲得了獨立。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推翻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1999年年底,巴拿馬從美國手里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易錯點辨析
易錯字:萬隆會議的“隆”,納賽爾的“納”。
【能力提升】
一、唯物史觀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后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而社會主義的蘇聯是這一時期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國家,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
2.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調整統治政策,逐步實現經濟復蘇,并出現了新的變化。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改革遭到失敗。與此同時,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
二、名詞解釋
東歐劇變:西方社會稱之為東歐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
三、聯系比較
 日本和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哪些借鑒
(1)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堅持科教興國戰略;
(2)抓住機遇,加強國際間的經濟聯系;
(3)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文化;
(4)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四、思維延伸
1.如何評價冷戰
(1)消極影響:影響世界和平穩定,導致局部沖突不斷;使人們長期生活在戰爭恐懼中。
(2)積極影響:大國相互牽制,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進步。
2.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威脅了世界和平;蘇美相互牽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
五、單元啟示
民族獨立是民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堅決捍衛民族獨立。增強綜合國力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
【圖解歷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圖1)國會演說,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重要步驟。1949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分別成立,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基本形成。1949年美、英、法等12國成立北約,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華約,兩大集團的冷戰對峙,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
2.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歐洲走向聯合。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又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圖2),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3.冷戰開始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強烈,引起亞洲鄰國的不安和關注。
4.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圖3)和勃列日涅夫都進行了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5.蘇聯解體時間是1991年年底,根本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失敗。實質是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影響是:(1)標志著美蘇冷戰結束;(2)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給我們的啟示有:(1)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堅持黨的領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3)堅持民主法治,依法治國。
6.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亞非會議,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還產生了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萬隆精神”。周恩來的“求同存異”方針獲與會代表認可。1960年為“非洲年”,利比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使埃及完全獨立。納米比亞是非洲最后一個獨立的國家。古巴在卡斯特羅的領導下推翻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真題回顧】
1.(2020·貴州黔南·中考真題)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多次演變,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
B.多極化趨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
C.兩極格局→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多極化趨勢
D.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答案】A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20世紀以來,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分割世界,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新秩序,形成一戰后的世界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結束后,針對北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蘇聯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從此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1991年底蘇聯解體,二戰后的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因此20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三次大的演變,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A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
2.(2021·貴州銅仁·中考真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到“福利國家”制度時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下列對“福利國家”制度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
B.包括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兩大類
C.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D.社會福利支出過大加重政府則政負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國家”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故C符合題意;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國家”制度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它包括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兩大類,但社會福利支出過大也會加重政府則政負擔,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
