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課件+學案(共6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課件+學案(共6份)

資源簡介

(共33張PPT)
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
[時空坐標]
[單元主旨] 本單元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后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
1.新航路的開辟: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辟了通向東方的新航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緊隨其后。
2.人口與物種的流動: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
3.商品的全球流動:通過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開始形成全球規模,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4.世界格局的變動:西歐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奪,使資本主義經濟獲得發展;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
名師導學
必備知識
導學探究
隨堂訓練
名師導學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1.通過教材梳理和史料探究,了解14、15世紀以來西歐社會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認識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擴大了人們對金銀財富的需求,成為西歐人掀起海上探險活動的根本動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利用“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從東西兩個方向把握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船隊開辟新航線的具體情況,認識其開拓性和艱難性;利用“其他航路的開辟示意圖”,掌握歐洲人開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線的基本史實;認識全球海路的大通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加強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和交流(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重要概念]
1.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的生產、交換與出售,是社會分工的產物。14世紀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解體,具有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性質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不斷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貴族用貨幣購買奢侈品,農民用貨幣繳納地租,手工工場主、租地農場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貨幣以便擴大經營。在所有交換手段中,黃金是最貴重的貨幣,有了它就有了一切,因此人人都渴望黃金,歐洲對金銀財富以及開拓新市場的需求日益迫切。
2.大航海時代:15—18世紀,由于各種現實動機與航海技術的不斷進步,亞洲和歐洲的航海家都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近年來學術界將這一現象稱為“大航海時代”。中國的鄭和率龐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歐洲人開辟了多條新的遠洋航線,將大航海活動推向高潮。到18世紀末除了北美太平洋海岸之外,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都已清晰地進入歐洲人的地圖,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被直接聯系在一起,至此,“大航海時代”進入尾聲。
3.“新大陸”名稱的由來:哥倫布一直認為他已經到達了亞洲的印度,直到意大利地理學家、航海家亞美利哥到美洲考察之后,才提出這是一塊“新大陸”。1504年,亞美利哥出版了一部著作,書名就是“新大陸”,這一觀點在歐洲被廣泛接受。后來,法國的地理學家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將這塊“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必備知識
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1.動因
(1)歷史原因:從13世紀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居民邁向海洋的步伐加快。
(2)經濟根源: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 。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對 的需求以及開拓 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
(4)商業危機: 的擴張威脅了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5)精神動力:傳播基督教;文藝復興倡導的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
資本主義萌芽
金銀財富
新市場
奧斯曼帝國
2.客觀條件
(1) 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
(2) 和 取得了長足進步。
西班牙
[微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東西方商路不暢所帶來的商業危機雖然使開辟新航路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其經濟根源決定了新航路的開辟是必然的。
航海技術、造船技術
地理知識
二、新航路的開辟
好望角
支持
國家 航行
方向 代表人物 概況 歷史意義
葡萄牙 向東 迪亞士 1487年,繞過非洲西南端的 ,到達非洲東海岸 為新航線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達·伽馬 1497—1498年,率船隊繞過好望角駛達 . 此航路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的主干道
之一
印度
西班牙 向西 哥倫布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 . 開辟了從 的新航路
麥哲倫
(船隊) 1519—1522年,繞過南美洲,經過風浪險惡的海峽進入太平洋,經
群島,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回到西班牙 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巴哈馬群島
歐洲到美洲
菲律賓
三、他航路的開辟
1.背景
(1)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了歐洲至亞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線。
(2) 、荷蘭等國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亞洲的航路。
2.開辟
(1)北大西洋高緯度航線: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 ;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2)北冰洋海上航線:荷蘭航海家巴倫支航行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英國
紐芬蘭島
(3)南太平洋海上航線: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 。1642—1643年,荷蘭的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3.影響: (填寫正確的序號)
①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
②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
③新開辟的航線成為主要航線。
④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
合恩角
①②④
[微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進程。
導學探究
重點內容 核心價值 質量水平 情境創設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國際視野 史料實證2(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及其必然性) 學習情境—圖片、表格、文字材料
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時空觀念2(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 唯物史觀3(對新航路開辟者的不同評價)
