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課標要求】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主干知識】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1)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2)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3)階級:工業發展使俄國工人階級力量壯大。(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5)思想:1900 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擁護列寧的人被稱為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3、內容(1)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4、意義(1)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理論。(2)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3)歷史地位: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過程(1)二月革命:一戰充分暴露了沙俄的落后與腐朽,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1917年3月,蘇維埃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沙皇專制,但出現了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綱:列寧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但方式為和平奪權。(3)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列寧確定武裝起義的方針,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武裝起義,攻占冬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2、意義(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開辟了新紀元。(2)打擊了帝國主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世界格局。3、鞏固政權的措施(1)政權: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2)軍隊: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3)工業: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4)土地: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獲得了農民的廣泛支持。(5)外交:廢除不平等條約,退出一戰。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①時間:1918~1920年。②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外: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內:國內戰爭爆發、前線糧食嚴重缺乏。③內容:A.農業:余糧征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B.工業:企業國有化。大中小企業一律收歸國有,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C.商業:取消自由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否定商品貨幣關系。D.分配:實行成年人義務勞動制和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④實質:排斥商品貨幣關系,采用軍事與行政命令的辦法管理經濟。⑤評價:A.積極:是在戰爭的特定環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B.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而且不符合經濟規律。戰爭結束后沒有立刻停止,反而作為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最終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①時間:1921~1928年。②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戰爭結束后的新情況,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③內容:A.農業: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糧食。B.工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C.商業: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D.分配:廢除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④實質: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發展,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⑤意義:A.理論上:是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情出發,找到的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B.實踐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政權。(3)蘇聯的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模式(1)背景:蘇聯依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必須盡快實現工業化。(2)實踐:蘇聯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3)特點:經濟上,實行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4)評價①積極:A.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B.開創了新型的工業化模式,為其他國家和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②消極:A.片面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B.農業和輕工業的滯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C.向農民索取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D.長期的計劃指令,導致地方和企業缺乏活力,阻礙了經濟的持續發展。E.后期體制日益僵化,成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拓展解難】一、了解:蘇維埃。即“代表會議”,立法與行政權力統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選出。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選舉政府即人民委員會,人民委員會擁有立法權。1918年春,蘇維埃普遍建立,標志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在蘇俄初步確立。二、總結:十月革命特點。1、理論: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了勝利(鏈條說),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農村。3、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緊密相連。4、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奪權。三、 對比: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時間 1917年 3月(俄歷二月) 1917年11月(俄歷十月)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 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目標 “面包、停戰” 建立社會主義領導者 工人、士兵 布爾什維克黨組織性 自發,沒有綱領 有組織,有準備,以“四月提綱”為綱領結果 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四、理解:國家資本主義。是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能夠直接控制、支配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國家政權控制下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存在著不同性質的國家資本主義。有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也有資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兩種國家資本主義最大區別在于由哪個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國家有能力加以限制和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重點在“國家”兩字,旨在保留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宏觀經濟控制,克服經濟的無政府狀態。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重點在“資本主義”四字,旨在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經驗,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五、理解:蘇聯工業化。1、背景:(1)國內: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仍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后農業國。(2)國際:在資本主義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盡快實現工業化。2、決策: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3、過程:通過前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六、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1、含義: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2、背景:(1)個體小農生產不能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2)糧食供應的困難,出現糧食收購危機。3、決策:1927年。4、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決定實行農業集體化,1929年底 開始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1936年,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集體農莊。