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情境誘思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會面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生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實際之間的關系,農民要面對和處理耕作收獲的計劃與耕作收獲的實際之間的關系,工人要面對和處理做工的方法、步驟與做工的實際之間的關系,企業經營者要面對和處理企業經營策略、思想和計劃與企業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實際情況之間的關系,醫生要面對和處理處方與病情之間的關系。材料涉及的共同問題是什么 哲學分為哪兩大陣營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哲學的基本問題”吧!網絡導學[footnoteRef:0]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0: 知識拓展1.注意“4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唯物主義≠可知論;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哲學的基本派別≠哲學上的“兩個對子”。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物質決定意識,是否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易錯糾偏凡是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 )提示:×。并非凡是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徹底的、不科學的;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哲學發展的始終,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根本分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唯物主義(1)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2)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3.唯心主義(1)基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2)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4.“兩個對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哲學史上長期存在的“兩個對子”。議題一:怎樣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有“天人之辯”。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為。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天人之辯”成為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孔子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但他也強調“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孟子提出“天人合一”。荀子認為“天”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柳宗元用元氣來揭示宇宙起源和宇宙的無限性。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材料二 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橋上,只見橋下有很多魚不停地游來游去,自由自在,好不愜意。于是莊子說:“魚兒真快樂呀!”惠施說:“你又不是魚兒,你怎么知道魚兒是快樂的 ”莊子反問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么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 ”按照惠施的說法,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就沒有可以認識的東西了。1.結合材料一,分析說明中國古代的“天人之辯”實質上是在探討什么哲學問題,古人為何熱衷于討論“天人關系”。(科學精神)提示:(1)實質:“天人之辯”探討的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2)原因:“天人關系”體現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對“天人關系”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對其他問題的回答。2.材料二中莊子和惠施的對話反映了哲學上的什么問題 (科學精神)提示:莊子和惠施的對話反映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內容,即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1.正確把握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區 別 內 容 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地 位 哲學基本問題中最重要的方面 哲學基本問題中從屬的方面區 別 意 義 對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對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證實。不可知論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聯系 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解決,是第二方面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方面內容是第一方面的展開和深化;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解決也影響著第一方面的徹底解決[拓展提升]采用圖示法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何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1)從地位和作用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一切哲學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一切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是關系世界觀的根本問題。(2)從世界觀角度看: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哲學性質的不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是由于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為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是正確的,唯心主義的根本方向是錯誤的。(3)從方法論角度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的基本問題。它指導著人們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還是從主觀愿望出發、脫離客觀實際,關系人們的實踐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典型例題] 年紀大了頭發變白是自然現象,但英國一科學研究團隊首次發現IRF4基因是影響白發生長的基因,而此前,科學家只知道這種基因和頭發顏色與頭發的多少有一定關系。從哲學的基本問題看,材料主要體現了( )A.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B.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C.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D.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建模]審設問 事件:英國一科學研究團隊首次發現IRF4基因是影響白發生長的基因。角度:體現審材料 科學研究團隊發現IRF4基因是影響白發生長的基因找技巧 抓住設問要求“哲學的基本問題”來回答定答案 D 英國一科學研究團隊首次發現IRF4基因是影響白發生長的基因,這說明世界是可知的,主要表明了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D正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A不符合設問要求,且材料強調的是世界是可知的,體現的是可知論,沒有體現A項;B體現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問題,與題意無關,排除;C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育素養 培育學生正確把握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科學精神議題二:怎樣看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材料一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 王守仁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被稱為心學。他同朋友觀花,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 ”答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亮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材料一中,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和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中的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的哪種形態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才是真正的科學的哲學,請對其進行評價。(科學精神)提示:(1)這些觀點都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2)“五行”學說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其在世界觀上認為金、木、水、火、土等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混淆了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區別,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有其局限性。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就是真正的科學的哲學。2.材料二中王守仁的心學本質上是一種什么思想 (科學精神)提示:王守仁的心學本質上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形態(1)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2)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觀點 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典型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 ⑤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 ⑥始基說:水是萬物的“始基” ⑦器官說:心之官則思 ①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②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③霍布斯:人似鐘表,心臟即發條,神經乃游絲,關節似齒輪,生命是肢體各部分的和諧運動 ④愛爾維修:只有物質才是唯一的真實存在;把觀念、動機看作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 ①辯證的唯物論: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②認識論: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③唯物辯證法:聯系的客觀性與可以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等 ④唯物史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基本評價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并且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 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2.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基本形態(1)基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2)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主要區別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典型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王守仁:心外無物 ③慧能: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④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⑤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⑦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⑧休謨:我們的知覺是我們的唯一對象 ⑨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⑩叔本華:萬物是我們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 ①中外“神創論”:盤古開天辟地、上帝創世 ②柏拉圖:理念論,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③黑格爾:絕對精神論,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絕對觀念)的產物 ④孔子:死生由命,富貴在天 ⑤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⑥朱熹:理生萬物基本評價 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夸大了客觀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3.正確理解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互斗爭的同時還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即哲學中的“兩個對子”。不能將這兩個“對子”并列而等量齊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個“對子”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范疇,是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回答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流。從基本派別看,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各種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典型例題] “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來屯屯,龐昧革化,惟元氣存,而何為焉!