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三生物二輪復習專題突破專題七 生物與環境&核心知識梳理1.環境容納量:是指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用字母K表示。選擇性必修2 P282.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選擇性必修2 P28~293.競爭排斥原理:同一群落中,當兩個物種的生態位重疊時會發生競爭,且生態位重疊越多,競爭就越激烈,以致競爭優勢較大的物種有可能把另一物種完全排除掉。4.生態位分化:當兩個物種的生態位有重疊時,往往通過自然選擇作用使各自的生態位發生變化,從而減少或排除競爭,使得它們共同生存下來,這種現象稱為生態位分化。5.生物富集:又稱生物濃縮,是指生物體由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1.種群數量的變動包括增長、波動和下降等,請判斷下列相關敘述的正誤:(1)種群數量波動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環境條件的改變引起的。(√)(2)在資源無限、空間無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約的理想條件下,種群就會呈指數增長。(√)(3)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食物將不再是限制種群發展的因素。(×)(4)任何波動只要波峰高度一致就可稱之為周期性波動。(×)(5)調節種群數量的因素包括氣候、食物等外源性因素和領域行為、內分泌行為等內源性因素。(√)(6)“S”形增長的種群中,與K/2比較,在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內斗爭減弱。(×)(7)大多數種群的數量波動都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種群數量的波動性峰值代表該種群的K值。(×)2.下列是相關自然增長率、增長速率、增長倍數的敘述,請判斷正誤:(1)出生率主要是由動物性成熟的時間、每次產仔(卵)數和每年生殖次數決定的。(√)(2)若某一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數為10,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3)“S”形增長的種群中,其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4)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死亡率。(√)(5)自然增長率小于1時種群的數量即開始減少。(×)3.群落水平方向上的種群配置形成水平結構,請判斷下列相關敘述的正誤:(1)陸地群落的水平結構一般都是均勻的,如沙漠里的灌木。(×)(2)一片竹林中竹子高低錯落有致,說明群落在垂直結構上有分層現象。(×)(3)營養、水分、小地形、土壤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著不同生物類群的原因。(√)(4)種群的分布特征影響群落水平方向的配置,小地形會影響群落的水平結構。(√)(5)水稻田內不規則分布的雜草,體現了群落水平結構上的差異。(√)4.請判斷下列有關次級生產量敘述的正誤:(1)給某一個處于穩定狀態的池塘增加一級消費者,一段時間內凈初級生產量減少。(×)(2)次級生產者的同化量就是次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包含次級生產者的呼吸量。(×)(3)如果浮游動物的次級生產量為0,則它的生物量也為0。(×)(4)利用有機生態系統中現有的有機物質再生產有機物質,即為次級生產量,次級生產量的制造者都是異養生物,凡是異養生物都屬于次級生產者,因此次級生產者也包括各類消費者。(√)1.一個池塘中同種荷花的花色有粉色和白色,從根本上體現了 多樣性。其荷葉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錯落有致,這種現象 (填“屬于”或“不屬于”)群落的分層現象,理由是 。提示 遺傳(基因) 不屬于 池塘中的荷花屬于同一種群,分層現象是群落的結構特征2.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某幾種植物的根系之間是否存在競爭現象,請寫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簡單設計思路。設計思路: 。提示 對照組:單獨種植,即同種植株種植在一起。實驗組:不同植株種植在一起。給予相同的環境條件,一段時間后觀察各組的根系生長情況3.某荔枝園中存在如下食物鏈:荔枝樹→雞→動物A,雞的同化量不能100%流入動物A,原因是 。若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M,動物A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N,則M一般小于N,理由是 。提示 雞的同化量除了流入動物A外,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植物中的纖維很難被雞消化吸收,故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之比較小4.一場低強度的火災過后,森林中的植被很快恢復,從生物種間關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提示 種群密度下降,競爭減弱(捕食作用減弱) 火災加速了物質循環使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含量增加1.(2022·浙江6月選考,6)許多因素能調節種群數量。下列屬于內源性調節因素的是( )A.寄生 B.領域行為C.食物 D.天敵答案 B解析 調節種群數量的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氣候、食物、捕食、寄生、疾病等,內源性因素包括領域行為和內分泌等種群內部的影響因素,故選B。2.(2022·浙江6月選考,1)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關注的問題。下列不屬于生物多樣性的是( )A.物種多樣性 B.遺傳多樣性C.行為多樣性 D.生態系統多樣性答案 C解析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故選C。3.(2022·浙江1月選考,15)某海域甲、乙兩種浮游動物晝夜分布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甲有趨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C.乙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D.甲、乙的沉浮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答案 D解析 甲、乙的分布均在中午有向下移動趨勢,午夜有向上分布趨勢,二者均有避光性,A錯誤;甲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乙分布在較深層,主食不是浮游植物,B錯誤;乙的分布體現了種群的分布特點,C錯誤;群落時間結構指群落的組成和外貌隨時間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甲、乙的沉浮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D正確。4.(2022·浙江6月選考,20)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主要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調查生物群落內各物種之間的取食與被取食關系,可構建食物鏈B.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C.歸類各食物鏈中處于相同環節的所有物種,可構建相應的營養級D.測算主要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答案 D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物種間通過捕食關系建立食物鏈,A正確;錯綜復雜的食物鏈構成食物網,B正確;營養級是指物種在食物鏈中的位置,C正確;測算全部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D錯誤。5.(2022·浙江6月選考,18)下列關于生態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種群內個體的競爭B.