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全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全冊)

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
預設教案 生成教案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來 第一章、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Ⅰ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較得出人與類人猿的本質區別 2.根據圖片、資料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根據課文中的觀點澄清一些科學上的誤解 能力目標: 1.能夠區分科學事實、觀點和假說 2.收集信息并嘗試判斷整理信息 3.在討論交流中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難點:1、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三、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有關生物進化的觀點、學說、證據; 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象片;實物投影儀等。 學生: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四、課時分配:2課時www.xkb1.com Ⅱ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人類的起源 1.觀察與思考:四種 現代類人猿 2.看錄象:人類和現代類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測森林古猿 當時的生活狀況引言:通過《七上》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在這大家圓中作為“物種的人”是怎么來的?作為“個體的人又是怎樣來的?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引言、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進入新課:關于人類的起源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 現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是:進化論。 請小組交流課前找到的信息資料 投影展示四種現代類人猿,請同學指圖說出與人類的相似處、根本區別(教師適時補充更正) 根據比較得出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近的親源關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 放錄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圖小組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資料 觀看、分析 看圖、展開想象并描述。 聆聽、思考、做筆記 有的說:人是進化來的;有的說:人是猴子變來的;有的說:人是從海里來的;有的說:人是自己生出來的;有的說:西方人認為上帝造人,東方人認為女媧造人等。 神創論、進化論 類人猿的定義、現代類人猿的分布、種類、數量、生活方式(略) 觀察圖片、思考 相似處:可直立(主要是臂行),無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等。 根本區別:運動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腦發育的程度不同。 總結、記筆記 根據圖展開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二、人類的進化 1.森林古猿下地 生活的原因 2.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 變化的幾個方面先讓在這方面有準備的同學講;投影展示課本中的“資料分析”展開討論 實物投影展示化石圖片,指導觀察 展示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語言產生及運用語言的重要作用。有專長的同學講;看資料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觀察早期古人類化石圖片,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提示分析“露西”、“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 觀察描述;表達與交流。 分組游戲(依據練習題第3題)三、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滲透保護類人猿及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新課標第一網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三、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滲透保護類人猿及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第二節 人的生殖 一、知識提煉 知識結構 知識提煉 (1)精子與卵細胞在輸卵管內完成受精。 (2)受精卵不斷分裂,發育成胚泡,植入到子宮內膜中,這個過程叫著床,它是懷孕的開始。 (3)胎兒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 (4)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中排出,這個過程叫分娩。 (5)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睪丸,可以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6)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可以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能描述受精過程和胚胎發育的過程;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能力;通過觀察圖片、看錄象提高觀察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和價值觀;增強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精和胚胎發育 難點:胚胎的發育過程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課件。 學生:回家問媽媽幾個問題。(寫在生物檔案夾上) ①我是從哪兒來的? ②媽媽懷孕時的感受。 ③媽媽懷孕多少個月才生下我?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第二節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二、生殖發育過程 受精→受精卵發育→胎兒分娩由作為物種的人的由來引出個體的人是怎樣生殖發育的。 出示掛圖,觀察思考,說明分組競賽的規則,得出正確結論 放錄像學生回答 觀察準備小組活動 小組按規則活動 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認真觀看課堂小結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總結回顧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布置課下作業投影展示1.向媽媽了解生育自己的過程 2.為媽媽進一份孝心
五、教學設計: 六、教學過程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已經知道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是由森林古猿進化來的。那么,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個體又是怎樣來到世上的呢?課前老師讓大家問問媽媽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媽媽是怎么說的? 生:媽媽說我是從大山里撿來的。 生:媽媽說我是從石頭縫里刨出來的,爸爸說我是從肚臍眼里蹦出來的。 生:我是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 師:哪一個答案比較準確呢?那么,媽媽的肚子里怎么會有了你?你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樣一天天長大的呢?這恐怕有些父母說不清楚的。也有些父母認為生殖問題太敏感,而回避回答,這是不正確的。其實,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相類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細胞相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通過這節課,你會知道人是怎么來到這個世上的?;丶液罂梢越o父母講講,將來也可以給你的孩子講講。 師:大家互相觀察,男女同學外觀上有什么明顯差別? 生:(回答略) 師:看看這兩幅相片,猜猜哪個是小男孩,哪個是小女孩(出示兩張七八個月大的小孩相片)。小時候男孩、女孩外貌差別不大,人們主要靠什么確定其性別呢? 生:(回答略) 師:可見,男人和女人最本質的區別是生殖系統不一樣,并且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這是人的生殖系統正面圖(出示深件)。請大家仔細觀察,明確各個結構的名稱和主要功能,聯想一下這些結構在身體上的位置,并試著填寫側面圖,有能力的同學把第12頁第2題做一做,也可以小組合作進行。(小組討論、識圖、填圖) 師:好。哪位同學能把你做的習題拿上來展示一下?(把習題通過大型投影儀顯示出來,學生自己找出錯誤,并糾正) 師:大家的識圖能力比較強。老師想問一個問題:子宮的名稱和它的功能有關嗎? 生:有關系。子宮就是孩子居住的“宮殿”。 師:對。確切地說,子宮是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這些是生殖系統的結構,那么,什么是它們的功能呢?請看練習2。 生:輸精管和輸卵管──輸送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 生:陰莖和陰道──精子出入的通道。 生:睪丸和卵巢──產生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并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師:想一想,屏幕所示這些結構的功能,哪些已經在你身上發生?哪些還沒有發生? 生:我在一本書上看見卵細胞的產生好像跟月經有關。 師:你說的不錯。青春期以后,女同學逐漸出現了月經,男同學出現了遺精,這就說明他們分別能產生卵細胞和精子。那么,一個小小的精子和一個小小的卵細胞是怎樣發育成一個新個體的呢?受精后,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要經歷一系列非常復雜的變化。這是一個受精卵發育過程的示意圖(演示課件)。胚泡中的細胞繼續分裂、分化,逐漸發育成胚胎、胎兒。仔細觀察,什么時候胚胎開始具有人的形態? 生:第8周。 師:兩個月左右的胚胎,長約25厘米,初具人的形態,此后稱為胎兒。胎兒一天天長大,他(她)的營養是從哪兒來的呢?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課件:子宮內胎兒、臍帶和胎盤之間的關系)。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互相討論,也可以寫在紙條上傳給我。(識圖、討論) 生:胎兒為什么要生活在羊水里? 生:胎兒的血液與母體的血液是相連的嗎? 生:為什么胎兒的頭朝下? 生:臍帶斷了怎么辦? 生:雙胞胎是共有一條臍帶,還是各有一條臍帶? …… (大家分組討論,課堂氣氛很熱烈,最后由老師簡要點評) 師:如果父母抽煙、喝酒、吸毒,對胎兒有無影響?為什么? 生:有影響:毒素可以通過臍帶、胎盤傳到胎兒身上。 師:所以說吸煙不僅危害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胎兒發育成熟以后,就要與母體分離,這是分娩過程(動態的分娩過程),同時胎盤也要排出來。