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學 案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待歷史,把握古代文明的擴展與交流的條件、方式與概況。時空觀念:認識古代世界的帝國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概述各文明帝國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狀況,認識各奴隸制帝國發展的不同特點。4.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分析波斯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不同特點及其形成的不同背景條件。5.家國情懷:梳理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交流的過程,培養對人類文明交流融合的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文明擴展及古代世界的帝國。難點:文明交流表現、意義及認識。探學新知古代文明的擴展原因:農耕文明區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不同文明的擴展古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新王國時期勢力達到兩河流域。西亞文明:古巴比倫王國首次統一了兩河流域,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人憑借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古代世界帝國赫梯、埃及新王國和公元前8世界以后的亞述都已經是統治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這些國家后來也被稱為帝國。波斯帝國建立: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后建立起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統治①中央: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神。②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③統治體制:帝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以統治社會發展水平和風俗都非常不同的廣大地區。壓力山大帝國建立: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統治①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②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③推廣希臘文化。羅馬帝國概況:征服意大利;向地中海地區擴張,把整個地中海變成羅馬的內海。統治①政治:羅馬的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②經濟:由于奴隸和廣大平民的辛勤勞動,帝國內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以及貿易的發展,帝國在1-2世紀空前繁榮。③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3)滅亡:3世紀后,羅馬帝國陷入危機;4世紀末,帝國分裂;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三、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文明之間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2.表現(1)技術傳播①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②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2)文化交流: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3)文化傳播:腓尼基字母文字的演化:腓尼基人發明了22個字母文字,它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3.漢朝與羅馬帝國的交往——絲綢之路(1)公元前后: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2)波斯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到達地中海東岸。(3)東漢: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4)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東部地區后,當地商人嘗試與漢朝建立直接聯系。(5)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深化探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蕞爾小邦。在成功解決內部矛盾后,它憑借強大的由公民組成的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先后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擴張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強。羅馬帝國在各征服地區設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駐軍隊,推廣羅馬法律體系。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地中海地區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3世紀之后,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羅馬帝國陷入危機。——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冊材料二 漢武帝統治時期,對內強化皇權、財權和中央集權。對外,漢武帝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域。漢初,匈奴勢力強大,多次襲擊漢朝邊境,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戰爭,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4郡。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城,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城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穩定。經過漢武帝的經營,西漢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加強,統治盛極一時。——摘編自《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羅馬帝國統治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統治時期“盛極一時”的原因及其與羅馬帝國統治的不同之處。(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東西方文明的認識。答案:(1)特點:依賴軍事征服建立帝國;實行奴隸制度;各地經濟貿易聯系密切;對征服地區的政治經濟實施有效控制;壓迫和剝削被征服地區人民等。(2)原因:加強專制皇權,削弱相權;打擊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鹽鐵專賣,集中財權;獨尊儒術,統一思想;開疆拓土,打擊匈奴,強化邊疆管理與穩固;開通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不同之處: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和發展;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高度發達;文化上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文化不斷發展,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思想。(3)認識:古代東西方都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都作出了貢獻;古代東西方由于自然環境不同,文明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差異;要彼此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等。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在成功解決內部矛盾后,它憑借強大的由公民組成的軍隊首先征服了意大利”可歸納出依賴軍事征服建立帝國;根據材料“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可歸納出實行奴隸制度;根據材料“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強”可歸納出各地經濟貿易聯系密切;根據材料“羅馬帝國在各征服地區設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駐軍隊,推廣羅馬法律體系”可歸納出對征服地區的政治經濟實施有效控制;根據材料“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可歸納出壓迫和剝削被征服地區人民等。