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學習目標】1.了解遣唐使、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玄奘西行取經的史實。2.認識外交的開放與唐朝國力強盛之間的關系。3.學習鑒真、玄奘的優秀品質和精神。一、遣唐使1.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對外開放 雙向交流2.背景: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交流非常頻繁3.概念:唐朝時期,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稱為遣唐使。4.時間:唐朝時期5.目的: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6.代表:鑒真、阿倍仲麻侶7.成員:派遣使團、派遣留學僧、留學生、商人經商。注:從公元7世紀到9世紀,日本先后20次派遣遣唐使。當時的遣唐船其實很小,長33.6米,寬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有130人,加上一些遣唐使和政府官員、留學人員等,總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終能僥幸抵達中國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少則兩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其余的都成了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另外,精挑細選的優秀人才。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選了解唐朝情況和博通經史、嫻習文藝的人擔任。——日本奈良《大唐遣唐使展》8.遣唐使來華的特點:時間長 次數多 規模大 素質高相關史事 遣唐使還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陽)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等,就是那時候從中國傳去的,有些節日一直流傳至今。9.影響: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思考:日本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說明了什么?1.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和模仿的國家。2.唐朝對日本的影響很大。3.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封閉是不可能發展的。二、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1.目的:傳授佛經,弘揚佛法2.人物:揚州大明寺高僧3.經歷:六次東渡4.地位: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5.內容:鑒真的貢獻: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影響: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6.鑒真六次東渡(1)遭誣告與海盜勾結,船只被官府查沒。(2)突遇風暴,觸礁擱淺,被漁民所救(3)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4)因弟子好心阻攔,未果(5)遭遇臺風;因暑熱患眼疾,雙目失明。(6)754年,66歲的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注:1.什么時候去的?概況:唐玄宗時期,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東渡日本,754年第6次東渡成功。2.鑒真有何貢獻?地位:鑒真是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學習鑒真不辭勞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傳播中國文化的精神。三、唐與新羅的關系1.背景: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和隋唐往來頻繁。注:隋及唐初,朝鮮半島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王朝與新羅形成冊封關系.①學唐文化:新羅強盛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②來唐經商: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③仿學唐制: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④引進科技:新羅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⑤朝樂入唐: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人中國,在唐朝宮廷和民間演出、流行唐太宗設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北庭都護府四、玄奘西行1.時間: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2.目的:為了求取佛經,研習佛法3.經歷:(1)出發: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2)學習:他遍訪天竺的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歸國: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4.成果: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5.影響:據他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反思拓展:鑒真東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難重重,但他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終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遙遠,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為追求真理,堅忍不拔,意志堅定。思考探究:鑒真和玄奘兩位高僧的相同點有哪些?1.都是生活在唐朝的著名高僧;2.都是促進中外交往的杰出使者;3.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4.都有一種頑強的毅力和堅守理想、不言放棄的精神。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哪些?啟示:1.努力發展經濟文化,提高綜合國力;2.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3.學習唐朝的博大胸懷。唐朝的中外交往——與亞洲、非洲、歐洲等70多個國家都有交往對世界:①促進了交往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②增強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對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中國:①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②中國成為東亞文明的中心,擴大了中國的影響。【當堂小練】1.(2020·北京·中考真卷)唐朝時期,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物質文明等方面聯成一體,形成一個以中國為文化源的中華文化圈。以下促成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來華②鑒真東渡③新羅學習唐朝政治制度④鄭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日本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均傳播了唐文化,新羅學習唐朝政治制度,也傳播了唐朝文化,故A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發生在明朝時期,與題干無關,排除,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2.(2020·山東·中考真卷)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把唐朝稱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實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鑒真東渡 B.張騫出使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澶淵之盟【答案】A【解析】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把唐朝稱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對外交往,唐朝的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很多外國人到中國貿易、學習、居住。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交流,豐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國際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下列史實符合這一觀點的是鑒真東渡。A符合題意;B張騫出使西域,發生在西漢,排除;C文成公主入藏,屬于唐朝的民族關系,與題意不符,排除;D澶淵之盟,屬于北宋的民族關系,排除。故選A。3.(2020·湖南·中考真卷)如果給下圖所示的鑒真塑像做文字注解,應該選擇( )A.西游天竺,求取佛經 B.政啟開元,治宏貞觀C.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D.主動請纓,征戰海外【答案】C【解析】分析圖片可知,是鑒真。唐玄宗時期,高僧鑒真為弘揚佛法,不畏艱難,六次東渡,終于抵達日本,為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故選C。4.(2020·山東·中考真卷)646年元旦,孝德天皇審時度勢,以中國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要求全國上下全面“中國化”。這次“中國化”主要學習中國哪個朝代的制度(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明朝【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646年,日本以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為典范,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進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到了封建社會。故這次“中國化”主要學習中國唐朝的制度。5.(2020·四川·中考真卷)唐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選出下列與唐朝史實表述正確的一項( )A.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B.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最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杜甫、蘇軾等C.在唐朝進口的物產中,日本物產居于首位D.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六次東渡日本,直到第六次才成功抵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傳授佛經、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與唐朝史實表述正確的一項是D,D項符合題意;A項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排除;B項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最為著名的文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排除;C項在唐朝進口的物產中,新羅物產居于首位,排除。6.(2020·貴州·中考真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贈物的包裝箱上附了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此詩句出自唐玄宗時期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當時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長屋親王的一片赤誠。毅然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大唐文化。這位高僧是( )A.玄奘 B.鑒真 C.蔡倫 D.畢昇【答案】B【解析】由材料“毅然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大唐文化”可知,這位高僧是鑒真。鑒真應日本圣武天皇的約請,六次東渡,歷盡艱辛,終于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攜同弟子到達日本,鑒真不僅把律宗傳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也傳到了日本,為傳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7.(2020·湖北·中考真卷)隋、唐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曾發揮過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下列發生于盛唐時期的歷史事件中,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是(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唐蕃和親 D.“遺唐使"來華【答案】A【解析】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唐朝與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有頻繁的交往。貞觀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經,經歷艱難險阻,四年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在天竺遍訪名寺,研究佛法。10多年后攜帶大量的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的珍貴文獻,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A正確;鑒真東渡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B排除;唐蕃和親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C排除;“遺唐使”來華反映的中日兩國的交往。D排除;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