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課標要求(一)知識目標1、識記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2、理解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的意義;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3、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初步認識我國目前存在的多種分配方式,并確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看問題,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2頁“南嶺村”的例子,提出問題:這個村子是怎樣分配個人收入的,引發興趣,導入新課。學生活動:通過教師引導與討論,得出結論——按勞分配,導入新課。(二)進行新課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按勞分配為主體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2-63頁內容,說明什么是按勞分配?我國為什么實行按勞分配?它在我國的分配制度中處于什么地位?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教師點撥:在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必須而且只能是按勞分配,同時這種勞動是社會勞動。教師活動:我國在公有制經濟中為什么實行按勞分配?(2)堅持按勞分配的必然性(1)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教師活動:為什么我國所有制結構和我國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為主,多種并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內在聯系?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這種分配方式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和多層次的狀況,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公有制是主體,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其他多種非公有制經濟中,就不能按勞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勞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2) 多種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在這里勞動者充當了什么角色學生活動:思考討論,發表見解: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付出勞動、謀劃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受益分配。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4頁漫畫與材料,并思考所提問題。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發表見解教師點評:參與受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種分配屬于哪種要素的收入。教師活動:在我國為什么允許這些要素參與分配?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得出結論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3)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于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三)課堂總結、點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義。(四)實例探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據此回答例1——例4[例1] 下列收入屬于按勞分配所得的是( )A. 經營風險收入B. 國有企業職工的獎金和津貼C. 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所得D. 外資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答案:B[例2]實行按勞分配之所以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是因為A. 它把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質量直接聯系在一起B. 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C. 它消除了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D. 它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社會地位答案:A[例3]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直接原因是( )A.生產力水平 B.所有制結構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D.我國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答案:B[例4]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有人通過向企業 或個人提供技術和信息資料取得一定的收入,這種收入屬于 ( )按勞分配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C.按生產要素分配D.從社會保障中取得的收入答案:C★課余作業組織學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況,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勞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勞分配收入,并進一步分析現在的收入形式與以前相比有哪些變化,這種變化給家庭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教學體會本節內容是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內容,在學習中應該多引入日常生產、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實例,讓學生去深刻理解這些知識,并能夠從自己的實踐中理解、把握我國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