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合焉者三,一以統同。吁炎吹冷,交錯而功。”柳宗元以《天對》一文回答屈原之問,認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元氣已經存在;天地分化之后,元氣充滿天地之間。可見,柳宗元的觀點( )①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②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元氣”③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④認為“天意”決定世界的運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維建模]審設問 事件:柳宗元的觀點。角度:體現審材料 柳宗元以《天對》一文回答屈原之問找技巧 正確理解柳宗元的觀點定答案 A 認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元氣已經存在;天地分化之后,元氣充滿天地之間。可見,柳宗元的觀點將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元氣”,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①②正確,排除③;④屬于唯心主義觀點,與材料主旨內容不符,排除育素養 培育學生正確理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科學精神1.(辨識與判斷)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人們的現實活動中表現為( )A.人與人的關系 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C.人與世界的關系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解析:D 思維屬于主觀范疇,存在屬于客觀范疇,故D正確,排除A、B、C。2.(辨識與判斷)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③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④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的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C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二者的辯證關系問題,①錯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④錯誤;②③是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正確表述,符合題意。3.(辨識與判斷)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以下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屬于這類問題的是( )A.經濟發展要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率的關系B.改革管理體制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C.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D.從學習行為與學習實際確定學習計劃解析:D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包含了兩個因素,一是客觀實際,二是與之相對應的主觀思維,學習行為屬于客觀存在范疇,學習計劃屬于主觀思維范疇,D正確,A、B、C均不符合題意。4.(分析與綜合)“疑鄰盜斧”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便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鄰居的孩子走路的樣子、說話的神態等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后來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鄰居的孩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了。故事中丟斧子的人犯的錯誤是( )A.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C.辯證唯物主義 D.主觀唯心主義解析:D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故事中丟斧子的人犯的錯誤是主觀唯心主義,D符合題意;A、B、C均未體現,排除。5.(分析與綜合)《禮記·郊特牲》中說:“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下列與上述觀點一致的是( )A.萬物生于水,又復歸于水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C.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D.理生萬物解析:A 材料強調萬事萬物由陰陽和合而成,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A與題意一致,入選;B、C夸大主觀意識的作用,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不符合題意;D屬于客觀唯心主義,不符合題意。基礎鞏固練知識點一 哲學的基本問題1.“沒有景物,何來感情”與“沒有感情,何來景物”兩者的根本分歧是( )A.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B.是否承認哲學的基本問題C.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意識D.是否承認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解析:C “沒有景物,何來感情”是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沒有感情,何來景物”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故兩者的根本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意識,C符合題意;物質和意識何者是本原問題不等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A錯誤;B、D均與題意不符,排除。2.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是因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 )①人們對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②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③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④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B ①錯誤,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②③符合題意;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排除④。3.中國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對中國航空事業來說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壯舉。通過長征五號最大25噸的有效載荷,未來我國的空間站建設、登月任務,以及更多的空間探測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從哲學的基本問題看,這表明( )①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類思維是世界的本原 ③哲學統一于世界觀與方法論 ④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客觀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B 中國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通過長征五號最大25噸的有效載荷,未來我國的空間站建設、登月任務,以及更多的空間探測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從哲學的基本問題看,這表明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客觀存在,①④符合題意;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②屬于唯心主義觀點,錯誤;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③錯誤。知識點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4.“人類的一切思考都源自社會與自然的存在。”下列選項與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②夫神必藉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 ③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 ④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C 材料中的觀點屬于唯物主義,①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排除;④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排除;②③屬于唯物主義,與材料觀點一致,符合題意。5.“睜開眼睛,我們能看到周圍的世界;閉上眼睛,世界就‘消失’了。可見,世界因我而存在。”上述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C.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D.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解析:A “世界因我而存在”的觀點把自我看作世界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6.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下列選項中與上述“兩個對子”相對應的是( )①指鹿為馬 樂極生悲 ②形謝神滅 理生萬物 ③盲人摸象 削足適履 ④滄海桑田 斷章取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C “形謝神滅”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理生萬物”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②體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滄海桑田”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屬于辯證法思想,“斷章取義”是形而上學觀點,④體現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②④符合題意;“指鹿為馬”屬于唯心主義觀點,“樂極生悲”屬于辯證法思想,①不符合題意;“盲人摸象”是形而上學觀點,“削足適履”諷刺人們沒有從實際出發,③不符合題意。素養提升練7.歷史上關于形神之辯有諸多不同的觀點。東漢哲學家桓譚認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矣……燭無,火亦不能獨行于虛空”;羅馬教皇約翰 保羅二世則認為“如果人的身體源于業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質,人的精神和靈魂則是上帝直接創造的”。下列對二者的觀點評析正確的是( )①前者正確描述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②后者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 ③二者對于世界本原的認識在根本上是對立的 ④二者的觀點在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上產生了對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C 二者對于世界本原的認識在根本上是對立的,前者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后者屬于客觀唯心主義,②③正確;前者主張物質決定意識,但并沒有正確描述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有局限性的,①錯誤;二者的觀點在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上產生了對立,不體現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④不符合題意。8.張衡認為:“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在作于太始,莫之與先。”下列觀點中與張衡的觀點屬于同一哲學派別的是( )①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②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④世界是自我創造的非我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A 張衡的觀點中的“元”指“元氣”,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①②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符合題意;③④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不符合題意。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費爾巴哈認為:“神是否創造世界,即神對世界的關系如何,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于精神對感性、一般或抽象對實在、類對個體的關系如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屬于人類認識和哲學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整個哲學史其實只在這個問題周圍繞圈子。”赫胥黎曾說:“在我知道可能為真的事物中,我的個性是我最有把握的,但我一試著思考這到底是什么,就陷入語言的微妙之處中。我經常是在自我和非我、本體和現象等的廢話上折騰了那么久,還沒覺察到:試圖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已經出乎了人類智力所能及的深度……”(1)材料蘊含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2)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不同回答會得出什么結論 解析:第(1)問要求回答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第(2)問要求回答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不同回答會得出什么結論。對第一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對第二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答案:(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2)①對第一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②對第二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認為人類能夠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觀點,就是可知論;凡否認認識世界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可能性的觀點,就是不可知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