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學 案學習目標1. 唯物史觀:掌握文藝復興的背景、內容及影響,認識人文主義精神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2. 時空觀念:知道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產生的特定的時代背景,理解重大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產生的。3. 歷史解釋:歸納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重要影響。4. 史料實證:在對西歐思想解放運動的探究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能夠規范地引用史料。通過史料知道科學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5. 家國情懷:認識到人文主義思想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通過比較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樹立包容開放的文明觀與世界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內容、影響;馬丁·路德的宗教觀點,宗教改革的影響;近代科學的成就和影響;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及啟蒙運動的影響。難點:認識西歐思想解放運動中體現的人文主義,理解思想解放與科學革命的關系,對啟蒙思想家思想主張的理解,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的異同。探學新知一、文藝復興1.含義: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2.背景(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2)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意大利擁有豐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3)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4)中堅力量: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3.實質:文藝復興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上卻是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4.精神內核: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5.代表人物及成就時間 人物 作品特點14世紀 文學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言任性的自由15世紀 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15世紀后期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2、宗教改革1. 德意志宗教改革背景 思想 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政治 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開始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痛斥教廷推銷贖罪券的欺騙行為,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張 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結果 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2.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西歐其他一些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其中瑞士的加爾文派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3.影響(1)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2)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3)政治: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4)文化: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三、近代科學的興起1.背景: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也產生了革命性變化。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2.主要成就(1)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2)英國科學家牛頓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在光學、熱學、磁學、解剖學等領域取得巨大進步。3.特點(1)思維方式:重視經驗和事實。(2)科學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4.意義: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四、啟蒙運動1.背景(1)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使人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2)科學:近代科學的發展。(3)政治: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2.含義:啟蒙運動是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3.發展:17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4.精神內核:“理性”,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5.代表人物思想家 主張孟德斯鳩 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 都反對君主專制伏爾泰 建立君主立憲制盧梭 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亞當·斯密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康德 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洛克、休謨 ——6.影響(1)思想上: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2)政治上:啟蒙運動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深化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希臘人認為,一切都應該經過考察、經過質疑,對于思想,不能規定界限。他們還認為,自然界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不是由鬼神支配的,人不僅是感覺的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智的,他不但能感覺到個別的自然現象,也能理解自然規律,這就是人與各種事物之間的“理性”思想關系。希臘人文主義精神的另一表現就是對個體與精神自由的追求,對命運的反抗。即使在城邦瓦解之后,古希臘人仍堅守自由。自由觀念的深入人心,也使尊重和發展個體成為人們心中神圣不可動搖的一種信念,于是民主確立了。—— 摘編自孫開香《古希臘人文主義精神之解析》材料二: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社會中人們的各種觀念在交鋒與消融中漸漸蛻變。中世紀的西歐,人們所有的理想是基督徒式的清規戒律和清心寡欲,在很大程度上鄙薄塵世煩惱;而在文藝復興運動中,那種強烈地珍惜塵世幸福和快樂生活的興趣逐步顯現。中世紀的那種在枯燥的基督教義上盛行的禁欲主義,藐視財富和甘于清貧的觀念受到挑戰;而正當合理享受則備受推崇,對擁有財富的褒揚不絕于耳。