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十二 封建時代的歐洲、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知識點講解】考點1: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一、基督教的興起1.時間:1世紀2.地點:巴勒斯坦地區3.原因: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4.教義: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5.傳播: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二、法蘭克王國1.時間:481年,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法蘭克王國。2.建立者: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3.措施: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克洛維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士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4.疆域:克洛維去世時,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三、封君與封臣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成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2.義務: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四、查理曼帝國1.建立: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2.措施:查理繼續實行獎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把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交納“什一稅”。3.強盛: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考點2:西歐莊園1.興起時間:9世紀開始流行,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歐洲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莊園里。2.莊園結構(1)性質:在領主統治下,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居民: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均為領主的佃戶。其中,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士地。(3)土地①自營地: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②佃戶的份地:佃戶的生活來源,以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為條件取得,領主還要征收其他捐稅。③共用地:在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3.莊園法庭(1)特點:由領主或他的管家主持,無專門的工作人員,無固定開庭時間和地點;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2)作用:維護莊園公共秩序;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考點3: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興起:從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那些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更快。意大利、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等,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城市。2.原因: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戶一樣履行義務。3.手段: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4.表現:在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5.影響: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但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取得途徑: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一般是從周圍農村的農民轉變而來的。當時,農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了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領主無權強迫他們重新變成農奴。2.生產方式: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3.人員分化: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三、大學的興起1.原因: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2.興起: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3.自治: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可法特權、教育自主權。4.課程:中世紀大學生須先上基礎性課程,它們是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學完之后學習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和神學,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5.評價: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考點4: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一、查士丁尼和《查士丁尼法典》1.背景: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穩固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織編纂法典。2.《羅馬民法大全》(1)組成:《查士丁尼法典》(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法學匯纂》(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的文獻)、《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2)內容: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3)地位:《羅馬民法大全》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原因:長期的對外戰爭2.時間: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滅亡。3.影響:地跨歐、亞、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考點5:古代日本一、6世紀前的日本1.統一: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5世紀初,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2.政權組織:(1)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2)王室和貴族依靠部民(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進行生產。二、大化改新1.背景(1)中國文化的影響和刺激。(2)改革派宮廷政變成功,孝德天皇即位。2.開始: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3.內容:(1)政治方面: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2)經濟方面: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三、幕府統治1.背景(1)經濟: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2)政治;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3)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即武士集團,成員稱為“武士。2.特點:小的武士團追隨、服從一個更強大的首領,組成大的武士團。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3.幕府統治內容(1)建立: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治時期。(2)特征: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成為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形成武士道,其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考點6:阿拉伯帝國一、穆罕默德1.創立伊斯蘭教: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2.建立阿拉伯國家:22年,穆罕默德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3.統一半島: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耶,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二、阿拉伯帝國1.時間:8世紀中期形成2.版圖擴張: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3.影響: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三、阿拉伯文化1.數學: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2.醫學:阿拉伯人著的《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3.文學:《天方夜潭》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4.傳播東西方文化: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典例剖析】【2022年江蘇鎮江】1.日耳曼人克洛維要求他的臣民都成為天主教徒,他和他的三千名士兵一同皈依了基督教。盡管他在征服過程中的殘暴和背信棄義暴露無遺,但主教仍對他大加贊賞。憑借教會的支持,克洛維( )A.鞏固了法蘭克王國 B.建立了查理曼帝國C.征服了拜占庭帝國 D.強化了幕府的統治【2022年陜西B卷】2.莊園是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其特點是( )A.經濟上自給自足 B.政治上實行民主政體C.教育上大學興起 D.莊園法庭由農奴主持【2022年海南】3.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 )A.莊園的流行 B.封君封臣制度形成C.大學的興起 D.資本主義制度確立【2022年云南】4.下列歷史文獻中,內容包括了《查士丁尼法典》、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等法律文獻,為歐洲民法奠定了基礎的是( )A.《荷馬史詩》 B.《漢謨拉比法典》C.《權利法案》 D.《羅馬民法大全》【2022年廣東】5.《羅馬民法大全》中規定“釋放奴隸也列入列國通法”“被釋放,便是從管轄下得到釋放”。這一記載,說明拜占庭帝國( )A.專制統治日益鞏固 B.奴隸處境有所改善C.