套種、間種和輪種體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技術C.風能和潮汐能的開發技術不屬于生態工程范疇D.“過腹還田”可使農作物秸稈得到多途徑的利用答案 D解析 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種間的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A錯誤;套種、間種和輪種是合理使用資源,體現物種多樣性原理,無物質循環的體現,B錯誤;風能和潮汐能的開發技術屬于潔凈可再生的新能源開發技術,體現整體性原理,是生態工程范疇,C錯誤;過腹還田是指將動物糞便施投到農田,實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和多途徑利用,D正確。微專題1 種群與群落1.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估算方法(1)樣方法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調查群體為非長條形分布)和等距取樣法(調查群體為長條形分布)兩種(2)標志重捕法若動物生存環境異常隱蔽復雜或動物對調查人員危險性較大,則一般不能使用標志重捕法。2.掌握種群數量變化模型的變式分析(1)λ(后一年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值變動分析(2)K值確認:K值即長時期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實際環境中種群數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動,如圖所示:3.聚焦群落演替的兩個常考點(1)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比較(2)盤點頂極群落的知識結構考向1 圍繞種群的特征,考查生命觀念1.(真題重組)經調查統計,某物種群體的年齡結構如圖所示。請判斷下列有關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說法的正誤:(1)圖示物種群體因年齡結構異常不能構成種群(2022·浙江1月選考,22A)( )(2)圖示種群可能是處于增長狀態的某果樹種群或昆蟲種群(2022·浙江1月選考,22BC)( )(3)圖示種群可能是受到性引誘劑誘殺后的種群,性引誘劑對該種群生殖后期的個體最有效(2022·浙江1月選考,22D)(2021·浙江1月選考,21B)( )(4)與其他年齡組相比,該種群生殖前期個體獲得的殺蟲劑抗性遺傳給后代的概率最大(2021·浙江1月選考,21D)( )(5)種群密度的變動受性別比例的影響,種群密度越大種群數量增加越快(2016·浙江4月選考,19A)(2015·浙江10月選考,14C)(2018·浙江11月選考,13A)( )(6)種群的性別比例都為1∶1,性別比例對種群密度的影響在生殖前期最大(2016·浙江10月選考,8A)(2018·浙江11月選考,13B)( )(7)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的變化,種群的老齡個體比例過大,預示種群密度將下降(2016·浙江4月選考,19C)(2016·浙江10月選考,8D)( )答案 (1)× (2)× (3)× (4)√ (5)× (6)× (7)√解析 有些昆蟲雄蟲交配后死亡,或雌蟲產卵后死亡,故年齡結構異常也能構成種群,(1)錯誤;雄性個體的生活史約為4周,較雌性短,因此可能是昆蟲,不可能是果樹,且雌性生殖期個體比例較大,因此種群可能處于增長狀態,(2)錯誤;性引誘劑對生殖期昆蟲誘殺效果最好,影響生殖期性別比例,會明顯降低出生率,處于生殖前期個體的比例會明顯降低,與圖示不符,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誘劑誘殺后的種群,(3)錯誤;與其他年齡組相比,生殖前期個體獲得的殺蟲劑抗性遺傳給后代的概率最大,(4)正確;性別比例影響出生率,所以種群密度的變動受性別比例的影響,當種群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后,種群數量保持相對穩定,(5)錯誤;一般種群的性別比例為1∶1,還有雌性大于雄性的,或雄性大于雌性的,性別比例通過種群出生率來影響種群密度,在生殖期的影響最大,(6)錯誤;年齡結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結構可帶給我們關于種群未來數量動態的信息,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的變化,種群的老齡個體比例過大,預示種群密度將下降,(7)正確。考向2 圍繞種群的數量變動,考查科學思維2.(真題重組)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中a、b1所示。判斷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K)的敘述正誤:(1)環境容納量由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是種群數量在生存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2019·浙江4月選考,12D)(2017·浙江4月選考,15C)( )(2)環境容納量會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但同一群落各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2019·浙江4月選考,12C)(2017·浙江4月選考,15B)(2019·浙江4月選考,12B)( )(3)種群的指數增長會受到環境容納量的限制(2017·浙江4月選考,15D)( )(4)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最快(2019·浙江4月選考,12A)( )(5)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等于零(2015·浙江10月選考,21A)( )(6)當某害蟲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2015·浙江10月選考,21B)( )(7)若空間充足,種群數量增長一定如曲線a所示(2015·浙江10月選考,21C)( )(8)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2015·浙江10月選考,21D)( )(9)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小于1時種群的數量即開始減少(2015·浙江10月選考,14D)(2018·浙江11月選考,13C)(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解析 環境容納量受生物居住環境的影響,在長時期內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會在K值附近上下波動,故環境容納量是種群數量在生存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1)錯誤;環境容納量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隨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同一群落內,不同物種在同一環境中的環境容納量是不同的,(2)錯誤;指數增長沒有環境容納量,(3)錯誤;在實際環境中,種群的增長呈邏輯斯諦增長,種群數量在K/2時增長最快,(4)正確;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不是等于零,(5)錯誤;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蟲應在害蟲數量沒達到K/2時進行,(6)錯誤;種群的“J”形增長曲線是理想狀態下的一種動態變化,條件是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無天敵等,(7)錯誤;曲線b1的K值較高,當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K值下降,變成曲線b2,(8)正確;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小于1大于0時種群的數量仍增加,并沒有減少,(9)錯誤。考向3 考查群落的類型、結構與演替3.(真題重組)(多選)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有( )A.