歷史解釋3(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結局不同的背景分析)
任務一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16世紀左右,歐洲人有著怎樣的渴求。根據材料二,指出歐洲人又遇到了來自東方的怎樣的誘惑。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金銀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金銀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中國元朝一個藩王的宮殿:
“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墻垣環之,周圍約五哩(一哩約等于
1.6千米)。墻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美麗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
[結論] (1)渴求:隨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歐洲人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誘惑:《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的東方富甲天下、遍地黃金,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去尋求財富。
材料三 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
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
…………
這里還產大量的棉花,臣以為,無須送回西班牙,在當地即可賣好價錢……
——哥倫布《航海日記》
[問題] (2)根據材料三,你認為哥倫布航海的主要動機是什么
[結論] (2)借傳播基督教之名,行掠奪金銀財富之實。
材料四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其中規定:朕愿下令賜給,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后,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
為了給你們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們發現的島嶼已超過六個的情形下,你們六中取二,而且此后獲得當地應交給朕的全部收入、租稅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
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
[問題] (3)從材料四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
[結論] (3)在麥哲倫航行之前,西班牙國王就已經授予他在即將發現的島嶼和大陸上的各種權利,這成為麥哲倫遠航探險的直接動力。新航路的開辟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深化拓展]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及條件
1.必要性
(1)經濟動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2)黃金追求:《馬可·波羅行紀》引發歐洲人的“尋金熱”。
(3)貿易困境:奧斯曼帝國占領傳統商路。
(4)宗教狂熱:西歐人傳播基督教的熱情。
(5)人文價值: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2.可能性
(1)政治:西、葡等國王權強化,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
(2)技術: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知識的日益豐富。
任務二 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問題] (1)閱讀教材第35~36頁第二目,按時間順序正確排列下列歷史事件的順序。
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②哥倫布到達美洲。
③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結論] (1)②①③
[問題] (2)將下列表格補充完整。
區域 時間 人物 國籍 航海路線
北大西
洋高緯
度地區 ① 卡伯特父子 英國 紐芬蘭島
16世紀 卡蒂埃 法國 ②
16世紀 ③ 荷蘭 北冰洋
17世紀初 哈得遜 英國 經北冰洋通向
亞洲的航路
南半球
探險 1578年 德雷克 英國 ④
1642—
1643年 塔斯曼 荷蘭 新西蘭、塔
斯馬尼亞島
[結論] (2)①1497年 ②拉布拉多半島 ③巴倫支 ④美洲南端合恩角
任務三 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
[問題] (1)閱讀材料一,思考在如何評價哥倫布的問題上,歐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觀點的原因是什么。試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哥倫布。
材料一
[結論] (1)原因:角度立場不同。評價:對歐洲殖民者而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把歐洲文明傳到了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帶入文明時代,是一個有功之臣。對美洲印第安人而言,哥倫布把災難帶到了美洲,迫害印第安人,破壞當地文化,瘋狂掠奪當地財富,是一個千古罪人。
材料二 早在1405—1433年,中國的鄭和就奉命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進行了遠洋航行。鄭和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海口和東非沿岸,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對于鄭和的航海,梁啟超作了這樣的評論:
“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鄭和研究資料選編》
[問題]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梁啟超提出的問題。
[結論] (2)從中國明朝社會的相對穩定、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易、尋找建文帝下落等方面看,鄭和航海并無長遠目的;歐洲人的航海則是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的對金銀財富、市場、土地、傳教等的不斷追求,使其航海探險具有持久性。
[深化拓展]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1.不同點
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背景 君主集權強化,自然經濟發展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 開拓市場,殖民擴張,牟取暴利
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
結果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閉關自守” 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影響 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 促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開始殖民時代
2.相同點
(1)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治者支持下進行。
(2)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
(3)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
(4)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課堂小結 教師備用
隨堂訓練
1.人類曾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后來世界逐步連成一體。在此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知識的積累
B.航海技術的進步
C.勇于探險的航海家的貢獻
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解析: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開始于新航路開辟,促使航海家出海探險的決定性因素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渴望獲取大量金銀財富,故選D項。
2.15世紀后期,西歐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一位西班牙人說:“我們西班牙人都受著一種心病的折磨,這種病只有黃金才能治愈。”該“心病”的最主要病因是(  )
A.西歐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B.西歐人向外傳播基督教
C.《馬可·波羅行紀》的刺激
D.西班牙王室的對外擴張
解析:A  14—15世紀,隨著封建莊園制度的解體,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新市場的開拓意愿日益迫切,故選A項。
3.下圖是新航路開辟示意圖,開辟航線②的航海家是(  )
