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素養目標:1.了解分析和綜合方法的含義及必要性。2.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提高認識問題、把握事物整體聯系的能力。3.掌握各種分析和綜合方法,樹立整體觀念;培養辯證分析、看待問題的素養。4.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認識事物,反對形而上學割裂分析與綜合的一點論。要點晨背:1.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2.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3.分析與綜合具有對立統一的互補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和綜合必須是客觀的和全面的;思維分析和綜合是否正確,最終也要由實踐來檢驗。自主學習預習新知·夯實基礎【學新知】一、分析與綜合的含義1.分析的含義: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________,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2.分析的方法(1)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關系、________和________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的性質。這是最高層次、最具________的分析。(2)分析方法的種類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________或________的分析,主要解決“_________”“_________”的問題。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________”的分析。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________或具有________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____________”的問題。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________”的問題。3.分析方法的優缺點: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________。但是,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________認識。4.綜合的含義: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________________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5.不同的綜合方法(1)不同的認識領域,有著不同的認識目的和綜合范圍。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________和________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本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________。(2)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認識事物的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相統一的度,對度的把握往往需要人們將多種分析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辯證地看,有利有弊。對部分認識透徹,但對整體缺乏概括。二、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1.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之間具有________的互補關系。(1)區別:分析與綜合是方向________卻________的兩種思維方法。(2)聯系:分析是綜合的______________,綜合是分析的______________;分析為綜合做______________,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________。2.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________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____________的體現。3.怎樣正確地進行辯證的分析和綜合(1)事物的各個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兩方面之間的________關系,構成了事物矛盾的總體,使事物成為多種規定性的________。人們要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2)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________,要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在分析與綜合的________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沒有科學分析的綜合是空洞抽象的,沒有科學綜合的分析是零散片面的。只有從實際出發,進行全面的調查,掌握豐富的真實材料,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和綜合。從主觀愿望或從“想當然”出發,依據殘缺不全甚至虛假的材料,任意地進行分析和綜合,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練疑難】1.選一選在音樂藝術里,旋律就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其中各音的時值不同、強弱不同、高低不同等。對音樂旋律的構思,既要分析各個要素,又要把它們有機的聯結起來,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具有感人力量的音樂作品。這說明( )①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構成的 ②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結而構成的 ③人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其各個要素進行分析,又要從整體上綜合把握④只有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2.判一判分析與綜合是兩種對立的思維方法。3.想一想先有分析,后有綜合。這種認識是否正確?議題探究啟迪思維·探究規律議題一 分析與綜合的關系醫學史上,曾有這樣一個難題,許多失血病人,若不及時輸血,很可能喪生;若輸血,又常常因血液混合而凝集,造成血管阻塞的可怕后果。分析血液成分,人們發現,血液可被區分為血細胞和血漿。血細胞中的紅細胞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漿中的血清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探究:分析出四種不同的血型,仍未解決輸血的難題。考慮獻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之間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人們推斷出A.B.AB.O血型之間的關系。從分析血液到得出輸血規律,你如何看待其中的思維方法?【名師點撥】把握分析與綜合的關系關系 分析 綜合區別 含義 不同 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區別特 征不同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精確性是其優點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常用方法不同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考察研究對象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演化過程的認識,進而把握其本質和規律聯系 ①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一方面,綜合離不開分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另一方面,分析也離不開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先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②分析與綜合是相互滲透的。由于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多層次的結構,整體和部分的區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相對的。因此,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并不存在純粹的分析或綜合。在總的分析過程中包含有綜合的因素,同樣在總的綜合過程中也存在分析的成分。③分析與綜合是相互轉化的。在認識過程中,當分析進行到一定程度,揭示了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和方面,發現了事物的多樣性規定,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時,思維活動就由分析轉化為綜合。隨著認識的發展,當思維經過綜合,把握了事物的多樣性的統一整體后,思維活動又會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分析。人們認識事物從現象到本質,從不太深刻的本質到更為深刻的本質的過程,就表現為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這樣相互轉化、無限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而每一次新的分析與綜合都使人們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和深化,由此構成了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運動【對點訓練】“和諧社會”觀的提出,在研究方法上運用的思維方法是( )A.