這樣,一個新生兒就誕生了。新生兒的臍帶末端則逐漸萎縮,日后就成了肚臍眼。打開檔案夾。課前老師讓大家回家訪問媽媽。那么,現在你如何看待懷孕、分娩的過程?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父母? 生:媽媽懷我時經常嘔吐,吃不下飯,很辛苦。我要經常幫媽媽做家務。 生:媽媽懷孕時有一次生病,她堅持不吃藥。 生:媽媽說她生我時很痛苦,現在我還不能做別的,我只有好好學習。 師:分娩是痛苦的,但新生命的誕生又是相當美好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人類的繁衍、延續。這節課我們共同探討了人的生殖,包括生殖系統和生殖過程??磕信诚到y,自然孕育出后代是最自然、最平常的事情??墒怯幸恍┓驄D由于身體的原因一直不能生育。你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幫助他們實現這個愿望嗎? 生:可以用試管嬰兒技術。 生:還可以用克隆的方法。(學生可以針對這兩種方法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很感興趣,教師也參與其中) 師:其實,人體本身存在著許多奧秘,這還有待于人類進一步去探索。 七、典型例題 1.在各器官名稱前的括號里填出正確的功能代號 器官名稱功能 ( )睪丸 A保護睪丸和附睪,控制溫度 ( )陰莖 B尿液與精液排出時的通道(有特殊結構保證兩者不會同時排) ( )陰囊 C男性產生精子的器官 ( )尿道 D男性的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泌尿系統的器官 ( )輸精管 E分泌黏液,便于精子游動 ( )精液 F在睪丸上面,儲存精子,是精子成熟的地方 ( )精子 G輸送精子的兩條小管 ( )附睪 H男性生殖細胞 ( )前列腺 I含有精子和少量營養的乳白色液體 【答案】C D A B G I H F E 【分析】了解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教學目的之一。本題強化對男性生殖系統的各個器官的結構的認識,并了解其基本功能。 2.正確排列下面各生理過程的順序 A精子上行到輸卵管;B精子經過陰道;C發育成熟,分娩; D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兩個、四個……細胞;E形成一個小胚泡;F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G植入子宮內膜;H精子通過子宮;I形成受精卵;J初具人形,成為胎兒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 、_______ 、_____和_____。 【答案】B H A I D E G F J C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受精的過程和胚胎發育的過程的了解。可配合有關圖片講解本題,使學生能正確這兩個生理過程,避免想當然的錯誤認識。 第三節青春期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章“人類的產生”中的第三節,是前一節“人的生殖”的深入與延伸,又是下一節“計劃生育”的前提與基礎。在教材的內容設計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一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青春期在人體發育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形成健康度過青春期的愿望,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確保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審美觀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包括身體形態及生理結構、功能變化和青春期心理變化)。 2.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變化,對自身變化進行適時合理調整,健康度過青春期。 能力目標 1.通過課前小組內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在課堂中的講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抗拒恐懼心理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情感目標 1.體驗人體發育過程中,發生在青春期的重要變化。 2.形成健康度過青春期的意識,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2.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變化。 難點 引導學生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變化,對自身變化進行適時合理的調整,健康度過青春期。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板書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引入同學們,你們是不是正處于少男少女時期呢?是其實,這在生理上稱為青春期。那么,你們想不想了解自己?想新授 一、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1.男孩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2.女孩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二、青春期發育的顯著變化 1、身高突增 2、神經系統的功能明顯增強 3、性器官迅速發育 三、青春期的心理變化 四、青春期的心理衛生 下面,老師要給每一個同學發一張調查問卷,看一看同學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不寫姓名。對于問題的回答,同學們可以用“是”、“不是”或“不知道”的方式作為答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問卷調查你一定會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請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男孩: 1.你是幾歲時身高開始突增的? 2.你出現喉結了么? 3.你有沒有出現遺精(回答“有”或“沒有”) 4.你覺得你是不是進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沒有突然感到很煩躁的時候?你是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的? 6.你有沒有喜歡過哪個女生?你為什么會喜歡她呢?7你對自身的發育有沒有產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女孩: 1.你是幾歲時身高開始突增的? 2.你的乳房開始發育了嗎?(回答“是”或“不是”) 3.你有沒有出現月經?月經期間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么? 4.你覺得你是不是進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沒有突然感到很煩躁的時候?你是怎么調節自己的情緒的? 6.你有沒有喜歡過哪個男生?你為什么會喜歡他呢? 7.你對自身的發育有沒有產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教師發卷,收卷。)完成問卷通過剛才的回答,你認為自己是不是完全地了解自己?不是我們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真正地了解自己,從而促進我們身心健康地發展。這是男女生生長速度曲線圖,同學們看,橫坐標表示的是年齡,縱坐標表示的是每年增長的高度。下面請大家通過看掛圖,討論一下圖中男、女生的生長曲線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學生討論(兩分鐘)女生發育比男生早:女生平均在8歲至9歲時開始發育,而男生平均在9歲至10歲時開始發育。那么,你和你的同齡同學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身體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另外,神經系統、心臟和肺等的功能也明顯加強。此外,你們身體還發生了哪些變化。有那么,你的身高變化和圖中的曲線完全一樣嗎?不想一想,為什么會不一樣呢?營養狀況不完全相同。 身體素質不完全相同。 還有一方面是遺傳因素。以上幾名同學的回答都很好。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第二張圖(睪丸和卵巢的發育趨勢圖)。橫坐標表示年齡,縱坐標表示睪丸、卵巢的重量。想想看,睪丸和卵巢的發育與體形變化有沒有關系?有那么你是怎樣得出結論的?卵巢優先于睪丸發育,所以女生先長高,男生后長高。男生聲音變了。 體重增加了。 男生長胡須了。同學們在青春期內身體都會發生變化的,但是每個人的變化又不是完全一樣的。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第17頁,看練習第1題,想一想想一想這些變化在你們身上是否發生了。(1分鐘)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女孩的性器官都開始迅速發育,并開始出現一些羞于啟齒的生理現象(男生出現遺精,女生會來月經)。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男女同學都應了解。那么,什么是遺精?什么是月經?女生在月經期如何保護自己呢?請大家看書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看書5分鐘)進入青春期以后,除了身體發生變化,你們的內心世界有沒有發生與以往不同的變化呢?師:那么,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呢?還有哪些事情發生過呢?能不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和父母頂撞。 認為父母什么都不懂,不愛聽他們的。 有事不愛和父母交流,想保守自己的小秘密。 有時候,愛在父母面前撒嬌。這些現象體現出我們的心理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有獨立性。 又有一定的依賴性。 內心世界開始閉鎖。我們怎樣做才能正確地處理好這些事情呢?有一些事情需要和父母商量。 多和父母交流、溝通,吸取、采納他們的經驗、教訓。 父母說的不一定都是非常正確的,但正確的應該照做。 理解父母對我們的關心,要尊敬他們。 不愿和父母說的事,要和老師、同學或其他長輩說一說。 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增強是非觀念。 遇事要多聽聽家長的意見,自己也要多想,不能武斷。以上幾位同學的回答非常好。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處理好與父母的矛盾。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發育,性意識也開始萌動,常表現為從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愿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變化。應當注意的是,這個時期正是學知識、長才干、樹立遠大理想、塑造美好心靈的關鍵時期。 因此,同學們應當集中精力,努力學習,積極度過各種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同學間互相幫助,跟師長密切交流,健康地度過這人生的金色年華。最后希望同學們在青春期立下大志,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增強體魄,為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結在本節課我們主要介紹了青春期的身體變化、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及其衛生等內容。希望同學們能正確地對待這些變化,注意青春期的心理衛生,健康地渡過青春期這一非常時期。