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船隊)
解析:B 航線②為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這是哥倫布航行美洲的路線,故選B項。
4.下圖是一位航海家的日記。據日記內容可知,這位航海家(  )
A.抵達了美洲大陸
B.到達了亞洲印度
C.完成了環球航行
D.到達了非洲好望角
解析:A  1492年,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率3艘帆船西航,到達美洲。故選A項。
D 
5.新航路開辟后,西歐人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繼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后,某航海家沿著他的新路線航行,到達了美洲南端的一個岬角——合恩角。這位航海家是(   )
A.法國人卡蒂埃 B.英國人卡伯特
C.英國人哈得遜 D.英國人德雷克(共40張PPT)
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1.世界聯系的逐步加強
到16世紀晚期,正如歐洲水手把世界上的海港城市永遠地連在一起,并建立世界貿易網絡一樣,人類對世界上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也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全球貿易急劇增長,英國、荷蘭、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例如,在17世紀,荷蘭商人從南非進口小麥,從印度進口瑪瑙貝,從巴西進口蔗糖。小麥提供給國內不斷壯大的商人、銀行家和手工業者階層,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了。英國、荷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熱切地購買瑪瑙貝,這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許多地區的貨幣。他們用貝殼交換奴隸,運往西半球的種植園。蔗糖被運往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歐洲市場上銷售。18世紀,由于咖啡、糖和煙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現,世界貿易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
學術視野 教師備用
2.白銀流入推動江南紡織業早期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發展
如此巨額的白銀流入中國,勢必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產生影響。出口的生絲、絲織
品,主要來自太湖流域,以及以這一地區的“湖絲”為原料生產絲織品的閩廣地區,大量的外銷,必然帶動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明清時代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由此可以獲得解釋。正如全漢昇所說:“中國的絲綢工業具有長期發展的歷史,技術比較進步,成本比較低廉,產量比較豐富,所以中國產品能夠遠渡太平洋,在西屬美洲市場上大量廉價出售,連原來獨霸該地市場的西班牙絲織品也大受威脅。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中國蠶絲生產遍于各地,而以江蘇和浙江之間的太湖區域為最重要……海外市場對中國絲與絲綢需求非常大,因而刺激這個地區蠶絲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人民就業機會與貨幣所得大量增加,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樊樹志《全球化視野下的晚明》
3.殖民時代的到來
從到達美洲開始,歐洲人就對當地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東亞則不同,直到19世紀,東亞社會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自己的事務。歐洲人對這些地區的內部事務幾乎沒什么影響。中國因其卓越的政治和文化,保持著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在近代早期,中國因其眾多的人口、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對白銀的強勁需求,成為驅動世界貿易主導經濟動力。而印度則沒有中國這樣強大的抵御能力,于是它便迅速陷入了被西歐殖民國家蠶食鯨吞進而淪為殖民地的局面。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
4.地理大發現后的人口移動
環視全球,地理大發現以后歐洲人口外移亦曾先后涉足于亞洲、非洲。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來看,地理大發現所引起的全球性人口遷移,的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調整和重組,在新舊大陸之間益趨均衡。世界范圍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廣泛的物質和人文交流,縮短不同地區人類集團間的發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尤其是深刻地改變了美洲及大洋洲的面貌,重塑了當地人口的民族與文化構
成,從而對整個世界近現代的發展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影響。
——沈堅《地理大發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
名師導學
必備知識
導學探究
隨堂訓練
名師導學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
節點 1.通過教材梳理,掌握新航路開辟后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與交流的具體情況,理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及自然環境改變的影響
(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借助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地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活動,認識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推動了世界市場初步形
成;通過材料探究理解這一時期太平洋絲銀貿易對中國的影響(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教材梳理,把握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基本史實,全面理解殖民擴張對世界文明發展和歷史進程產生的巨大影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重要概念]
1.三角貿易:歐洲人來到美洲后,不僅大量屠殺、壓榨原住民印第安人,而且帶來了各種疾病,導致印第安人人口迅速減少。印第安人人口的減少使美洲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獲得足夠的勞動力為殖民者創造財富,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中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最后歐洲人再把黑人奴隸生產的大量產品和金銀財富運回歐洲,從而形成了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由于三角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非洲的黑人奴隸,因此三角貿易又稱為“黑奴貿易”。對歐洲來說,血腥的黑奴貿易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對美洲來說,黑奴貿易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經濟的發展。對非洲來說,黑奴貿易帶來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失、經濟的凋敝和文明的破壞。
2.馬尼拉大帆船:馬尼拉大帆船是一種木制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兩千噸,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年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由于這種船裝載的主要貨物為中國的絲貨,墨西哥人也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作“中國船”。新航路開辟后,這條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線,形成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巨額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
3.商業革命: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商業革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世界市場的擴大。二是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傳統的地中海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三是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四是商業形式創新,如新式銀行、股份公司等。
