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學 案學習目標唯物史觀:了解全球物種交換的基本史實,運用唯物史觀辯證看待物種交換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時空觀念:知道三角貿易、太平洋貿易與印度洋貿易涉及的流通商品與交往國家。歷史解釋:概括殖民擴張的基本史實,思考殖民擴張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史料實證:運用相關史料,分析全球物種大交換的影響以及歐洲國家進行殖民擴張的原因。家國情懷:比較中西歷史走向的差異,樹立包容開放的文明觀與世界觀。教學重難點重點:全球物種大交換及其影響;三大洋貿易流動狀況;早期殖民擴張帶來的影響難點: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探學新知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人口遷移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遷移。表現: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95%;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結果: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2.物種交流(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2)表現: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3.疾病的傳播(1)原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2)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3)結果: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會解體,便利了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2.大西洋貿易:歐洲人將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由于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里換取黑人,把非洲黑人運到美洲賣為奴隸。由此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3.太平洋貿易(1)葡萄牙: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獲取大量白銀,這些白銀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國;葡萄牙人以澳門為據點,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2)西班牙:其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西班牙將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3)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三、早期殖民擴張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2.表現(1)葡萄牙的殖民擴張: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3)其他國家的殖民擴張: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3.影響美洲 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 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非洲 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亞洲 古老帝國受到沖擊歐洲 商業革命 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價格革命 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整體 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深化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生物學家認為,自哥倫布大交換發生后,生物系統中曾經截然不同的地方都變得相似了。……“冒煙的草葉”是第一個擴散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產品,成為大交換浪潮的浪頭。大交換的影響是多方位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之后才出現的。——據吳于廑《世界歷史》、〔美〕查爾斯 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二;美洲歷史通常被說成是歐洲人來到一片幾乎無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數個世紀以來,大多數外來者都是非洲人,而這片土地并不是空蕩蕩的,而是住滿了數以百萬計的原住民?!斀炭茣_始認識到這一半球中的大多數人口的構成的時候,這些人也大都被描繪成歐洲人擴張中的無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襲擊到來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鎖在種植園中被鞭子驅趕著勞作?!`制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慘的生活,迫使這些地區卷入世界近代化的進程。——摘自〔美〕查爾斯 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1)指出材料一中“冒煙的草葉”的傳播路徑,結合所學簡要概括15、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的打破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閉關自守狀態的一系列重大轉折。(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歸納殖民主義者暴富的重要途徑,指出16世紀第一批被掠販非洲黑人的命運。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礦業和種植園農業的發展對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們最初企圖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們一般難以管理。這個問題在16世紀時由于非洲黑人的輸入而得到解決。——摘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印度的棉紡織業原來很發達,棉紡織品曾經大量出口英國。19世紀以后,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采取各種手段,打擊印度的棉紡織業,印度的棉紡織業迅速衰弱下去。著名的紡織業城市達卡,1827年有人口15萬人,8年后,只剩下3萬人。英國把印度的棉花運到英國加工成棉布,再返銷印度。——《世界近現代史》材料三: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奴隸貿易興起的原因是什么?簡述奴隸貿易、殖民掠奪與歐洲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說明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侵略帶來了什么后果。(3)根據材料三,談談你對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評價。答案:(1)路徑:美洲—歐洲—歐美之外;轉折:地理大發現(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海外殖民擴張;開啟世界市場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2)途徑:殖民掠奪、屠戮(種族滅絕);不平等貿易;命運:成為黑奴;命運悲慘。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意義、殖民擴張與掠奪方式及其影響。第(1)問,第一小問傳播路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回答即可。第二小問重大轉折,結合所學可從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形成和世界聯系的加強等方面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重要途徑,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殖民掠奪、屠殺印第安人、進行黑奴貿易以及進行不平等的貿易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問命運,依據材料“奴隸制迫使數以百萬計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慘的生活”可得出大量非洲人淪為奴隸,命運悲慘。答案:(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的掠奪、擴張;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種植園、開采金礦,需要大量勞動力;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和奴役,人數銳減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從非洲販運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圖。關系:奴隸貿易、殖民掠奪,是資本積累的重要手段,是歐洲資本主義殖民制度的組成部分;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沖擊了封建勢力。(2)破壞了印度的民族手工業,造成工業城市的衰落和手工人失業貧困。(3)殖民擴張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苦難、貧困,但在客觀上也沖擊了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解析:(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采礦業和種植園……對不熟練勞動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印第安人”,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分析即可。(2)根據材料二“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采取各種手段,打擊印度的棉紡織業,印度的棉紡織業迅速衰弱下去”可知,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侵略破壞了印度的民族手工業。(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擴張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苦難、貧困,但在客觀上也沖擊了落后地區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隨堂訓練1.英國在印度建立了歐式軍隊,引入了西式教育,還廢除了一些如殺嬰、殉葬等陋習。印度引以為傲的棉紡織業也被摧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緊密結合不復存在,村社逐漸崩潰。由此可知,英國對印度的殖民( )A.促使印度成為文明獨立的國家 B.有利于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使印度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D.