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2.說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的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二)能力目標1.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有關呼吸的現象和問題。2.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2.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關注空氣質量和健康,提高環保意識。學情分析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2—14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表現自己,如果引導得當,將會轉化為對知識的不倦追求和不甘落后的競爭精神。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上的發育還不成熟,思維模式仍然有明顯的形象思維痕跡,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抽象的知識。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引用資料、圖片,多聯系貼近生活的事例,盡力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生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作用息息相關,且在劇烈運動時,呼吸會更加急促;二是大體知道呼吸系統的組成。但是學生對呼吸與生命活動的本質聯系認識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實際結構與功能了解不深。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呼吸道的作用。教學難點:“資料分析”活動的組織和完成。教學過程【導入】(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學生跑操時的視頻,引導學生回憶體育老師建議我們在長跑時呼吸的方式(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必要時可以用嘴輔助吸氣,但不要張大嘴巴吸氣和呼氣)。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這樣的導入環節貼近生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向新課的過渡。【講授】(二)自主學習,認識呼吸系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插圖,填出呼吸系統組成器官的名稱。設計意圖:通過該環節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信息以及生活常識,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觀察、識圖等能力。【講授】(三)分析交流概括呼吸道作用 1、保證氣體順暢通過展示鼻、喉、氣管的圖片,讓孩子結合圖片摸自己的鼻子、喉部感受有軟骨和骨做支架。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得出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做支架,圍成腔壁或管壁以防止外界壓力而塌陷是保證氣體暢通的一種適應性結構。2、清潔展示生活中典型實例:大掃除后,用手摳鼻會有什么發現 由此推測鼻發揮了什么作用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做出推測:清潔。教師引導下學生嘗試解釋:①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擋、過濾吸入氣體里的灰塵、異物,是我們忠誠的“邊防衛士”!②鼻腔內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粘住并殺滅空氣中的病菌,使吸入的空氣更清潔。當異物進入鼻腔,鼻粘膜受到刺激,就會引起一種保護反射——打噴嚏。此時提醒學生打噴嚏時不要對著別人,并用手帕等遮住口鼻。教師進一步引導:除鼻,還有沒有其他器官在清潔中也起作用呢 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自學教材42頁內容。③展示氣管內壁的圖片。氣管中的纖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擺動,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此時提醒學生不要隨地吐痰。本環節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鼻毛和氣管中纖毛的作用,鼻涕和痰中的成分以及其排出體外對人體的意義,從而總結出呼吸道就像“空氣凈化器”可對進入肺內的氣體起到清潔的作用。并在適當時候提醒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3、溫暖展示生活中典型實例: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溫度與體溫相差很大,但我們為什么沒有感覺到肺部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呢 由此推測呼吸道發揮了什么作用呢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做出推測:溫暖。教師引導下學生嘗試解釋:①鼻腔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②人體內的溫度一般恒定在37.5℃左右,但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不定。體溫的相對恒定對于生命活動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閱讀完資料后,教師因勢利導進行分析,血液在全身循環流動,那么流到鼻黏膜處的血液是多少度呢 對吸入的空氣會有什么作用呢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分析、推理等活動,學生就能得出:鼻就像“暖氣”能使經過的空氣變得溫暖。