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時 測試塔臺模型一、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1)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完成一項任務(測試)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2.探究目標(1)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2)能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找到問題所在。(3)能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二、知識梳理1. 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模型是設計的具體表現,測試是對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符合要求的檢驗。 就是工程設計明確的 。塔臺 就是本課測試塔臺模型是否達標的依據。 2.測試塔臺模型的各項功能,需要使用不同的 。 (1)“塔高”要求達到60厘米, 可以滿足需要。 (2)“頂端承重”可以借助水瓶或書本等重物,注意選擇的重物要一致,方便學生比較。(3)“抗風能力”可以借助電風扇的不同風力等級完成。(4)“抗震能力”需要用專業儀器進行地震模擬,便于科學準確地分出等級。(5)“材料成本統計”由材料量化進行計算。(6)“分工合作”和“美觀”是無法量化的項目,需要全班評議,共同商討。3.測試從 、 、 、 、 、 、 、 八個方面打分。 三、實驗解析1.實驗重現實驗名稱 測試塔臺承重 測試塔臺高度 測試塔臺 抗風能力 測試塔臺 抗震能力實驗材料 質量一樣的重物若干 米尺、書 電風扇 模擬地震儀實驗步驟 及數據 的記錄 在塔臺上方放置一塊薄紙板 米尺0刻度線與塔臺底端保持水平 將電風扇放置在離塔臺一定距離的位置 將塔臺放置在模擬地震儀上在薄紙板上逐個放置重物,并記錄放置的數據 在塔臺旁,米尺豎直放置,平視讀出米尺的數據并記錄 將風力慢慢調大(共三擋),記錄塔臺能承受的風力 逐漸增大地震等級并記錄數據 各組梳理塔臺模型建造中的問題:(1)塔臺模型高度太高,對于抗風有一定影響。(2)塔臺模型承重結構不多,造成承重能力差。(3)制作還不夠精細,角度不正對于抗震有影響。(4)吸管用量過多導致成本過高,浪費材料。(5)底端重量較輕,不利于抗震。(6)制作過程中測量有誤差,成品有傾斜的問題。2.指點迷津哪些項目屬于工程一定要達到的要求?哪些是相對次要的?哪些是加分項目? 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是必須達到的要求。材料成本統計是相對次要的。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分工合作和美觀是加分項目。 1/ 1第6課時 測試塔臺模型一、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1)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完成一項任務(測試)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2.探究目標(1)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2)能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找到問題所在。(3)能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二、知識梳理1. 測試 模型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模型是設計的具體表現,測試是對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符合要求的檢驗。 測試標準 就是工程設計明確的 評價指標 。塔臺 模型制作評價表 就是本課測試塔臺模型是否達標的依據。 2.測試塔臺模型的各項功能,需要使用不同的 工具 。 (1)“塔高”要求達到60厘米, 米尺 可以滿足需要。 (2)“頂端承重”可以借助水瓶或書本等重物,注意選擇的重物要一致,方便學生比較。(3)“抗風能力”可以借助電風扇的不同風力等級完成。(4)“抗震能力”需要用專業儀器進行地震模擬,便于科學準確地分出等級。(5)“材料成本統計”由材料量化進行計算。(6)“分工合作”和“美觀”是無法量化的項目,需要全班評議,共同商討。3.測試從 塔高 、 頂端承重 、 抗風能力 、 抗震能力 、 設計圖及文字說明 、 材料成本統計 、 分工合作 、 美觀 八個方面打分。 三、實驗解析1.實驗重現實驗名稱 測試塔臺承重 測試塔臺高度 測試塔臺 抗風能力 測試塔臺 抗震能力實驗材料 質量一樣的重物若干 米尺、書 電風扇 模擬地震儀實驗步驟 及數據 的記錄 在塔臺上方放置一塊薄紙板 米尺0刻度線與塔臺底端保持水平 將電風扇放置在離塔臺一定距離的位置 將塔臺放置在模擬地震儀上在薄紙板上逐個放置重物,并記錄放置的數據 在塔臺旁,米尺豎直放置,平視讀出米尺的數據并記錄 將風力慢慢調大(共三擋),記錄塔臺能承受的風力 逐漸增大地震等級并記錄數據 各組梳理塔臺模型建造中的問題:(1)塔臺模型高度太高,對于抗風有一定影響。(2)塔臺模型承重結構不多,造成承重能力差。(3)制作還不夠精細,角度不正對于抗震有影響。(4)吸管用量過多導致成本過高,浪費材料。(5)底端重量較輕,不利于抗震。(6)制作過程中測量有誤差,成品有傾斜的問題。2.指點迷津哪些項目屬于工程一定要達到的要求?哪些是相對次要的?哪些是加分項目? 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是必須達到的要求。材料成本統計是相對次要的。設計圖及文字說明、分工合作和美觀是加分項目。 1/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課時 測試塔臺模型 (答案版).docx 第6課時 測試塔臺模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