法制時代全面開啟 D.廢除封建領主特權【2022年重慶B卷】6.下圖為阿拉伯帝國示意圖。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A.阿拉伯國家興起于兩河流域B.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扼守紅海交通要沖C.8世紀中期,地中海已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內湖D.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便于溝通東西方文化【2022年重慶A卷】7.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均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們都( )A.創造出了完整的代數學 B.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C.建立并完善了民主政體 D.傳承并融合了東西方文化【2022年江蘇鎮江】8.世界文明成果輝煌燦爛,各具特點。其中,完整的代數學、膾炙人口的《天方夜譚》、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的《醫學集成》和《醫典》,都屬于( )A.古希臘文明 B.古羅馬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華夏文明【變式訓練】1.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下列選項與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度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2.日耳曼人克洛維要求他的臣民都成為天主教徒,他和他的三千名士兵一同皈依了基督教。盡管他在征服過程中的殘暴和背信棄義暴露無遺,但主教仍對他大加贊賞。憑借教會的支持,克洛維( )A.鞏固了法蘭克王國 B.建立了查理曼帝國C.征服了拜占庭帝國 D.強化了幕府的統治3.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其最為主要的原因是( )A.查理信奉基督教 B.查理推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C.查理占據整個西羅馬帝國的版圖 D.查理建立查理曼帝國4.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后,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必須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而法蘭克王國從克洛維到查理大帝,為了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有力的精神工具。利益的一致,使雙方結合在一起。材料體現歐洲中世紀的政治特點是( )A.封建王權至高無上 B.基督教教會操控一切C.教權和王權相結合 D.奴隸主勢力如日中天5.在西歐,莊園為領主提供日常消費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為領主提供衣物、鞋帽等。 莊園有鐵匠、金銀匠、皮鞋匠、面包師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這說明西歐莊園( )。A.具有自給自足特征 B.是獨立的政治單位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經濟的中心6.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不僅表現在經濟上的繁榮,更重要的還在于政治權利的獲得,(富庶城鎮的居民要求當地領主允許他們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務。這里的“政治權利”是指( )A.特許經營權 B.人身自由權 C.城市自治權 D.男女平等權7.小華正在通過互聯網下載“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君士坦丁堡的淪陷”等資料。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小華探究的問題是( )A.羅馬帝國的分裂 B.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D.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8.七世紀中葉,日本發生了一場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這場改革是:( )A.大化改新 B.伯里克利改革 C.法蘭克王國改革 D.孝文帝改革9.小英想了解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有關歷史,請你推薦她能夠參閱的下列書籍是( )A.《荷馬史詩》 B.《天方夜譚》C.《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D.《大唐西域記》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剖析】1.答案:A2.答案:A3.答案:C4.答案:D5.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釋放奴隸也列入列國通法“被釋放,便是從管轄下得到釋放”,就是說釋放了的奴隸也能獲得法律的保護,但前提是這個釋放是主人親自進行了合法釋放,而不是自己逃亡,可以看出奴隸處境有所改善,B項正確;材料闡述的是關于奴隸的規定,與專制統治無關,排除A項;《羅馬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已經發展到完備階段,但不能說法制時代全面開啟,排除C項;材料闡述的是關于奴隸的規定,沒有涉及廢除封建領主特權,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D項正確;兩河流域產生古巴比倫王國,排除A項;巴格達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底格里斯河的碼頭,溝通世界貿易起重要作用,排除B項;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橫跨亞非歐,地中海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D8.答案:C【變式訓練】1.答案:B解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各級領主與附庸相互按契約承擔責任和義務,每個領主只可以管轄自己的附庸,但無權管轄自己附庸的附庸。封建主和附庸之間,逐級保護和負責。這種從屬關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鄰的貴族等級之間,不能越級從屬。于是在歐洲大陸形成了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故B符合題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反映的是歐洲大學的興起,排除C;“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反映的是歐洲城市的自治,排除D。故選:B。2.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是當時很有遠見和才干的國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維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這樣就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因此,克洛維利用基督教鞏固了法蘭克王國的統治,A項正確;查理曼帝國的建立者是查理,排除B項;征服了拜占庭帝國是奧斯曼,排除C項;實行幕府統治的是日本,排除D項。故選:A。3.答案:B解析:早期基督教反對羅馬暴政,譴責富人剝削。公元2世紀以后,基督教教義發生變化,宣揚忍耐順從、君權神授等思想。4世紀后期,羅馬帝國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大大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其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查理推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故選:B。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日耳曼蠻族王國的建立讓羅馬教會必須意識到要尋求新的政治保護。而法蘭克王國從克洛維到查理大帝,為了鞏固統治和進行擴張,也深知需要羅馬教會這樣一個有力的精神工具。”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中世紀的政治特點是政教關系相互需要、相互利用,教權和王權相結合,C符合題意;封建王權至高無上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基督教教會操控一切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奴隸主勢力如日中天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故選:C。5.答案:A解析:題干反映了莊園能夠提供日常消費需要的物品,說明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故A項正確。6.答案:C解析: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因此,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征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農一樣履行義務。城市居民采取各種方式反抗,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據“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不僅表現在經濟上的繁榮,更重要的還在于政治權利的獲得富庶城鎮的居民要求當地領主允許他們自己管理城市事務。”可知,材料中的“政治權利”指城市自治權,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給出的“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君士坦丁堡的淪陷”可知是他們探究的是拜占廷帝國滅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廷),故稱“拜占廷帝國”。它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又延續了近一千年。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通過53天的圍攻,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沙場,古老的千年帝國滅亡。故選:C。8.答案:A解析:七世紀中葉,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期間大力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制度文化,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上封建社會,史稱大化改新,A項正確;伯里克利改革發生在古希臘雅典時期,使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高峰,排除B項;法蘭克王國改革發生在中世紀的歐洲,使得歐洲封建等級制度形成,排除C項;孝文帝改革發生在古代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加強了北方民族融合,也推動了北魏的封建化,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書中所講的辛巴達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等故事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真實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的生活及東方古國的風土人情。B符合題意。故選:B。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