與森林、草原和苔原相比,荒漠群落中的植物能通過植株間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減少競爭和充分利用水分(2019·浙江4月選考,6改編)B.棄耕地中有種子等繁殖體,因此從棄耕地演替到森林屬于次生演替(2018·浙江11月選考,2AD改編)C.從棄耕地演替到森林過程中群落結構不變(2018·浙江11月選考,2B改編)D.影響水生群落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包括溫度、氧氣的垂直分布、光的穿透性和大氣中顆粒物含量等(2018·浙江4月選考,4改編)E.冬候鳥秋天飛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組成發生了變化。這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2017·浙江4月選考,2改編)F.地球上具有最豐富生物基因庫的群落是熱帶雨林(2016·浙江4月選考,6改編)答案 CDE解析 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200 mm,水分蒸發量是降雨量的7~50倍,荒漠中的優勢植物的間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氣候嚴寒,植被結構簡單、種類稀少、生長緩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強風吹襲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氣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 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北方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熱帶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最高,競爭最激烈,A正確;棄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質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種子等繁殖體,在此基礎進行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正確;棄耕地演替為森林的過程中,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會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鏈增加,群落的結構逐漸復雜,C錯誤;隨著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漸減少,光照強度逐漸減弱,水溫也會略有下降,這些都會對水生生物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層,但大氣中顆粒物含量,不會對水生生物產生影響,所以不會影響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層,D錯誤;時間結構主要有日周期性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兩種,冬候鳥南飛而導致不同時間段群落中物種種類差異,屬于時間結構,E錯誤;熱帶雨林中的生物種類約占地球已知種類的一半,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生物基因庫”,F正確。考向1 圍繞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考查科學思維1.(2022·湖麗衢質檢)如圖為某種群的平均出生率及平均死亡率與該種群所依賴的資源量關系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個體特征的統計值B.資源量通過影響該種群的出生率,影響其數量變化C.若資源量長期小于R會導致該種群密度降低D.當資源量為Q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答案 D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根據單位時間內出生和死亡的個體數計算得到的,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個體特征的統計值,A正確;圖中顯示,隨著資源量的增多,平均出生率逐漸上升,但平均死亡率卻沒有變化,據此可知資源量是通過影響該種群的出生率,進而影響其數量變化,B正確;資源量長期小于R會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導致該種群密度降低,C正確;據圖示可知,當資源量為Q時,平均出生率大于平均死亡率,則種群數量將會增加,可見此時的種群數量并不是K值,D錯誤。2.(2022·余慈聯考)下圖表示甲、乙兩種群先后遷入該生態系統后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0~t2階段,甲種群的自然增長率逐漸下降B.在t3之后,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因乙種群的遷入而下降C.在t4之后,乙種群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波動D.甲、乙種群之間的競爭,是影響甲種群數量波動的外源性因素答案 D解析 在0~t2階段,甲種群表現出S形增長,而S形曲線的自然增長率是逐漸下降的,A正確;在t3之后,乙種群遷入后兩個種群的關系為捕食,其中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因乙種群的遷入而下降,B正確;在t4之后,甲、乙種群的種群數量都呈周期性波動,C正確;由分析可知,甲、乙種群之間是捕食關系,D錯誤。考向2 圍繞群落的結構與演替,考查生命觀念3.(2022·臺州二模)植物層次多以及各層次具更茂密的枝葉表示取食高度多樣性高。鳥類多樣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取食高度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鳥類多樣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和取食高度多樣性的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鳥類多樣性空間格局特征明顯B.森林環境類型鳥類多樣性最豐富C.可根據森林層次和各層枝葉茂盛程度來預測鳥類多樣性D.對于鳥類多樣性,植物物種多樣性比取食高度多樣性更重要答案 D解析 鳥類取食高度多樣性明顯,因此鳥類多樣性空間格局特征明顯,A正確;森林環境樹葉最茂密,結合取食高度多樣性與鳥類多樣性的關系可知,森林環境類型鳥類多樣性最豐富,B正確;結合取食高度多樣性,植物物種多樣性與鳥類多樣性的關系,可根據森林層次和各層枝葉茂盛程度來預測鳥類多樣性(植物多樣性越多、越茂密的地方,鳥類種類越多),C正確;曲線反映出鳥類多樣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或取食高度多樣性呈正相關,但從圖中無法比較植物物種多樣性和取食高度多樣性對于鳥類多樣性的重要性,D錯誤。4.(2022·諸暨診斷)草魚可以捕食多種藻類植物,但捕食喜好不同,L、M兩玻璃缸中均加入相同數量的甲、乙、丙三種藻,L中不放草魚,M中放入20條草魚,一段時間后,將M中的草魚全部移入L中,并開始統計L、M中的藻類數量,結果如圖所示,實驗期間草魚數量不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三種藻的競爭力是乙藻>丙藻>甲藻B.L中甲藻競爭力減弱的原因是營養物質的減少C.草魚最不喜食的藻類植物是丙藻D.草魚的加入導致三種藻的環境容納量均下降答案 C解析 將M中草魚移入L中,M中甲藻數量增加,而乙藻數量先增加后減少,丙藻數量減少,達到穩定后甲藻數量>乙藻>丙藻,可見三種藻的競爭力是甲藻>乙藻>丙藻,A錯誤;L中甲藻競爭力減弱的原因是加入了草魚,可能是草魚更喜食甲藻,B錯誤;根據M中開始時丙藻最多,以及將草魚移入L后一段時間丙藻開始增加較快,說明草魚最不喜食的藻類植物是丙藻,C正確;由于草魚喜食甲藻,不喜食丙藻,減弱了甲藻和丙藻之間的競爭,更有利于丙藻的生長,因此草魚的加入使丙藻的環境容納量增加,D錯誤。微專題2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1.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偕a者一定為“自養型”,“自養型”一定為生產者。②分解者一定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為分解者。