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1第三十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8-12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1第三十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8-12課)【中考歷史總復習講練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十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8-12課)
【考點梳理】
考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課標要求:知道“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1.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法等瓜分了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后來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具體原因: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列強爭奪世界的矛盾(英德矛盾最突出),促使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核心是英國),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沖突不斷。
(3)導火索: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在巴爾干半島的薩拉熱窩刺殺。巴爾干半島是列強爭奪的焦點,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此事件成為開戰的借口。
2.經過:
(1)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2)轉折:1916年,凡爾登戰役。(德國失敗,從此陷入被動。凡爾登戰役歷時約10個月,交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
(3)后期:1917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
(4)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同盟國失敗。
3.評價:
(1)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非正義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2)影響。
①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3 000多萬人死傷。(新式武器:坦克、潛艇)
②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③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
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啟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國與國應和平共處,協商解決爭端。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薩拉熱窩的“薩”,凡爾登的“登”,奧匈帝國的“匈”。
2.易混點: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標志。
考點二 俄國十月革命
課標要求:通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勝利,理解列寧領導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重要歷史意義。
1.背景:
(1)俄國是沙皇專制統治下的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發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3)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
2.經過:1917年11月(俄歷十月),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即“十月革命”。
3.結果:
(1)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組建了新的政權機關。
(2)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
(3)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4)廢除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5)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7)1917-1920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
(8)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4.意義:
(1)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2)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易錯點辨析
易混點:(1)沙皇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蘇俄(1917年至1922年)、蘇聯(1922年至1991年)、俄羅斯(1991年至今)。
(2)冬宮: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十月革命總指揮部。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
考點三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課標要求:了解《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知道戰勝國建立了戰后世界的新秩序。
1.《凡爾賽條約》:
(1)時空背景:1919年1月,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了和會。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并成立國際聯盟。美國因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
(2)主要內容。
①領土: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②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
③外交: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④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⑤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發了五四運動;最能體現會議性質是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3)影響:《凡爾賽條約》與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
2.《九國公約》:
(1)時間、背景:1921-1922年,為了調整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遏制日本獨霸中國,美國主導了華盛頓會議,會上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國簽訂了《九國公約》。
(2)主要內容。
①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②標榜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關稅自主、收回租界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
(3)影響。
①《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兩個會議的基礎上,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易錯點辨析
1.易錯字:凡爾賽的“賽”。
2.易混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在《九國公約》簽署后形成的,不是在巴黎和會簽署《凡爾賽條約》時形成的。
考點四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課標要求:從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主要問題。
1.列寧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921年春-1924年新經濟政策。
(1)背景:國內戰爭平息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能恢復發展生產。
(2)措施: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3)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影響:從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斯大林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蘇聯模式。
(1)蘇聯的工業化。
①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②評價: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2)農業集體化。
①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
②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③措施: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
④影響: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的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
(3)蘇聯模式。
①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②評價:
a.積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b.消極: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4)蘇聯模式的弊端。
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使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②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法制和群眾監督。
③損害農民利益,農業長期停滯不前。
④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
(5)啟示。
①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
②發展經濟要尊重市場規律,重視產量,也重視質量和創新。
③要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必須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
④在政治上防止個人專斷,加強民主與法制。
易錯點辨析
易混點:1.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是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
2.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理想到現實的標志是俄國十月革命。