以前,人們尊重的是一種苦思冥想或沉思隱居式的孤獨生活,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卻大力推動拋頭露面、廣泛交際的上流社會生活,傾向擁抱文明開化、現世開放的樂觀主義生活情趣。種種進步的社會觀念說明:西歐社會已經由粗野、落后向先進、文明社會邁進。—— 摘編自肖杰《簡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人生觀變化》材料三:馬丁 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藝復興的印記,又體現了對文藝復興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稱義”“平信徒皆為教士”……鼓吹俗權至上,主張各國教會應與羅馬切斷聯系而由各國的政府來管理,則鮮明地反映了他對民族自由含義的一種更深刻的理解。—— 摘編自馬克盎《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希臘“人文精神”的特點及成因。(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由粗野、落后向先進、文明邁進”在人生觀方面的主要表現。(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丁 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藝復興的印記,又體現了對文藝復興的深化”的表現。答案:(1)特點:重視個體的理性思考;強調個體的自由。成因:奴隸制工商業發展的推動;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促進;公民個人價值重要性的凸現。(2)表現:主張“人性”,反對“神性”主張 “人權”,反對“神權”;反對教會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反對愚昧、迷信,崇尚理性和科學。(3)“印記”:其主張明顯帶有一種承認個性自由的人文主義傾向;“深化”:主張由各國政府管理教會。隨堂訓練1.15世紀,意大利人為了使服裝符合人體結構和方便運動,通常在關節處留出縫隙并用繩帶連接,使里面的白色內衣露出來,形成獨特的裝飾效果。同時,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獨立剪裁、獨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這一服飾風格( )A.成為挑戰神學世界觀的關鍵 B.借鑒了科學革命的研究成果C.反映出新教倡導節儉的觀念 D.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2.學者陳樂民把“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比喻為一團線的線頭,抓住線頭牽拉開去,把線團打開的整個過程,就是十四到十八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該學者描述的“革命鏈條”( )A.得益于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 B.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C.抨擊了教會腐敗和保守思想 D.起源于自然科學的進步3.美籍著名東方學專家希提在他的巨著《阿拉伯通史》中寫道:“在八世紀中葉到十三世紀初這一時期,說阿拉伯語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主要舉起者。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承先啟后,這些工作都要歸功于他們,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據此可知,該學者強調文藝復興( )A.發源于伊斯蘭文明 B.主要內容為科學和哲學C.延續古代文化傳統 D.得益于阿拉伯人的貢獻4.16世紀初,羅馬教皇熱衷于保護羅馬帝國的遺跡,喜歡用壯麗的教堂和美輪美奐的宮殿來裝點羅馬城。他們向世俗的愛好讓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藝術家敞開大門,聘請他們設計建造大教堂和宮殿。這一現象( )A.動搖了大主教會的統治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C.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 D.宣告了理性主義的勝利5.15世紀,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蘭文、西班牙文的《新約》或《圣經》全書先后面世,這些譯本奏響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曲。馬丁·路德所譯德文《圣經》被稱為德國近代語言文字的最佳范本。到1525年,已經有22個經過路德授權的版本和110種翻印本問世,幾乎1/3能識會讀的德意志人都人手一份。這一歷史現象( )A.摧毀了教會的信仰基礎 B.阻礙了近代科學的興起C.助推民族國家意識增強 D.導致了歐洲的四分五裂6.在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主張:“沒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東西……將世俗事務連同宗教事務一起置放在世俗權力之下,是一種更為安全可靠的作法……”。這個主張在當時( )A.使歐洲各國相繼建立了民族國家 B.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思想C.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 D.表明羅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權威7.在中世紀,學者們關注“一個針尖上可以站多少個天使”之類的煩瑣爭論,對自然界進行認真研究卻不被允許。但在人文主義者看來,既然自然界是上帝的作品,那研究自然的奧秘同樣可以達到贊美上帝的目的。這一轉向( )A.決定了文藝復興的發生 B.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C.有利于宗教改革的發展 D.高揚了獨立思考的價值8.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人類可以準確地預言行星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這給當時的知識界以深刻的印象。人們相信,不僅在物質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也應該有類似的規律。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知識界積極探尋自然界的規律 B.自然和人類社會存在相同規律C.人在物質世界中處于主導地位 D.近代科學發展改變人的世界觀9.1538年,荷蘭地圖學家墨卡托運用數學原理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地圖投影方法——墨卡托投影。它對船艦在航行中定位、確定航向具有重要意義,給航海者帶來很大方便。墨卡托投影法地圖問世后不久,大批地圖集開始出版。這表明這一時期的海上探險活動( )A.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B.植根于近代數學的不斷進步C.得益于人類對地球認識的新飛躍 D.為荷蘭壟斷海上貿易奠定了基礎10.孟德斯鳩認為,專制政體是根本違反人性的,應予摒棄。共和政體雖然建立了平等關系,但是君主政體比它更具優點,因為事務由一個人指揮,執行起來就更迅速。在君主政體下,君主應該溫和、明智,法律要輕刑寬和,經濟上不橫征暴斂,盡力發展工商業。啟蒙運動期間,提出與這一主張相類似的思想家是( )A.盧梭 B.康德 C.伏爾泰 D.亞當·斯密11.17世紀末,法蘭西院士佩羅爾說:“翻開一本書,我們不能判斷是用拉丁語、希臘語,還是用法語寫的。”面對這一現狀,1719年8月,《特雷烏報》刊行《拼寫構想》,制定了印刷字體大寫的規范,法語的統一化方案在印刷領域中得到了有效實踐。這一現象( )A.制約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B.推動了法國民族國家形成C.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 D.打擊了羅馬天主教的統治12.18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經高度評價牛頓等一批自然科學家,他說∶“多虧這些偉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個神,而是一架機器,有它的齒輪、纜索、滑車、彈簧和懸擺。”這說明( )A.