4.價格革命:價格革命是16—17世紀由于美洲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的現象。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引起了食物需求的增長,導致歐洲糧食產品和生活消費品價格持續升高。據統
計,16世紀英國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了4倍,西班牙的物價上漲超過4倍。價格革命打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導致佃農更加貧困化,也導致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貴族的經濟地位不斷下降,而商人、新興地主、自耕農和制造業主的利潤空間大大增加。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愈益增長,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
5.重商主義:產生和發展于西歐封建制度瓦解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反映了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為此政府要鼓勵擴大出口,限制甚至禁止進口,并通過高關稅率及其他貿易限制保護國內市場。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重商主義最終被古典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取代。
必備知識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1)原因: 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
(2)表現
新航路的開辟
地區 概況
美洲 ① 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歐洲人把 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
③原住民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美洲,美洲成為世界上 程度很高的地區
其他 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歐洲人
非洲黑人
族群混合
2.物種交換
(1)原因: 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
(2)內容
人口遷移
引入美洲 ①家畜家禽:馬、牛、豬、羊、雞等
②農作物: 、燕麥、大麥、裸麥等
③水果:橄欖和葡萄等
美洲輸出 馬鈴薯、 、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
3.疾病傳播
(1)原因: 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
(2)概況:歐洲人將 、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
小麥
玉米
人口和動物
天花
(3)影響: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解體;促使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大西洋貿易
(1)歐美貿易:歐洲人將歐洲生產的 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
(2)三角貿易
①原因: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 嚴重缺乏。
②概況: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 、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換取或抓捕非洲黑人,然后運到 賣為奴隸。
原有社會
手工制品
勞動力
紡織品
美洲
[圖解史]
(3)太平洋貿易:絲銀貿易。
澳門
國家 貿易網絡 概況 影響
葡萄牙 以 為主要中轉站,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把中國的 等運到印度果阿,再轉運歐洲,獲取大量白銀,其中的大部分又流回中國;參與 絲銀貿易,中國的生絲流向日本,日本的白銀流入中國 ①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②一個圍繞
.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西班牙 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 “ ”把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瓷器等運到墨西哥,把墨西哥的白銀運回馬尼
拉,最終大量流入中國
生絲、瓷器
中日
馬尼拉大帆船
白銀輸入中國
[微點撥]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決定了中國基本上不需要進口外國商品,而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深受海外青睞,因此,貿易上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三、早期殖民擴張
1.歐洲海外的擴張
(1)葡萄牙:將 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
(2)西班牙:以 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3)其他列強:17世紀,荷蘭、 、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2.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亞非拉: (填寫正確的序號)
巴西
美洲
英國
①②③④⑤
①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
②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③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其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
④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
⑤亞洲的古老帝國受到沖擊。
(2)對歐洲
商品種類
商業
革命 ① 與流通量成倍增長
② 與證券交易所出現
③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 ,英、法、荷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價格
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 、物價上漲、投機活躍
②依賴 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
(3)對人類社會: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 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股份公司
大西洋沿岸
貨幣貶值
固定地租
歐洲資本主義
導學探究
重點內容 核心價值 質量水平 情境創設
全球聯系的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交流與發展、全球視野  史料實證2(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全球物種交流與商品流動) 學習情境—
文字材料、地圖等
時空觀念2(商品世界性流動的路線)
唯物史觀3(新航路開辟對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
任務 全球聯系的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
視角1 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流
材料一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
——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結論] (1)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
[結論] (2)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問題]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
材料一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
——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二
視角2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問題] (3)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中怎樣的歷史信息 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三角貿易進行合理的歷史闡釋。
[結論] (3)歷史信息: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各地經濟聯系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闡釋:原因: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使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
