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4-8課)【時空坐標】 【考點梳理】考點一 夏朝建立、夏商周三代更替、西周分封制課標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1.夏朝的建立:時地人都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制度變革 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鞏固統治 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夏歷” ,二里頭遺址反映夏朝階級分化、等級界限和文明進程建立意義 夏朝建立,標志著中國王朝的產生(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2.夏商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建立者 亡國君 重大事件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亳、殷 (河南南陽) 湯 紂 商湯滅夏、盤庚遷殷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陜西西安) 周武王 周幽王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分封制、國人暴動續表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建立者 亡國君 重大事件東周 公元前770年 前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啟示 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殘暴 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治者要勤政愛民3.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2)分封制內容。①周天子依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卿大夫、士),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②諸侯的義務: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3)分封制影響。①積極: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鞏固了統治。②消極:后來導致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易錯點辨析1.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啟是我國世襲制產生的第一個君主。3.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本質上講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是歷史的進步。考點二 青銅器與甲骨文課標要求: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1.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功能:原始社會后期出現銅器,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2)制作工藝:工藝高超,掌握了銅、錫、鉛的比例,采用“泥范鑄造法”。(3)典型代表: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2.甲骨文:(1)含義: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2)發現:1899 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3)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4)意義:①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②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司母戊鼎的“戊”。2.易混點: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秦漢時期,書寫材料是簡帛。東漢改進造紙術,書寫材料是紙。考點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與社會變化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1.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1)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爭霸戰爭,比如晉楚城濮之戰,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2)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并立: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其中趙魏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時期戰爭性質是封建地主之間爭奪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戰爭,戰爭規模大、時間長。重大戰役有: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減灶誘敵”)、長平之戰(“紙上談兵”)。(3)戰爭影響: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客觀上促進國家局部統一和民族交融。2.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變化:(1)經濟——生產力大發展:鐵農具和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生產力提高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進入鐵器時代)(2)政治——社會制度大變革: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隨著農業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壯大,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進行改革變法,最終建立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春秋時期分封制、奴隸社會瓦解,戰國時期封建社會形成。(3)軍事——大動蕩:春秋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頻繁,客觀促進民族交融和國家統一。(4)思想——大解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思想學術繁榮。綜上,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大發展、大動蕩、大變革。易錯點辨析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鐵器時代)考點四 商鞅變法課標要求: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1.背景:(1)經濟: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生產力提高。(根本原因)(2)政治: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要求建立地主階級統治。(3)軍事:兼并戰爭頻繁。(4)思想:百家爭鳴。(法家學派主張順應時勢變法改革,以法治國。商鞅是法家學派。)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商鞅(法家學派)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4.內容:(1)政治:a.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影響最深遠);b.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的奴隸主貴族利益);c.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d.嚴明法度,禁止私斗(體現“法治”)。(2)經濟:a.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利于地主階級,最能體現變法性質是地主階級改革);b.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富國);c.統一度量衡。(3)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強兵)5.意義: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6.啟示:(1)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進步,要勇于創新和改革。(2)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智慧和政治勇氣。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商鞅的“鞅”。2.易混點:秦國商鞅變法中的“確立縣制”內容,不要與秦朝推行“郡縣制”混淆。3.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車裂,但變法是成功的,秦國富強,變法措施仍在施行。考點五 都江堰課標要求: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1.修建:公元前256年(戰國后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工程結構:渠首和灌溉網。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魚嘴分岷江為內、外江,內江經寶瓶口流入網狀的渠道。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4.影響:(1)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2)2 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易錯點辨析易錯字:都江堰的“堰”,岷江的“岷”。考點六 老子、孔子和百家爭鳴課標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1.老子:(1)生平: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2)思想:①哲學思想: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順應自然;事物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②政治思想:“無為而治”。