第二章人體的營養 第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Ⅰ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知道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營養物質的食物來源。 2.了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和缺乏癥狀。 3.加深對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處理數據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4.關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營養物質的類別;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對探究數據的處理。 2.探究活動的組織及如何減少實驗的誤差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教師: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選出組長,并分工負責操作、記錄、處理數據和發言;準備好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種材料、用具。 四、課時分配 2課時 Ⅱ 教學過程 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新 課 第 一網 認真聽題,積極思考并舉手回答。 寫出兩種常吃的食物,查閱課本P41-42“常見的食物成分表”,并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填寫在教科書上。 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 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是否相同 通過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設疑、提問、引入新課。 巡視,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表格。 大多數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對這兩種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比較,并引導學生討論,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1.1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人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 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和來源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并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廣泛。 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并與同學交流。舉出含糖類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18的旁邊,再舉出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20的旁邊。 討論: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 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書。 當大多數學生完成后,組織討論交流,評價。 二、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問題 看課本P23中的插圖,互相交流,各小組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確定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作出的假設也就不同,實驗的方法步驟也會有區別。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到各個小組中進行個性化指導。 2.2作出假設 各小組根據自己小組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后作出假設。 2.3.制定實施計劃 根據小組確定的探究課題,制計劃。對制定的計劃進行討論、完善后,各小組用咱制的裝置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課前的分工進行操作。 2.4得出結論 對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得出結論: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www.xkb1.com 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指導學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學生注意安全和盡量減小實驗誤差。 巡視并對探究過程予以適當的點撥指導。 2.5表達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小組間進行交流。 水與無機鹽維生素的種類,缺乏時的病癥和相應的食物治療 對誤差人進行反思。 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 引導學生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指導學生分析誤差的原因。 創設疑問,引入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三、.膳食纖維 根據角色扮演情況,將相關知識填人課本P25表l及P26表2。 組織、引導學生診斷、討論。 小結 積極發言,談自己的收獲及感想。 練習鞏固 自行完成練習,也可小組討論。 巡視、指點。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Ⅰ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二、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 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三、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四、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五、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Ⅰ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什么是合理營養。 2.關注食品安全。 3.嘗試運用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并關心長輩的飲食。 4.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二、教學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三、教學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電視報刊中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展開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設計評比欄和課前課后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營養差異性的對比圖。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展開調查或收集有關合理營養、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課前嘗試為家長或自己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帶各種食品包裝袋;課前詢問家長購買肉類、魚類及其他食品時是怎樣挑選的。 五、課時分配 2課時 Ⅱ教學過程 一、合理營養 1.1不注意合理營養的危害 課前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主討論不良飲食習慣、不合理營養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營養 觀察、討論、歸納:怎樣做才是合理營養。 1.3“我”該怎么做 師生合作,為本班制定一個合理營養的文明公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設計午餐食譜再次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并對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評一評,比一比,然后參加全年級的設計賽,并把好的作品辦成生物專刊。 合理營養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閱讀書上提供的信息并觀察書上的插圖或自制投影片,結合身邊實例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合理營養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譜并利用節假日親自烹調,為長輩獻上一份愛心。 閱讀課后“營養師”資料,拓寬視野 創設問題情境,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實例,指導學生閱讀書上提供的報刊信息,引入課題; 引導學生討論,組織并參與全班交流、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有效性。歸納并用投影片展示該如何做到合理營養。 關注健康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注:書上第三節內容可作為學生調查過程中查閱的資料之一) 課前提出課題。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組織交流,做出評價。 二、食品安全 2.1整體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據課前布置,發布收集到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聽取學生的資料發布,引導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2.2怎樣購買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裝食品。(會讀包裝袋上的內容) b.非安全的包裝食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學生閱讀食品包裝盒上的內容,分組討論,并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言。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學生發言予以肯定并糾正或補充某些內容。 就課前了解的知識進行組間交流。 聽取學生發言,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建議學生課后到菜市場進行“實戰演習”。 三、預防食物中毒 3.1小專家進行現場小講座,聽取有關知識,并提問和補充。 和學生一起聽取小講座,對進行講授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思考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 3.2討論:能用發霉變質的殘羹剩飯或飼料喂養家禽家畜嗎 為什么 有人說有“蟲眼”的蔬菜水果農藥含量少,可放心購買,對嗎 在教師啟發下思考: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最終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認真聽取學生討論并及時點拔。 