③生產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產者。④消費者未必都是動物,動物未必都是消費者。2.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分析方法(1)能量流動的模型 ①總初級生產量即生產者的同化量,凈初級生產量=總初級生產量-呼吸量,也即生產者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②總次級生產量=凈次級生產量+呼吸量。③最高營養級消費者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這條途徑。④計算能量傳遞效率時,以“營養級”為單位,而不是兩個個體間的傳遞效率,并且是“同化量”之間,而非“攝入”或“儲存”。⑤有些分解者可為消費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為雞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為生產者提供能量。(2)“拼圖法”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3.歸納物質循環的過程(1)碳循環的過程?、佟笆卟恕u、豬—沼氣”系統以及“桑基魚塘”生態工程都屬于物質循環利用的農業生態工程;②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生活垃圾中的有機部分、人畜的尿糞轉化為優質的生態復合肥,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2)氮循環的過程?、俟痰耐緩街饕懈吣芄痰⒐I固氮和生物固氮,其中高能固氮還可以形成硝酸鹽;②在生物體內,氮元素主要以含氮有機物的形式存在;③氮循環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過程,相關生物如下:考向1 圍繞生態系統的結構,考查生命觀念1.(真題重組)下列是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請判斷正誤:(1)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2020·浙江7月選考,11C)( )(2)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屬于生產者營養級(2020·浙江7月選考,11B)( )(3)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屬于不同的營養級(2017·浙江11月選考,10A)( )(4)海洋生態系統以捕食食物鏈為主,陸地生態系統也是如此(2018·浙江11月選考,27A)(2017·浙江11月選考,10B)( )(5)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2017·浙江11月選考,10C)( )(6)由于海洋面積約占地球的71%,該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量高于陸地生態系統的三倍(2018·浙江11月選考,27D)( )(7)難降解的有害物質會沿著食物鏈轉移和富集(2017·浙江11月選考,10D)( )答案 (1)× (2)√ (3)× (4)× (5)× (6)× (7)√解析 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生物,(1)錯誤;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所以屬于生產者營養級,(2)正確;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屬于第二營養級,(3)錯誤;陸地生態系統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鏈為主,海洋生態系統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鏈為主,(4)錯誤;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組成,不包含分解者,(5)錯誤;雖然海洋面積約占地球的71%,但其年凈初級生產量卻只有陸地的一半,(6)錯誤;一些重金屬離子或者不被降解的有機物通過食物鏈中的營養級在生物體內不斷轉移與富集,稱為生物富集作用,(7)正確。考向2 圍繞生態系統的功能,考查科學思維2. (真題重組)下列是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敘述,請判斷正誤:(1)生產者能將約10%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生產者的凈初級生產量越大,各級消費者的體型就越大(2017·浙江11月選考,13B)(2020·浙江1月選考,22C)( )(2)陸地生態系統的總初級生產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頂極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小于同類型的非頂極群落(2017·浙江4月選考,27AB)( )(3)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糞便中的能量,食高等植物的消費者比食單細胞藻類的消費者具有更高的次級生產量(2017·浙江11月選考,13A)(2017·浙江4月選考,27D)( )(4)營養級所處的位置越高,該營養級所具有的總能量就越多,營養級具有的能量與該消費者的平均體重呈正相關(2020·浙江1月選考,22D)(2017·浙江11月選考,13D)( )(5)食物鏈中的各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是相同的(2020·浙江7月選考,11D)( )(6)營養級數量越多,相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就越低(2020·浙江1月選考,22A)( )(7)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2020·浙江1月選考,22B)( )(8)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時,其數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2018·浙江11月選考,27B)( )答案 (1)× (2)× (3)× (4)× (5)× (6)× (7)√ (8)×解析 生產者能將1%~2%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在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生產者的凈初級生產量越大,各級消費者的體型不一定越大,(1)錯誤;陸地生態系統的總初級生產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降低,頂極群落的凈初級生產量小于同類型的非頂極群落,(2)錯誤;動物同化的能量=攝入量-排泄量,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的同化量,食高等植物的消費者比食單細胞藻類的消費者具有的次級生產量低,原因是后者利用藻類的效率明顯高于前者利用植物的效率,(3)錯誤;食物鏈越長,在能量流動中損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營養級所處的位置越高,該營養級所具有的總能量就越少;生物量=生物個體數量×該生物的平均體重,一般來說生物量越大,所處的營養級越低,所以營養級具有的能量和消費者的平均體重沒有直接關系,如樹→蟲→鳥,蟲平均體重小,但該營養級能量高于鳥,(4)錯誤;能量從植物到植食動物或從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的傳遞效率一般只有約10%,不同食物鏈中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條食物鏈中, 不同的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也不一定相同,(5)錯誤;相鄰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的高低與營養級數量無關,(6)錯誤;凈生產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物量實際是凈生產量在某一調查時刻前的積累量,所以,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7)正確;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時,其數量金字塔不一定是倒置,例如在英吉利海峽,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的生物量,但其數量大于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的數量,(8)錯誤。