3.(2020·貴州銅仁·中考真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下列史實與之無關的是
A.赫魯曉夫改革 B.戈爾巴喬夫改革
C.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D.東歐劇變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就”“與之無關”,結合課本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逐漸走上聯合的道路,建立了歐洲共同體。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C符合題意;赫魯曉夫改革是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A排除;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東歐劇變使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過渡到資本主義國家,屬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BD排除;故選C。
4.(2021·貴州安順·中考真題)史明辨同學在歷史人物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找到了以下圖片(圖),下列最符合他研究主題的是
玻利瓦爾(1783-1830)甘地(1869-1948) 扎格魯爾(1857-1927)
A.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 B.亞非拉人民的反抗斗爭
C.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D.殖民體系的徹底崩潰
【答案】B
【解析】
【詳解】
玻利瓦爾是南美獨立運動領袖,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扎格魯爾是埃及獨立運動的領袖,故最合適的研究主題是亞非拉人民的反抗斗爭,故選B;材料中三位歷史人物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A項不是最合適的研究主題,排除;材料中三位歷史人物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社會主義運動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排除C;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殖民體系的崩潰,排除D。
5.(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所示著作中的“計劃”( )
A.援助歐洲所有國家發展經濟 B.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運用
C.促進了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 D.是美國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
【答案】B
【解析】
【詳解】
依據圖片信息可知,著作中的“計劃”是馬歇爾計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大規模運用,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重要步驟,B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援助西歐恢復經濟,不是所有歐洲國家,排除A項;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排除C項;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美國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某初三班進行歷史專題學習,列出了如圖的專題學習大綱內容,請你在下列選項中選出一個合適的主題名稱( )
專題學習大綱 主題: 內容:①杜魯門主義 ②馬歇爾計劃 ③北約組織成立 ④華約組織成立
A.冷戰 B.第三世界崛起 C.國際工人運動 D.社會保障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表格和所學知識,可知與二戰后的美蘇冷戰有關,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冷戰正式開始,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北約組織是美國冷戰政策在軍上的表現,為了應對美國的冷戰措施,蘇聯也成立了華約組織,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A項正確;題干的主旨是二戰后的美蘇冷戰或兩極格局,沒有體現第三世界崛起或國際工人運動或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排除BCD項。故選A項。
7.(2022·云南·中考真題)“柏林危機”爆發后,蘇聯只封鎖了西柏林與外界的水、陸交通,留下空中通道。美英立即采取反封鎖措施,但沒有使用武力。最后,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解除危機。材料體現出冷戰的特點是( )
A.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B.發動戰爭是解決雙方矛盾的唯一途徑
C.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
D.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抗與競爭狀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柏林危機”爆發后,美蘇兩大集團采取的措施,反映冷戰期間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抗與競爭狀態,D項正確;冷戰期間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排除A項;“發動戰爭是解決雙方矛盾的唯一途徑”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涉及發展中國家,排除C項。故選D項。
8.(2022·湖南邵陽·中考真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引起世界各國關注。引發俄烏沖突的原因之一是烏克蘭企圖加入成立于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某軍事集團。該軍事集團是
A.北約 B.華約 C.東盟 D.歐盟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成立于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某軍事集團”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一軍事集團應該是北約,A項正確;華約以蘇聯為首,排除B項;東盟和歐盟都不是軍事集團,排除CD項。故選A項。
9.(2022·江西·中考真題)漫畫反映了
A.德國分裂 B.歐洲聯合 C.東歐劇變 D.蘇聯解體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在冷戰中,1949年,美國支持西德建國,蘇聯支持東德建國,德國分裂了,它體現了冷戰的加劇,A項正確;歐洲聯合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 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
10.(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如圖是描繪西歐與美國關系的漫畫“今日的競爭”。出現“今日”這種關系的主要原因是( )
A.杜魯門主義出臺 B.馬歇爾計劃實施
C.西歐的聯合自強 D.兩極格局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詳解】
從材料內容可得出,西歐的聯合沖擊了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此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西歐的聯合自強,C項正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是從政治及經濟上援助西歐,排除AB項;當時兩極格局沒有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2·廣西桂林·中考真題)下列圖片反映出歐洲的新變化是( )
A.“華約”成立 B.歐洲聯合加強
C.“北約”成立 D.冷戰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詳解】
