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 冷 戰【知識梳理】1、冷戰的發生含義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背景 美、蘇兩國的 的對立和 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表現 政治上 1947年3月, 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經濟上 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 ”,即 ,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2、德國的分裂背景 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危機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引起蘇聯的抗議。“ ”爆發分裂 西德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 ”或“西德”。東德 1949年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 ”或“東德”。 從此, 的局面基本形成3、北約與華約對峙北約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華約 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 組織”成立,簡稱“華約”。華約實際上是在 的控制之下。對峙 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 形成。【重難點突破】 例題精講:下列圖片反映了同一個主題,概括最恰當的是( )1947年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 北約的成立A.歐洲一體化 B.冷戰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分析:本題考查兩極格局。題中圖片反映的是冷戰和兩極格局的形成,由于美蘇兩國國家利益的沖突,二戰后美蘇兩國進行了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軍事上成立了北約組織,在經濟上實行馬歇爾計劃。由此可知圖片所反映的主題是冷戰政策。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B。 合作探究:冷戰的表現及其影響。【練習反饋】( )1.下列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http: / / www. /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北約的成立 《華沙條約》簽字儀式A.美國的霸權主義 B.“冷戰”中的對峙C.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美蘇握手結盟(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緩緩降落”,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A.“北約”組織的建立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古巴導彈危機發生( )3.冷戰開始后,美國在軍事方面建立的組織是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北大西洋公的組織 D.華沙條約組織( )4.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有①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②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日益膨脹③美國試圖用武力顛覆蘇聯④戰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的標志是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和華約對峙 D.西德和東德的建立( )6.1948年,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到1950年,美國共撥款130多億美元援助歐洲,其中90%是贈與,10%是貸款。受援國在度過經濟困難的同時,也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這說明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主要是為了A.幫助歐洲復興經濟 B.全面控制歐洲 C.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D.輸出過剩資本( )7.從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美蘇在冷戰中對峙了四十多年,美蘇“冷戰”的實質是A.維護不同的社會制度B.維護各自國家的利益C.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D.美國遏制共產主義,蘇聯想控制資本主義( )8.二戰結束后,美國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下列關于冷戰政策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政策的開始 ②在經濟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③在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④冷戰政策的推行,美蘇爭霸,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 “各緒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緒約國全體之攻擊。……締約國應單獨并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這段文字出自A.《凡爾賽條約》 B.《北大西洋公約》 C.《聯合國家宣言》 D.《華沙條約》( )10.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以上材料有助于我們研究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柏林危機” D.珍珠港事件( )11.某同學學習的下列歷史事件,其共同主題是①杜魯門主義 ②馬歇爾計劃 ③建立北約組織 ④成立華約組織A.兩極格局的形成 B.霸權主義的推行 C.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D.區域集團化的加快( )12.某節歷史課上提到“馬歐爾計劃”“古巴導彈危機”“蘇聯解體”等關鍵詞。據此可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A.世界格局的演變 B.西方經濟的發展 C.國際社會主義運動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3.冷戰是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對峙與競爭的狀態。這種狀態開始的標志是A.華約的建立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德國的分裂 D.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A.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版權所有C.“北約”和“華約”組織的建立 D.歐盟的建立( )15.揭示歷史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之間沒有內在聯系的是A.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 B.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C.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D.歐盟建立——“冷戰”開始的標志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知識梳理】1、歐洲的聯合恢復與發展 外因 的援助內因 西歐國家原有的工業基礎,采用最先進的 成果,制定恰當的 政策。表現 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走向聯合 歐共體 建立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 ,簡稱“歐共體”作用 作用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和 的提高。歐盟建立 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 。作用 大大加快了歐洲 的進程。2、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美國的發展 原因 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原因激了經濟的繁榮。表現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 和 為特征的“新經濟”,美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日本的崛起 原因 外因 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了“和平憲法”。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了大量軍需訂單。(美國扶持日本)內因 制定適當的 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表現 經濟 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政治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 的欲望日益膨脹3、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 美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幾次修訂 ,擴大受益群體歐洲 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不久,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建立國也宣布成為“福利國家”完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影響 積極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 。局限: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 。【重難點突破】思考: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中國值得借鑒的經驗。【練習反饋】( )1.成立于1993年,使用統一貨幣,集政治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區域組織是A.