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無性生殖》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位于蘇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無性生殖”簡要概括了無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點、營養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及其在生活和生產上的意義。生物的無性生殖與營養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是本章重點。教學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內容是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實習植物的嫁接,本案例是第一課時。教科書意圖讓學生懂得生物的生殖與發育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體通過生殖與發育維持種族的延續,幫助學生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科學的情感。二、學情分析:[知識基礎]: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人的生殖與發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具有初步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心理特征]: 根據青少年發展的特點,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緒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轉移,好奇心強。三、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肩負著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使命。科學的本質是探究,因此,教學中從創設情境入手,讓學生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論證——交流與合作——課內評價等科學的探究過程;感受探究的意義。本節課安排兩個活動:活動一是教師準備好的酵母菌的培養液指導學生制作玻片標本并在顯微鏡下觀察。活動二是觀看微課視頻,并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指導學生實習植物的嫁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通過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操作、觀察現象、總結歸納等自主性的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習慣。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握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四、教學目標設計:知識目標:1、列舉生物的無性生殖方式。2、嘗試植物的嫁接或扦插。3、嘗試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能力目標:1、運用酵母菌培養液制作臨時玻片標本,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2、嘗試植物的嫁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確立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養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熱情以及熱愛生命的情感。教學重點舉例說出生物無性生殖的方式。嘗試植物的嫁接或扦插。描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教學難點1.嘗試植物的嫁接。七、教法與學法:教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本節課主要采用引導探索法、實驗法、討論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并利用課前時間做充分的準備,引導學生把教材中的科學探究活動充分展開,著重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觀察、思考、發現、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在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索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法: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與交流、歸納總結八、教學準備:1、酵母菌的培養液2、嫁接用的材料與工具3、多媒體PPT、有關植物嫁接、酵母菌的圖片資料九、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7世紀,意大利曾經發生過一件轟動歐洲的“怪事”:佛羅倫薩有一顆橘樹,所結的果實一半是檸檬,一半是橘子。這顆奇怪的橘樹引起了當時皇家學會的重視,但是科學家對這一現象卻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直到1927年,人們才解開這個疑團。原來是有人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原理而進行的移花接木。如今,無性生殖的應用已經很普遍了,那無性生殖都有哪些方式呢?就讓我們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吧。(二)、新課講授活動一: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課前準備:酵母菌培養液實驗器材: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稀碘液等。學生活動:學生利用酵母菌培養液作為實驗材料,制成臨時玻片標本,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互動探究:教師提出問題:1、能否看到像教科書第3頁圖21-1的酵母菌?2、是否發現橢圓球上有小突起?那是什么?學生討論,根據教材提示,說明這是酵母菌的生殖現象,進而總結出無性生殖的概念。(無性生殖是一類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進一步拓展水螅的出芽生殖。教學預測與對策:有些同學可能觀察不到酵母菌,無法通過實驗獲得無性生殖的感性認知,所以教師可以出示課件,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獲得出芽生殖的理論知識。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的引導,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并且享受學習的過程。活動二、實習植物的嫁接引言:植物可以通過種子繁殖后代,這是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營養器官在脫離母體后,也能夠發育成新個體。植物依靠營養器官進行的無性生殖,叫做營養生殖。營養生殖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我們來嘗試植物的嫁接。了解嫁接的方法和原理。觀看視頻,微課《植物的嫁接》。教師提出問題:1、什么是嫁接?2、什么是接穗?什么是砧木?3、要使嫁接的植物體成活,操作時要注意哪些關鍵步驟?學生1: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體的芽或帶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它們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學生2: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木。學生3:無論是芽接還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地愈合在一起,這樣兩部分的形成層分裂出來的細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教師小結回答的太精彩了,很多果樹常用嫁接的方式繁殖后代,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同時也提高了果樹的產量和質量。學生學習植物嫁接的方法,全班分為兩個組,一組嘗試芽接,另一組嘗試枝接。在活動過程中,提醒學生在嫁接過程中嚴格按照步驟進行。設計意圖“嘗試嫁接的方式”是本節的重點,根據教材分析,我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理解嫁接的原理和方法,并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應用。(三)、課堂總結引導學生來回顧本節所學知識的主要內容:(板書重點內容)什么是無性生殖?2、無性生殖有哪些主要方式?3、酵母菌、水螅的出芽生殖。4、營養生殖——嫁接(芽接和枝接)5、嫁接的關鍵和意義。、課堂鞏固練習(反饋并矯正)板書設計21.1 生物的無性生殖無性生殖 一、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等。二、營養生殖 扦插壓條 枝接 嫁接嫁接 芽接 砧木(六)教學反思;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學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中能有效地建構知識體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一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的開始有關生物的無性生殖的介紹,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等多種手段獲得了很多知識,對生物的無性生殖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課堂上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在同學們相互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這種“合作——交流——探究”的模式對于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學生間的交往。課堂的學習是重要的,課后的自主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涉及一些有關生物領域的新信息、新技術,這就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上網查詢,親身體會、親自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生物知識。新課程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生中成長”的教學理念應當真正貫徹到我們每一節課的教學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