3.(真題重組)用各營養級的能量、數量和生物量構建的金字塔分別稱為能量金字塔、數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請判斷下列相關敘述的正誤:(1)生態金字塔顯示了各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系,其中的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均屬于同一食物鏈(2021·浙江6月選考,7AB)( )(2)生態金字塔中的營養級均按照其所占的數值大小依次排列(2021·浙江6月選考,7C)( )(3)生態金字塔可分別以個體數量、生產量和能量為指標繪制(2021·浙江6月選考,7D)( )(4)年齡金字塔表示取樣期間各年齡組個體數量在種群中的比例(2018·浙江11月選考,13D)( )(5)只有兩個營養級的夏季草原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牧草,第二營養級是羊)的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倒金字塔形(2019·新課標Ⅱ卷,6改編)( )(6)只有兩個營養級的森林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喬木,第二營養級是昆蟲)的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倒金字塔形(2019·課標Ⅱ卷,6改編)( )(7)因海洋生態系統中以捕食食物鏈為主而導致其生物量為倒金字塔形(2017·浙江4月選考,27C)( )答案 (1)× (2)× (3)× (4)√ (5)× (6)√ (7)×解析 生態金字塔顯示了各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系,但其中同一營養級的生物可能屬于不同的食物鏈,(1)錯誤;生態金字塔中的營養級不是按照其所占數值大小依次排列,而是按照食物鏈環節排列營養級的位置順序,(2)錯誤;生態金字塔是把生態系統中各個營養級有機體的個體數量、生物量和能量為指標繪制,生產量不能作為繪制指標,(3)錯誤;年齡金字塔表示取樣期間各年齡組個體數量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關系,(4)正確;牧草的個體體積顯著小于羊,所以只有兩個營養級的夏季草原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牧草,第二營養級是羊)的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正金字塔形,(5)錯誤;喬木個體的體積顯著大于昆蟲,因此只有兩個營養級的森林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喬木,第二營養級是昆蟲)的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倒金字塔形,(6)正確;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為倒金字塔形是因為海洋中的生產者主要為單細胞藻類,個體小、繁殖快、含纖維素少,世代周期短,可以整個被浮游動物吞食和消化,并迅速地轉化為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量,(7)錯誤。考向3 圍繞生態農業,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4.(2022·浙江1月選考,26)玉米是我國廣泛栽培的禾本科農作物,其生長過程常伴生多種雜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雜草與玉米競爭水、肥和生長空間?;卮鹣铝袉栴}:(1)某個以玉米為主要農作物的農田生態系統中,有兩條食物鏈:①玉米→野豬→豺;②玉米→玉米蝗→烏鶇→蝮蛇→鷹。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由于能量________的不同導致兩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不同。食物鏈乃至食物網能否形成取決于哪一項?____________。A.可利用太陽能 B.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C.總初級生產量 D.凈初級生產量(2)玉米栽培過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學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實際操作時,幼苗期一般不優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____________。當玉米植株長到足夠高時,很多雜草因________被淘汰。(3)玉米秸稈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終流向大氣圈,我們可以改變能量流動________獲得人類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如生產沼氣等,客觀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助于我國提前達成“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答案 (1)傳遞效率 B(2)辨別玉米和雜草 缺少光照(3)途徑(方向)解析 (1)①玉米→野豬→豺,第二和第三營養級都是恒溫動物,能量傳遞效率低,高營養級生物獲取能量少,食物鏈短;②玉米→玉米蝗→烏鶇→蝮蛇→鷹,第二、三、四營養級均為變溫動物,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高,可支撐更長的食物鏈。初級消費者可同化的能量決定食物鏈乃至食物網能否形成。(2)幼苗期一般不優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別玉米和雜草。當玉米植株長到足夠高時,很多雜草因缺少光照被淘汰。(3)可以改變能量流動途徑(方向)獲得人類需要的物質和能量。考向1 創設情境,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1.(2022·稽陽聯考)下圖表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示意圖,A~D代表生態系統的成分,①~⑩代表能量流動的環節,請回答:(1)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________(用圖中字母回答)。(2)②③④表示________,因此為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從外界輸入能量。(3)C糞便中的能量屬于________(從“⑦、⑧、⑨”中選擇);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用圖中序號表示)。(4)對該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進行________的計算,可以推測各類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重要性;而通過調查種群的________,可以預測該種群的未來數量動態變化。答案 (1)B、C、D (2)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消耗 需要 (3)⑧ ⑥/⑤ (4)生物量 年齡結構解析 (1)圖中A為生產者,B、C為消費者,D為分解者,次級生產者包括所有的消費者和分解者,因此答案為B、C、D;(2)②③④表示生產者和消費者因呼吸而消耗的能量,因此為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需要從外界輸入能量;(3)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上一營養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因此C糞便中的能量屬于⑧;在沒有人為能量補充的情況下,能量傳遞效率為兩相鄰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之比,因此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⑥/⑤;(4)對該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進行生物量的計算,可以推測各類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重要性;而通過調查種群的年齡結構,可以預測該種群的未來數量動態變化。