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從防治環境污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肯定學生的分析,再次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綠色食品 閱讀有關資料,思考并了解綠色食品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課本中有關綠色食品的資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信息。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相關知識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 3. 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4.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5.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6.意識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環保意識。 7.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幻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呼吸系統的模型。 學生:查閱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Ⅱ教學過程 1.新課引言 通過思考生活常識,弄清嬰兒第一聲啼哭的科學道理。 2.創設問題情境。 提問生活常識,通過生活經驗(嬰兒啼哭)引出每一個人自生下來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地呼吸。 3.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3.1通過生活經驗,試著說出人體呼吸系成統的組成。 3.2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試著說出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3.3通過閱讀課文和分析資料,掌握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4.進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呼吸道的作用。 5.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 6.思考分析,鼻的作用及其內部結構是有限的等問題。 通過提示每段資料的內容,引導特點、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 學生從中找出相關信息。 6.1提問:鼻具有什么作用及內部結構特點,找到解釋問題的突破。 6.2訓練思維能力。通過生活常識了解組織學生進行體驗,了解到到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7.交流所查閱到的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資料。 8.呼吸道的作用咽的作用 組織學生表演,引導學生通過自進行角色扮演,說出自身的體會,通過身的體會,意識到邊吃邊說的危險 自我教育,逐漸養成“食不言”的好習慣。演示幻燈。 8.觀察會厭軟骨模型, 9.喉的作用 提出問題:嘴巴是不是發聲器官, 了解喉是發聲器官,知道應當注意保引導學生思考喉的作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的作用;咽和喉的作用;了解呼吸道對空氣處理的能力 總結本節教學內容。 引發學生關注環境,加深對環境問題的思考。 鞏固練習討論課后練習題。 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于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Ⅱ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后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復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肺有什么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后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并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并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并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布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后,嘗試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 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么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 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于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于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并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 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 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并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系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系,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復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系 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么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并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引導學生聯系前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并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并給予評價。 第三節空氣質量與健康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Ⅱ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Ⅰ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觀察,進一步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能。 2.通過血常規化驗單的測定值與正常參考值的比較,學會認識血常規化驗單,并能初步預示某些疾病,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本節學習,體驗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2.通過對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學習及對化驗單的解讀,充分認識生命的物質性及生物與自然的統一性,增強熱愛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區別。 3.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的培養。 三、教學難點 1.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學。 2.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情感的培養。 四、教學策略 血液對每個學生來說,既陌生又熟悉。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為每個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驗血的經歷,對血液的顏色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為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每種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教學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先讓學生自由發言,交流各自對血液的認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師出示一張血液化驗單,讓學生討論化驗單的主要內容,為下一步的教學作好捕墊;3、出示課前準備的血液分層演示裝置,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學生討論資料分析中的3個問題;4、關于血漿,只需作簡單地介紹,并指出,水占了血漿的絕大部分,這可以為后面介紹無償獻血作捕墊;5、關于血細胞的學習,可先讓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白細胞的形態以及數量的多少,教師在介紹這一內容時,應特別注意與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相聯系,如貧血、化膿、傷口處血液凝固等,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新課標第一網Ⅱ 教學安排 一、教學方法實驗法、歸納法、對比法。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帶領部分同學于課前活動時間到菜場取豬血或雞血; (2)按實驗組準備顯微鏡、人血的永久涂片; (3)脫脂棉、消過毒的針和載玻片、體積分數75%的酒精; (4)血常規化驗單及我國成年人血常規正常參考值(教參上有); (5)白細胞吞噬細菌的CAI課件。 2.學生準備: (1)取4~5支各裝有幾滴質量分數為5%的檸檬酸鈉溶液的試管到菜場取血; (2)有條件的同學準備血常規化驗單; (3)網上查閱血液的有關知識。 Ⅲ 教學設計(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加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置一段時間后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那么,共分幾層? 學生:三層。 二、[講授新課] 教師:最上層是什么顏色? 學生:淡黃色。 教師:對,這一層叫血漿。血漿中含有哪些物質,有什么作用呢?下面自學P60有關內容。 學生:(自學,歸納) 教師:請一位同學將歸納結果寫在黑板上。 (一位同學將歸納結果寫在黑板上) 教師:血液分層后,紅色的下層及白色的中間薄層都是血細胞,下面大家先看書了解血細胞的種類和特點。 學生看書。 教師:現在我們用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教師:投影教參P84“人血涂片的制作”并作適當講解,指導學生制作人血涂片并進行觀察。 學生:學習、制作人血涂片,觀察并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教師:紅細胞有什么特點和功能? 學生:歸納紅細胞特點和功能? 教師:一邊與學生一起歸納,一邊在黑板上記錄。 教師:播放白細胞的CAI課件。 學生:看課件,歸納白細胞特點和功能。 教師:記錄。 教師:血液被稱為是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什么不是器官? 學生:思考,交流,嘗試回答。 在引導學生學習“血液為什么是流動的組織(而不是器官)?”這教學內容時,由于學生先前所掌握的“組織”、“器官”概念屬于“上位組織者”,因此我運用了“漸進分化”的教學策略,并按以下方式組織: 1、(通過媒體展示或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述)器官、組織概念,再次明確先前所學的器官、組織的概念: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的結構;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許多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先行組織者) 2、(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語言表述)進行比較,由于血液只是由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組成,從而讓學生明確:血液只能屬于組織的概念范疇。(當前學習內容) 3、引導學生回顧人體四大類基本組織及各組織的功能 (