類比推理B.分析C.綜合D.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議題二 分析與綜合相結合1911年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在看一幅地圖時,無意中發現,大陸邊界有很好的吻合性,非洲西海岸向海洋中突出了一大塊大陸,而南美洲正好有一個向內凹進的巨大缺口。如果把東半球的大陸加以移動,讓它們靠近南北美洲,它們就能吻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大陸。于是他設想,古代各洲是連在一起的,由于大陸能夠漂移,年深日久,原來連在一起的大陸遠隔重洋了。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魏格納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終于使大陸漂移學說得到地質學界的廣泛承認。探究1: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體現了怎樣的思維方式?探究2:如何才能正確運用這一方法?【名師點撥】辯證分析和綜合相結合分析與綜合是一對矛盾關系,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其對立主要表現為兩者在思維運動的方向上是相反的,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的統一主要表現為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轉化。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集中體現。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對點訓練】有關專家認為,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令人振奮。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此過分樂觀乃至盲目,中國仍不是發達國家。GDP絕非衡量經濟實力的唯一指標,中國人均GDP在全球排名第100位左右;還有1.5億人處于聯合國規定的貧困狀態;中國經濟結構問題突出,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還存在公共福利事業尚不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發展滯后等問題。因此,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結合材料,說明有關專家認為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正確性。隨堂檢測檢測評價·達標過關1.牛頓用三棱鏡把日光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青、紫順序排列著的彩色光帶,這就是光的色散。把光波分解成頻譜,分別研究各個成分的波長,這才明確了光的顏色的本質。在這里,牛頓運用的是( )A.分析的方法 B.綜合的方法C.演繹的方法 D.歸納的方法2.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由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的,這里的“客觀性質”是指( )A.事物是運動的B.客觀實在性C.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D.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3.哲學研究中使用綜合方法的目的在于( )A.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精確B.為真正認識事物奠定基礎C.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D.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4.實踐的需要不同,人們進行分析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也不相同。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A.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B.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并用法等C.共變法和剩余法等D.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5.細胞究竟是怎樣分裂的?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來明發現,細胞核內散布著微粒狀的特殊物質,可以用某些紅染料將之染色。他對染色的物質進行觀察,成功地看到了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一些變化。弗來明把處在不同分裂期的各種細胞(一個個靜止的畫面)串在一起,便構成了細胞分裂過程的動態“電影”。由此,他發現了細胞分裂的整個演化過程。掌握上述思維方法有哪些意義?課時2 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自主學習【學新知】一、各個部分 ?各個要素 ?各個層次 ?若干階段 ?普遍性特殊性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概括性 某種性質 某種成分 有沒有 是不是 有多少 某些功能哪些功能 有什么作用 為什么 精確 片面 聯結和統一起來 結構綜合 功能綜合 普遍規律二、?對立統一 ?相反 ?相輔相成 ?基礎 ?先導 ?準備 ?新的分析 ?矛盾 ?矛盾分析法 對立統一 統一體 整體 對立統一【練疑難】1.提示:①③④2.提示: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兩種思維方法,二者是對立統一的。3.提示:①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為了認識事物的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暫時分割開來進行分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但并不是先有分析后有綜合。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沒有科學分析的綜合是空洞抽象的,沒有科學綜合的分析是零散片面的。②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綜合之中有分析,分析之中有綜合;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③題目觀點割裂了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是不科學的。議題探究議題一探究:提示:從分析血液到得出輸血規律運用的是綜合方法。要形成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必須把通過分析得到的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若干階段的認識,按照對象所固有的聯系重新組合起來,需要運用綜合方法。對點訓練解析:對于建設和諧社會需要考慮國內國外各個要素,然后綜合各種因素運用辯證分析綜合的方法。答案:D議題二探究1:提示:魏格納的這一認識過程體現了辯證的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探究2:提示:分析與綜合相結合必須立足于社會實踐,從客觀存在的實踐出發,堅持唯物辯證法,把矛盾分析方法作為核心貫穿于整個思維過程。它要求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采取既分析又綜合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點訓練答案:①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有關專家既肯定了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又否定了中國會因此成為發達國家。②有關專家分別對中國人均GDP、貧困人口數量、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從整體上綜合得出結論,認為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隨堂檢測1.解析:牛頓為了認識光的本質,把光的各個部分暫時地分割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抽取出來,對光的本質進行剖析,這一過程屬于分析法。答案:A2.答案:D3.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研究中的綜合方法運用的目的這一知識點,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C項符合要求。A.B兩項是分析方法的優點和作用。D項是科學研究中的綜合方法運用的目的。答案:C4.解析:B、C兩項屬于不完全歸納法,D項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綜合方法,均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項。答案:A5.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方法。解答時關鍵是要明確分析方法的含義、特點及其意義。答案:①弗來明發現細胞分裂過程運用了分析的思維方法。②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地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弗來明把細胞的分裂過程分解為一個個靜止的畫面,從而把握了細胞分裂過程的特點。③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方法。只有把事物的整體劃分為部分,才能準確地了解各部分的特點,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