考向2 結合生態系統的功能,考查科學思維2.(2022·諸暨診斷)某海域被生活污水污染,為找出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員提取該海域水樣,分別放入不同生物進行治理研究,下表表示水體中相關指標的檢測結果。請回答:生物 毒素含量/(ug·L-1) 銨鹽吸收率 有機物去除率硅藻 0.1 52% 0藍細菌 0.554 78% 0紅假單胞光合菌 0 87% 92%注:紅假單胞光合菌是一種光合細菌,菌體內有多種光合色素。在有光條件下可進行光能自養生長,無光條件下可分解有機物化能異養生長。(1)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表中紅假單胞光合菌屬于________。治理該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已治理好的海域中開展了“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即在上層掛繩養殖海帶等藻類;在中層掛籠養殖牡蠣等濾食小型浮游植物的貝類;在底層設置人工魚礁,養殖海參等底棲雜食動物。這種養殖模式提升了群落________結構的復雜程度,提高了________,進而增加了經濟效益。若養殖海帶數量過多,會導致牡蠣的產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生產者和分解者 紅假單胞光合菌 不產生毒素且對銨鹽和有機物的去除率高(2)垂直 空間和資源的利用率 下降 海帶的繁殖影響了小型浮游植物的生長,牡蠣食物來源減少解析 (1)紅假單胞光合菌是一種光合細菌,但在無光條件下可分解有機物化能異養生長,因此其在生態系統中既屬于生產者又屬于分解者;紅假單胞光合菌不產生毒素且對銨鹽和有機物的去除率最高,因此治理該湖泊污染效果最好的生物是紅假單胞光合菌。(2)“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提升了群落垂直結構的復雜程度,提高了空間和資源的利用率,進而增加了經濟效益。若海帶數量過多會影響小型浮游植物的數量,這些小的浮游植物是牡蠣的食物,導致牡蠣食物來源減少,所以牡蠣數量會下降。微專題3 生態系統的穩態與環境保護1.負反饋調節與正反饋調節的比較2.“三看法”區別生態系統的兩種穩定性3.盤點生物多樣性考向1 結合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考查社會責任1.(真題重組)判斷下列有關人類與環境問題敘述的正誤:(1)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和X射線,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2021·浙江6月選考,1AB)( )(2)減少氟利昂的使用是防止大氣圈臭氧減少的主要措施,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2021·浙江6月選考,1D)(2020·浙江1月選考,2D)( )(3)大氣中的CO2濃度的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2017·浙江4月選考,8B)(2018·浙江11月選考,1D改編)( )(4)植樹造林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可減緩永凍土融化,但不會影響農業生產(2018·浙江11月選考,1ABC改編)( )(5)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多開汽車、火力發電、植樹造林和燃煤取暖等人類活動會加劇溫室效應(2019·浙江4月選考,2D)(2016·浙江4月選考,2改編)( )(6)酸雨會傷害陸地植物、破壞水體生態平衡、產生溫室效應和破壞土壤肥力等多種危害(2016·浙江10月選考,6改編)(2020·浙江1月選考,2A)(2017·浙江4月選考,8A)( )(7)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2019·浙江4月選考,2C)( )(8)某海灣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大型魚類種類減少,將導致食物網復雜程度降低(2016·浙江10月選考,9改編)( )(9)水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對河道開展清淤保潔工作、建立污水處理廠、禁止工業廢水超標排放和給汽車安裝排氣凈化裝置等(2017·浙江11月選考,4改編)( )(10)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2021·浙江1月選考,2改編)(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解析 臭氧可以吸收太陽光中對人體有害的短波輻射,包括紫外線和X射線,臭氧減少會導致更多的紫外線到達地面,誘發基因突變,導致細胞癌變,(1)正確;減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氣圈臭氧減少,(2)正確;大氣中CO2的增加會通過溫室效應影響地球的熱平衡,導致全球變暖,(3)正確;植樹造林增加了對CO2的吸收,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永凍土將會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部分沿海平原將發生鹽堿化或沼澤化,會使農業生產能力下降,(4)錯誤;自工業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嚴重干擾,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致使大氣中CO2的濃度過高,吸收地球的反射熱增加,使地球升溫,植樹造林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緩解溫室效應,(5)錯誤;酸雨傷害陸地植物、破壞水體生態平衡和破壞土壤肥力等多種危害,但不會產生溫室效應,(6)錯誤;酸雨是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的酸性產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7)正確;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將會導致水體污染,使生物種類減少,導致食物鏈的環節減少,食物網復雜程度降低,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8)正確;給汽車安裝排氣凈化裝置屬于防止大氣污染措施,(9)錯誤;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10)正確。考向2 創設相關情景,考查環境保護2.(2022·浙江1月選考,12)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拯救長江水域的江豚等瀕危物種,我國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下列措施與該計劃的目標不符的是( )A.管控船舶進出禁漁區域,以減少對水生生物的干擾B.對禁漁區域定期開展抽樣調查,以評估物種資源現狀C.建立江豚的基因庫,以保護江豚遺傳多樣性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答案 D解析 清理淤泥、疏浚河道,會破壞河底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不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D符合題意。考向1 圍繞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考查社會責任1.(2022·稽陽聯誼)生態環境部已啟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該規劃將對標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目標,下列關于環境污染的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CO2過多導致俘獲熱增加而熱逸散減少B.