③學說集中在《老子》(《道德經》)一書中。(3)啟示:辯證地、一分為二看問題。2.孔子:(1)生平: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2)思想:①核心思想:“仁”,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②政治思想: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實行德政。③教育思想: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④思想集中在由孔子弟子整理的《論語》一書中。(3)影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啟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3.百家爭鳴:(1)背景:戰國時期舊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社會制度逐步確立,學術思想活躍,形成“諸子百家”,出現“百家爭鳴”局面。(2)代表人物及主張。學派 時期 人物 著作或身份 思想內容儒家 戰國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荀子 “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道家 戰國 莊子 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墨家 戰國 墨子 墨家創始人 “兼愛”“非攻”、尚賢、節儉法家 韓非 法家的集大成者 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4)啟示:①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孟子、墨子:仁愛,以民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韓非:依法治國,構建法治社會;道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格獨立。②學習先賢在社會變革時期勇于創新、積極進取、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精神。易錯點辨析1.易錯字:儒家的“儒”,百家爭鳴的“鳴”。2.易錯點:百家爭鳴的“百”不是實數,而是虛指很多的意思。【能力提升】一、唯物史觀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鐵農具和牛耕出現推廣),推動生產關系變化(出現私田和地主階級),地主階級通過改革變法,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社會各階層針對這種社會變化提出不同思想,思想文化呈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二、拓展延伸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雖然奴隸制國家存在著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但是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是生產發展、私有財產出現的結果。奴隸主階級擁有大量的奴隸,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活動,能夠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大量的文明成果,所以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性。三、學法指導1.公元紀年是把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耶穌誕生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耶穌誕生前一年為公元前一年。西漢末年處于公元前后之交。公元紀年換算世紀年代的方法。世紀:百位數字+1;年代:十位數數字;前后期:前50年為前期,后50年為后期。比如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換算成世紀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前期。2021年,就是21世紀前期。2.計算時間跨度:一個公元前時間、一個公元后時間,相加減一;同在公元前、同在公元后,大減小。比如公元前2070年距2021年為4090年。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相距1849年。3.中國古代使用的“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合起來叫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比如戊戌變法、《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2021年3月19日,“兩個辛丑年”對比圖刷屏。1901年、1961年、2021年都是辛丑年。4.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謚號。(1)年號: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漢武帝首創,年號建元,漢武帝之前采用的是帝王紀年,漢武帝繼位以后開始采用年號紀年。唐太宗年號貞觀,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清朝康熙、乾隆等都是皇帝年號。(2)廟號: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開國皇帝稱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后繼者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3)謚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后據其生前事跡評定的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魏孝文帝、隋煬帝等。【圖解歷史】1.圖1的二里頭宮殿遺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它建立于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標志著中國王朝的產生。圖2是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滅掉夏朝,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穩定下來。圖3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過牧野之戰,打敗商紂王,建立西周,定都鎬京。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宗親和功臣到各地,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在封地內再分封;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這一制度,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夏商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商朝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2.圖4是春秋時期形勢圖,圖5是戰國時期形勢圖。春秋戰國時期,經濟大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政治大變革,分封制瓦解,新興地主階級變法改革,確立地主階級統治;軍事大動蕩,春秋爭霸戰爭、戰國兼并戰爭頻繁;思想文化繁榮,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在這社會變革的時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政治上確立縣制;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軍事上,獎勵軍功。意義是使秦國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圖6是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綜合性的水利樞紐(防洪、灌溉、水運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4.圖7是戰國時期法家韓非子的著作,他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春秋戰國時期,學者輩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政治上“無為而治”;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中。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教育上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戰國時期儒家孟子主張實行“仁政”,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儉,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真題回顧】1.(2022·甘肅金昌·中考真題)《禮記》載:“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這一“制度”指的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詳解】題干中材料的意思即周天子將大部分土地封賜給諸侯;諸侯又將其領地的一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一部分土地轉賜給自己的家臣。這樣就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土地占有關系。從材料中的“天子”、“諸侯”、“大夫”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王根據血緣關系、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功臣授于諸侯,由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可以進行再分封,從而形成等級制度分封制。