(2)原因:結合漢武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措施進行作答即可,如加強專制皇權,削弱相權;打擊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鹽鐵專賣,集中財權;獨尊儒術,統一思想;開疆拓土,打擊匈奴,強化邊疆管理與穩固;開通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不同:結合漢朝的政治、經濟及思想發展的表現進行作答即可,如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和發展;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自然經濟高度發達;文化上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文化不斷發展,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思想。(3)認識: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認識如古代東西方都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都作出了貢獻;古代東西方由于自然環境不同,文明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差異;要彼此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等。隨堂訓練1.公元前3世紀末,西方曾發生早期的“人才流失”現象,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哲學家、數學家、醫生、植物學家、語言學家、藝術家和詩人等,受到舒適且催人上進的氣氛、極好的設備、免費的膳宿和令人羨慕的薪酬的吸引而紛紛來到埃及。這種現象( )A.使埃及成為世界文化中心 B.為亞歷山大東征做準備C.導致了希臘文明的衰落 D.促進了埃及文明的發展2.在人類社會的“軸心時代”,東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已建立了寬閱的交流系帶。遠距離的商貿活動跨過歐亞大陸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從中國可以到達地中海地區,也可以從海路輾轉到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這種情況表明( )A.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時間較早 B.古代東西方的交往以商貿為主C.東方文明發展快于西方文明 D.古代文明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3.在希臘化時代,希臘人首先接受了許多東方神,或把他們與希臘神等同,或賦予其新的功能與特性,作為共同崇拜的對象;天文學是在巴比倫天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敘利亞人用希臘語和希臘文學形式寫作;埃及人用希臘語寫了本國的歷史。這些表明希臘化時代( )A.希臘文化的中心漸趨東移 B.打破了東西方文明間的隔閡C.推動文明間的交匯與融合 D.對北非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4.波斯作為一個文明發展落后的國家,長期與先進的文明為鄰。因此,波斯的文化吸收了較多的外來因素。這表現在,波斯( )A.學習斯巴達建立寡頭政治 B.采用西亞傳統君主專制制度C.借用基督教加強思想教化 D.繼承亞歷山大帝國的行省制5.“亞歷山大的東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了。”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 )A.促使東方文明走向衰落 B.促使希臘文明走向衰落C.促使東西方文化被湮滅 D.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6.成書于2世紀的《羅馬史》中,作者經常用“羅馬人破壞合約”“元老院撕毀和約”(因此)“遭到可恥的失敗”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做標題。這反映了作者( )A.尊重契約規則的意識 B.維護城邦獨立的愿望C.改革貴族政治的需要 D.客觀記述歷史的史德7.中世紀的基督教認為,父母首要的義務是負責任地承受他們作為家長的身份,這個義務超過其他一切義務,而孩子具有愛慕、尊敬、感謝和服從家長的義務。由此可見,基督教強調( )A.家庭要按照宗教規定來生活 B.家庭倫理需符合封建家長制C.道德教育是每個家庭的義務 D.信徒必須接受基督教的教育8.第一個字母文字系統是由西奈半島的閃米特商人發明的。他們用一些埃及字符來標示輔音,但又用許多別的符號來標示單詞和音節,因而未能發展成為嚴格的音標文字。真正的音標文字是由腓尼基人發明的,他們于公元前13世紀將原有文字發展成由22個輔音音符組成的字母系統。材料說明( )A.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始祖 B.字母文字皆由22個輔音音符組成C.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古代埃及 D.腓尼基字母是由閃米特商人發明的9.“賽里斯”(seres)由希臘文sere即“絲”一詞演化而來,意思是“產絲之國”。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賽里斯人以從森林中獲取毛料而著稱,他們將樹葉浸入水以將白絲梳理下來,然后將這些線解開再織好,供應給羅馬的婦女。直到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確地認識到絲是來自于蠶這一小動物。這段材料最有助于研究( )A.絲綢之路的影響 B.羅馬帝國的繁榮 C.希臘文明的擴展 D.科學技術的進步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人才流失”現象實際是地中海文明與埃及文明的交流,大量學者來到埃及,帶來了西方的文明,為埃及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D項正確。埃及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不能得出,A項錯誤;此時期亞歷山大已征服埃及,故B項錯誤;這不是希臘文明衰落的原因,C項錯誤。2.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所學可知,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這時,“東半球的大部分地區已建立了寬闊的交流系帶”,說明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D項正確;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A項;材料信息能反映了遠距離商貿活動的發展,但不能說明古代東西方的交往以商貿為主,排除B項;C項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項。故選:D。3.答案:C解析:材料“希臘人首先接受了許多東方神,或把他們與希臘神等同,或賦予其新的功能與特性,作為共同崇拜的對象;天文學是在巴比倫天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敘利亞人用希臘語和希臘文學形式寫作;埃及人用希臘語寫了本國的歷史”體現了文明間的交匯與融合,C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東移,排除A;BD說法絕對,排除。故選:C。4.答案:B5.答案:D解析:A、B、C中“衰落”和“湮滅”的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可排除;由“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了”可推知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新生,故答案選D。6.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作者經常用羅馬人破壞合約、老院撕毀和約(因此)遭到可恥的失敗諸如此類的詞語做標題”可以看出羅馬破壞或撕毀和約等行為遭到恥笑,說明羅馬法尊重契約規則的意識,故A項正確。B項是古希臘的政治特點,排除。CD兩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故選:A。7.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中世紀的基督教認為,父母首要的義務是負責任地承受他們作為家長的身份,這個義務超過其他一切義務,而孩子具有愛慕、尊敬、感謝和服從家長的義務”,可以看出中世紀基督教強調家長和孩子的義務,家長應承受家長的身份,孩子應服從家長,體現了家庭倫理中家長的重要作用,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家長制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家長和孩子的義務,排除C項;材料不能得出信徒接受何種教育,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字母文字的起源。材料“真正的音標文字是由腓尼基人發明的”表明腓尼基人發明了最早的字母文字,故A正確;材料表明腓尼基字母由22個輔音音符組成,但并不是所以字母文字都這樣,B以偏概全,錯誤;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C錯誤;腓尼基字母是由腓尼基人發明的,D不符合史實。9.答案: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