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生物選考命題規律3:體現創新性—重視情境創設,多途徑挖掘命題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生物選考命題規律3:體現創新性—重視情境創設,多途徑挖掘命題素材

資源簡介

生物選考命題規律
規律3:體現創新性—:重視情境創設,多途徑挖掘命題素材
1.借鑒全國卷和地方卷往年真題,向經典致敬
[證據1] (2018·浙江4月選考,33節選)在驗證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作用的實驗設計中,若以小鼠活動狀況為觀察指標,注射胰島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順序應是________。
答案 先注射胰島素溶液,再注射葡萄糖溶液
解析 注射胰島素溶液后,小鼠出現活動減少、嗜睡、甚至昏迷等癥狀,表明活動減少、嗜睡、甚至昏迷等癥狀是由胰島素引起的;再注射葡萄糖溶液,上述癥狀消失,說明這些癥狀是由于血糖濃度降低引起的;綜合起來即可證明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濃度的作用。
(2008·大綱Ⅰ卷,1)為了驗證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藥物前后小鼠癥狀的變化為觀察指標,則下列對實驗組小鼠注射藥物的順序,正確的是(  )
A.先注射胰島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島素溶液,再注射胰島素溶液
C.先注射胰島素溶液,后注射生理鹽水
D.先注射生理鹽水,后注射胰島素溶液
答案 A
解析 選項A,已知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注射胰島素溶液后,小鼠體內由于血糖含量的降低,會出現活動減少、反應遲鈍,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癥狀。此時再注射葡萄糖溶液,低血糖癥狀緩解或消失,因此先注射胰島素溶液,使小鼠血糖含量降低,出現低血糖癥狀。后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小鼠血糖含量升高,低血糖癥狀緩解,進一步證明了低血糖癥狀的出現是胰島素的作用所致,故是正確項。選項B,先注射胰島素溶液,再注射胰島素溶液,不但不能使低血糖癥狀緩解,而且使癥狀加重,甚至會導致小鼠死亡,因此不能證明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故是錯誤項。選項C,注射胰島素溶液后,雖然會出現低血糖癥狀,但在注射生理鹽水后,低血糖癥狀不能緩解,因此不能進一步證明低血糖癥狀的出現是由于胰島素所引起的,故是錯誤項。選項D,先注射生理鹽水,小鼠不會出現低血糖癥狀,后注射胰島素溶液,小鼠雖然會出現低血糖癥狀,但不能證明是胰島素引起的,可能是由注射等因素引起的,故是錯誤項。綜上,正確答案為A選項。
[證據2] (2018·浙江11月選考,3)母親年齡與生育后代先天愚型病發病風險曲線圖如下。據圖可知,預防該病發生的主要措施是(  )
A.孕前遺傳咨詢
B.禁止近親結婚
C.提倡適齡生育
D.妊娠早期避免接觸致畸劑
答案 C
解析 由圖示可知,高齡產婦所生子女的先天愚型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適齡生育婦女,因此應提倡適齡生育。
(2008·廣東卷,7)21 三體綜合征患兒的發病率與母親年齡的關系如下圖所示,預防該遺傳病的主要措施是(  )
①適齡生育 ②基因診斷 ③染色體分析 ④B超檢查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B.②③
答案 A
解析 從題中曲線可知,母親的年齡超過一定值后,隨著母親年齡增大,21 三體綜合征患兒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因此適齡生育可以減少該遺傳病的發病率;
21 三體綜合征患兒多了1條21號染色體,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因此恰當的產前診斷措施是染色體分析,所以A項正確。
全國卷和地方卷的題目命制都是依據《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進行的,隨著新課程和新高考的繼續推進,試題的教材版本關聯度日益減弱,適當練一些全國卷和其他省市的地方卷中的經典題目,在復習備考中也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2.借鑒全國卷和地方卷中的優秀情境素材,在借鑒中創新
[證據1] (2021·浙江6月選考,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
B.食物是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調節因素
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
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種群數量
答案 D
解析 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并未使落葉松種群數量變化,即影響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因素是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而非落葉松的種群數量,D錯誤。
(2014·廣東卷,6)在一穩定生態系統中,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幼蟲攝食對松針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幼蟲密度與最大松針長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 幼蟲密度呈周期性波動
B. 幼蟲攝食改變了落葉松的豐富度