上皮組織
保護、分泌
肌肉組織
收縮、舒張
神經組織
接受刺激
產生并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
支持、連接、
保護、營養
) (先行組織者) (先行組織者) 4、分析:血液不停地循環流動,輸送氧和營養物質到組織細胞中,具有營養的功能;白細胞能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它們對人體起著防御和保護的作用,因此血液具有保護的功能,這些都與結締組織的功能相吻合。從而得出,血液屬于結締組織,是流動的組織。(當前學習內容) 按這種漸進分化策略組織教學內容,使學生習得知識的順序和大腦認知結構中的組織層次、存儲方式完全吻合。顯然,對于學習者來說,為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實質性聯系,這種情況所要求付出的認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最有利于知識意義的習得與保持。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三種血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教師:記錄,利用板書比較三種血細胞的區別,結束課程。 四、[鞏固練習] 1.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涂片時,看到的數量最多的細胞是( ) A.上皮細胞 B.紅細胞 C.白細胞 D.血小板 答案:B 2.血紅蛋白的主要特性是(?。?A.容易和氧結合,不易分離 B.容易和氧結合,也易分離 C.容易和一氧化碳結合,也易分離 D.在氧濃度高時易和氧結合,在氧濃度低時易和氧分離 答案:D 3.病菌侵入人體后,能吞噬病菌,對人體起到防御和保護功能的是(?。?A.血紅蛋白 B.血小板 C.白細胞 D.紅細胞 答案:C 4.人的血液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組成。 答案:血漿、血細胞 5.紅細胞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與血紅蛋白的特性有關,血紅蛋白是一種含__________的蛋白質,呈__________色。它的特性是: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__________,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__________。 答案:鐵、紅、結合、分離 6.人體的三種血細胞形態、大小和特點各不相同,你能判斷出以下特點分別是哪種血細胞嗎?具有核的是__________,雙面凹圓餅狀的是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 答案: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 五、[布置作業] 課本P63第1~4題做在作業本上,第5題自己練習解讀。 Ⅳ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一、解讀血常規化驗單(第一課時內容) 二、血液 Xkb1.com 血液組成形態數量功能血漿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血細胞紅細胞成熟后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最多含血紅蛋白,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最大最少保護和防御血小板最小,形狀不規則較少止血和加速凝血
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性學習形式學習設計實驗方案。 2.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3.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4.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觀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分析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難點:理解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的。 Ⅱ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錄像:醫院外科診室的幾個不同出血狀況的病人,醫生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 提問:你們看到了幾種出血現象?醫生為什么對不同出血癥狀的病人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 2.講授新課 2.1提出問題: 想知道人體有幾種血管嗎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情況如何 2.2實驗題目: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情況。 仔細閱讀課本P64—65,各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材料用具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用尾鰭色素少的小魚 換成尾鰭色素深的行不行 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正確選擇實驗材料。 2.2.1方法步驟 操作過程中同組的同學要相互合作,針對小組討論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嘗試,會看到不同的實驗效果。觀察過程中,要不斷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魚鰓濕潤。如果實驗時間太長,要換小魚,繼續實驗。 2.2.2提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滿足于觀察到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還要注意移動培養皿,盡可能觀察到小魚尾鰭末端,找到毛細血管,(識別出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然后邊觀察邊移動培養皿,根據血流情況,分別找到小動脈和小靜脈。 2.2.3表達交流 各小組選代表交流本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實驗中看到了幾種血管,血管內血流速度如何,并討論課本P65的討論題。 2.2.4總結:觀察到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2.2.4.1動脈 結構特點: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功能: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 2.2.4.2觀察課本P66圖Ⅳ—35,結合實驗結果總結出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 思考:毛細血管有何功能 總結出毛細血管的功能。 提示:重點觀察管壁、血流速度、管大小,紅細胞單行通過、物質交換過程。 2.2.4.3靜脈 結構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速度慢。 功能: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 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首先觀看自己手的“青筋”,并用手觸摸,比較與觸摸動脈的感覺有何不同 分析“靜脈瓣”。思考課本P67第2題。 小組討論后選代表回答。(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 3.歸納總結 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結構與功能的特點。 各小組討淪,合作設計出一份歸納表格,哪個小組做得又快又準又全面。 小組評價。 指導和及時評價。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和信息 各小組選代表展示所收集到的有關血管疾病的資料和信息。 及時鼓勵。引導學生健康地生活。 Ⅲ教學反思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認同和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積極參與小組內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教學重點 1.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說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區別。 課時安排2節課 Ⅱ教學過程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1.將右手放在胸門左側,感覺心臟輸送血液時的搏動。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2.心臟的結構 2.1分組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每組思考課本P68"討論”中的一個問題。 教師巡視和指導。(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心臟的知識,并推測它的功能)。 2.1.1每組派兩名代表(一名負責文字說明,一名負責展示相關圖片、心臟模型),陳述本組的觀點和結論,本組其他同學可將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進行補充。 教師及時點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1.2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同,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著血管。 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對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進行重組和加工。 2.1.3展示:課件內容“心臟的結構”(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加深對心臟結構與功能的理解)。 心臟的功能發揮各自的想像并提問。 思考與閱讀課本P6 第二段。 每組另派兩名同學代表,陳述本組觀點(同學分工同上)。 認真觀看。 五位同學作總結性發言:“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有何收獲 ” 展示:課件內容“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 及時收集反饋信息。 Ⅲ教學反思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2.自主學習,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 1.尿的形成過程。 