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學習目標】1.了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背景和經過;掌握安史之亂的影響。2.了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3.理解五代十國的實質和特點。一、安史之亂1.爆發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腐敗。②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日益緊張。③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各地的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④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威脅中央注:長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飄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2.過程:①起兵:755年,安史叛軍起兵河北,大舉南下②攻城:攻占洛陽,攻下潼關,逼近長安③唐軍反擊: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被擁立為帝④即唐肅宗.西北地區的精兵悉數內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援助.安史叛軍接連內亂⑤結局:安史之亂于763年被平定⑥性質:企圖奪取唐中央政權的叛亂3.影響①經濟方面: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②國力方面: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③權力方面: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注:1.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末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最終導致唐朝滅亡。2.唐玄宗的功與過①功: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賢能,整頓吏治,崇尚節儉,反對奢侈,銳意改革,勵精圖治,使得當時社會經濟繁榮,政局穩定,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②過:唐玄宗統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親,追求享樂,荒淫無度,不理政事,朝政腐敗,導致社會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二、黃巢起義不第后賦菊——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想一想: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愿望?這首詩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畫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1.背景:(1)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2)藩鎮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經無力控制藩鎮。(3)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2.時間:唐朝后期3.人物:黃巢——農民起義軍領袖4.經過: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5.結果:①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②被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并沒有讓唐王朝滅亡三、唐朝滅亡1.時間:907年2.經過:①鎮壓黃巢起義后,朱溫逐漸控制朝政,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②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3.標志: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四、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北方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漢2.南方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9個)3.政權君主: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之前都是是節度使4.政權實質: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5.北方特點: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6.南方特點: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7.根源: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8.實質: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7.發展趨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注:1.從唐朝的興盛到衰亡你能得到哪些啟示?①居安思危②維護國家統一,防止分裂③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當堂小練】1.(2021·河南·中考模擬)杜甫的詩有“詩史”之稱。“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寂寞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后,園廬但蒿藜。”從杜甫這兩首詩描繪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況,我們可以了解( )A.唐朝走向盛世 B.唐朝發達的對外交通C.唐朝由盛轉衰 D.唐朝輝煌的科技成就2.(2020·貴州·中考模擬)唐朝的滅亡是一個過程,下列與唐朝的滅亡無關的是( )A.安史之亂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B.藩鎮割據的態勢愈演愈烈C.科舉制的創立D.唐末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2020·廣東·中考模擬)與以下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 )A.統一南北,創立科舉 B.貞觀之治,安史之亂C.黃袍加身,政權并立 D.管理西藏,行省制度4.(2020·山東·中考模擬)五代十國是一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這一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實質上是( )A.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B.黃河流域封建政權的頻繁更迭C.階級矛盾的嚴重激化D.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5.(2021·遼寧·中考模擬)《新唐書》:“五福悍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由上述材料可看出唐朝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亂的打擊 B.宦官專權而腐敗C.唐末農民起義 D.節度使擁兵自重6.(2020·山東·中考模擬)“它結束了盛唐的神話,強大的帝國從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頭,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這里的“它”是指( )A.黃巢起義 B.安史之亂C.陳勝、吳廣起義 D.經濟重心南移7.(2021·湖南·中考模擬)秦末“有叛人而無叛吏”,漢初“有叛國而無叛郡”,中唐“有叛將而無叛州”。這些現象說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權B.西漢郡國并行制鞏固了中央集權C.唐朝三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D.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8.(2021·廣東·中考模擬)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一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反映了一個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事件,下列與該事件相關人物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則天9.(2021·廣東·中考模擬)唐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引起這時期政權更迭的原因,主要是( )A.農民起義頻繁發生 B.少數民族的進攻C.各政權武將的奪權 D.相互間兼并戰爭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意思是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而“寂寞天寶后,園廬但篇獲“意思是天寶以后,寂真荒涼,家園里只剩下篇草英蔡。從這兩首詩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轉衰,故C正確;只有這句詩“憶著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繪了唐朝走向盛世,故A錯誤;從題干的兩句詩體現不出唐朝對外交通的狀況,故B錯誤;題干的兩句詩都沒有提過科技成就,故D錯誤。綜上故選C。2.【答案】C【解析】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安史之亂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民賦稅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故ABD不符合題意;科舉制的創立與唐朝的滅亡無關,故C項符合題意。故選C。3.【答案】B【解析】根據圖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唐太宗在位時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唐玄宗統治后期出現了安史之亂,907年唐朝滅亡。故與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貞觀之治,安史之亂。統一南北,創立科舉是隋朝時期;黃袍加身,政權并立是北宋時期;管理西藏,行省制度是元朝時期。所以ACD項與題意不符,B項符合題意,故選B。4.【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它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5.【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中后期,節度使有其土地,有其人民,有其甲兵,有其財賦,他們擁兵自重,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故D符合題意;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宦官專權加重了唐朝的腐敗,唐末農民起義進一步瓦解了唐朝的統治,故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從755年開始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對唐朝產生的影響是從此由盛轉衰。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B項符合題意;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導致唐末國力大衰,唐朝瓦解,907年,朱溫滅唐,A項不符合題意;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奏朝末年,C項不符合題意;D項和題意無關,排除。故選B。7.【答案】D【解析】“有叛人而無叛吏”說明郡縣制下官員很少有造反的;“有叛國而無叛郡”諸侯國有造反的但是郡縣沒有造反的;“有叛將而無叛州”說明武將有造反的,但是州郡沒有造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故D正確。8.【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可知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有關安史之亂的記載。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唐玄宗后期,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C正確;唐高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A排除;唐太宗通過一系列措施,開始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B排除;武則天當政期間,采取正確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D排除;故選C。9.【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武將奪權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政權更迭主要是武將擁兵專權,故C選項正確;ABD項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