因此,題干描述的是分封制,B項正確;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公平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排除A項;郡縣制推行于秦朝,排除C項;行省制推行于元朝,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湖北恩施·中考真題)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有關夏商周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西周確立分封制②商朝用甲骨文記事③夏朝的建立④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約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約公元前 1600 年,湯建立商朝;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史稱“西周”;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開啟了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依據時間順序,③②①④符合題意。排除A、C和D。故選B。3.(2022·北京·中考真題)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翼,東控徐準”結合所學知識,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C項正確;“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項。故選C項。4.(2022·江蘇蘇州·中考真題)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A.《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戌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詳解】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項正確;《詩經》、《呂氏春秋》、歷史學家的觀點帶有主觀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項。故選C項。5.(2021·山東濟寧·中考真題)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時,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從商王朝接受過來的先進的器物、官僚體制、典章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結構,帶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這主要強調分封制A.穩定了政局,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B.擴大了周的統治范圍,推動了中原文明的擴展C.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擴大了西周的疆域D.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秩序,鞏固了統治【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從商王朝接受過來的先進的器物、官僚體制、典章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結構,帶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得出強調分封制擴大了周的影響力,即擴大了周文明的影響,B項正確;分封制不能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排除A項;周代沒有建立統一我翠竹國家,排除C項;D項是宗法制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陜西·中考真題)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A.鐵農具 B.耬車 C.翻車 D.筒車【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耬車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排除B項;翻車是三國時發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項;筒車是隋唐時期發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7.(2021·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了解歷史時序和學握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圖①對應的朝代是( )A.西周 B.夏朝 C.商朝 D.東周【答案】A【解析】【詳解】據所學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A符合題意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B排除;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C排除;東周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770年,D排除。故選擇A。8.(2020·貴州畢節·中考真題)關注歷史教材的課目標題,可以準確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如圖教材目錄橫線處應填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商周時期是我國早期的國家的建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的社會變革時期,由此可知,題干圖片描述的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項符合題意;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是在夏朝建立之前,A排除;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特征,C排除;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遼宋夏金元時期,D排除。故選擇B。9.(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這反映出商代( )A.手工業的新發展 B.私有觀念的產生C.農業技術的進步 D.賦稅負擔的繁重【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廩”(指糧倉)、“畎”(指田間水溝)、“園田”(指為農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糧倉、有田間水溝,還為農田施肥,這反映出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C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的是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與手工業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商代農業技術的進步,沒有體現私有觀念的產生,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賦稅負擔的繁重,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體,充分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該水利工程是( )A.靈渠 B.都江堰 C.大運河 D.三峽工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識,重點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響。【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項正確;ACD項與“天府之國”沒有關系,排除ACD項。故選B項。11.(2022·重慶·中考真題)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答案】B【解析】【詳解】【考查點】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解題思路】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新的生產關系和階級形成,地主階級勢力增強,B項正確;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排除A項;齊桓公稱霸中原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百家爭鳴的出現是思想上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2·廣西梧州·中考真題)三星堆青銅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讓人們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絢爛多彩。這主要反映的是A.山頂洞人的集體生活 B.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C.東周時期的諸侯爭霸 D.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青銅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國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B項正確;山頂洞人還沒有掌握青銅制造工藝,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青銅文明,不是“東周時期的諸侯爭霸”,排除C項;“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題)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A.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C.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漢字“中國”的字形有相似之處,其演變是一脈相承的,C項正確;從材料可知,漢字的傳承沒有發生異變,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排除B項;漢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會意等,排除D項。故選C項。14.(2021·遼寧丹東·中考真題)下列描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①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②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方面③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方面,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①②③表述正確,C項正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5.