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第一課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核心知識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1. 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國情
17世紀中葉以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國內的封建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制度,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近代化機器大生產。此時的中國,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此消彼長,兩個文明的發展天差地遠,當西方因資本主義的發展到處尋求殖民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而與中國相遇時,仍處于大刀長矛時代的中國已無力招架近代化的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滑入到谷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
(2)主要矛盾
這里“矛盾”,是一個哲學范疇,是事物內部或者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對中國控制權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等等。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2. 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了三種建國方案:
(1)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先后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其結果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
(2)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其結果是未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
(3)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結果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中國共產黨的方案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
3.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中國在由封建社會逐步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隨著官辦工業企業和外資工業企業的創建,中國開始出現了近代產業工人,即無產階級。雖然中國工人人數相較農民來說數量較少,但是具備組織性(集中分布于大城市)、革命性(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和先進性(與先進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中國人看到了另一種出路,一部分中國人接受而且積極的傳播馬列主義,與馬列主義相結合的中國無產階級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成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并在兩年后成立了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進行的斗爭具備兩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沒有認清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打擊真正的敵人;二是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
中國共產黨則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并且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首先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認清了革命的目的和對象)。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認清了朋友:農民,并且廣泛發動了群眾),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所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核心知識點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1. 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
(1)重要事件
1949——195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一方面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一方面恢復被長期戰爭破壞掉的國民經濟。
1953年12月,提出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是“一化三改”。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2)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在這段時期,中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中國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拓展延伸:“一五計劃”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并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2. 實行改革開放,走向民富國強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1)改革開放的本質
實行改革開放,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的偉大歷史貢獻。
3.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換言之,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其主要矛盾具有特殊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判斷為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1)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矛盾
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經過長期努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②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角度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③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實踐充分證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核心知識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比較
1.“這是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民意基礎上,中國政府代表第一次對國際條約說了‘不’字。從此以后,由于中國社會出現新的生產力、新的階級、新的思想和主義,中國社會在各方面出現了新的積極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國政府代表第一次對國際條約說了‘不’字”的歷史事件是 ( )
A. 公車上書 B. 義和團運動 C. 五四運動 D. 國民革命運動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五四運動。由題干中“是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民意基礎上,中國政府代表第一次對國際條約說了‘不’字。從此以后,由于中國社會出現新的生產力、新的階級、新的思想和主義”并結合所學可知,對國際條約說“不”是指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新的階級指工人階級,新的思想指馬克思主義,由此可推知這是五四運動,故選C項。公車上書時期,清政府主張妥協,簽訂了《馬關條約》,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時期,清政府絞殺義和團,簽訂了《辛丑條約》,排除B項;國民革命晚于五四運動,排除D項。
2. 習近平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一文中指出,“紅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這里所說的大事變指( )
A.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C. 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領導
D.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從材料“很快銷售一空”“重印達17版之多”可以看出,《共產黨宣言》在當時比較暢銷,這說明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不斷擴大,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沒有體現出工人階級的狀況和上海的地位,故排除A、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南,故排除B項。
核心知識點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3. 1953-1957年間,國民收入平均增長率為8.9%,農業生產增長約3.8%,中國人均壽命從1950年的36歲增長到1957年的57歲,城市工資大約增加了三分之一,農民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這表明( )
A. 社會主義改造成績斐然
B. 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C. 鞏固新中國政權的任務勝利完成
D.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正處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成果,故A項排除。1952年,鞏固新中國政權的任務勝利完成,故C項排除。“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D項排除。
4.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產主義)能夠解決世界的亂象,為什么中國不可以找他來作救時的良方……適用資本主義的方法來開發實業,其結果不僅使中國變為舶來品的銷賣場,且會使中國各地布滿了外國的資本家……欲求保存這個產業革命后的優點而消除其毒,則除變更經濟制度外實無他道……一旦革命告成,政權落到勞動階級的手里,那時候乃得言共產主義發達實業的方法。因為政權在一個生產階級手中掌著,并且要消滅階級界限……聯合起全世界的勞動者來消滅這個競爭和侵略的野心,而產出共同生產的大計劃。共產主義發達實業之大計在此,由此乃能使產業集中,大規模生產得以實現,科學為全人類效力,而人類才得脫去物質上的束縛,發展自如……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國,實負有變更經濟制度的偉大使命。
——摘自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1922年)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恩來寫作上文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周恩來認為共產主義是“救時的良方”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國內憂外患;十月革命爆發;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
(2)原因:資本主義不能解決中國問題;共產主義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人的解放。
【解析】本題第一問借助20世紀上半葉周恩來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考查當時的時代背景,由1922年不難想到當時中國正處于對外被列強壓迫,對內軍閥混戰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此時因俄國革命的成功,一部分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在五四運動中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力量,1921年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二問結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2. 中國共產黨則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并且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首先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基本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國防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中國領導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物質成就和歷史經驗,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實行改革開放,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中國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5.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
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同江市| 贡嘎县| 焦作市| 平利县| 喀喇| 青铜峡市| 静宁县| 河源市| 新乐市| 田东县| 博湖县| 修水县| 布尔津县| 西畴县| 多伦县| 汉寿县| 尼玛县| 武定县| 平乡县| 庆城县| 凤冈县| 德安县| 辽阳县| 房产| 会东县| 昌黎县| 错那县| 道真| 长乐市| 江川县| 南靖县| 施秉县| 宣化县| 五河县| 方正县| 灯塔市| 皮山县| 花莲市| 中方县| 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