20 世紀 50 年代,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個國家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后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 年,3 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93 年,在歐共體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1999年歐元誕生。圖片體現出歐洲聯合的逐漸加強,B項正確;華約是以蘇聯為首社會主義國家對抗北約成立的軍事集團,排除A項;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排除C項;冷戰局面形成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2·河南·中考真題)1991年,日本駐聯合國大使宣稱,要“爭取五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一企圖未能實現:2004年,日本又改變了“入常”策略,最后也歸于失敗。這些“入常”行為說明日本
A.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B.反省歷史融入世界
C.致力維護世界和平 D.謀求成為政治大國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爭取五年內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又改變了‘入常’策略”這些都是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表現,D項正確;題干“……這一企圖未能實現……最后也歸于失敗”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不符,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日本反省歷史、致力維護世界和平的信息,排除BC項。故選D項。
13.(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20世紀60年代,日本推行積極的經濟外交。1962年,首相池田勇人出訪西歐六國,協商貿易問題,法國總統戴高樂稱他是“半導體推銷員”。這是戰后日本領導人首次出訪歐洲。同時,池田還表示“沒有必要和美國采取完全相同的態度,現在可以和中國大力開展經濟、文化的交流”。可見,當時的日本( )
A.實現了與中國的邦交正常化 B.聯合歐洲共同對抗美國
C.表現出擺脫美國控制的傾向 D.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日本推行積極的經濟外交”,結合所學可知60年代日本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從“沒有必要和美國采取完全相同的態度,現在可以和中國大力開展經濟、文化的交流”可以看出在日本經濟發展起來以后,表現出了要擺脫美國控制的傾向,故選C;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70年代初,A錯誤;日本60年代并沒有聯合歐洲,共同對抗美國,B錯誤;材料中沒有反映出日本要謀求政治大國地位,D錯誤。
14.(2021·遼寧阜新·中考真題)蘇聯時期,在全國掀起一場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的領導人是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得,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魯曉夫進行經濟改革,其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提倡種植玉米”,大力墾荒,故B項正確;斯大林主要集中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方面,故A項錯誤;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業化方面,故C項錯誤;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先在經濟方面改革之后再政治方面改革,最終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故D項錯誤。
15.(2021·江蘇鹽城·中考真題)某同學進行探究性歷史學習,出現“1991年底”、“戈爾巴喬夫”、“兩極瓦解”等關鍵詞,由此判斷該同學在探究( )
A.羅斯福新政 B.諾曼底登陸 C.經濟全球化 D.蘇聯解體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因為蘇聯模式的弊端,國民經濟嚴重失調。為改變這種現狀,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后,加劇了蘇聯的解體;1991年底,蘇聯解題,標志著美蘇諒解格局結束,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D正確;為應對經濟大危機,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A排除;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B排除;經濟全球化是當時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題干問題無關,C排除;故選D。
16.(2021·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91年底蘇聯解體,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啟示是( )
A.建立健全計劃經濟體制 B.依據本國國情制定經濟政策
C.以自由主義思想為指導 D.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答案】B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蘇聯解體、東歐局變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社會主義必須與本國實際相結合,不能因社會主義制度僵化而陷入絕境,故B正確;蘇聯早在斯大林時期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發展重工業和軍事方面,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狀態。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以自由主義思想為指導,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局勢迅速失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ACD是蘇聯解體原因,故錯誤。綜上故選B。
17.(2021·四川廣安·中考真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改革總體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A.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農奴制殘余影響著俄國經濟社會發展
B.進行大規模農業集體化運動,終止新經濟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發展緩慢
D.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的改革只是對蘇聯進行小補小修,缺乏正確的改革理論和政策指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故選D;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赫魯曉夫改革是在社會主義時期,A錯誤;B是斯大林時期,不符題意,排除B;20世紀90年代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美國“新經濟”發展迅速,C錯誤。
18.(2022·江蘇鎮江·中考真題)1956年,納賽爾總統以人民的名義宣布: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今天我們真正實現了真正的主權、真正的尊嚴和真正的自豪。這表明( )
A.埃及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B.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發展
C.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 D.巴拿馬收回了運河主權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今天我們真正實現了真正的主權、真正的尊嚴和真正的自豪。”可得出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維護了國家的主權,A項正確;納賽爾是埃及總統,不是印度和巴拿馬,排除BD項;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不是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A項。
19.(2022·山東聊城·中考真題)二戰后,聯合國通過了一系列非殖民化的決議和宣言。1960年,《反殖民主義宣言》的通過標志著國際社會的非殖民化運動進人新階段。與該宣言的通過關聯最為密切的是( )
A.“冷戰”發生 B.“非洲年”出現 C.東歐劇變 D.“歐共體”成立