接著讓學生分析“北歐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特點 為什么 ”,教師展示圖片以作提示。這樣通過“學以致用”鞏固所學內容,并讓同學們進一步認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4、濕潤體驗感受:用鼻呼吸和用口呼吸各10次。做出推測:結合資料親身體驗后,學生自己就能總結出呼吸道可以使進入肺的氣體濕潤。嘗試解釋:通過前面學習,學生知道在鼻腔中有黏液,可以給空氣加濕,除此之外教師補充:咽、氣管等結構也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可以給空氣加濕。教師可以把呼吸道的這個功能比喻為“加濕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解。并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患重感冒時,往往要用嘴呼吸,早上醒來時會感到口干舌燥,而正常用鼻子呼吸時沒有這種感覺。5、學生總結歸納呼吸道的作用,領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學生自己總結呼吸道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話解釋各個作用是如何實現的。從而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設計意圖:“資料分析”是難點,可又是重點的實現過程,為此在本部分中筆者對文中已有資料進行了有機整合,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體會感受加進去,分為四個板塊,對呼吸道的作用分別進行分析闡述。而且在清潔、溫暖、濕潤三個作用的探究中采用同樣的流程:展示生活中典型實例→作出推測→嘗試解釋。這樣使資料豐富起來,思路清晰起來。并且教師把清潔、溫暖、濕潤三個功能分別比喻為“空氣凈化器”、“暖氣”、“加濕器”,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學起來也很輕松。在輕松的過程中,突破了難點,突出了重點!【活動】(四)聯系生活,關注健康 1、結合資料與生活體驗,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關注空氣質量和健康教師設疑:“我們的呼吸道功能如此強大,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學生自己閱讀課本提供的關于哮喘、肺炎、塵肺等資料,認同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那我們的空氣質量是否超出了我們的處理能力呢 播放視頻短片《中國呼吸》,展示中國不同城市連續40天的影像記錄,以及2014年的大氣污染情況。提問“我們通常用什么來表示這一天的空氣質量呢 ”學生們能夠答出是PM2.5。霧霾就是由懸浮在空中的大量直徑幾微米以下的微粒所導致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氣現象。然后播放視頻《穹頂之下》片段,揭示霧霾的危害!最后以“霧霾來了,我們能做些什么 ”為題展開討論,如“為減少霧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什么,霧霾天出行要注意什么”等。最后教師總結:①每個人都應當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做起,倡導低碳生活、節能環保,減少污染物的排放。②逢霧霾天,應盡量減少外出,多喝水、多吃新鮮、富含維生素的水果,生活作息規律。③霧霾天必須出門的話,一定戴口罩,出門后進入室內,要及時洗臉、洗手、漱口、清理鼻腔。最終達到讓學生“關注空氣質量和健康,提高環保意識”的目標。2、知識應用,感知吞咽和呼吸的關系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吞咽和呼吸能否同時進行。隨后播放動畫,展示在吞咽和呼吸時會厭軟骨的位置變化。讓學生利用動畫中展示的信息歸納:呼吸時,會厭軟骨抬起來,空氣順利地進入氣管;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口,避免食物進入氣管。教師利用兩個粉筆盒結合講授咽、喉部及其會厭軟骨,比較形象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最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為什么吃飯時不允許大聲說笑。3、了解發聲的原理先讓學生將手放在喉處微微發聲,感受聲帶的振動。接著教師講授發聲的原理,并提醒學生青少年在變聲期,要注意保護聲帶。【活動】(五)知識梳理,情感提升該節內容較簡單,可以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內容。學生多人站起來發言,互相補充,比較完整的進行了小結。除了知識的學習,本節課學生還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吃飯時不要大聲說笑,不要高聲喊叫或尖叫,不隨地吐痰,不對著別人打噴嚏等。讓學生自己講出來,印象更加深刻!最后教師強調一下重點。【練習】課堂練習1、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按順序排列應當是( ) A.鼻 咽 喉 支氣管 氣管 肺 B.鼻 喉 咽 氣管 支氣管 肺 C.鼻 口腔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 D.鼻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 肺2、下面關于呼吸道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A.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B.呼吸道可以使空氣濕潤C.呼吸道可以使空氣溫暖D.呼吸道能夠清除空氣中的所有有害物質3、下例各項試圖論述用鼻呼吸的優點,但有一項不正確,應該是( )A.鼻粘膜內的嗅細胞可以感受氣味的刺激B.鼻粘膜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能溫暖吸入的冷空氣C.鼻毛能阻擋吸入的空氣里的塵埃D.鼻粘膜分泌黏液可以清潔濕潤吸入的氣體4、邊說笑邊吃東西,食物容易誤入氣管,其原因是( )A、會厭軟骨沒能蓋住喉的入口B、氣流沖擊,喉腔擴大C、氣流沖擊,聲門裂開大D、環狀軟骨擴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