C. 可利用樣方法調查幼蟲的密度
D. 幼蟲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滯后性
答案 B  
解析 據圖可知幼蟲的密度隨時間呈現周期性波動,A正確;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而捕食關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數量降低為0,因此沒有改變落葉松的豐富度,B錯誤;由于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因此可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C正確;根據題意可知,幼蟲攝食對松樹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同時,根據圖像也可以看出,幼蟲先增先減,而松針長度后減后增,因此幼蟲的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有滯后性,D正確。
[證據2] (2022·浙江1月選考,21)羊瘙癢病是感染性蛋白粒子PrPSc引起的。某些羊體內存在蛋白質PrPc,但不發病。當羊感染了PrPSc后,PrPSc將PrPc不斷地轉變為PrPSc,導致PrPSc積累,從而發病。把患瘙癢病的羊組織勻漿接種到小鼠后,小鼠也會發病。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動物體內的PrPSc可全部被蛋白酶水解
B.患病羊體內存在指導PrPSc合成的基因
C.產物PrPSc對PrPc轉變為PrPSc具有反饋抑制作用
D.給PrPc基因敲除小鼠接種PrPSc,小鼠不會發病
答案 D
解析 PrPSc將PrPc轉變成和自己一樣的結構,即PrPSc。模板是PrPSc,原料是PrPc,產物是PrPSc。PrPSc接種到小鼠后,小鼠會發病,故動物體內的PrPS c不能全部被蛋白酶水解,A錯誤;患病羊體內存在指導PrPc合成的基因,沒有指導PrPSc合成的基因,B錯誤;產物PrPSc對PrPc轉變為PrPSc沒有抑制作用,C錯誤;PrPc基因敲除小鼠不能合成PrPc,沒有原料,接種PrPSc,不會有PrPSc的積累,故小鼠不會發病,D正確。
(2015·新課標Ⅰ卷,5)人或動物PrP基因編碼一種蛋白(PrPc),該蛋白無致病性。PrPc的空間結構改變后成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誘導更多的PrPsc轉變為PrPsc,實現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瘋牛病。據此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朊粒侵入機體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與肺炎鏈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改變可以使其功能發生變化
D.PrPc轉變為PrPsc的過程屬于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提供的信息可知,朊粒由蛋白質構成,不含有核酸,朊粒的宿主細胞基因組是核酸,能夠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的只能是核酸,而構成朊粒的蛋白質不可能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肺炎鏈球菌為原核生物,在細胞增殖時,有蛋白質合成和核酸復制,其增殖方式是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是通過PrPsc誘導更多的PrPc轉變為PrPsc來實現,因此朊粒的增殖方式與肺炎鏈球菌的增殖方式是不相同的。PrPc是一種維持大腦神經細胞正常生長發育的可溶性蛋白質,該蛋白無致病性,但該蛋白質空間結構改變后變成不溶性的蛋白質PrPsc(即朊粒),PrPc轉變為PrPsc后就失去了功能,大腦神經細胞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就出現病癥,則說明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改變可以使其功能發生變化。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是指mR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是遺傳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間流動的過程,而PrPc轉變為PrPsc的過程是同一分子空間結構相互轉變的過程。因此正確選項是C。
[證據3] (2021·浙江6月選考,26)某森林因火災被大片燒毀。下圖是火燒后該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復過程中,各類不同植物類型生物量的變化狀況。
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生物量是指凈生產量在調查時刻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植物群落的恢復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群落的演替過程,這種演替類型屬于________。恢復到一定階段時,圖示的不同植物類型同時交織在一起,這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結構。
(3)當群落演替到________時,群落的總生物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過程中,不同植物類型中________的生物量會持續上升,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量呈下降趨勢。
答案 (1)積累量 (2)次生演替 垂直
(3)頂極群落 群落的總初級生產量與總呼吸量相等 喬木 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