(2021·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文物又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該文物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獨立鑄造C.是商代鑄造的一種青銅禮器 D.現在已被列入出國展覽名單【答案】C【解析】【詳解】后母戊鼎是商朝是鑄造的青銅器,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屬于禮器。故C符合題意;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不是最大,排除A;該青銅器至少由兩、三百人鑄造而成,排除B;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排除D。故選C。15.(2021·江蘇淮安·中考真題)小明在自主學習時,關于某一歷史事件收集到如下材料: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與材料所涉事件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A.秦孝公與商鞅 B.唐太宗與魏征 C.宋高宗.與岳飛 D.明成祖與鄭和【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根據“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可得出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A若同瞭解;排除BCD項。故選A項。16.(2022·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氣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以上史實說明( )A.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礎B.各家學派的思想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C.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D.有些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后世統治者所采用【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可知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莫定思想基礎,A項正確;各家學派的思想并沒有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排除B項;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說法過于絕對,如秦朝焚書坑儒,尊崇的是法家學說,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淺顯,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7.(2022·四川雅安·中考真題)中國人自古就重視人的修養和節操。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所屬的思想學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B項正確;道家的代表有老子、莊子,排除A項;墨家的代表是墨子,排除C項;法家的代表是韓非,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高,我無欲而民自樸”。主張“無為而治”思想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答案】A【解析】【詳解】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A項正確;孔子提倡“仁”“禮”的思想主張,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等,排除C項;韓非主張依法治國等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9.(2022·江西·中考真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強調“以法治國”。他們提出這些主張的共同目的是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戰爭 C.解決社會問題 D.追求精神自由【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無為而治”、“兼愛”“非攻”可知強調順應自然,減少戰爭;“為政以德”、“以法治國”可知強調治國理政的理念;諸子百家提出這些主張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C項正確;韓非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項;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戰爭的,排除B項;“為政以德”、“以法治國”強調治國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項。故選C項。20.(2021·四川德陽·中考真題)戰國中期,以申不害為宗,重“術”(權術);以商賴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為宗,重“勢”(威勢)。到戰國末期,將這三派思想兼容并顧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莊子 C.墨子 D.韓非【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依據題干材料“權術”“法令”“威勢”可知,到戰國末期,將這三派思想兼容并顧的思想家是韓非。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主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儒家的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排除;B項道家的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排除;C項墨家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故選D。21.(2020·江蘇南京·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歷史地圖冊》材料二 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回答:(1)材料中圖王朝的建立者是誰?該王朝開創的哪制度,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永襲?(2)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城發生了什么變化?為鞏固疆土,圖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商周時期典型的文明成果。(3)材料二中“這一時期”是哪一時期?據材料,歸納“兼井戰爭”的影響。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源頭活水”的來源。(4)綜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答案】(1)禹。王位世襲制。(2)地域擴大。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3)春秋戰國時期。帶來了災難,促進了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4)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解析】【詳解】(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啟了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永襲。(2)第一問,根據圖片可以看到,早期國家的地城地域在不斷的擴大。第二問,為鞏固疆土,周王朝建立了分封制度,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以鞏固西周的統治。第三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典型的文明成果如:青銅器、甲骨文等。(3)第一問,根據材料二的內容“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可知,“這一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可知,“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第三問,根據“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可知,“源頭活水”的來源是諸子百家的學說。(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22.(2021·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戰國時期,不同學派各陳其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總,若此則天下治。材料二 貫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材料三 民為貴,社極次之,君為輕材料四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等(1)上述材料中的主張分別屬于哪一學派 (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這些學派之間辯論的焦點。這說明了什么 【答案】(1)學派:材料一:墨家;材料二:法家;材料三:儒家;材料四:道家(2)焦點:治國方略。說明: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思想文化繁榮;知識分子關注社會。【解析】【詳解】(1)學派:根據材料一中的“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根據材料二中的“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提倡以法治國,輕罪重刑的主張,根據材料三中的“民為貴,社極次之,君為輕”,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根據材料四中的“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2)焦點:根據材料中“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民為貴,社極次之”等思想主張可知,其焦點為治國方略;說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劇變,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并相互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