2.對資料的分析和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人體泌尿系統的模型和掛圖,準備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和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制作動態的尿的形成過程的課件。 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搜集有關人體泌尿系統方面的資料。 課時分配 1課時 Ⅱ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 1.排泄和排遺 凝神專聽,產生好奇心,猜測。 閱讀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為了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通過閱讀能區分排泄和排遺,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徑。 創設課堂氣氛。提問:同學們在每天的課間時不時地都要往一個地兒去。這地點是哪里 去干什么 人為什么要排尿、排便 引導學生閱讀本章引言。 帶著問題、疑惑進入對新知識的學習。 設疑,引入新課:你想知道尿是怎樣形成的嗎 請讓我們走進本節課吧! 學習新知識。 2.泌尿系統的組成 觀察泌尿系統的掛圖、模型,四人一組,分組討論相關問題,記錄并交流討論結果。 2.1通過觀察,結合收集的資料和已有知識進行思考、推測,得出: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組成,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系的結論。 2.2提問: 2.2.1泌尿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各有什么功能 2.2.2尿是在哪兒形成的 這個器官與血管相連嗎 有哪些血管 2.2.3你認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沒有關系 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給予評價,并鼓勵其他學生回答。 在總結后質疑;尿液在泌尿系統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3.尿的形成 3.1腎單位是腎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對質疑進行思考。觀察腎的內部結構課件,對腎的內部結構做大致描述。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腎單位是腎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了解腎單位的基本組成。 出示動態的從腎剖面到腎單位的放大的課件,結合課件講述,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認識腎和腎單位; 提問:你能大致描述腎的內部結構嗎 采用競賽方式,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并對學生的描述給予積極評價。 推測,帶著問題進行資料分析。 3.2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在尿的形成過程中對血液有過濾作用,腎小管對水和營養物質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四人一組,認真閱讀資料,對P82表格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并結合觀察腎內部結構的課件,推理、討論、表達、交流。 質疑:血液流經一個腎單位的過程中,血液會不會發生變化,血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展示腎的內部結構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腎小球、腎小囊壁和腎小管的功能。 引導學生:比較血漿和腎小囊中液體的成分有什么變化,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卻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 得出: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對血液有過濾作用。 腎小管對營養物質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無機鹽以及尿素。 閱讀課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過程和腎的各種結構的功能。 4.尿的排出 4.1閱讀P83課文中相關段落,了解尿排出的過程,再度思考教師在引言中提出的問題,加深理解排尿的意義。 4.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過程,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的質疑給予積極評價,并鼓勵其他學生解答。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P83第二、三段內容,再次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尿排出的過程和意義。 練習 當人們患病時,醫生往往會檢驗病人的尿液。你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后,想一想這有什么道理 在某人的尿液中發現有較多的蛋白質,想想看這可能是腎的哪一結構發生了病變 如果發現有葡萄糖呢 結合學生的反饋做出總結: 布置預習作業 訪問有經驗的農民,了解人糞尿和化肥的優缺點以及各自在農田中的施用情況。 Ⅲ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我得到了許多體會,從而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一個更好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更加輕松地收獲知識。 第二節 人糞尿的處理 Ⅰ教材分析 學目標 1.列舉人糞尿的資源價值和對環境的影響;了解人糞尿無害化處理的幾種方式。 2.鍛煉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通過資料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人糞尿對環境的影響及其潛在的資源價值,增強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進一步認識到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糞尿的資源價值的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認識,增強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了解當地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方式。 課時分配 1課時 Ⅱ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 回憶、思考、進人情境。 1.復習提問: 誰泉告訴大家排尿的意義 質疑:人體排出的廢物到什么地方去了 它對人類真是“一無是處”嗎 2.根據課前預習和所做的調查,各小組發言人分別展示調查結果并進行交流。 請各小組展示調查結果。 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別給予評價,對調查不充分的小組,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新知識學習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交流活動,得出人糞尿與化肥相比,具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優點,尤其是能改良土壤這一點,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貫徹實施。 對學生搜集的信息加以肯定或補充。 引導學生了解人糞尿的資源價值,增強學生的資源意識。 3.人糞尿的價值 3.1分析課本P85的資料,結合學過的知識,回憶、思考、討論和交流。 引導:人糞尿對人來說是廢物,那么同學們可知道農作物為什么“喜歡”它嗎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書上的資料。調動學習氣氛,對學生提供的信息進行評價。 3.2通過計算得出結果,產生驚訝,肯定人糞尿的價值。 小結:一個成年人每年要排出8千克的人糞尿。試計算一下,全國每年要有多少人糞尿排到環境中 要是人們能很好地利用,這是不是一筆財富! 4.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引導:怎樣才能更好的利用人糞尿呢 科學知識告訴我們:要利用好人糞尿,就要對它進行無害化處理。 4.1建立沼氣池 4.2高溫堆肥 閱讀課本,知道人糞尿對環境的影響,了解為什么要對人糞尿進行無害化處理。 交流調查結果。 為什么要對人糞尿進行處理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能不能在書上找到答案 4.3興建生態廁所 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各小組的發言人發言交流,描述無害化處理的方式,得出“有害”變“無害”的有效途徑是利用微生物進行處理。 引導:在你的調查過程中,是否了解到了人糞尿的處理方法 課本上介紹的幾種處理方式,你見過嗎 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有條件的地區,可播放相關錄像。 小結:人類的活動離不開生物圈。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會有不少感受。不妨認真對照當地人糞尿的處理和利用情況,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改進計劃。 引導:通過資料分析,你能描述一下這幾種方式各自的優點嗎 你能用簡練的語言告訴大家“有害”變“無害”的有效途徑嗎 鼓勵學生相互質疑、補充。 對上述問題作小結性回答(略)。 布置作業:課本P82第l一2題。 Ⅲ教學反思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習資料,學會分析并解決問題,說明人體各部分的協調動作主要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來實現。 2.通過觀察、閱讀、自學、討論和總結, 3.描述神經系統與神經元的組成和功能。 4.嘗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體驗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激勵自己更加有效地學習。 教學重點 1.描述神經系統與神經元的組成和功能,說明人體各部分的協調動作主要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來實現。 2.嘗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教學準備 教師:足球“點球大戰”的精彩片段;神經系統與神經元組成和功能的影像資料;有關人體各類細胞的課件。 學生:查詢書籍、網站,搜集有關神經系統疾病的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Ⅱ教學過程 1.神經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生動的足球“點球大戰”精彩片段并思考:守門員應具備什么樣條件才能準確撲到足球 哪個因素最重要 1.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能說明一個人的反應速度快慢呢 創設情境,把精彩的足球“點球大戰”片段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習的欲望,從而引出反應速度的概念。 1.3做小游戲,測定反應速度。 思考:要順利完成本游戲,身體各部分應該怎樣默契配合 組織學生做小游戲(如接直尺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問題。 結合自身感受,自由發言。 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引出本節課題。 