5、評價:農業集體化運動是運用“階級斗爭”方式進行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它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它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業化,并沒有促進農業本身的發展,致使蘇聯的農業發展長期滯后,也導致了農民的強烈不滿。七、理解:斯大林體制。1、含義:又稱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其形成標志是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2、構成:由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思想體制組成。經濟體制的特點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政治體制的特點是高度集權、干部職務終身制、對領袖的個人崇拜。思想體制的特點是文化專制,嚴厲控制。3、評價:(1)積極:斯大林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工業化模式,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它對基本實現工業化(歐美正疲于大危機)、保證衛國戰爭勝利及法西斯戰爭結束后的經濟迅速恢復,都起了積極作用,其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2)消極: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主要起消極作用,由于對這一體制改革的失敗,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3)教訓: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八、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農業 余糧收集制 用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 全盤集體化工業 大中小工業企業一律收歸國有 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 排斥市場調節,國家統一調撥、計劃供應分配 實物配給制(平均主義) 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工資制(平均主義)特點 用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 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 用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九、總結:蘇俄(聯)對經濟體制的探索。1、軍事共產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布爾什維克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懷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希望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忽視了蘇俄落后的國情,最終造成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最終被迫走上了間接過渡的道路。2、間接過渡——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恢復并運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本質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3、權威社會主義——斯大林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黨內一直存在一股強大的反對新經濟政策的力量,他們主張維護社會主義的純潔性,要求限制以至消滅耐普曼和“富農”,打擊城鄉資本主義勢力,用計劃原則取代市場機制。這些人在列寧逝世后取得統治地位,逐漸恢復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些內容,主要表現:(1)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不僅消滅了“富農”,而且消滅了全體小生產者——農民,剝奪了農民的土地、農具、牲口,剝奪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獨立自主權。(2)取消市場機制,實行指令性計劃,實行超高速度的重工業化、軍事工業化。這種做法使蘇聯成為軍事強國,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費品的嚴重短缺,農輕重嚴重失衡。(3)貫徹“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加強專政,在國內實施大規模鎮壓。結果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就是“斯大林模式”。【思考探究】一、如何理解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二、從時間、性質、目標、結果對比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三、“土地是我們的,糧食卻是你們的”,如何認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農民的吶喊?四、列寧說新經濟政策是“必要的倒退”,請說明其合理之處?五、有觀點認為正是斯大林模式創造了蘇聯二戰時期的鋼鐵洪流,也正是斯大林模式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請闡述其合理性。【課堂檢測】1、(2021·廣東高考·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考點】斯大林模式【解析】20年代中后期蘇聯正在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蘇聯發展中等技術教育是針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對技術工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需要,工農速成班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教育的需要,這些做法是為了適應工業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需要,故選A項;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是客觀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1928年后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與材料時間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項;沖破西方技術封鎖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答案】A2、(2020·上海高考·18)“代表大會決定: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此文件頒布于A.彼得一世改革時期 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時期C.十月革命時期 D.反法西斯戰爭時期【考點】1917年俄國革命與蘇聯的現代化道路——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解析】由題干中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可知,這是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發布的文件,故選C項;17世紀末彼得一世改革時期,俄國政權并沒有發生變化,也不存在工兵代表蘇維埃,排除A項;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圍繞農奴制問題,也沒有涉及到政權的轉移問題,不存在工兵代表蘇維埃,排除B項;反法西斯戰爭主要是針對外來侵略者,當時蘇聯早已經建立蘇維埃政權了,排除D項。【答案】C3、(2020·海南高考·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締,隨后全國各地的集市買賣都被查禁。供應城市的糧食約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從農村背進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B.新經濟政策的出臺C.農業集體化運動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確立【考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商品貿易【解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導致“背口袋”活動盛行,故選A項;1921年新經濟政策才出臺,時間不符,排除B項;1929年底,蘇聯掀起農業集體化運動,時間不符,排除C項;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時間不符,排除D項。【答案】A4、(2020·江蘇高考·19)1921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1921年蘇俄約有79個省級行政單位,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這反映出,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A.余糧收集效果良好 B.數省保持經濟獨立地位C.農民稅收負擔較重 D.農民無權支配稅后糧食【考點】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新經濟政策【解析】“1921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說明稅收的種類多,稅收的負擔重,故選C項;1921年到1922年實行實物稅,不再實行余糧收集制,排除A項;蘇俄農民需要上繳實物稅,說明各省沒有保持經濟獨立地位,排除B項;“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說明稅后糧食農民有權支配,排除D項。【答案】C5、(2020·山東高考·13)表2為1928年和1932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種方式的情況。這反映出蘇聯表2方式時間 手播(%) 馬拉播種機(%) 拖拉機牽引播種機(%)1928年 74.4 25.4 0.21932年 51.7 28.3 20.0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 B.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C.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 D.工業化發展阻力較大【考點】“斯大林模式”——農業集體化【解析】根據表格可知,1928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傳統手播和馬拉播種分別占74.4%、25.4%,拖拉機牽引播種機占0.2%,到1932年手播比例依然最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不高,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故選C項;1928年后新經濟政策已逐步被廢除,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農業播種方式,未涉及“工農業比例”,排除B項;根據表格可知,1928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傳統手播和馬拉播種分別占74.4%、25.4%,拖拉機牽引播種機占0.2%,到1932年播種方式變化不大,手播比例依然最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不高,農業集體化發展阻力較大,并非“工業化發展阻力較大”,排除D項。