華沙條約組織 B.亞太經合組織 C.歐洲聯盟 D.世界貿易組織( )2. 一位當代西方史學家說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振興經 ( http: / / www. / )濟并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為此歐洲國家A.加強軍事合作 B.與蘇聯展開對抗 C.逐漸走向聯合 D.尋求美國的援助( )3. 隨著西歐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它們為重振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1967年,法、意等國成立了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華沙條約組織 C.歐洲共同體 D.歐洲聯盟( )4. 1993年歐盟成立時有12個成員國,后來經過幾次擴大,2007年成員國已達27個。這說明A.歐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B.歐洲一體化進程已無阻礙C.“一超多強”的局面已經形成 D.歐洲實現用一個聲音說話( )5. 對右邊《20世紀50—70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單位:%)簡表》解讀正確的是A.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最快B.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C.美國失去世界經濟霸主地位D.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6. 上世紀末以來美國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A.失業率下降 B.工農業快速發展 C.全球化和信息化 D.高速度、低通脹( )7.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西歐國家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 B.華沙條約組織成立C.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 D.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 )8.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勢群體生活 B.減少政府開支,減輕民眾納稅負擔C.提高社會消費水平 D.緩和社會矛盾,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9.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文中的“安全網”指的是A.社會扶貧制度 B.社會保障制度 C.“以工代賑” D.計算機網絡中( )10.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錯誤的是A.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B.資產階級認為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C.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完善11.材料題:閱讀下列材料:(2019·江蘇蘇州·30)(7分)歐洲的一體化與歐洲各國的利益密切相關。在這一進程中,英國一直扮演著三心二意的角色。材料一 戴高樂想要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激起法國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能不尋求合作和支持的力量。處于下坡態勢的法國,單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復興和強大……因此,他提出了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摘編自孫建霞《探析20世紀50~60年代戴高樂的歐洲戰略》材料二 20世紀40年代英國議會對歐洲一體化不感興趣。歐共體成立后,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采取了獨立的政治經濟政策,英國失去在英聯邦中的貿易統治地位;而英國經濟不振,遠遠落后于歐共體國家。這種情況迫使英國重新審視其對歐共體的政策。——摘編自李世安《英國議會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政策與措施》材料三 英國的離開引發的消極影響,會打擊其他歐盟成員國對歐洲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從長遠看,無論英國最終是否離開歐盟.英國脫歐這一事件都迫使歐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制度結構,從這一點來看,英國脫歐也為歐盟接下來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機遇,為未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摘編自鞏瀟泫、賀之果《英國脫歐對歐盟行為體角色的影響分析》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概括戴高樂關于歐洲復興的主張及原因。(2分)(2)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變化,并簡析其態度變化的原因。(2分)(3)據材料三,概括英國脫歐對歐盟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英國與歐共體(歐盟)關系的主要因素。(3分)【答案】(1)主張:歐洲聯合。 原因:借助合作的力量實現法國的復興。(2)變化:由不關心到關注。原因: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英國失去貿易統治地位);英國經濟不振(落后于歐共體國家)。(3)影響:阻礙了歐洲一體化進程(打擊了歐洲一體化發展的信心);推動了歐盟的政治改革(為未來歐洲一體化提供了發展方向)。主要因素:國家利益(主權)。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知識梳理】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經互會 建立 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影響 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蘇共加強對東歐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進行改造。中蘇關系 年,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 陣營的力量。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赫魯曉夫改革 內容 批判 個人崇拜。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評價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 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 內容 在經濟上推行“ ”,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評價 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 。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 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經濟 內容:實施加速 的方案 影響:總體效果仍然不佳政治 內容: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 ,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東歐劇變 原因 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的“ ”戰略;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結果 東歐各國的 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蘇聯解體 催化劑“八一九事件”時間 1991年8月19日目的 試圖維護原聯盟體制結果 失敗。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 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解體 年年底,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練習反饋】( )1.為了控制西歐,并幫助其恢復經濟,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蘇聯為了達到相似的目的,與東歐國家成立了A.經濟互助委員會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華沙條約組織 D.國際聯盟( )2.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蘇聯率先推行改革的是A.戈爾巴喬夫 B.葉利欽 C.赫魯曉夫 D.勃列日涅夫( )3. 二戰后,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東西方“冷戰”的加劇,蘇聯強行將東歐各國納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軌道。這種“固定模式”的特點是A.高度集中 B.計劃與市場結合 C.自由放任 D.多種所有制并存( )4.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繼擔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的改革主要是針對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偏差 B.新經濟政策的不足C.市場經濟體制的缺陷 D.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5.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點是A.都大力種植玉米 B.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 C.都倡導“政治多元化”D都發動了墾荒運動( )6.“從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夏天,蘇共黨員從1900萬下降到1500萬”,直接原因是A.冷戰對抗 B.東歐劇變 C.蘇聯解體 D戈爾巴喬夫改革( )7.東歐劇變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實質是A.執政黨喪失政權 B.更改國家名稱 C.社會動蕩不安 D.社會制度變化( )8.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說明史教學園地版權所有A.