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
概況:出程: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攜帶槍支、雜物等;中程:在非洲換取和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歸程: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
影響:對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導致非洲長期落后;對美洲:獲得廉價勞動力,得到開發;對歐洲:獲得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資金、原料和市場;對世界:密切世界各地聯系,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材料三 16世紀中期,葡萄牙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再轉運到歐洲,獲取了大量白銀。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參與中日絲銀貿易。1586—1630年,從日本長崎輸入澳門的白銀近1 500萬兩;1557—1644年,流入澳門的白銀為1億兩左右。這些白銀大部分流入中國。同時,西班牙以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了中國。
[問題]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背景和影響。
[結論] (4)背景:明朝中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手工業發達,茶葉、絲綢、瓷器等大量出口;商品貨幣經濟活躍,市鎮商業繁榮,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葡萄牙、西班牙開辟了美洲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貿易航線。
影響: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促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深化拓展] 正確認識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
1.原因
(1)中國:中國商品質量優良,價格優勢突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經濟體,這種核心地位是基于其在手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
(2)世界:中國與歐洲、美洲海上貿易航路的開辟,為中國日用消費品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三方套匯業務是白銀流入中國的另一條重要渠道。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白銀被大量運往中國。
2.影響
(1)刺激經濟發展,極大地緩解了貨幣壓力。
(2)促進了明朝賦役制度的改革。
(3)白銀成為全國性的流通貨幣。
(4)海外貿易促進商業經濟發展和專業化分工。
[問題] (5)閱讀材料四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劃定“教皇子午線”的背景。
視角3 世界格局變動
材料四 
[結論] (5)背景:新航路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尖銳;教會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皇具有政治權威。
材料四 
[問題] (6)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教皇子午線”的影響。
[結論] (6)影響:以協商方式劃分勢力范圍瓜分世界(解決國際爭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得到認可;亞非拉地區逐漸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材料五 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
——摘編自卡薩斯
《西印度毀滅述略》
材料六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問題] (7)閱讀材料五、材料六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結論] (7)影響:新航路的開辟,推動歐洲國家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歐洲殖民者從殖民地獲取的巨額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深化拓展]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1.市場空間范圍擴大: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
2.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美洲的玉米、煙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珍珠、象牙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
3.市場聯系便捷: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
4.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
5.市場組織、維護機制初建:新航路開辟后,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
6.市場主體力量增強: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價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課堂小結 教師備用
隨堂訓練
1.下表為1700—180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變化情況(單位/萬人),黑種人口增加是因為(  )
年份 土著人口 白種人口 黑種人口 合計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00年 16.0 270.0 400.0 686.0
A.三角貿易 B.美國獨立 C.殖民爭霸 D.工業革命
解析:A 根據題干表格,在1700年到1800年之間,美洲的土著居民急劇減少,白種人和黑種人數量都大幅度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人到達美洲,屠殺、疾病等導致土著居民數量急劇減少,為補充勞動力,歐洲人把大量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勞動力,然后把從美洲掠奪的大量金銀運回歐洲,這就是罪惡的三角貿易,故選A項。
2.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之際,總數接近30種;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及一些農作物等輸入美洲;歐洲人飲用從中國和印度輸入的茶,食用來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這表明(  )
A.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實現了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
B.殖民擴張活動加強歐洲對亞洲和美洲的掠奪
C.新航路開辟后,促進物種交流,豐富民眾生活
D.殖民擴張活動成為溝通美洲和亞洲的紐帶
解析:C 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豐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項正確。
3.“作為壓艙物的瓷器,卻以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引起上流社會關注,人們爭相追逐,貴族則以其夸耀財富,而燒有個人化紋章的瓷器更是顯赫社會地位的象征,一時間,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為傳播中國瓷器文化的中心。”這說明(  )
A.殖民擴張推動中西之間的貿易
B.傳統商路變更激化歐洲國家間矛盾
C.新航路開辟影響了西歐的社會生活
D.“地理大發現”引發西歐商業革命
解析:C 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瓷器在歐洲引起上流社會的關注并成為顯赫地位的象征,影響了西歐的社會生活,故選C項。
4.17—19世紀,美洲大陸黑人奴隸的價格從400美元上漲到2 000美元,奴隸販子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同時,他們又從美洲將大量的黃金、白銀以及蔗糖、煙草、棉花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這段材料主要說明殖民活動(  )
A.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B.增加了美洲的勞動力
C.傳播了先進的文化