考點五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課標要求:知道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了解印度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的特點。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過度壓榨,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領導人:甘地。
3.第一次(20世紀20年代)。
(1)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
(2)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
(3)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
(4)拒絕納稅。
4.第二次(20世紀30年代):“文明不服從運動”,具體內容有: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
5.積極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6.局限:拒絕使用暴力,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能力提升】
一、名詞解釋
1.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斗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斗,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非常大,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2.世界現代史:是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曲折前進,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相互對抗;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與發展的歷史。人類社會在這近百年間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由俄國十月革命開創的。
二、拓展延伸
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年);
(2)實行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
(3)成立蘇聯(1922年)。
2.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的幾個階段
(1)第一階段——18世紀中后期19世紀初:
①北美:美國獨立戰爭;
②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出現了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
(2)第二階段——19世紀中后期:
亞洲:印度民族大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3)第三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①亞洲:朝鮮人民的反日斗爭、中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伊朗和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
②非洲:埃及的華夫托運動;
③拉丁美洲: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三、聯系比較
1.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兩個異同
(1)俄國十月革命首先從中心城市開始,然后逐步擴展到其他地區;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
(2)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個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2.比較十月革命與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個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俄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革命,具有劃時代意義,是世界現代史開端。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英國與蘇聯分別是通過什么方式完成工業化的 蘇聯與英國工業化的道路有何不同
(1)方式不同: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完成工業化;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工業化。
(2)道路不同:
①英國工業化道路是先發展輕工業,后發展重工業;蘇聯則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英國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起來;蘇聯則依靠行政手段發展起來。
【圖解歷史】
1.圖1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在瓜分世界的同時,也存在矛盾和爭奪,其中英國和德國矛盾最突出。在此背景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形成了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大戰一觸即發。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凡爾登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轉折點。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俄國發生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戰爭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潛艇等,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圖2),協約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極大削弱了德國,與其他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九國公約》,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最終實現,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與巴黎和會一起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1917年11月,列寧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稱十月革命(圖3,圖4)。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4.1921年為恢復發展生產,列寧領導蘇俄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新經濟政策,發揮商品和市場的作用,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8-1937年斯大林領導蘇聯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用行政手段實現了農業集體化。這使蘇聯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
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運動中拒絕使用暴力,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真題回顧】
1.(2021·貴州銅仁·中考真題)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②薩拉熱窩事件
③美國對德宣戰 ④凡爾登戰役
A.④②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7年11月;薩拉熱窩事件是1914年;美國對德宣戰是在1917年4月;凡爾登戰役1916年,所以排序是②④③①,選D;ABC均不符合題意。
2.(2021·貴州畢節·中考真題)在古羅馬神話里,“阿芙樂爾”是司晨的女神,她喚醒人們,送走黑暗,迎來光明。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迎來的光明是( )
A.《共產黨宣言)發表 B.二月革命勝利 C.巴黎公社政權建立 D.十月革命勝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一聲炮響,十月革命發生并最終取得勝利,故D符合題意;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917年3月爆發二月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政權建立,故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
3.(2022·北京·中考真題)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是1790-1914年間歐洲主要戰爭中死亡人數總和的兩倍以上;戰爭期間,英國國債總額提高了12倍,德國的國家負債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說明一戰( )
A.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戰爭 B.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告終
C.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 D.結束后確立新的國際秩序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是1790-1914年間歐洲主要戰爭中死亡人數總和的兩倍以上、戰爭期間,英國國債總額提高了12倍,德國的國家負債增加了30倍?!笨芍?,一戰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C項正確;一戰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戰爭 ,這是戰爭的性質不是影響,排除A項;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告終,這是戰爭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結束后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是戰后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遼寧撫順·中考真題)“在一戰期間,英國失去了1/4的對外投資,法國失去了1/3的對外投資,德國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
A.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B.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
C.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 D.徹底粉碎了軍國主義的野心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和材料“失去、對外投資”可知,這體現出,歐洲列強力量的消弱,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對歐洲列強的打擊,不是說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粉碎了軍國主義,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
5.(2022·遼寧撫順·中考真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其中英國、法國、俄國建立的軍事集團是( )