更改了國名 B.社會主義制度遭遇挫折C.更換了領導人 D.社會主義制度遭遇失敗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知識梳理】1、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席卷全球。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 、發展 的共同問題。召開 時間: 年,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內容 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上,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體現的亞非國家和地區 、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 ,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作用 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2、“非洲年”開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 展開 1951年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1952年,以 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 收歸國有,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高潮 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 的殖民統治,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結束 年 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人民在 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1977年,巴拿馬與 簽訂條約。后來,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并參與運河的管理和營運。年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練習反饋】( )1.作為新中國首任外交部長,周恩來力挽狂瀾,提出“求同存異”的時刻是在A.萬隆會議 C.第26屆聯大 B.日內瓦會議 D.中美外交談判( )2.二戰后,如火如茶的民族獨立運動席卷整個非洲大陸,最先展開民族獨立運動的地點是A.東非 B.北非 C.中非 D.南非( )3.二戰以后,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現了17個獨立國家,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是A.1952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90年( )4.某班開展探究性學習,收集了“納賽爾”“納米比亞獨立”“萬隆會議”“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等材料。據此判斷,其探究主題可能是A.動蕩的中東 B.社會主義探索 C.冷戰中的對峙 D.亞非拉的振興( )5. 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http: / / www. / )A.亞非拉國家友好合作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C.非洲獨立運動的發展 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 )6.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占13個。到1970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占70個絕對多數。這一大批新成員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聯合國中的均勢。這主要是因為A.美蘇冷戰 B.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C.亞非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D.和平、發展的主題( )7.冷戰中,亞非拉地區的獨立和振興沖擊了殖民體系,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符合這一說法的事件是A.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 B.玻利瓦爾領導拉美獨立運動C.納米比亞獨立 D.巴拿馬最終收回運河區主權( )8.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這一年,正式收回了運河主權的國家是A.埃及 B.巴基斯坦 C.納米比亞 D.巴拿馬( )9.下列選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歐共體成立 ②聯合國建立 ③非洲年 ④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中學歷史教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10. 下框所示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題是1952年,埃及爆發反帝反封建革命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A.亞洲獨立與振興 B.歐洲復興之路 C.非洲獨立浪潮 D.拉美獨立運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 冷 戰【知識梳理】1、冷戰的發生含義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背景 美、蘇兩國的 的對立和 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表現 政治上 1947年3月, 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經濟上 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 ”,即 ,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2、德國的分裂背景 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危機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引起蘇聯的抗議。“ ”爆發分裂 西德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 ”或“西德”。東德 1949年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 ”或“東德”。 從此, 的局面基本形成3、北約與華約對峙北約 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華約 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 組織”成立,簡稱“華約”。華約實際上是在 的控制之下。對峙 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 形成。 合作探究:冷戰的表現及其影響。【練習反饋】( )1.下列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http: / / www. /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北約的成立 《華沙條約》簽字儀式A.美國的霸權主義 B.“冷戰”中的對峙C.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美蘇握手結盟(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緩緩降落”,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冷戰開始的標志是A.“北約”組織的建立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D.古巴導彈危機發生( )3.冷戰開始后,美國在軍事方面建立的組織是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北大西洋公的組織 D.華沙條約組織( )4.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有①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②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日益膨脹③美國試圖用武力顛覆蘇聯④戰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力量的壯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的標志是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和華約對峙 D.西德和東德的建立( )6.1948年,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到1950年,美國共撥款130多億美元援助歐洲,其中90%是贈與,10%是貸款。受援國在度過經濟困難的同時,也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這說明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主要是為了A.幫助歐洲復興經濟 B.全面控制歐洲C.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D.輸出過剩資本( )7.從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美蘇在冷戰中對峙了四十多年,美蘇“冷戰”的實質是A.維護不同的社會制度B.維護各自國家的利益C.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D.美國遏制共產主義,蘇聯想控制資本主義( )8.二戰結束后,美國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下列關于冷戰政策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政策的開始 ②在經濟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③在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④冷戰政策的推行,美蘇爭霸,促進了世界的和平穩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 “各緒約國同意對于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緒約國全體之攻擊。……締約國應單獨并會同其他締約國采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這段文字出自A.