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眼和視覺教學目標1.描述眼球的基本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2.概述視覺的形成過程。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1)眼球的基本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2)視覺的形成過程。2.教學難點(1)視覺的形成過程。(2)近視的成因。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是我的眼》這首歌曲唱出了盲人朋友對多彩世界的渴望:如果我能看得見,生命也許會完全不同。我們生活在多變的環境中,只有靈敏的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才能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視覺作為獲取信息量最大的一種方式,它的形成離不開眼睛。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眼和視覺。 欣賞歌曲《你是我的眼》,說出眼睛是人體感知外界環境最重要的器官。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眼睛是人體感知外界環境最重要的器官。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眼球的結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眼球的結構 1、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拆裝眼球模型,對照課本P79圖4-47進行學習,要能說出眼球模型中各結構的名稱。給同學們限時3分鐘,時間到后,請小組代表來臺前分享學習成果。 2、大家看屏幕上的眼球,這些結構你還能認出來嗎? 補充講解眼球各結構的特點及功能。 3、觀察PPT上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 比如:用手電筒照射同學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或者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松手,觀察瞳孔變化;或者觀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等等,選擇一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探究。 學生自主學習眼球結構,能說出眼球模型中各結構的名稱。 根據教師屏幕中出示的眼球,學生進行解說。 觀察分析: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 推測人也會這么變化。然后設計實驗方案。 采取根據問題自學、討論和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瞳孔的變化,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視覺的形成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假如一只黃蜂朝你迎面飛來,你是如何看到它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2、視網膜上成像后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么呢? 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才能產生視覺。 3、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 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大腦特定區域 強調:能透過光線的是角膜和瞳孔;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和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視覺的形成部位在大腦的特定區域。 學生結合課本第79頁最下面一段文字解決這一問題。 觀察與思考,嘗試建立圖像信息通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才能產生視覺的概念。 用結構名稱和箭頭表述視覺形成的過程。然后利用學案,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完善。 借助教材圖片,并結合模型、幻燈片、圖示等,引導學生歸納視覺是怎樣形成的。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三、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1、觀察PPT上正常眼和近視眼所看到的景象的差別,引導學生思考近視給人造成的不便。 2、借助圖示分析。 (1)我們為什么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呢?借助圖示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的曲度。 提問:那么近視是怎么形成的呢? 怎樣讓模糊的物像變清晰? (2)在讓學生觀察圖示中正常眼和近視眼眼球的差別,分析近視的成因。 教師:戴什么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82頁圖4-51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 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于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 4、眼操結束,學生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通過對比和分析,嘗試總結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 請大家閱讀課本第81頁內容,結合圖示,分析近視的成因。 嘗試說出矯正近視的一般方法。 學生交流如何保護視力。強調做到“三要”、“四不看”,并應用到生活中去。 