【答案】C6、(2019·海南高考·18)從俄國沙皇政權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經過了8個月時間。在此期間,蘇維埃幾經變動最終成為新型的國家政權機關,完成這一轉變的決定因素是( )A.布爾什維克黨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 B.工人武裝控制了全國各大中心城市C.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線士兵支持退出帝國主義大戰【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據材料“從俄國沙皇政權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經過了8個月時間。在此期間,蘇維埃幾經變動最終成為新型的國家政權機關”結合所學可知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其決定因素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故選A項;據所學,七月流血后,資產階級階級獨立掌握政權,不是工人,排除B項;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排除C項;前線士兵支持退出帝國主義大戰不是根本原因,決定因素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排除D項。【答案】A7、(2019·天津高考·8)1918年初,德軍逼近彼得格勒。蘇俄被迫接受德國提出的割地賠款條件,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大戰,贏得了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時間。有歷史學家借“布列斯特和約”的寓意,把新經濟政策稱為“農民的布列斯特”。這說明蘇維埃政權( )A.已把農民視為當前最危險的敵人 B.確定武裝對抗是處理內政的方針C.通過妥協讓步維護革命根本利益 D.開辟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考點】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新經濟政策【解析】通過所學知識可知,為解決國內戰爭結束之后出現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該政策體現出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等市場經濟的因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屬于對現實的“妥協”,這與蘇俄簽署“布列斯特和約”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屬于對現實的一種暫時“妥協”,通過這種“妥協”維護了都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選C項;通過題干中“歷史學家……把新經濟政策稱為‘農民的布列斯特'”,說明蘇維埃政權沒有把農民視為最危險的敵人,排除A項;通過所學知識可知,面對國內戰爭結束之后出現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沒有采取武裝對抗方針,排除B項;通過所學知識可知,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基于蘇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本國情出發,所采取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種正確路徑,但它還不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條新道路,排除D項。【答案】C8、(2017·海南高考·18)俄國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至1940年間,一段時期內經濟進入停滯狀態,工業和生活用品的生產極度萎縮,可耕地面積縮減,糧食不斷減產,牲畜大幅度減少。這一時期是( )A.二月革命時期 B.國內戰爭時期C.農業集體化時期 D.德軍入侵時期【考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經濟的停滯【解析】俄國蘇維埃政權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時期還沒有建立,故A項錯誤;1918年夏到1920年底的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受到戰爭的破壞,蘇俄經濟進入停滯狀態,故B項正確;農業集體化時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導下,蘇聯經濟整體上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特別重工業有顯著的發展,與材料“經濟進入停滯狀態”不符合,故C項錯誤;德軍入侵時期是在1941年6月22日以后,不符合時間限制,故D項錯誤。【答案】B9、(2017·江蘇高考·17)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7月,他又在《國家與革命》中闡明,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以上論斷( )A.明確指出武裝起義條件已經成熟 B.凝聚布爾什維克全黨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確俄國革命的任務和方式 D.說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權的可能【考點】俄國十月革命——《四月提綱》【解析】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要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就是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闡明要通過暴力革命實現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沒有涉及到明確提出武裝起義條件已經成熟,故A項從錯誤;列寧提出的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在當時沒有在布爾什維克全黨形成共識,故B項錯誤;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要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就是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闡明要通過暴力革命實現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逐步明確俄國革命的任務是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革命的方式是暴力革命,故C項正確;“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表明要通過暴力革命實現,和平取得政權不可能實現,故D項錯誤。【答案】C10、(2016·全國Ⅱ卷高考·34)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4年以后這種情況發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能學到什么?》。當時,蘇聯吸引美國人的主要是( )A.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B.工業化取得顯著成就C.農業集體化保證城市供應 D.公有制顯示出優越性【考點】“斯大林模式”——蘇聯工業化取得顯著成就【解析】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主要發生在資本主義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此時蘇聯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不會發生經濟危機,故A項錯誤;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美國經濟正處于“柯立芝繁榮”時期,所以蘇聯“一五”計劃“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而到1932年,蘇聯“一五”提前完成超額,而此時美國正經歷著經濟大危機,因而受到美國人的關注,故B項正確;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更不會吸引美國人的注意,故C項錯誤;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因而它并不會關注蘇聯公有制的優越性,故D項錯誤。【答案】B11、(2021.6·浙江高考·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從1921年4月他寫的《論糧食稅》到逝世前口授的《論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正是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在1922年初寫道:“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不久,就取得許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寧滿懷信心地認為,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摘自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說明材料中“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的具體含義。新經濟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尋路,用一句話指出該政策對俄國探索社會主文建設道路的價值。(6分)【解析】(1)第一小問改變,據材料一“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結合所學得出社會主義建設方法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形式上,由戰時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間接過渡。第二小問價值,據材料一“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結合所學得出新經濟政策是列寧總結戰時共產主義的經驗教訓找到的一條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的有益探索。【答案】改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從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直接過渡轉變到逐步過渡。價值:找到了一條俄國向社會豐義過渡的正確途徑。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課標要求】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主干知識】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1)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2)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3)階級:工業發展使俄國工人階級力量壯大。