平流層的臭氧增多,導致照射到地面上的短波輻射增多C.電廠排出的廢熱和家庭污水一樣,都屬于水體污染D.生物的滅絕會導致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都受到影響答案 B解析 平流層的臭氧減少,導致照射到地面上的短波輻射增多,B錯誤。2.(2022·金麗衢一聯)人類的命運是和整個地球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水體富營養化可使水生群落垂直結構更加復雜B.地球變暖會改變全球降雨格局,影響農業生產C.臭氧能保護人類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輻射的傷害D.酸雨的形成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導致答案 A解析 水體富營養化會使水體中大量的生物死亡,種類減少,導致群落的垂直結構變得簡單,A錯誤。考向2 圍繞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考查社會責任3.(2022·十校聯盟)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圈內所有生物及其全部基因和各類生態系統構成了生物多樣性B.設立自然保護區可保護生物多樣性C.外來物種的遷入必然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下降D.每一種野生生物的特性絕不會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復答案 C解析 生物圈內所有生物及其全部基因和各類生態系統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A正確;設立自然保護區可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外來物種的遷入不一定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下降,C錯誤;每一種野生生物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基因庫,沒有與其他種生物進行基因交流,故其特性絕不會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復,D正確。許多同學在遇到長句應答類設問時,①往往感到心里很清楚,但不知道從何寫起;②寫了很多,但都不在得分點上;③語言不夠規范、簡練和流暢。1. “溯因推理”類長句【真題例證】 (2020·浙江1月選考,29節選)用蘿卜等根菜類蔬菜制作泡菜,用熱水短時處理,會使泡菜發酵時間縮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答案 熱水處理(邏輯起點)會使蔬菜細胞破裂,細胞內營養物質外流(邏輯鏈條1),使乳酸菌快速地獲得營養物質(邏輯鏈條2),因而能縮短發酵時間(邏輯終點)【解題建模】(1)“溯因推理”類長句的思維模型(2)“溯因推理”類長句的答題模板2.“來源去路”類長句【真題例證】 將玉米種子置于25 ℃、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下萌發,每天定時取相同數量的萌發種子,烘干稱重 。若保持實驗條件不變,120小時后萌發種子的干重減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答案 萌發種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來源不變),卻在不斷地通過細胞呼吸分解有機物(去路增加),因此萌發種子的干重減少【解題建?!?br/>(1)“來源去路”類長句的思維模型(2)“來源去路”類長句的答題模板3.“評獎獲獎”類長句【真題例證】 (2020·浙江7月選考,26節選)一種當地從未分布的新雜草出現在某農田生態系統中,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該農田生態系統的雜草種類發生改變后,生物群落是否發生了演替?________。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答案 否 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自然演變過程(評獎標準),該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種類改變前后群落的類型并未發生改變(未獲獎原因)【解題建?!?br/>(1)“評獎獲獎”類長句的思維模型(2)“評獎獲獎”類長句的答題模板4.“發散思維”類長句【真題例證】 (2018·浙江11月選考,34節選)為驗證脊蛙屈腿反射(屬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實驗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側后肢的趾尖,出現屈腿,說明反射弧完整。刺激感受器與產生屈腿不是同時發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答案 興奮在神經元上的傳導需要時間(角度1) 興奮通過突觸的傳遞需要時間(角度2)【解題建模】“發散思維”類長句的思維模型1.(2021·浙江6月選考,26節選)當群落演替到頂極群落時,群落的總生物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群落的總初級生產量與總呼吸量相等2.(2021·浙江1月選考,26節選)某種鳥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處于不同的環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該種鳥的取食對象處于不同的營養級3.(2021·浙江1月選考,27節選)現以某種多細胞綠藻為材料,研究環境因素對其葉綠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圖,圖中的綠藻質量為鮮重。圖乙的綠藻放氧速率比光反應產生O2的速率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小 綠藻放氧速率等于光反應產生氧氣的速率減去細胞呼吸消耗氧氣的速率4.(2021·浙江1月選考,29節選)某環保公司從淤泥中分離得到一種高效降解富營養化污水污染物的細菌菌株,制備了固定化菌株。該菌株只能在添加了特定成分X的培養基上繁殖,菌株能與該公司研制的特定介質結合。對外只提供固定化菌株有利于保護該公司的知識產權,推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特定介質能為菌株繁殖提供X5.(2020·浙江7月選考,27節選)制作染色體組型圖時,通常選用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細胞的染色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中期的染色體縮短到最小的程度,便于觀察和研究6.(2020·浙江1月選考,27節選)某同學進行“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的活動,以黑藻、 NaHCO3溶液、精密pH試紙、100 W聚光燈、大燒杯和不同顏色的玻璃紙等為材料用具。回答下列問題:(1)用精密試紙檢測溶液pH值來估算光合速率變化,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溶液pH的改變。(2)若將黑藻從適宜溫度移到高溫的溶液環境,一段時間后,其光合作用的強度和呼吸作用的強度分別將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黑藻將溶液中的CO2轉化為有機物(2)減弱、減弱 高溫導致酶的結構改變,活性下降7.(2020·浙江1月選考,30節選)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的生物學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對抗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對抗移植器官的異體細胞8.(2019·浙江4月選考,32節選)通常從腐爛的水果上分離產果膠酶的微生物,其原因除水果中果膠含量較高外,還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腐爛的水果中含產果膠酶的微生物較多9.