【答案】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反殖民主義宣言》的通過標志著國際社會的非殖民化運動進人新階段。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年。B項正確;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開始,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全盤否定自身的歷史。此后、東歐政局劇列動蕩,排除C項;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排除D項。故選B項。
20.(2021·云南昆明·中考真題)下表中的歷史事件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時間 歷史事件
1955年 萬隆會議召開
1960年 “非洲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
1990年 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1999年 年底巴拿馬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
A.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發展 B.兩極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C.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D.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答案】A
【解析】
【詳解】
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非洲17個國家獲得獨立以及巴拿馬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都體現出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發展,故A符合題意;兩極格局的形成與演變是指美蘇爭霸等事件,排除B項;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屬于經濟政策的調整等,排除C;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會涉及蘇聯解體,排除D項。故選A。
21.(2020·貴州遵義·中考真題)20世紀以來,世界形勢風云變幻,國際關系錯綜復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戰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結為一體,基本上完成了協約國集團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及其成員相互關系的調整,構建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
——摘編自華東師大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寫出材料中“新秩序”的名稱。
材料二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2)材料中“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什么局面的開始?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針對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提出你的建議。
【答案】(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冷戰。
(3)各國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際合作;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
【解析】
【詳解】
(1)依據材料一“一戰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結為一體,基本上完成了協約國集團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及其成員相互關系的調整,構建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新秩序”的名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對德國簽訂的是《凡爾賽和約》,對其盟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簽訂了一系列和約,構成了戰后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英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訂一系列條約,構成戰后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一戰后世界新秩序。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局面的開始。二戰結束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而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的存在。1947年杜魯門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的“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3)依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針對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我們的建議是各國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國際合作;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
22.(2021·廣西河池·中考真題)歷史的舞臺上,國與國的博弈,風騷各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美日關系】
材料一歷史圖文
圖一遭到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場圖二20世紀5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簡表
(1)寫出材料一中圖一事件爆發的年份。導致圖二中“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外因是什么?
【歐美關系】
材料二在二戰后初期,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事關美、蘇、歐三方的生死存亡,美蘇對決意味著歐洲只能是美國的仆從,而美國始終是領導者。冷戰初期的美國是世界的霸……歐洲依賴美援得以復興。
——門洪華《美國霸權與美歐未來》
(2)根據材料二。歸納二戰后初期美歐的關系如何?結合所學知識,為什么說冷戰初期“歐洲依賴美援得以復興”?
【中美關系】
材料三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但是,公約標榜尊重中國主程。獨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3)材料三的這“公的”是在哪會議簽署的?依據材料和所學的知識。歸納該“公約“的簽署對中國有何影響?
材料四希望美……不要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平統兩國正常貿易征來。……臺灣、香港、新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內政行徑,并將繼續作出堅定回應。中美關系“破冰”以來取得很多成績,這是兩國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來之不易。
——2021年3月18日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國闡明中方有關立場
(4)據材料四和所學的知識。寫出20世紀0年代中美關系“破冰”取得成境的兩個史實。依據材料四歸納。美方阻礙中美關系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5)綜上所述,當前,如何才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健康發展?(要求從兩個角度以上作答)
【答案】(1)1941年;美國的扶持
(2)西歐依賴美國,美國控制西歐(西歐是美國的仆從,美國是西歐領導者);冷戰初期美國為稱霸世界在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
(3)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又恢復到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干擾兩國正常貿易往來;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5)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對話、應協商解決矛盾;加強兩國互利合作等。
【解析】
【詳解】