(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5)思想:1900 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會上擁護列寧的人被稱為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布爾什維主義的出現,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3、內容(1)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4、意義(1)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理論。(2)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3)歷史地位: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過程(1)二月革命:一戰充分暴露了沙俄的落后與腐朽,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1917年3月,蘇維埃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沙皇專制,但出現了工兵代表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綱:列寧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但方式為和平奪權。(3)七月流血事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列寧確定武裝起義的方針,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武裝起義,攻占冬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2、意義(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開辟了新紀元。(2)打擊了帝國主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世界格局。3、鞏固政權的措施(1)政權: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2)軍隊: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3)工業: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4)土地: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獲得了農民的廣泛支持。(5)外交:廢除不平等條約,退出一戰。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①時間:1918~1920年。②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外: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內:國內戰爭爆發、前線糧食嚴重缺乏。③內容:A.農業:余糧征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B.工業:企業國有化。大中小企業一律收歸國有,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C.商業:取消自由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否定商品貨幣關系。D.分配:實行成年人義務勞動制和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④實質:排斥商品貨幣關系,采用軍事與行政命令的辦法管理經濟。⑤評價:A.積極:是在戰爭的特定環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B.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而且不符合經濟規律。戰爭結束后沒有立刻停止,反而作為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最終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①時間:1921~1928年。②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戰爭結束后的新情況,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③內容:A.農業: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糧食。B.工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C.商業: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D.分配:廢除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④實質: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發展,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⑤意義:A.理論上:是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情出發,找到的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B.實踐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政權。(3)蘇聯的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2、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模式(1)背景:蘇聯依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必須盡快實現工業化。(2)實踐:蘇聯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3)特點:經濟上,實行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4)評價①積極:A.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B.開創了新型的工業化模式,為其他國家和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鑒。②消極:A.片面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B.農業和輕工業的滯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C.向農民索取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D.長期的計劃指令,導致地方和企業缺乏活力,阻礙了經濟的持續發展。E.后期體制日益僵化,成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拓展解難】一、了解:蘇維埃。即“代表會議”,立法與行政權力統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選出。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選舉政府即人民委員會,人民委員會擁有立法權。1918年春,蘇維埃普遍建立,標志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在蘇俄初步確立。二、總結:十月革命特點。1、理論: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單獨取得了勝利(鏈條說),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2、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農村。3、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緊密相連。4、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奪權。三、 對比: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時間 1917年 3月(俄歷二月) 1917年11月(俄歷十月)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 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目標 “面包、停戰” 建立社會主義領導者 工人、士兵 布爾什維克黨組織性 自發,沒有綱領 有組織,有準備,以“四月提綱”為綱領結果 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四、理解:國家資本主義。是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能夠直接控制、支配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國家政權控制下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存在著不同性質的國家資本主義。有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也有資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兩種國家資本主義最大區別在于由哪個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掌握經濟命脈。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國家有能力加以限制和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重點在“國家”兩字,旨在保留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宏觀經濟控制,克服經濟的無政府狀態。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重點在“資本主義”四字,旨在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經驗,打破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五、理解:蘇聯工業化。1、背景:(1)國內: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仍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后農業國。(2)國際:在資本主義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盡快實現工業化。2、決策: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3、過程:通過前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六、理解:蘇聯農業集體化。1、含義: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2、背景:(1)個體小農生產不能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2)糧食供應的困難,出現糧食收購危機。3、決策:1927年。4、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決定實行農業集體化,1929年底 開始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1936年,幾乎所有農戶都加入了集體農莊。