A.三國同盟 B.法西斯同盟 C.三國協約 D.獨立國家聯合體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再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英法俄成立的軍事集團是三國協約,C項正確;三國同盟組成國是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排除A項;法西斯同盟是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排除B項;獨立國家聯合體是由前蘇聯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進行多邊合作的1991年建立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是冷戰時期遺留的產物,起一個過渡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如表數據可用于研究
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單位:萬英鎊)
英國 法國 俄國 德國
1909 1108 452 176 1018
1914 1888 1177 1310 1032
A.新航路開辟動機 B.一戰爆發的背景
C.法西斯勢力崛起 D.冷戰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題干“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單位:萬英鎊)”可知,從1909到1914年英法俄德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逐年增加,結合題干的時間“1909﹣1914”可知,表中數據可用于研究一戰爆發的背景,各國紛紛擴軍備戰。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排除A項;法西斯勢力崛起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C項;冷戰格局形成在20世紀5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題)俄烏沖突已持續3個多月,國際局勢仍然錯綜復雜。某班學習小組受此啟發,對“一戰”進行合作探究,整理了以下內容,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1.四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
3.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4.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破壞,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
5.對戰敗國的宰割,滋生了德國人民的復仇情緒。
A.“一戰”的背景 B.“一戰”的性質 C.“一戰”的經過 D.“一戰”的影響
【答案】D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四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對戰敗國的宰割,滋生了德國人民的復仇情緒。”結合所學可知,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爭造成的破壞,對歐洲及帝國主義的影響,也有對戰敗國的影響,因此主題應該是“一戰”的影響,D項正確;AB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D項。
8.(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歐洲史》中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睂@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這里的“時代”是資本主義時代 B.歐洲因一戰完全失去國際政治話語權
C.美國、蘇聯因參加一戰實力大增 D.一戰使傳統的國際格局發生改變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國家實力下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開始改變,形成了戰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仍在發展,排除;B項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美國因參加一戰實力大增,俄國在一戰中損失巨大,排除。故選D。
9.(2022·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20世紀偉大變化之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諸多因素中不包括(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 B.二戰后帝國主義殖民力量的削弱
C.十月革命的勝利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 D.二戰后爭取國家獨立成為歷史潮流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它的勝利開辟了人類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新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故“十月革命的勝利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說法不正確,C項符合題意;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 二戰后帝國主義殖民力量的削弱 、 二戰后爭取國家獨立成為歷史潮流都屬于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因素,排除ABD項。故選C項。
10.(2022·四川達州·中考真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下列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表述正確的是
A.《資本論》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B.巴黎公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C.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D.陳獨秀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所學,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C項正確;A項是《共產黨宣言》,排除A項;巴黎公社失敗了,排除B項;D項是李大釗,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2·山東臨沂·中考真題)毛澤東說:“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边@句話的意思是該公約( )
A.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實現了獨霸中國的企圖
C.使美國實現了單獨支配中國的目的 D.實現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聯合統治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的“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會議上,在1922年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九國公約》實現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聯合統治,D項正確;《九國公約》實質上沒有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排除A項;《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排除B項;《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2·山東泰安·中考真題)《大國崛起》解說詞中提到:“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占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边@里的“偉大實踐”是指( )
A.馬克思主義的延生 B.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實現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可知這次“偉大實踐”指的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B項正確;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排除A項;巴黎公社的成立和結束都在1871年,排除C項;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今天的俄羅斯是由13世紀莫斯科公國發展而來,在其發展進程中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決定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這次改革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C.新經濟政策 D.赫魯曉夫改革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決定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量征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C項正確;彼得一世改革是18世紀初,排除A項;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是1861年,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是1956年,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2·遼寧沈陽·中考真題)在俄國發展歷上,每一次進沙都離不開影響深遠的改革與調整。將下列歷史事件前的字號應歷史影響前的字母符號連接正確的組是( )
a.成為歐洲軍事強國,農奴制進一步強化
b.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c.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
A.①—a ②-b ③—c B.①—b ②—a ③—c
C.①—b ②—c ③-a D.①—c ②—b ③—a
【答案】C
【解析】
【詳解】
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因此①對應b,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因此②對應c,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使得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俄國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因此③對應a,C項正確;ABD項對應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15.(2022·湖南長沙·中考真題)斯大林認為,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開始的,社會主義則是從重工業開始;工業化必須高速度,因為帝國主義仇視社會主義,戰爭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強大的物質基礎。基于這一認識,蘇聯( )