幫助印度人民擺脫了貧困和壓迫2.16世紀,英國商人從國王那里獲得特許,組織了莫斯科公司(1554年成立)專營俄國和中亞諸國的商業:東方大陸公司(1579年成立)專營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幾內亞公司(1588年成立)專門從事掠奪非洲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的罪惡勾當。這表明( )A.英國逐漸建立世界殖民帝國 B.殖民擴張加速了世界市場的拓展C.英國把歐非作為擴張的重點 D.生產方式的轉變使全球連為一體3.17世紀,曾被稱為“海上馬車夫”,造船業和海運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英國4.15世紀末,哥倫布第二次遠航美洲時,將水稻等作物帶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隨后的一兩個世紀內,水稻種植逐漸擴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區。18世紀以后,北美的水稻種植業進入到黃金時期,稻米成為純粹的經濟作物。由此可見,水稻在北美的播種( )A.為北美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農業的集約化水平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飲食習慣 D.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5.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帶回歐洲,同時把自己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歐洲人的做法( )A.強化了對殖民地的奴役 B.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C.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D.推動了世界人口的激增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紅茶和精美的中國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飲表率,引得貴族們爭相效仿。這說明( )A.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B.商業革命促使貴族收入增加C.飲茶成為歐洲人的一種時尚追求 D.國民對茶葉的依賴日益增強7.從17世紀中葉起。隨著美洲種植園經濟的迅速發展。黑奴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僅17世紀下半葉,荷蘭就從西非海岸運出至少10萬黑奴。黑奴貿易( )A.彌補了美洲勞動力的短缺 B.給美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C.導致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殺 D.阻礙了美洲社會經濟發展8.西班牙的海外事業刺激了西北歐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位西班牙人抱怨說:“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后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且舒適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對此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A.西班牙沒把金銀轉化為商業生產資本B.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C.封建制度阻滯了西班牙的社會進步D.殖民掠奪客觀上促進了歐洲社會轉型9.16世紀之后,世界各大洋進入海盜橫行時代。這種罪惡活動遍布加勒比海、中國東南沿海、北大西洋、印度洋和非洲東西沿岸等各個海域。甚至出現了諸如“海盜國家”英國、“北歐海盜”瑞典等臭名昭著的鼓勵海盜劫掠國家。海盜猖獗現象客觀上反映了( )A.海盜劫掠成為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B.西歐國家致力于開辟新航路C.全球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西歐D.大洲之間商貿活動日趨繁榮10.“僅安第斯地區印加帝國的人口就有600萬人左右,而征服后過了50年,就已減少到150萬人。”這表明(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動由此開始 B.殖民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C.生產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財富的集中11.16世紀40年代,新教創始人加爾文領導宗教改革及市政T作時的重要舉措就是嚴格取締演戲和賭博,倡導節儉,抵制奢侈,嚴禁一切浮華享樂的行為。這種理念及做法被英格蘭的清教徒大加推崇并身體力行。清教徒的這些行為( )A.束縛了人的行為禁錮了人的思想B.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經濟訴求C.推動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廣泛傳播D.重新樹立了基督教在精神領域的權威12.16世紀的西歐,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擁有小塊土地,需向莊園主交納定額貨幣地租的農民也獲得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钡柁r。這反映出( )A.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原始積累 B.商業革命增強地主經濟實力C.生產技術的提高加速貧富分化 D.價格革命加速社會階層分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英國在印度建立了歐式軍隊,引入了西式教育,還廢除了一些如殺嬰、殉葬等陋習。印度引以為傲的棉紡織業也被摧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緊密結合不復存在,村社逐漸崩潰”并結合可知,英國工業品使得印度傳統棉紡織業等被摧毀,為資本主義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使印度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C項正確;“獨立的國家”表述錯誤,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排除A項;英國的殖民統治不利于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B項;英國的殖民統治剝削了印度人民的利益,使他們遭受苦難,排除D項。故選:C。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組織了莫斯科公司……東方大陸公司……幾內亞公司(1588年成立)專門從事掠奪非洲黃金和向美洲販運黑奴的罪惡勾當”,可以看出16世紀的英國通過成立公司加快自己的殖民擴張步伐,客觀上加速了世界商場的拓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對外的貿易經營,不能得出逐漸建立世界殖民帝國,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擴張的重點,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生產方式的轉變,排除D項。故選:B。3.答案:C4.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小麥和水稻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等,與題干“18世紀以后,北美的水稻種植業進入到黃金時期,稻米成為純粹的經濟作物”等相合,A項正確;集約化可理解為“集合要素優勢、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單位效益的方式,題干未提及集約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傳入前后飲食結構的變化等信息,排除C項;“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是工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各大洲之間的物種交換,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殖民地的奴役,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世界人口激增,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A解析:茶葉、中國茶具以及飲茶的行為都是來自中國,根據材料“1662”年可知,此時是新航路開辟以后,說明新航路開辟后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和物種交流,從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沒有體現奢侈風氣,排除B項;僅根據葡萄牙公主一人的行為,不能證明飲茶成為歐洲人的時尚追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國民對茶葉依賴性的增強,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A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后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且舒適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并結合所學可知,西班牙掠奪來的黃金用于購買西歐奢侈品,被稱為黃金的“漏斗”,延緩了西班牙的發展歷程,A正確;BCD和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9.答案:D解析:海盜伴隨新航路開辟而增多,大多集中在海路要道,這反映的是各大洲之間商業貿易的繁榮,D項正確;商業貿易是英國荷蘭等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排除A項;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已經開辟,排除B項;全球各地都有海盜,無法說明貿易中心轉移到西歐,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B解析:通過材料敘述內容可以看出,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后,美洲印第安人土著居民急劇減少,這主要是由于早期殖民擴張對土著人口的屠殺等影響了美洲的人口結構,故B正確;ACD都不符合材料敘述的內容,排除。故選:B。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清教主義者倡導節儉,抑制奢侈,這符合當時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清教徒的這些行為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經濟訴求,A項說法片面,排除A項;C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材料強調的是清教徒這些行為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CD項。故選B項。1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價格革命,農產品價格上漲,部分農民因交納固定地租,獲利明顯,出現了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農,導致社會階層分化加速,D項正確;材料內容與資本原始積累無關,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價格革命加速社會分化,沒有體現商業革命,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生產技術發展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