《凡爾賽條約》 B.《北大西洋公約》 C.《聯合國家宣言》 D.《華沙條約》( )10.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占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以上材料有助于我們研究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柏林危機” D.珍珠港事件( )11.某同學學習的下列歷史事件,其共同主題是①杜魯門主義 ②馬歇爾計劃 ③建立北約組織 ④成立華約組織A.兩極格局的形成 B.霸權主義的推行C.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D.區域集團化的加快( )12.某節歷史課上提到“馬歐爾計劃”“古巴導彈危機”“蘇聯解體”等關鍵詞。據此可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是A.世界格局的演變 B.西方經濟的發展 C.國際社會主義運動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3.冷戰是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對峙與競爭的狀態。這種狀態開始的標志是A.華約的建立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C.德國的分裂 D.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1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對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A.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C.“北約”和“華約”組織的建立D.歐盟的建立( )15.揭示歷史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之間沒有內在聯系的是A.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 B.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C.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D.歐盟建立——“冷戰”開始的標志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知識梳理】1、歐洲的聯合恢復與發展 外因 的援助內因 西歐國家原有的工業基礎,采用最先進的 成果,制定恰當的 政策。表現 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走向聯合 歐共體 建立 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 ,簡稱“歐共體”作用 作用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和 的提高。歐盟建立 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 。作用 大大加快了歐洲 的進程。2、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美國的發展 原因 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原因激了經濟的繁榮。表現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以 和 為特征的“新經濟”,美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日本的崛起 原因 外因 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日本政府頒布了“和平憲法”。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了大量軍需訂單。(美國扶持日本)內因 制定適當的 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表現 經濟 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政治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 的欲望日益膨脹3、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 美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幾次修訂 ,擴大受益群體歐洲 1948年, 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不久,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建立國也宣布成為“福利國家”完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影響 積極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 。局限: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 。【重難點突破】思考: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共同因素及中國值得借鑒的經驗。【練習反饋】( )1.成立于1993年,使用統一貨幣,集政治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區域組織是A.華沙條約組織 B.亞太經合組織 C.歐洲聯盟 D.世界貿易組織( )2. 一位當代西方史學家說西歐國家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經濟共同體,來振興經 ( http: / / www. / )濟并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為此歐洲國家A.加強軍事合作 B.與蘇聯展開對抗 C.逐漸走向聯合 D.尋求美國的援助( )3. 隨著西歐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它們為重振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1967年,法、意等國成立了A.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華沙條約組織 C.歐洲共同體 D.歐洲聯盟( )4. 1993年歐盟成立時有12個成員國,后來經過幾次擴大,2007年成員國已達27個。這說明A.歐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B.歐洲一體化進程已無阻礙C.“一超多強”的局面已經形成 D.歐洲實現用一個聲音說話( )5. 對右邊《20世紀50—70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單位:%)簡表》解讀正確的是A.日本經濟增長速度最快B.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C.美國失去世界經濟霸主地位D.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6. 上世紀末以來美國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A.失業率下降 B.工農業快速發展 C.全球化和信息化 D.高速度、低通脹( )7.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西歐國家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 B.華沙條約組織成立C.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 D.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 )8.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普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勢群體生活 B.減少政府開支,減輕民眾納稅負擔C.提高社會消費水平 D.緩和社會矛盾,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9.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文中的“安全網”指的是A.社會扶貧制度 B.社會保障制度 C.“以工代賑” D.計算機網絡( )10.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下列表述錯誤的是A.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B.資產階級認為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C.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D.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日漸完善11.材料題: (7分)歐洲的一體化與歐洲各國的利益密切相關。在這一進程中,英國一直扮演著三心二意的角色。材料一 戴高樂想要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激起法國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能不尋求合作和支持的力量。處于下坡態勢的法國,單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實現復興和強大……因此,他提出了建立“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摘編自孫建霞《探析20世紀50~60年代戴高樂的歐洲戰略》材料二 20世紀40年代英國議會對歐洲一體化不感興趣。歐共體成立后,英聯邦國家紛紛獨立,采取了獨立的政治經濟政策,英國失去在英聯邦中的貿易統治地位;而英國經濟不振,遠遠落后于歐共體國家。這種情況迫使英國重新審視其對歐共體的政策。——摘編自李世安《英國議會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政策與措施》材料三 英國的離開引發的消極影響,會打擊其他歐盟成員國對歐洲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從長遠看,無論英國最終是否離開歐盟.英國脫歐這一事件都迫使歐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制度結構,從這一點來看,英國脫歐也為歐盟接下來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機遇,為未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摘編自鞏瀟泫、賀之果《英國脫歐對歐盟行為體角色的影響分析》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戴高樂關于歐洲復興的主張及原因。(2分)(2)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對歐洲一體化態度的變化,并簡析其態度變化的原因。