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三 走向近代(助考講義)【知識點講解】考點1: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1.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1)墾殖運動: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開展了墾荒運動,土地面積逐漸擴大。(2)莊園衰落:農奴用貨幣購買自由,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3)租地農場:租地農場主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4)農產品市場化:使更多的農產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更多的農產品和產品得以進入在場。一些商人將產品運到港口或更遠的地方。(5)手工工場;手工業(yè)者逐漸脫離農業(yè)生產,更多地為市場而生產;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廠,并且由分散逐漸轉向集中;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手工工場。2.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1)農村:富裕農民、騎士等掌握了生產,交換等環(huán)節(jié),控制了鄉(xiāng)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2)城市:手工業(yè)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發(fā)家的商人巨賈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考點2:文藝復興1.背景(1)經濟: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思想: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3)文化:意大利保存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2.地區(qū):14世紀中葉,興起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15,16世紀,向西方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傳播。3.核心:文藝復興(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fā)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4.實質:一場以再生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旗幟,以創(chuàng)造資本主義精神和資產階級新文化為目的的偉大的社會運動,它是一場資產階級影響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思想解放運動。5.代表人物(1)但丁: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創(chuàng)作長篇詩作《神曲》;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2)達·芬奇:意大利藝術大師,繪畫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畫《蒙娜麗莎》;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3)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代表作包括《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6.意義(1)對思想文化: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2)對資本主義:打擊了羅馬教會和封建統治,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3)對自然科學:喚醒人們積極進取、敢于創(chuàng)造和科學實驗的精神,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fā)展。考點3:新航路開辟1.原因(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隨著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fā)展,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2)重要誘因:來自東方的絲綢等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馬可·波羅對東方國家的描繪,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向往。(3)直接原因:亞洲的商品經過商人的層層轉手,到達歐洲后,價格暴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東方運往歐洲的商品價格更加昂貴。2.條件(1)客觀:①歐洲地理學的發(fā)展,地圓學說的流行;②指南針的傳入,航海和造船技術進步。(2)主觀:①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王室的支持;②航海家具有探索和冒險精神3.概況航海家 時間 資助國家 成果迪亞士 1487-1488年 葡萄牙 到達非洲的迪亞士,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哥倫布 1492年 西班牙 發(fā)現美洲新大陸,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達伽馬 1497-1498年 葡萄牙 到達印度西海岸,開辟了到達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船隊 1519-1522年 西班牙 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其船只第一次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圓說的正確。4.影響(1)對歐洲: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推動歐洲開始海外殖民。(2)對亞非拉地區(qū):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系,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引發(fā)的西歐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給亞非拉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帶來了西方文明,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3)對世界: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打破以往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fā)展的局面,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有利于地區(qū)間物種和文化的交流;資本主義地區(qū)市場開始形成。考點4:“三角貿易”資本原始積累1.“三角貿易”(1)時間:16世紀開始。(2)名稱由來:該貿易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這個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3)主要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殖民國家)、英國(獲利最大國家)。(4)目的:獲取巨額利潤,補充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5)過程:歐洲(從英國出發(fā),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到非洲)→非洲(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種植園主)→美洲(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6)影響:①對非洲:人口大量減少,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對美洲:為美洲種植園提供了勞動力,推動了地區(qū)間物種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促進了美洲經濟、文化的發(fā)展。③對英國等殖民國家:獲取了巨額利潤,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2.資本原始積累(1)概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行為。(2)方式: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殖民爭霸。(3)概況:①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在亞、非、拉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和西班牙(憑借“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大帝國),②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7世紀,英國通過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和以及“三角貿易”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③從17世紀下半葉起,通過一系列戰(zhàn)爭,英國最終先后戰(zhàn)勝了有之稱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4)認識: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的重要途徑;資本原始積累以殖民掠奪為主要手段,帶有野蠻性和殘酷性。【典例剖析】【2022年新疆】1.新航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tài)勢。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 )A.背景 B.過程 C.特點 D.