(1)根據“遭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其太平洋艦隊,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二戰達到最大規模。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間,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外因是美國的扶持。
(2)根據“冷戰初期的美國是世界的霸……歐洲依賴美援得以復興。”可歸納出西歐依賴美國,美國控制西歐(西歐是美國的仆從,美國是西歐領導者)。二戰沉重打擊了歐洲,歐洲百廢待興,冷戰初期美國為稱霸世界在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經濟恢復和發展。
(3)根據材料三“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但是,公約標榜尊重中國主程。獨立。只是做表面文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九國公約》的內容。1921年,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造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第二小問,根據“希望美……不要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干擾兩國正常貿易往來”可歸納出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干擾兩國正常貿易往來;根據“臺灣、香港、新疆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干涉中國內政行徑,并將繼續作出堅定回應”可歸納出美國干涉中國內政。
(5)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如: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對話、應協商解決矛盾;加強兩國互利合作等。
23.(2021·廣西柳州·中考真題)近代以來,歐洲曾“獨領風騷數百年”,也曾“硝煙彌漫不見天”。歷經幾度浮沉,歐洲國家似乎悟出了相處之道,逐漸走向聯合。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
【領先的歐洲】
材料一某學習小組以“領先的歐洲”為研究主題,給制了如下思維導圖。
(1)請根據所學知識填寫上圖中①②③處的相關內容。
【衰落的歐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苦。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浪潮席卷了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殖民統治。到20世紀中葉,隨著美蘇的崛起,世界變成了兩極格局,歐洲喪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2)根據材料二,概括歐洲衰落的原因。
【聯合的歐洲】
材料三面對二戰后的形勢,西歐國家利用美國的撥款和貸款,促進了經濟的復蘇。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它們連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如今,歐盟作為世界上的重要一極,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國家走向聯合的目的。
(4)歐洲從繁榮到衰落再到復興的歷程,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案】(1)①文藝復興;②君主立憲制;③電氣時代
(2)第二次世界的大戰的破壞;殖民統治的喪失;美蘇崛起,喪失世界中心的地位。
(3)加快經濟發展,維護自身安全,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
(4)大力發展經濟,加強國際合作,走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道路。
【解析】
【分析】
【詳解】
(1)根據材料一“領先的歐洲”的思維導圖可知從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和17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到了思想引領作用,①為文藝復興;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②為君主立憲制;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故③為電氣時代。
(2)根據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苦。”可知第二次世界的大戰的破壞;根據材料二“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浪潮席卷了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殖民統治。”可知歐洲殖民統治的喪失;根據材料二“到20世紀中葉,隨著美蘇的崛起,世界變成了兩極格局,歐洲喪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可知美蘇崛起,歐洲喪失世界中心的地位。
(3)根據材料二“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它們連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結合所學可從加快經濟發展,維護自身安全,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回答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
(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歐洲從繁榮到衰落再到復興的歷程,給我們的啟示可從大力發展經濟,加強國際合作,走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道路進行分析回答。
24.(2021·遼寧撫順·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四史”宣傳教育的通知。“四史”中的社會主義發展史是一部鴻篇巨著,無數先輩為它寫下了精彩篇章。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界上高高舉起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
【從空想到科學】
(1)發表于1848年的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偉大著作是什么 這一科學理論的誕生有何意義
【從理論到實踐】
(2)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什么?這場革命的領導者是誰
【從一國到多國】
(3)世界風云激蕩,舉出一例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經典戰役。革命薪火相傳,新中國成立有何國際意義
【從曲折到奮起】
(4)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幾位
(5)學史明理。通過上述問題及所學知識,圍繞社會主義發展史,談談你有何感想
【答案】(1)《共產黨宣言》
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2)十月革命
列寧
(3)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柏林戰役(舉出任意一例即可得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4)戈爾巴喬夫改革 第二位
(5)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等
【解析】
【詳解】
(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作出重要貢獻。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1945年的柏林戰役,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獲得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
(5)通過對社會主義發展史部分問題的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我的感想有: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一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探索具有中國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江都市| 千阳县| 进贤县| 二连浩特市| 牙克石市| 南康市| 漳州市| 虎林市| 塔河县| 裕民县| 巴南区| 灵石县| 玉溪市| 平顺县| 揭西县| 冀州市| 叙永县| 怀远县| 宁南县| 武安市| 东台市| 安徽省| 婺源县| 蕉岭县| 会泽县| 尖扎县| 达孜县| 屏东市| 南郑县| 镇巴县| 威海市| 农安县| 读书| 马山县| 孟连| 闸北区| 普格县| 太谷县| 古田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