1.5資料分析 ①腦血栓 ②脊髓損傷 ③扭傷 ④腫瘤 個人閱讀資料,診斷病情。 小組會診,針對資料產生疑問及聯想,進行交流,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小組派代表匯報,體驗成功的喜悅,組內成員補充。 總結出人體各部分的協調活動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來完成。 1.6大屏幕顯示甲、乙、丙、丁四位患者的病情,指導學生圍繞發病原因、發病部位及癥狀來分析,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給予鼓勵性評價,并對學生寄予希望。 引導學生體會人體各部分的協調活動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來完成。 2.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①觀看神經系統組成和功能的影像資料。 觀察教材中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圖。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表格,分類記錄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②小組匯報,大屏幕展示表格,描述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其他同學補充完善。 提供神經系統組成和功能的影像資料,從整體上感悟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指導學生設計表格。 引導學生圍繞表格設計展開想像,選派幾組有代表性的展示,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進行評價,同時強調腦、脊髓的功能。 3.神經元的組成及功能 3.1觀察人體各類細胞的課件,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區分神經元與其他細胞的異同。 交流討論,認真思考并舉手回答,組內補充,組間評價,暢所欲言。 3.2觀看神經元組成和功能的錄像。尤其要反復觀看“傳導”的慢鏡頭,深刻體會神經元形態結構的特殊性是與它具有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相聯系的。 啟發學生比較神經元與其他細胞的異同,給予評價。 3.3播放神經元的組成和功能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加深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匯報。 4.你所知道的有關神經系統的疾病有哪些 怎樣預防 在日常生活、勞動和體育鍛煉中,有哪些情況容易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 對此你有什么好的安全建議 組織學生匯報收集到的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并解答問題。 學生提出一些安全建議,給予鼓勵性評價,并寄予期望。 Ⅲ教學反思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3.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復雜的反射。 4.通過實驗、探究等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等。 教學重點: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學生:復習人體神經系統組成和功能的知識。課代表準備一個做相反動作的游戲活動,并配以音樂。 課時分配:2課時 Ⅱ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組織教學,復習 提問 人體神經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神經系統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復習舊知:神經系統各部分的組成。 神經系統各部分的功能。 2.導言:反射參與活動:打手。抓手指。 2.1講述游戲規則。組織學生活動。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做的這兩個活動是在你們的什么系統的參與下完成的 2.2概念: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引發學生思考: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3精講:基本方式是反射。強調剛才我們做的兩個活動都是反射。 一個同學到前面,讓另一同學站好,雙手背后。教師在第一個同學背后用牙簽扎他的手。 拿出解剖針,示意第一個同學扎第二個同學的手。 3.實驗:膝跳反射 小組討論:反射的概念。 進行交流。 帶領學生繼續活動:牙簽扎手。 拿出解剖針,示意學生到前面來重復上面的活動。 指導學生做膝跳反射。 引導學生通過這幾個活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4.小結反射的概念。 4.1種類 簡單的反射:生來就具有的。 復雜的反射: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4.2舉生活中反射的實例并分析。 解釋教師提出的問題。 引導學生舉例并分析。 提出問題:以上所舉實例中,哪些反射是生來就具有的 哪些反射是人類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的 活動:做相反的動作。 小結。 帶領學生做一個復雜的反射活動。 5.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提出問題。 小組討論,制定探究計劃。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并制定探究計劃。 (第二課時) 1.探究:測定反應速度 1.1實施探究計劃 組織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探究活動。 1.2提出的問題和作出假設。 各小組復習上節課提出的問題。制定假設 將自己制定的計劃在小組內交流,同組的同學討論并完善計劃 小組內先交流自己制定的計劃,然后通過討論完善計劃。 以某一小組的方案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并完善計劃。 1.3實施計劃和得出結論。 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計劃,進行探究活動,根據實驗得出結論。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 巡回指導、幫助各小組實施計劃。 匯報與交流。 各小組間交流(匯報實驗過程和得出的結論),進行小結。 1.4幫助各小組得出結論。 組織小結并作出評價。 2.反射弧 2.1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2.2傳人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神經中樞。 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引導學生以“抓住尺子”為例,分析反射弧的組成。 2.3神經中樞:產生沖動,傳給傳出神經。 2.4傳出神經:傳導神經沖動。 2.5效應器:由傳出神經的神經末梢與相應的肌肉組成。 分析“手拿燙饅頭后,來不及思考就扔掉”的反射弧的組成。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 Ⅲ教學反思
   第四節 激素調節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內分泌腺的特點、種類和它們所分泌的激素;舉例說明人體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 2.說出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異常時的表現。 3.運用資料分析的形式,說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嘗試設計對照實驗。 4.舉例說明激素調節受神經系統的調控,人的生命活動主要受神經系統調節,但也受激素調節的影響。 教學重點 學生說出人體內分泌腺的特點、種類和它們所分泌的激素;能夠舉例說明人體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及分泌異常時的表現。 教學難點 有關資料的教學安排與歸納、整理,學生科學精神的養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人體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資料。 學生:成立生物興趣小組,準備對照實驗:探究甲狀腺激素是否具有促進蝌蚪發育的作用。搜集有關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資料。 課時分配:1課時 Ⅱ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 觀察自己的身體,回答老師的提問。(學生根據學過的有關青春期的知識,很容易聯想到自己身體的變化是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升入中學以來身體的變化,從已有的性激素的知識入手,引出激素調節的課題。 1.人體內、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有無導管、分泌方式及分泌量等 說出自己知道的腺體,如唾液腺、汗腺等。 1.1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找出不同之處,并舉手發言。 激素是由人體內的腺體分泌的。首先提問學生知道哪些腺體,進—步說明:唾液腺汗腺等腺體不同于分泌激素的內分泌腺。利用課件展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的結構,引導學生觀察并加以區分,教師給予適當補充。人體的內分泌腺組成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1.2學生觀察并記憶人體主要內分泌腺的位置及它們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通過大屏幕展示人體內分泌系統,通過光標閃爍促使學生更好地記憶腺體的名稱及所分泌的主要激素。 2.介紹幾種激素的主要功能 說明:激素在人體血液中的含量雖少,但對人生命活動的影響卻很大。 2.1生長激素 觀察圖片,感到驚訝,從而激發求知欲。 討論并發言,總結生長激素的作用。 (展示資料1) 出示侏儒癥、巨人癥等患者的圖片。 分析發病原因,引導學生總結出生長激素的功能,并教育學生不要對這樣的患者有不禮貌的態度。 2.2甲狀腺激素 分析資料2,聯系興趣小組的實驗,說明甲狀腺激素的作用。 引導學生分析資料2,向學生提問甲狀腺激素的作用。 關于興趣小組的實驗,可向其他同學推廣。 學生觀看錄像,進一步體會甲狀腺激素對人體的重要性,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展示資料) 適時展示甲狀腺疾病圖片或播放相關的音像資料(地方性甲狀腺腫、甲亢等),拓展知識面。 2.3胰島素www.xkb1.com 分析資料3,學習科學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小組討論、歸納胰島素的作用。 感受科學研究的偉大成就和科學家勇于探索、不為名利的科學精神。 引導學生分析資料3及有關糖尿病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胰島素的作用。 2.4介紹閱讀材料《王應昧組織我國科學家率先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觀看比賽并說出此時的心理感受:面紅耳赤、情緒激動,進而談談自己都在什么情況下情緒比較緊張、激動。 播放精彩足球比賽的錄像。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特別興奮或突遇危險時的心理感受及身體狀況。 得出結論: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幫助同學分析原因:大腦皮層興奮一促使腎上腺激素分泌一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一血管擴張、面紅耳赤。 4.總結、練習 小組討論,設計表格,進行展示。 引導學生設計表格,歸納出各種激素的主要作用。 