D.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解析:D 奴隸販子將黑奴販運至美洲,然后從美洲將大量的黃金、白銀以及糖、煙草、棉花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這是三角貿易的航線,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故D項正確。
解析:D  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總趨勢上升,即物價總體上漲,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史實可知,這是受“價格革命”的影響,故選D項。
5.英國經濟學家布倫納以1500年英國的食品價格為參照(指數為100),制作了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趨勢圖。造成圖中價格走勢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運動造成糧食短缺
B.工業化使經濟比例失調
C.黑人奴隸大量流入英國
D.美洲白銀大量輸入歐洲
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趨勢(共5張PPT)
單元總結
[思維導圖]
[問題整合]
一、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
1.對歐洲的影響
(1)商業革命: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品流通量增長;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
(2)價格革命:金銀貶值,物價飛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思想文化領域:證明了“地圓說”的科學性,有利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全新宇宙觀的形成;直接沖擊神學理論,打擊了教會權威。
(4)歐洲地位: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格局開始改變。
2.對中國的影響
(1)經濟上:美洲的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2)政治上: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了反侵略的斗爭,捍衛國家主權;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政府設置廣州十三行,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3)文化上:“西學東漸”開始,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
3.對殖民地的影響: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種族滅絕,販賣黑奴,奴役殖民地人民,搶奪殖民地財富,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二、五大視角審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1.“世界市場聯系之路”: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
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神學理
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4.“殖民掠奪之路”: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空前的災難。
5.“社會轉型之路”:新航路開辟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
[時空坐標]
[單元主旨] 本單元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后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
1.新航路的開辟: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辟了通向東方的新航路,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緊隨其后。
2.人口與物種的流動: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和物種的大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
3.商品的全球流動:通過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開始形成全球規模,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4.世界格局的變動:西歐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奪,使資本主義經濟獲得發展;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1.通過教材梳理和史料探究,了解14、15世紀以來西歐社會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認識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擴大了人們對金銀財富的需求,成為西歐人掀起海上探險活動的根本動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利用“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從東西兩個方向把握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船隊開辟新航線的具體情況,認識其開拓性和艱難性;利用“其他航路的開辟示意圖”,掌握歐洲人開辟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線的基本史實;認識全球海路的大通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加強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和交流(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重要概念]
1.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的生產、交換與出售,是社會分工的產物。14世紀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解體,具有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性質的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不斷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貴族用貨幣購買奢侈品,農民用貨幣繳納地租,手工工場主、租地農場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貨幣以便擴大經營。在所有交換手段中,黃金是最貴重的貨幣,有了它就有了一切,因此人人都渴望黃金,歐洲對金銀財富以及開拓新市場的需求日益迫切。
2.大航海時代:15—18世紀,由于各種現實動機與航海技術的不斷進步,亞洲和歐洲的航海家都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近年來學術界將這一現象稱為“大航海時代”。中國的鄭和率龐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歐洲人開辟了多條新的遠洋航線,將大航海活動推向高潮。到18世紀末除了北美太平洋海岸之外,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都已清晰地進入歐洲人的地圖,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被直接聯系在一起,至此,“大航海時代”進入尾聲。
3.“新大陸”名稱的由來:哥倫布一直認為他已經到達了亞洲的印度,直到意大利地理學家、航海家亞美利哥到美洲考察之后,才提出這是一塊“新大陸”。1504年,亞美利哥出版了一部著作,書名就是“新大陸”,這一觀點在歐洲被廣泛接受。后來,法國的地理學家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將這塊“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1.動因
(1)歷史原因:從13世紀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居民邁向海洋的步伐加快。
(2)經濟根源: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
(4)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威脅了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5)精神動力:傳播基督教;文藝復興倡導的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
2.客觀條件
(1)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
(2)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和地理知識取得了長足進步。
[微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的必然。東西方商路不暢所帶來的商業危機雖然使開辟新航路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其經濟根源決定了新航路的開辟是必然的。
二、新航路的開辟
支持國家 航行方向 代表人物 概況 歷史意義