解析 (1)生物量實際上就是凈生產量在某一調查時刻前的積累量。
(2)森林火災后會留下大量的有機質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種子等繁殖體,其恢復過程屬于次生演替。圖示不同的植物類型交織在一起,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分層的特點,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3)當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時,群落的總生物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原因是群落的總初級生產量與總呼吸量相等。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過程中,競爭能力強的喬木生物量會持續上升,而競爭中處于弱勢的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趨勢。
(2017·天津卷,7)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燒后,植被演替過程見下圖。
(1)該火燒跡地上發生的是____________演替。與①相比,③中群落對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復雜的________結構。
(2)火燒15年后,草本、灌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均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們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________。
(3)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火燒后若補栽喬木樹種,最好種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環。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對穩定 光逐漸減少 (3)闊葉樹
解析 (1)火燒跡地發生的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與①(草本灌木階段)相比,③(針闊混交林階段)具有更復雜的垂直結構,群落對光的利用更充分。
(2)據圖分析,火燒15年后,草本、灌木豐富度的變化趨勢均為下降后保持相對穩定,主要原因是它們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光逐漸減少。
(3)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火燒后若補栽喬木樹種,一般不選擇針葉樹,最好種植闊葉樹,以加快氮磷循環。  
做真題如“品好茶”,“需細細地品”,慢慢地“回味”,建議考生在做真題時:①要認真研究題目的“關鍵詞”和“限定條件”,認真審題;②認真研究“標答”,體會“標答”的“準確”、“科學”與“簡煉”;③歸納總結之后,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嘗試對真題作“變式”,茶香之味,才會余味悠長。
3.創設三類情境,落地《高考評價體系》
(1)生活、學習與實踐情境
[證據1] (2021·1月浙江選考,5)某企業宣稱研發出一種新型解酒藥,該企業的營銷人員以非常“專業”的說辭推介其產品。下列關于解酒機理的說辭,合理的是(  )
A.提高肝細胞內質網上酶的活性,加快酒精的分解
B.提高胃細胞中線粒體的活性,促進胃蛋白酶對酒精的消化
C.提高腸道細胞中溶酶體的活性,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快速消化酒精
D.提高血細胞中高爾基體的活性,加快酒精轉運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快速下降
答案 A
解析 人的肝臟細胞中的光面內質網上有分解酒精的酶,提高酶的活性,能加速酒精的分解,A正確;由于酶具有專一性,故胃蛋白酶不能消化酒精,B錯誤;溶酶體的功能是消化細胞從外界吞入的顆粒和細胞自身產生的碎渣,提高溶酶體的活性并不能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同時,腸道中分泌的消化酶并不能消化酒精,C錯誤;高爾基體是真核細胞中的物質轉運系統,主要轉運分泌蛋白,與酒精的轉運無關,D錯誤。
[證據2] (2020·浙江1月選考,20)胎萌是指種子未脫離母體即發芽。下列關于種子胎萌和萌發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劑,種子萌發會受到抑制
B.抑制與脫落酸合成相關酶的基因表達,會引起胎萌
C.外施脫落酸,可抑制脫落酸受體缺失突變體發生胎萌
D.離體的水稻成熟胚,可在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萌發
答案 C
解析 赤霉素可促進種子萌發,因此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劑,種子萌發會受到抑制,A正確;脫落酸可抑制種子萌發,因此抑制與脫落酸合成相關酶的基因表達,會引起胎萌,B正確;外施脫落酸,可抑制種子萌發,但對于脫落酸受體缺失突變體無效,C錯誤;離體的水稻成熟胚自身可合成赤霉素,因此可在無激素的MS培養基上萌發,D正確。
(2)科學史情境
[證據3] (2018·浙江4月選考)某研究小組進行“探究DNA的復制過程”的活動,結果如圖所示。其中培養大腸桿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離心管編號,條帶表示大腸桿菌DNA離心后在離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本活動運用了同位素示蹤和密度梯度離心技術
B.a管的結果表明該管中的大腸桿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養液中培養的