5、評價:農業集體化運動是運用“階級斗爭”方式進行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它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但它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業化,并沒有促進農業本身的發展,致使蘇聯的農業發展長期滯后,也導致了農民的強烈不滿。七、理解:斯大林體制。1、含義:又稱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其形成標志是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2、構成:由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思想體制組成。經濟體制的特點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政治體制的特點是高度集權、干部職務終身制、對領袖的個人崇拜。思想體制的特點是文化專制,嚴厲控制。3、評價:(1)積極:斯大林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工業化模式,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它對基本實現工業化(歐美正疲于大危機)、保證衛國戰爭勝利及法西斯戰爭結束后的經濟迅速恢復,都起了積極作用,其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2)消極: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主要起消極作用,由于對這一體制改革的失敗,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3)教訓: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國民經濟應按比例協調發展;注重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八、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農業 余糧收集制 用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 全盤集體化工業 大中小工業企業一律收歸國有 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模式,直接管理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 排斥市場調節,國家統一調撥、計劃供應分配 實物配給制(平均主義) 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工資制(平均主義)特點 用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 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 用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九、總結:蘇俄(聯)對經濟體制的探索。1、軍事共產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布爾什維克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懷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希望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忽視了蘇俄落后的國情,最終造成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最終被迫走上了間接過渡的道路。2、間接過渡——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恢復并運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本質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3、權威社會主義——斯大林模式。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黨內一直存在一股強大的反對新經濟政策的力量,他們主張維護社會主義的純潔性,要求限制以至消滅耐普曼和“富農”,打擊城鄉資本主義勢力,用計劃原則取代市場機制。這些人在列寧逝世后取得統治地位,逐漸恢復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一些內容,主要表現:(1)實行農業全盤集體化,不僅消滅了“富農”,而且消滅了全體小生產者——農民,剝奪了農民的土地、農具、牲口,剝奪了農民生產經營的獨立自主權。(2)取消市場機制,實行指令性計劃,實行超高速度的重工業化、軍事工業化。這種做法使蘇聯成為軍事強國,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費品的嚴重短缺,農輕重嚴重失衡。(3)貫徹“階級斗爭尖銳化理論”,加強專政,在國內實施大規模鎮壓。結果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軍事動員型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就是“斯大林模式”。【思考探究】一、如何理解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二、從時間、性質、目標、結果對比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三、“土地是我們的,糧食卻是你們的”,如何認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農民的吶喊?四、列寧說新經濟政策是“必要的倒退”,請說明其合理之處?五、有觀點認為正是斯大林模式創造了蘇聯二戰時期的鋼鐵洪流,也正是斯大林模式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請闡述其合理性。【課堂檢測】1、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2、“代表大會決定: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此文件頒布于A.彼得一世改革時期 B.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時期C.十月革命時期 D.反法西斯戰爭時期3、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締,隨后全國各地的集市買賣都被查禁。供應城市的糧食約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從農村背進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B.新經濟政策的出臺C.農業集體化運動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確立4、1921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1921年蘇俄約有79個省級行政單位,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這反映出,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A.余糧收集效果良好 B.數省保持經濟獨立地位C.農民稅收負擔較重 D.農民無權支配稅后糧食5、表2為1928年和1932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種方式的情況。這反映出蘇聯表2方式時間 手播(%) 馬拉播種機(%) 拖拉機牽引播種機(%)1928年 74.4 25.4 0.21932年 51.7 28.3 20.0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 B.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C.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 D.工業化發展阻力較大6、從俄國沙皇政權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經過了8個月時間。在此期間,蘇維埃幾經變動最終成為新型的國家政權機關,完成這一轉變的決定因素是( )A.布爾什維克黨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 B.工人武裝控制了全國各大中心城市C.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線士兵支持退出帝國主義大戰7、1918年初,德軍逼近彼得格勒。蘇俄被迫接受德國提出的割地賠款條件,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大戰,贏得了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時間。有歷史學家借“布列斯特和約”的寓意,把新經濟政策稱為“農民的布列斯特”。這說明蘇維埃政權( )A.已把農民視為當前最危險的敵人 B.確定武裝對抗是處理內政的方針C.通過妥協讓步維護革命根本利益 D.開辟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8、俄國蘇維埃政權建立后至1940年間,一段時期內經濟進入停滯狀態,工業和生活用品的生產極度萎縮,可耕地面積縮減,糧食不斷減產,牲畜大幅度減少。這一時期是( )A.二月革命時期 B.國內戰爭時期C.農業集體化時期 D.德軍入侵時期9、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7月,他又在《國家與革命》中闡明,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以上論斷( )A.明確指出武裝起義條件已經成熟 B.凝聚布爾什維克全黨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確俄國革命的任務和方式 D.說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權的可能10、1928年,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4年以后這種情況發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能學到什么?》。當時,蘇聯吸引美國人的主要是( )A.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B.工業化取得顯著成就C.農業集體化保證城市供應 D.公有制顯示出優越性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從1921年4月他寫的《論糧食稅》到逝世前口授的《論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正是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在1922年初寫道:“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不久,就取得許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寧滿懷信心地認為,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摘自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說明材料中“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的具體含義。新經濟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尋路,用一句話指出該政策對俄國探索社會主文建設道路的價值。(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學生版).doc 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