葡萄牙 向東 迪亞士 1487年,繞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 為新航線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達·伽馬 1497—1498年,率船隊繞過好望角駛達印度 此航路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的主干道之一
西班牙 向西 哥倫布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 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麥哲倫(船隊) 1519—1522年,繞過南美洲,經過風浪險惡的海峽進入太平洋,經菲律賓群島,繞過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回到西班牙 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三、他航路的開辟
1.背景
(1)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了歐洲至亞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線。
(2)英國、荷蘭等國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亞洲的航路。
2.開辟
(1)北大西洋高緯度航線: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2)北冰洋海上航線:荷蘭航海家巴倫支航行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3)南太平洋海上航線: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蘭的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
3.影響:①②④(填寫正確的序號)
①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
②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
③新開辟的航線成為主要航線。
④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
[微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以往人類文明區域性分割和孤立發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類聯系起來,開始了人類文明一體化進程。
重點內容 核心價值 質量水平 情境創設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國際視野 史料實證2(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及其必然性) 學習情境—圖片、 表格、文字材料
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時空觀念2(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 唯物史觀3(對新航路開辟者的不同評價) 歷史解釋3(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結局不同的背景分析)
任務一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金銀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金銀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中國元朝一個藩王的宮殿:
“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墻垣環之,周圍約五哩(一哩約等于1.6千米)。墻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美麗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
材料三 彼等(美洲人)非常順從,不知邪惡,不殺人、捕人,不諳武器。彼等膽子甚小……鑒于此,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
  毫無疑問,當地黃金甚豐……此外,這里還盛產寶石、珍珠以及無數香料……
…………
這里還產大量的棉花,臣以為,無須送回西班牙,在當地即可賣好價錢……
——哥倫布《航海日記》
材料四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其中規定:朕愿下令賜給,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后,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
為了給你們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們發現的島嶼已超過六個的情形下,你們六中取二,而且此后獲得當地應交給朕的全部收入、租稅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
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中古部分》
[問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16世紀左右,歐洲人有著怎樣的渴求。根據材料二,指出歐洲人又遇到了來自東方的怎樣的誘惑。
(2)根據材料三,你認為哥倫布航海的主要動機是什么
(3)從材料四中你能獲取什么信息
[結論] (1)渴求:隨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歐洲人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誘惑:《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的東方富甲天下、遍地黃金,歐洲人渴望到東方去尋求財富。
(2)借傳播基督教之名,行掠奪金銀財富之實。
(3)在麥哲倫航行之前,西班牙國王就已經授予他在即將發現的島嶼和大陸上的各種權利,這成為麥哲倫遠航探險的直接動力。新航路的開辟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深化拓展]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及條件
1.必要性
(1)經濟動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2)黃金追求:《馬可·波羅行紀》引發歐洲人的“尋金熱”。
(3)貿易困境:奧斯曼帝國占領傳統商路。
(4)宗教狂熱:西歐人傳播基督教的熱情。
(5)人文價值: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2.可能性
(1)政治:西、葡等國王權強化,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
(2)技術: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知識的日益豐富。
任務二 新航路開辟的歷程
[問題] (1)閱讀教材第35~36頁第二目,按時間順序正確排列下列歷史事件的順序。
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
②哥倫布到達美洲。
③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2)將下列表格補充完整。
區域 時間 人物 國籍 航海路線
北大西 洋高緯 度地區 ① 卡伯特 父子 英國 紐芬蘭島
16世紀 卡蒂埃 法國 ②
16世紀 ③ 荷蘭 北冰洋
17世 紀初 哈得遜 英國 經北冰洋通向 亞洲的航路
南半球 探險 1578年 德雷克 英國 ④
1642— 1643年 塔斯曼 荷蘭 新西蘭、塔 斯馬尼亞島
[結論] (1)②①③
任務三 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1405—1433年,中國的鄭和就奉命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進行了遠洋航行。鄭和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海口和東非沿岸,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對于鄭和的航海,梁啟超作了這樣的評論:
“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鄭和研究資料選編》
[問題] (1)閱讀材料一,思考在如何評價哥倫布的問題上,歐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持不同觀點的原因是什么。試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哥倫布。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梁啟超提出的問題。
[結論] (1)原因:角度立場不同。評價:對歐洲殖民者而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把歐洲文明傳到了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帶入文明時代,是一個有功之臣。對美洲印第安人而言,哥倫布把災難帶到了美洲,迫害印第安人,破壞當地文化,瘋狂掠奪當地財富,是一個千古罪人。
(2)從中國明朝社會的相對穩定、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易、尋找建文帝下落等方面看,鄭和航海并無長遠目的;歐洲人的航海則是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的對金銀財富、市場、土地、傳教等的不斷追求,使其航海探險具有持久性。
[深化拓展] 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1.不同點