C.b管的結果表明該管中的大腸桿菌的DNA都是15N-14N-DNA
D.實驗結果說明DNA分子的復制是半保留復制的
答案 B
解析 a管中的DNA離心后全部分布在離心管的下部,說明這些DNA分子相對質量最大,表明該管中的大腸桿菌是在含15NH4Cl的培養液中培養的。
(3)科學探究情境
[證據4] (2020·浙江7月選考,25)將某植物葉片分離得到的葉綠體,分別置于含不同蔗糖濃度的反應介質溶液中,測量其光合速率,結果如圖所示。圖中光合速率用單位時間內單位葉綠素含量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表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測得的該植物葉片的光合速率小于該葉片分離得到的葉綠體的光合速率
B.若分離的葉綠體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破碎葉綠體,測得的光合速率與無破碎葉綠體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大
C.若該植物較長時間處于遮陰環境,葉片內蔗糖濃度與光合速率的關系與圖中B~C段對應的關系相似
D.若該植物處于開花期,人為摘除花朵,葉片內蔗糖濃度與光合速率的關系與圖中A~B段對應的關系相似
答案 A
解析 測得的植物葉片的光合速率為凈光合速率,不僅需要考慮葉綠體的光合速率,還需要考慮線粒體的呼吸速率,因此分離得到的葉綠體的光合速率大于測得的該植物葉片的光合速率,A正確;葉綠體被破碎后,結構被破壞,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無破碎葉綠體的光合速率比有一定比例破碎葉綠體的光合速率大,B錯誤;若該植物較長時間處于遮陰環境,由于缺乏光照,光反應減弱,導致碳反應速率減小,蔗糖合成一直較少,兩者關系不同于B~C段,C錯誤;若該植物處于開花期,人為摘除花朵后,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蔗糖不能運輸到花朵,導致葉片內蔗糖積累過多,不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其蔗糖濃度與光合速率的關系與圖中B~C段對應的關系相似,D錯誤。
[證據5] (2021·1月浙江選考,28)水稻雌雄同株,從高稈不抗病植株(核型2n=24)(甲)選育出矮稈不抗病植株(乙)和高稈抗病植株(丙)。甲和乙雜交、甲和丙雜交獲得的F1均為高稈不抗病,乙和丙雜交獲得的F1為高稈不抗病和高稈抗病。高稈和矮稈、不抗病和抗病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分別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基因B(b)位于11號染色體上,某對染色體缺少1條或2條的植株能正常存活。甲、乙和丙均未發生染色體結構變異,甲、乙和丙體細胞的染色體DNA相對含量如圖所示(甲的染色體DNA相對含量記為1.0)。
回答下列問題:
(1)為分析乙的核型,取乙植株根尖,經固定、酶解處理、染色和壓片等過程,顯微觀察分裂中期細胞的染色體。其中酶解處理所用的酶是________,乙的核型為________________。
(2)甲和乙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F1基因型有________種,F2中核型2n-2=22的植株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
(3)利用乙和丙通過雜交育種可培育純合的矮稈抗病水稻,育種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和丙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寫出F1自交獲得F2的遺傳圖解。
答案 (1)果膠酶 2n-1=23
(2)2 1/8
(3)乙和丙雜交獲得F1,取F1中高稈不抗病的植株進行自交,從F2中選取矮稈抗病植株
(4)如圖所示
解析 (1)用果膠酶處理可使植物細胞之間的果膠質層松散,便于細胞分散開以利于顯微觀察。由題圖可知,乙植株11號染色體少一條,其核型為2n-1=23。
(2)高稈不抗病植株甲(2n=24)與矮稈不抗病植株乙(2n-1=23)雜交獲得的F1均為高稈不抗病,可知高稈為顯性性狀。高稈不抗病植株甲(2n=24)和高稈抗病植株丙(2n=24)雜交獲得的F1均為高稈不抗病,可知不抗病為顯性性狀。則甲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乙植株的基因型為aaBO,甲乙雜交所得F1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O兩種。F1自交獲得F2,F2中核型為2n-2=22的植株的基因型為_ _OO,所占比例為1/2×1/4=1/8。
(3)乙(aaBO)和丙(AAbb)通過雜交育種培育純合的矮稈抗病水稻(aabb)的育種過程如下:乙和丙雜交獲得F1,取F1中高稈不抗病(AaBb)的植株進行自交,從F2代中選取矮稈抗病植株(aabb)。
(4)甲(AABB)和丙(AAbb)雜交獲得F1(AABb),F1(AABb)自交獲得F2的遺傳圖解見答案。
試題情境是實現考查目標的載體,建議考生:①關注日常生活中或社會實踐中常見的生物學相關現象或問題;②重視實驗課的動手實踐與動腦思考;③重視科學史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的歸納和生物學研究思路與方法的提煉;④嘗試進行解題建模,切記“題海無邊,回頭是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华蓥市| 乳山市| 蒙山县| 绥滨县| 南乐县| 崇阳县| 年辖:市辖区| 沂南县| 长顺县| 平远县| 平度市| 项城市| 淳安县| 黔西县| 岢岚县| 民和| 临夏市| 东阳市| 蕲春县| 碌曲县| 原平市| 平潭县| 崇州市| 公安县| 微山县| 瑞安市| 库尔勒市| 高尔夫| 东辽县| 宜良县| 溧阳市| 大竹县| 古交市| 徐闻县| 宜君县| 和田市| 平昌县| 荆门市| 临沭县|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