認同應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在對視覺形成的基礎上,繼續利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近視的成因與預防。借助教材圖4-50認識矯正的方法。同時采取學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嘗試為什么近視預防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耳和聽覺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通過描述耳的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理解聽覺的形成。②總結描述聽覺的形成過程。③通過對聽覺障礙的理解,學會保護耳朵及注意耳的衛生。④關愛聽障人士,學會理解和幫助。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自主學習”課前收集的關于耳結構和功能的資料,歸納、總結、展示耳的結構和功能。②通過分析耳結構的功能,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解決“耳疾病”和“聽覺障礙”等實際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對耳結構學習,形成恰當的生命觀念。②通過自主學習,學會溝通、交流、合作,以及辯證地看待問題。③通過分析“聽障知識”,學會保護耳朵和健康生活,進而建立恰當的社會責任意識。④樹立“關愛聽障人士,關愛弱勢群體”的情感態度。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形成過程。2.教學難點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形成過程。教學過程【一、導入】創設情境,感受主題欣賞MV《我是天津人》。提問: 1.視頻中展現的是什么地方?怎么知道的?運用了上節學習的哪個結構?形成了什么感覺?——完成復習,進而鋪墊。提問:2.視頻中的歌曲贊美了什么地方的人?怎么知道的?運用了身體的哪個器官?可以形成什么感覺?展示本節主題。【二、講授】1.耳的結構和功能①引導學生說出“通過今天的主題想獲得什么知識”將學生的思路引入生活中與耳結構和功能相關的感受。②白板展示活動,翻牌確定小組講述耳的哪個結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歸納整理課前收集的資料。通過白板畫圖,學生講解,列舉生活經歷并分析,將耳的每個結構和功能詳細掌握。③教師給予肯定,并再次強調耳的重要結構和功能,并板書展示。2.聽覺的形成①教師講解聲波的產生。②視頻播放聽覺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初步將耳的結構與聽覺相聯系。③規定時間,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分析總結聽覺形成的過程。④學生利用白板中耳結構的flash模板,講解聽覺形成過程。⑤教師給予肯定,并帶領學生再次強調歸納聽覺的形成過程。⑥鞏固知識:學生利用白板的克隆功能,將與聽覺形成的結構依次展開。3.聽覺障礙及安全用耳①引導學生說出聽力下降或失去聽覺會有什么影響?②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聽覺障礙的原因。③視頻播放,聆聽醫生講解怎樣保護聽力。④引導學生總結生活中保護耳和聽力應注意的事項。【三、課堂延伸】關愛聽障人群1.展示手語圖片,引導學生了解聾啞人。2.展示“千手觀音”、貝多芬的照片,請學生感受聽障人士帶給我們難能可貴的意志品質。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幫助、平等對待聽障人士,以此樹立“關愛”的情感。【四、課堂小結】1.引導學生說出人體感知外界環境主要有哪些結構,哪種感覺。2.教師總結:人體的感覺器官能使我們全面、準確、快速地感知外界環境,并作出相應的判斷和反應。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1.下列各項中,不是起感受作用的器官的是( ) A.眼 B.耳 C.鼻 D.感覺神經末梢 2.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應將口微微張開,其目的是( ) A使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避免鼓膜受傷 B減緩緊張情緒 C避免嘔吐 D進行深呼吸,以適應氣壓變化 有的人乘車、乘船時會暈車、暈船,你知道這與下列哪個結構有關( ) A鼓膜 B耳蝸 C前庭和半規管 D聽小骨和鼓室 4.某人失聰后,經檢查,醫生認為耳的結構沒有受損傷,那么可能的發病部位就是( )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 C中耳 D內耳 5.人的聽覺產生于( ) A聽小骨 B耳蝸 C聽覺中樞 D鼓膜 6.中耳炎是因為病菌從( ) A.外耳道進入中耳 B.咽喉進入中耳 C.半規管進入中耳 D.耳蝸進入中耳 7.聽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其目的是( ) A.防止聲響從口腔進入,聽不清楚 B.防止鼓膜內外音響度不同,聽不準確 C.防止鼓膜內外氣壓不平衡,損傷鼓膜 D.防止腦震蕩 8.當遇到巨大聲響時,為防止震破鼓膜,應該( )。 ①迅速張口②迅速閉嘴③張嘴,同時雙手堵耳④閉嘴,同時雙手堵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在耳內,接受振動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蝸內 B.聽覺中樞內 C.鼓膜上 D.聽小骨上 10.得了咽喉炎會引發中耳炎的原因是( ) A.細菌、病毒會經血液流到中耳 B.咽鼓管連通于咽和鼓室之間 C.外耳道與咽喉相通 D.人的五官是相互連通的 11. 下列結構中,屬于內耳的是( ) A.前庭 B.聽小骨 C.鼓膜 D.耳廓 12. 人的聽覺感受器位于( ) A.半規管 B.耳蝸內 C.鼓膜內 D.鼓室內 13.鼓膜的作用是( ) A.接受振動,將振動轉換成神經沖動 B.接受聲波刺激,產生聽覺 C.將振動轉換成聲波向內傳遞 D.將聲波轉換成振動向內傳遞 14. 與維持身體平衡有關的結構是( )。 ①鼓膜 ②半規管 ③前庭 ④耳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5.把左邊有關耳的各部分構造與右邊的功能用線連起來。聽小骨 收集聲波耳蝸 傳導和放大聲波耳廓 產生振動并傳導振動鼓膜 接受振動并將振動傳給聽神經半規管和前庭 感受頭部位置變化的感受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