影響【2022年重慶A卷】2.王斯德主編的《世界通史》中寫到,在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后,美洲的玉米、可可和馬鈴薯等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而后傳遍整個世界;小麥、水稻等則隨歐洲移民進入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 )A.促進了物種交流 B.證實了地圓學說的正確C.引發(fā)了殖民掠奪 D.確立了西班牙霸主地位【2022年天津】3.下圖是 19 世紀梵高的油畫作品。見圖溯源,馬鈴薯最早出現在歐洲是因為 ( )A.亞歷山大東征 B.新航路開辟 C.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2022年海南】4.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材料反映出新航路開辟( )A.使世界完全連為一個整體 B.促進了世界各地物種交流C.造成了非洲長期貧窮落后 D.推動了西歐租地農場發(fā)展【2022年云南】5.但丁在其詩作《神曲》中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而正人君子和賢明君主在天堂幸福地生活著。這反映出文藝復興( )A.推動了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B.積極宣傳中世紀城市自治運動C.全力維護西歐莊園領主特權 D.反對教會“神權至上”,提倡人文主義【2022年四川成都】6.下圖是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拉斐爾的作品《椅中的圣母》。畫中圣母的原型出自一位羅馬少婦。拉斐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她正溫柔地注視著心愛的小寶貝,便立即拾起一塊木炭,將這個動人的情景速寫下來,隨后就創(chuàng)作了這一“神來之作”。該作品( )A.宣揚了神權神性,彌漫著宗教神秘色彩B.體現了女性之美,飽含著人文主義精神C.充滿了生活氣息,洋溢著享樂主義情緒D.塑造了母親形象,彰顯著女權主義思想【2022年貴州畢節(jié)】7.文藝復興運動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這里的“創(chuàng)新”是指( )A.恢復古希臘的公民大會 B.開辟了歐美之間的新航路C.頒行羅馬《十二銅表法》 D.建立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2022年廣西】8.歷史事實是對歷史的真實描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結論。下列表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歐洲殖民者從事黑奴貿易,賺取高額利潤B.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C.歐洲殖民擴張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D.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居民采取種族滅絕政策【變式訓練】1.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14世紀中期以后,一些有經濟實力的農民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耕地面積,同時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為自己耕種,由此開始形成的小規(guī)模的資本主義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是( )A.莊園經濟 B.手工作坊 C.手工工場 D.租地農場2.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書寫‘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 )A.農民階級 B.封建貴族階層 C.市民階層 D.工業(yè)無產階級3.14世紀意大利建筑師設計的建筑開始注重以人為主,畫家和雕塑家也開始重視個體生命,同樣,人們開始嘗試了解人類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結構。這些變化體現了歐洲( )A.人文主義的興起 B.啟蒙思想的傳播C.科學教育的進步 D.藝術創(chuàng)作的輝煌4.荷蘭學者胡伊加青認為:“這些文學和藝術作品展現了一個向往更美麗生活的夢,一個可以使自己變得更美好的夢,這個夢是留給人類的遺產——個人可以完善自身,全面發(fā)展的觀念和理想。”下列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作品是( )A.《萬民法》 B.《荷馬史詩》 C.《神曲》 D.《天方夜譚》5.他是一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天才畫家,“美術三杰”之一,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下面屬于其作品的是( )A.《蒙娜麗莎》 B.《羅密歐與朱麗葉》C.《雅典學院》 D.《哈姆萊特》6.文藝復興時期,一大批文學界、藝術界、科學界巨人通過文學作品、繪畫和各種著作傳播人文主義思想。這些“巨人”有( )①但丁②愛因斯坦③達·芬奇④莎士比亞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7.史學家一般認為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人類社會開始從分散走向整體。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三角貿易” D.“光榮革命”8.最早進行殖民擴張的國家( )A.葡萄牙、荷蘭 B.荷蘭、法國C.葡萄牙、西班牙 D.西班牙、英國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剖析】1.答案:D2.答案:A3.答案:B4.答案:B5.答案:D6.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畫中圣母的原型出自一位羅馬少婦。拉斐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她正溫柔地注視著心愛的小寶貝”可知,拉斐爾的《椅中的圣母》是借助宗教題材,表達的是世俗的母子親情,是慈母濃濃的溫柔,強烈的表達了女性之美,飽含了人文主義思想,故B項正確,排除A項;享樂主義和女權主義思想在作品中沒有體現,排除CD項。故選:B。7.答案:D解析:文藝復興采取了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這里“創(chuàng)新”主要是指資產階級文化興起。文藝復興運動14世紀,興起于意大利,15-16世紀,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發(fā)起了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這是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故D符合題意,ABC與文藝復興運動無關,排除。故選:D。8.答案:C解析: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描述,不帶有作者自己的感彩;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實的看法或結論,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題干選項中選項ABD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事實;選項C不是描述某個歷史事件,而是表達了一種觀點和看法,屬于歷史觀點。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C。【變式訓練】1.答案:D解析:由題干關鍵信息“一些有經濟實力的農民通過各種途徑擴大耕地面積,同時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為自己耕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2.答案:C3.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知,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是該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結合所學知識,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是信仰宗教的,他們只是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與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具體表現在以宗教題材為中心的作品中更多地注入了人文精神,比如拉斐爾所畫的圣母像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通過宗教題材展現人性的美的創(chuàng)作特征。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4.答案:C5.答案:A解析: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畫家,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其作品是《蒙娜麗莎》,A項正確;B和D項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排除B和D項;《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作品,排除C項。故選A項。6.答案:C7.答案:B解析:A、D項,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文藝復興晚于1500年。故A、D項錯誤。B項,新航路的開辟將世界各個部分連接了起來,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按照整體史觀的觀念,新航路的開辟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故B項正確。C項,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早期殖民擴張,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不是近代史的開端。故C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B。8.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