啟蒙思想促進了科學的進步 B.機械制造成為自然科學的基礎C.工業革命推動了神學的破產 D.科學革命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15世紀,意大利人為了使服裝符合人體結構和方便運動,通常在關節處留出縫隙并用繩帶連接,使里面的白色內衣露出來,形成獨特的裝飾效果”,可知意大利人有意使服裝適合人體,追求穿著的美感,這一服飾風格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D項正確;“關鍵”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科學革命此時尚未發生,排除B項;新教涉及的是宗教改革,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十四到十八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思想革命主要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它們為資產階級反對教會和君主專制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進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轉型,B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展得益于這些思想革命的推動,排除A項;思想革命抨擊了教會腐敗和保守思想,說法片面,排除C項;文藝復興推動自然科學的產生,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增補、承先啟后,這些工作都要歸功于他們,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才有可能。”,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在科學和哲學上的貢獻為文藝復興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D項正確;材料無法反映文藝復興的發源,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文化在科學和哲學的貢獻以及其對文藝復興的推動作用,不能得出文藝復興的主要內容,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文藝復興的推動和影響,不能看出其延續古代文化傳統,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他們向世俗的愛好讓步,向那些不敬神的藝術家敞開大門,聘請他們設計建造大教堂和宮殿”分析可知,羅馬教皇對于藝術的保護利于人文主義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教皇向世俗進行一定的妥協,不能看出天主教會的統治動搖,排除A項;宗教改革的成果是出現新教,與羅馬教皇保護藝術無關,排除B項;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出現在17、18世紀,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中《圣經》被翻譯為歐洲各國民族國家的語言,這些《圣經》成了凝聚西歐各國民族國家意識的重要工具,C項正確;《圣經》翻譯并沒有摧毀教會的信仰基礎,排除A項;近代科學的興起也并沒有因為宗教改革而停滯,排除B項;宗教改革助推民族國家意識增強,并不會導致歐洲四分五裂,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沒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東西……將世俗事務連同宗教事務一起置放在世俗權力之下,是一種更為安全可靠的作法……”可知,馬丁·路德認為國家權力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權力,世俗統治權力應當高于教會并支配教權,這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歐洲各國相繼建立了民族國家,排除A項;馬丁·路德的主張有助于歐洲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羅馬教皇的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研究自然奧秘逐漸被人們所關注。因此,這一轉向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B項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文藝復興發生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材料中的轉變助推了科學革命的興起,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不僅在物質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也應該有類似的規律”可知,近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自身的規律,這說明近代科學發展改變了人的世界觀,D項正確;材料強調近代科學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此項材料無法看出,且“相同”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人在物質世界中處于主導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9.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538年”“墨卡托運用數學原理設計了”“墨卡托投影法地圖問世后不久,大批地圖集開始出版”,再結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可知,海上探險活動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A項正確;海上探險活動植根于資本主義萌芽而非數學的進步,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探險活動推動了數學和地圖作業的發展,并沒有強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和海上探險活動的關系,排除C項;荷蘭壟斷海上貿易主要是因為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在君主政體下,君主應該溫和、明智,法律要輕刑寬和,經濟上不橫征暴斂,盡力發展工商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而伏爾泰同樣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C項正確;盧梭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A項;康德主張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排除B項;亞當·斯密強調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以及勞動分工,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C解析:根據“翻開一本書,我們不能判斷是用拉丁語、希臘語,還是用法語寫的”可知,制定法語的統一化方案有助于統一文字和思想,從而更好的促進啟蒙思想的傳播,C項正確;法語統一化方案的實施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排除A項;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在此之前,排除B項;這一現象有助于促進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打擊羅馬天主教的統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18世紀啟蒙思想家高度評價牛頓等自然科學家,聲稱其使世界擺脫了宗教的束縛,使得世界的運轉有規可循,這大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自然科學對思想文化的影響,A項邏輯順序顛倒,排除A項;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是數學與實驗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并未談到工業革命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