A.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施新經濟政策 C.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D.成立“華約”組織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社會主義則是從重工業開始;工業化必須高速度,因為帝國主義仇視社會主義,戰爭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強大的物質基礎”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斯大林時期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設,主要措施是通過實行五年計劃,C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都是在斯大林時期之前,排除AB項;成立“華約”是為了應對美蘇冷戰,是在二戰以后,排除D項。故選C項。
16.(2022·四川廣安·中考真題)1929—1940年,蘇聯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13.4%,國民收入年均增長14.6%。促進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B.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C.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 D.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推動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給出的時間1929—1940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到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強大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故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C項正確;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經濟互助委員會是1949年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2·江蘇泰州·中考真題)列寧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的幾年內,俄國農村的災難并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而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夠所引起的。這一認識推動了蘇俄(聯)
A.實施新經濟政策 B.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推行農業集體化 D.建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
【答案】A
【解析】
【詳解】
從材料中可知,列寧認為,農村的困難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不足,按照邏輯,要解決困難,就要發展資本主義,根據所學知識,新經濟政策中有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內容,A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是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爆發時期,為適應戰爭需要而采取的臨時措施,為集中國內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從而贏得國內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排除B項;斯大林統治后優先發展重工業、推行農業集體化,排除C項;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是斯大林格勒時期的五年計劃,排除D項。故選A項。
18.(2022·陜西·中考真題)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說明
A.經濟大危機阻礙蘇聯發展 B.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
C.農奴制的廢除帶來新氣象 D.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說明蘇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建設,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的成就,因此工業方面從依賴外國機器進口到能夠自力更生、自主生產,D項正確;經濟大危機波及的范圍是資本主義世界,對蘇聯的發展并沒有造成嚴重的阻礙,排除A項;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是1921年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但是是在農業方面,與題干不符,而且20年代末期新經濟政策已經逐漸被取消,排除B項;1861年農奴制的廢除帶來新氣象,使得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9.(2022·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18世紀以來的兩百年間,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下列搭配正確的是( )
A.甘地一一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B.玻利瓦爾一一納米比亞獨立
C.章西女王一一委內瑞拉獨立
D.卡德納斯一一華夫脫運動
【答案】A
【解析】
【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史實。
【解答】
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體系,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到來,甘地在印度組織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是這一時期突出的民族解放運動,A項搭配正確;玻利瓦爾領導的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章西女王領導的是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卡德納斯在墨西哥進行改革,BCD項搭配有誤,排除。故選A項。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相關史實。
20.(2022·四川遂寧·中考真題)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某班同學收集了以下資料,他們探究的主題是( )
主題? 1920—1930年 甘地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8—1922年 扎格魯爾 埃及華夫脫運動
1934年 卡德納斯 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B.歐洲早期殖民掠奪活動
C.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D.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亞洲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洲埃及華夫脫運動都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美洲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是卡德納斯在墨西哥推行的一場擺脫政治危機、實現民主政治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主題應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D項正確;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旨在推動政治經濟的現代化,并不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排除A項;題干中的事件都是關于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并不是歐洲早期殖民掠奪活動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排除BC項。故選D項。
20.(2022·安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在關于中國山東問題的會議上。中國代表顧維鈞沉著鎮定,不卑不亢,侃侃陳詞:“三千六百萬之山東人民,有史以來,為中國民族,用中國語言,信奉中國宗教。”“以文化言之,山東為……中國文化發祥之圣地。以經濟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競存已屬不易,其不容他國之侵入殖民,固無討論之余地。是以如就本會承認之民族領土完整原則言之,膠州交還中國,為中國當有之要求權利。”
——摘編自李新總編《中華民國史》
(1)根據材料,概括顧維鈞從哪些角度論證了中國對山東擁有主權。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山東是“中國文化發祥之圣地”的依據。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巴黎和會最終是如何處理山東問題的。談談“山東問題”給你的啟示。
【答案】(1)角度:歷史、文化、經濟。
依據:山東是孔孟故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啟示: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基礎;弱國無外交。(2分,任意一點)
【解析】
(1)
角度:根據材料“有史以來,為中國民族,用中國語言,信奉中國宗教”可概括出歷史角度;根據材料“以文化言之,山東為……中國文化發祥之圣地”可概括出文化角度;根據材料“以經濟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競存已屬不易,其不容他國之侵入殖民,固無討論之余地”可概括出經濟角度。依據:結合所學可知,山東是孔孟故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山東是“中國文化發祥之圣地”。
(2)
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以失敗而告終,列強最終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轉交給日本。啟示: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近代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微,僅靠個別外交家是不能維護國家利益的,這說明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基礎;弱國無外交。
21.(2022·湖南益陽·中考真題)歷史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復習“大國興衰”時,劉老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設計了如下學案,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探究一【圖文說史﹣探討英國崛起】
我認為“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政府。由于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愿意納稅來支持政府。——倫敦大學皇家學院教授安德魯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探究二【文獻說史﹣解決美國難題】
華盛頓:“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文獻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利;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林肯:“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 文獻2: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2)華盛頓和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分別制定和發表了什么文獻?