Ⅲ教學反思 。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 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利用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舉例說明人對生物圈多方面的影響。 2.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3.進一步掌握調查和收集資料等科學探究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掌握調查和收集資料等科學探究的方法。 2.認同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查找我國生態環境現狀及采取措施的資料。準備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 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調查或收集資料。 課時分配:1課時 Ⅱ教學過程 1.課外收集資料 課外分組查找資料:我國森林資源面臨的危害及帶來的嚴重后果;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我國生物資源的現狀,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穩定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意義;我國的空氣污染程度及帶來的嚴重后果。 幫助學生確立查找目標,提供查找線索,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分工協作,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完成任務。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養成遇到問題后通過分析努力及借助資料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交流 將課外查找到的資料,在課堂上同其他同學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組內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個方面,其他同學給予補充,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指導各組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有利于獲取更全面的信息,達到資源共享;有助于學生意識到團體的力量,增強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信心及決心。我為環保獻一策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經同學和教師共同討論后,總結出幾條可行性建議,送交有關部門。 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積極地參與到環保的活動中,鼓勵學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加倍努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2.辯論賽 學生分成正反兩組在課上展開辯論(需要學生在課下查閱好有關資料)。 正方: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正面影響。 反方: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負面影響。 課上學生之間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堅定自己的信念,氣氛熱烈。目的是提高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能更客觀全面地了解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最后達成共識,共同為環境保護做貢獻。 適當引導,將辯論引入一個平等、自由、熱烈的氛圍中,防止同學之間的互相攻擊,并給予學生高度的評價。最后教師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其中負面影響必須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必須要下大力氣保護環境。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3.學生抒發對祖國生態環境的熱愛 在課堂上自由暢談去過的風景區,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給學生提供自由寬敞的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己,展示美麗的祖國。 舉一些身邊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并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起預測可能帶給我們的嚴重后果。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日常的一些小活動可能都會影響甚至破壞環境,啟發學生保護環境應從身邊做起。 Ⅲ教學反思 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2.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3.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2.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制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實例,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堿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 2課時 Ⅱ教學過程 1.復習探究的一般過程 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配制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于5.6) 2.1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2.2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2.3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皮膚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擬液 對比實驗 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并與一和三做對比。 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簽標號以免弄混;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2.4收集數據 一周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后列表收集各組數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數據的方法。 2.5分析數據,討論交流 各小組分析數據,討論結論并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3.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3.1準備實驗溶液 一: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 3.2對比實驗 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并測定發芽率。 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 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后的廢棄物。 分析并整理、交流數據 列表收集各組數據,然后各組間交流并談談實驗后的感想。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數據并進行環保教育。 Ⅲ教學反思 第三節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 Ⅰ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調查自己所居住地方的生態環境狀況,通過親自調查了解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 2.組織學生將調查的結果在課上交流,全面地認識自己生活的生態環境所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擬定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為當地環境保護出謀劃策。 3.認同作為地球的公民,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應盡的責任,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 1.課外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 2.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課時分配 1課時 Ⅱ教學過程 1.課前調查,形成調查報告。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親自獲得當地生態環境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1.1走出校園分組去調查自己生活地方的生態環境,通過親自調查,了解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意識到保護環境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1.2課上交流,制定計劃 1.3將調查的結果在課上交流,通過交流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有那些問題,并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保護環境的計劃引導并參與學生的交流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 2.對校園周圍環境進行局部調查,寫成校園環境保護條例 2.1將查找的資料,在課堂上同其他同學分享,互相交流,形成從現在做起的環保意識。 2.2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的一些無意識的小活動,可能都會影響甚至破壞環境,喚起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2.3到環保部門或大慶環保網站,了解本市的空氣狀況、水源狀況、城市垃圾的處理狀況、本市的植被現狀、生物種類和數量狀態等 相互交流,形成綜合報道,擬訂一份切實可行的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把環保倡議書帖到環保網站的BBS上。 鼓勵學生設計切實可行的方案,在課下分組實施,并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受到環保教育,使環保意識扎根人心。 Ⅲ教學反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五原县| 宜兰县| 丰县| 祁连县| 关岭| 卢湾区| 双流县| 乌拉特后旗| 松潘县| 天祝| 蓝山县| 大名县| 佛山市| 泽州县| 正阳县| 历史| 大洼县| 班戈县| 安溪县| 桓台县| 驻马店市| 克拉玛依市| 黎川县| 肇庆市| 五河县| 宜宾市| 黔江区| 沈丘县| 句容市| 昌邑市| 福鼎市| 邢台县| 桑植县| 霞浦县| 邵阳市| 乡城县| 凤翔县| 嘉义县| 南郑县| 庄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