(2019·浙江4月選考,33節選)正常人尿液中檢測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胰島素促進腎小管對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高考命題把握時代脈搏,捕捉社會信息,關注生態學問題,滲透科學發展觀,旨在引導考生科學看待生態問題,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覺轉變生活方式,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材料一 環境學家指出,取得“碳中和”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通過節能措施減少碳的排放,包括使用LED燈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第二步,為了使碳排放量凈值為零,碳排放者需要購買碳抵消額,通過捐款給利用太陽能或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礦物燃料的項目,或是捐款給林場等通過植樹來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項目,以抵消其所排放的碳量。材料二 立體農業是指依據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對環境的要求,進行合理搭配而建立的一個空間上多層次、時間上多序列的種植和養殖結構,主要有立體種植類、立體養殖類和立體種養結合類三種類型,例如佛手瓜—生姜模式等。1.(2022·諸暨診斷)維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生物圈是一個在物質和能量上自給自足的系統B.堅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C.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辦法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礎上保持平衡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辦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從燃料中把這些物質去掉答案 A解析 生物圈在物質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但是由于能量是逐級遞減的,所以必須不斷的從外界補充,A錯誤。2.(2022·余慈聯考)下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分析,正確的是( )A.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B.實施垃圾分類,有利于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C.濕地種植蘆葦、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D.禁止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原則答案 A解析 提倡“綠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緩解溫室效應,A正確;物質可以循環利用,能量不能,實施垃圾分類,有利于加快物質的循環利用,B錯誤;濕地種植蘆葦、美人蕉等植物,用于吸附和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屬和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質,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機物,C錯誤;反對盲目地掠奪式開發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D錯誤。3.(2022·北斗星盟)如圖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的部分能量流動圖解,其中g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h表示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下列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蠶糞便中的能量B.桑樹的凈次級生產量可以用c或a-b表示C.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表示D.魚可以吃蠶糞,則蠶同化的能量部分流向了魚體內答案 C解析 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還儲存在桑樹體內的能量,蠶糞便中的能量已經流向分解者,A錯誤;凈次級生產量是指動物和其他異養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級生產量制造的有機物質或固定的能量,稱為次級生產量,桑樹是生產者只有初級生產量,沒有次級生產量,B錯誤;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同化量之比,蠶的同化量為e+f+g+h,桑樹的同化量為b+c或a,所以桑樹與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可以用(e+f+g+h)/(b+c)表示,C正確;魚可以吃蠶糞,蠶糞中的能量不屬于蠶的同化量,蠶同化的能量沒有流向魚體內,D錯誤。4.(2022·金華十校聯考)采礦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礦區的修復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緩解土地緊缺等都有積極的意義。下圖為礦區生態系統退化、恢復與重建機理的邏輯框架圖。請回答:(1)從碳循環途徑來看,廢棄礦區的修復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___速度。(2)圖中的①②過程說明生態系統的________是有限度的,①過程中某些物種的消失加快了②過程中另一些物種的消失,這種調節機制屬于________。(3)⑤和⑥過程對照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①與⑥對照,說明人工干預會影響群落演替的________。研究表明與選擇灌木作為先鋒植被相比,選擇草本植物作為先鋒植被,在修復期間節肢動物的物種更豐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植物等從大氣中攝取碳的速率或碳儲存或碳同化(其他答案合理也可)(2)自我調節能力或抵抗外界干擾能力 正反饋調節(3)生態系統的人工重建依賴一定的生態基質;不能對生態系統過度開發利用;退化的生態系統需要及時修復(答出任意一點即可)(4)方向 草本植物可為節肢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解析 (1)生態系統中,大氣中碳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據題干信息,從碳循環途徑來看,廢棄礦區的修復有利于增加植物等從大氣中攝取碳(或碳儲存/碳同化)的速度。(2)由圖示可知,圖中①過程由原脆弱生態系統退化為極度退化生態系統,而②過程是由極度退化生態系統再度退化為不可逆轉生態系統,這說明采礦業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力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即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①退化過程中某些物種的消失加快了②過程中另一些物種的消失,這種調節機制屬于正反饋調節。(3)由圖示可知,不可逆轉生態系統不可能通過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態系統,而極度退化生態系統通過人工重建能形成重建生態系統,故⑤與⑥過程對照說明生態系統的人工重建依賴一定的生態基質,退化的生態系統需要及時修復,不能對生態系統過度開發利用。(4)由圖示可知,①和⑥對照,說明原脆弱生態系統退化為極度退化生態系統后,通過人工重建形成重建生態系統,故人工干預會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草本植物可為節肢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故選擇草本植物作為先鋒植被比選擇灌木作為先鋒植被在修復期間節肢動物的物種更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