探究三【導圖說史﹣闡述蘇俄(聯)興衰】
(3)根據以上思維導圖,簡述蘇俄(聯)興衰的過程。
探究四【以史鑒今﹣暢談國家發展】
(4)(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認為影響大國興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工業革命。
(2)制定了1787年美國憲法,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
(3)1917年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1921年,列寧從國情出發,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28﹣1937年,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實行,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1941﹣1945年,蘇聯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雖然蘇聯也進行多次改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4)政府政策、科技創新等。
【解析】
【詳解】
(1)據材料“我認為‘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政府。由于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愿意納稅來支持政府”可知,史料反映了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據圖片可知,圖片反映的是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機,這說明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還有工業革命。
(2)據材料“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利;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可知,華盛頓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即中央政府軟弱無力的問題,制定了1787年美國憲法,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據材料“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可知,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即國家面臨分裂的危險,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
(3)根據以上思維導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1921年,列寧從國情出發,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28﹣1937年,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實行,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1941﹣1945年,蘇聯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雖然蘇聯也進行多次改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可知,我認為影響大國興衰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科技創新等。
22.(2021·湖南張家界·中考真題)14世紀中葉,在意大利一些城市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對全球的統治最終確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曙光初現】
材料一
自14世紀中葉起,歐洲發生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傳播于歐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一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具體指哪一思想解放運動?它有何重大意義?
【道路開辟】
材料二
17世紀,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它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18世紀后期,美、法也先后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在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什么政治制度?美、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不同方式分別指什么?上述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歷史作用是什么?
【統治確立】
材料三
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它們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但是,實力后來居上的德國其殖民地只有英國的1/10。德國與占有殖民地較多的英、法等國的沖突不斷加劇……
——摘編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狂潮中瓜分中國的主要方式。隨著英、德矛盾不斷加劇,在歐洲形成了導致一戰爆發的兩大軍事集團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何重大影響?
【答案】(1)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兼民族解放戰爭方式,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方式。共同作用是改變了國家的社會性質,使得本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3)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這兩個大國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解析】
【詳解】
(1)據材料一“自14世紀中葉起,歐洲發生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傳播于歐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可知這具體指的是文藝復興運動,14世紀中葉,意大利興起了一場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弘揚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批判宗教神學的說教,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限制王權,保障議會的立法權等權力,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結合所學知識,美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通過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北美獨立戰爭,兼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雙重性質,而法國是通過反對本國封建王朝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上述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歷史作用是改變了國家的社會性質,使得本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紛紛在中國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先后形成兩大軍事集團,英法俄組成三國協約,德意奧組成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8年結束,戰爭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這兩個大國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乡宁县| 炉霍县| 临猗县| 达日县| 新疆| 名山县| 宜兰县| 怀集县| 七台河市| 平山县| 共和县| 临海市| 鄂温| 双城市| 郧西县| 北川| 新民市| 广饶县| 滕州市| 都昌县| 广宁县| 曲松县| 满城县| 酒泉市| 通海县| 华宁县| 济宁市| 大宁县| 常德市| 临漳县| 东平县| 西畴县| 襄汾县| 安泽县| 阜新市| 青浦区| 开鲁县| 巨鹿县| 江华| 吉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