(2分)(3)據材料三,概括英國脫歐對歐盟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英國與歐共體(歐盟)關系的主要因素。(3分)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知識梳理】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經互會 建立 年,蘇聯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影響 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蘇共加強對東歐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進行改造。中蘇關系 年,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 陣營的力量。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赫魯曉夫改革 內容 批判 個人崇拜。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評價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 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勃列日涅夫改革 內容 在經濟上推行“ ”,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評價 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 。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 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經濟 內容:實施加速 的方案 影響:總體效果仍然不佳政治 內容: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 ,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響: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東歐劇變 原因 各國改革,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的“ ”戰略;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結果 東歐各國的 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蘇聯解體 催化劑“八一九事件”時間 1991年8月19日目的 試圖維護原聯盟體制結果 失敗。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 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解體 年年底,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練習反饋】( )1.為了控制西歐,并幫助其恢復經濟,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蘇聯為了達到相似的目的,與東歐國家成立了A.經濟互助委員會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華沙條約組織 D.國際聯盟( )2.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蘇聯率先推行改革的是A.戈爾巴喬夫 B.葉利欽 C.赫魯曉夫 D.勃列日涅夫( )3. 二戰后,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和東西方“冷戰”的加劇,蘇聯強行將東歐各國納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軌道。這種“固定模式”的特點是A.高度集中 B.計劃與市場結合 C.自由放任 D.多種所有制并存( )4.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繼擔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的改革主要是針對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偏差 B.新經濟政策的不足C.市場經濟體制的缺陷 D.斯大林體制的弊端( )5.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點是A.都大力種植玉米 B.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 C.都倡導“政治多元化”D都發動了墾荒運動( )6.“從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夏天,蘇共黨員從1900萬下降到1500萬”,直接原因是A.冷戰對抗 B.東歐劇變 C.蘇聯解體 D戈爾巴喬夫改革( )7.東歐劇變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實質是A.執政黨喪失政權 B.更改國家名稱 C.社會動蕩不安 D.社會制度變化( )8.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說明A.更改了國名 B.社會主義制度遭遇挫折C.更換了領導人 D.社會主義制度遭遇失敗第五單元: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知識梳理】1、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席卷全球。新獨立的國家都面臨 、發展 的共同問題。召開 時間: 年,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內容 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會議上,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體現的亞非國家和地區 、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 ,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作用 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2、“非洲年”開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首先在 展開 1951年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1952年,以 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 收歸國有,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高潮 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196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推翻了 的殖民統治,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結束 年 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人民在 等人的領導下,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巴拿馬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1977年,巴拿馬與 簽訂條約。后來,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并參與運河的管理和營運。年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練習反饋】( )1.作為新中國首任外交部長,周恩來力挽狂瀾,提出“求同存異”的時刻是在A.萬隆會議 C.第26屆聯大 B.日內瓦會議 D.中美外交談判( )2.二戰后,如火如茶的民族獨立運動席卷整個非洲大陸,最先展開民族獨立運動的地點是A.東非 B.北非 C.中非 D.南非( )3.二戰以后,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浪潮,曾在一年里就出現了17個獨立國家,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這一年是 A.1952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90年( )4.某班開展探究性學習,收集了“納賽爾”“納米比亞獨立”“萬隆會議”“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等材料。據此判斷,其探究主題可能是A.動蕩的中東 B.社會主義探索 C.冷戰中的對峙 D.亞非拉的振興( )5. 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http: / / www. / )A.亞非拉國家友好合作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C.非洲獨立運動的發展 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 )6.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占13個。到1970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占70個絕對多數。這一大批新成員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聯合國中的均勢。這主要是因為A.美蘇冷戰 B.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C.亞非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D.和平、發展的主題( )7.冷戰中,亞非拉地區的獨立和振興沖擊了殖民體系,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符合這一說法的事件是A.章西女王領導印度民族大起義 B.玻利瓦爾領導拉美獨立運動C.納米比亞獨立 D.巴拿馬最終收回運河區主權( )8.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這一年,正式收回了運河主權的國家是A.埃及 B.巴基斯坦 C.納米比亞 D.巴拿馬( )9.下列選項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歐共體成立 ②聯合國建立 ③非洲年 ④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10. 下框所示的一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題是1952年,埃及爆發反帝反封建革命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A.亞洲獨立與振興 B.歐洲復興之路 C.非洲獨立浪潮 D.拉美獨立運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下部編歷史第五單元作業單(學生版).doc 九下部編歷史第五單元作業單(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