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背景 君主集權強化,自然經濟發展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 開拓市場,殖民擴張,牟取暴利
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
結果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閉關自守” 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影響 促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友好往來,但貢賜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 促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開始殖民時代
2.相同點
(1)都在國力強盛、最高統治者支持下進行。
(2)造船技術、航海知識、指南針運用等為遠航提供了條件。
(3)都經過太平洋和印度洋。
(4)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人類曾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后來世界逐步連成一體。在此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知識的積累
B.航海技術的進步
C.勇于探險的航海家的貢獻
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解析: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開始于新航路開辟,促使航海家出海探險的決定性因素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渴望獲取大量金銀財富,故選D項。
2.15世紀后期,西歐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一位西班牙人說:“我們西班牙人都受著一種心病的折磨,這種病只有黃金才能治愈。”該“心病”的最主要病因是(  )
A.西歐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B.西歐人向外傳播基督教
C.《馬可·波羅行紀》的刺激
D.西班牙王室的對外擴張
解析:A 14—15世紀,隨著封建莊園制度的解體,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新市場的開拓意愿日益迫切,故選A項。
3.下圖是新航路開辟示意圖,開辟航線②的航海家是(  )
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船隊)
解析:B 航線②為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這是哥倫布航行美洲的路線,故選B項。
4.下圖是一位航海家的日記。據日記內容可知,這位航海家(  )
A.抵達了美洲大陸
B.到達了亞洲印度
C.完成了環球航行
D.到達了非洲好望角
解析:A 1492年,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率3艘帆船西航,到達美洲。故選A項。
5.新航路開辟后,西歐人不斷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繼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后,某航海家沿著他的新路線航行,到達了美洲南端的一個岬角——合恩角。這位航海家是(  )
A.法國人卡蒂埃 B.英國人卡伯特
C.英國人哈得遜 D.英國人德雷克
答案:D 
[基礎鞏固練]
1.哥倫布曾對其踏上的新大陸表示遺憾,認為那里并不像馬可·波羅所說“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見(  )
A.發現美洲完全出于歷史的偶然
B.哥倫布遠洋航行是為尋找印度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
D.新航路開辟有深刻的經濟動因
解析:D 根據材料“黃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新航路開辟有深刻的經濟動因,即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對黃金的強烈追求,故選D項。
2.15世紀早期,1千克胡椒在印度產地值1克~2克白銀,在亞歷山大港的價格達10克~14克,在威尼斯達14克~18克,在歐洲各消費國則達20克~30克。這說明(  )
A.印度農業發達 B.白銀大量流入歐洲
C.全球聯系建立 D.新航路開辟的必要
解析:D 根據題干材料,15世紀早期,印度所產胡椒在當地價格非常低,經過數次轉手到達歐洲之后,價格非常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統東西方貿易路線受到奧斯曼帝國的阻礙,從而推動部分歐洲人冒險開辟溝通東西方的新航路,故D項符合題意。
3.開辟新航路的迪亞士曾經說過,他航行的目的是“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務,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樣去發財致富”。其中“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是指(  )
A.傳播人文主義思想 B.傳播航海技術
C.皇帝的恩典 D.傳播天主教
解析:D “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表明是精神層面的動因,傳播天主教即是新航路開辟的“精神層面”的動因,D項正確。
4.《馬可·波羅行紀》對日本的描寫:“君主有一大宮,其頂皆用精金為之;宮廷房室地鋪金磚,以代石板,一切窗櫳亦用精金,由是此宮之富無限。”這一描寫(  )
A.真實可信、影響巨大
B.真實可信但影響有限
C.毫無根據亦無影響
D.脫離現實但影響較大
解析:D 材料中對日本宮殿黃金鋪地的表述明顯脫離實際,但在西歐卻引起較大影響,激發了當時歐洲人到東方尋金的熱情,D項正確。
5.1519年麥哲倫船隊進行環球航行時,船隊共5艘船,280名船員,總計費用830多萬馬拉維迪斯(當時西班牙貨幣單位)。龐大的費用私人難以募集,而西班牙國王投資占75%。這反映出的實質是(  )
A.官方支持是進行海外探險的重要條件
B.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規模非常大
C.社會經濟發展使歐洲王室財富大增
D.追求貴金屬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
解析:A 題干信息反映官方支持是進行海外探險的重要條件,故選
A項。
6.下圖所示航線的開辟者為(  )
A.迪亞士 B.達·伽馬
C.哥倫布 D.麥哲倫(船隊)
解析:B 圖中所示航線從西歐出發,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印度,是達·伽馬開辟的航線,故選B項。
7.哥倫布曾向葡萄牙王室提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方案,遭到王室的拒絕。學生在討論王室拒絕的原因時提出以下四個觀點,較為合理的是(  )
甲:王室在轉口貿易中擁有高額利潤
乙:東進前往印度已經取得重大突破
丙:在此之前的迪亞士已然直達印度
丁:達·伽馬航行獲得巨大經濟效益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87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和非洲東海岸,使東進前往印度取得重大突破,故哥倫布提出向西航行到達印度的方案可能會遭到王室拒絕,故B項正確。
8.“他堅信大地是圓形的,盼望做一件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的壯舉——環繞地球航行。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船隊完成了這一壯舉。”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麥哲倫 B.德雷克
C.哥倫布 D.哈得遜
解析:A 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故選A項。
9.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占據了最有利的通商航路。此后,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走上了海外探險之路。下列屬于俄羅斯人探險成果的是(  )
A.發現紐芬蘭島
B.開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C.探尋南半球的新世界,環航澳大利亞
D.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解析:B 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故選B項。
10.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一塊“新發現的大陸”,即紐芬蘭島。16世紀,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17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哈得遜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這些海上探索(  )
A.拓展了歐洲人對地球的認知
B.是西歐人不斷探尋南半球新世界的表現
C.最早開辟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D.推動了股份合資企業的廣泛建立
解析:A 材料中所述的這些航海探險活動,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拓展了歐洲人對地球的認知,故A項正確。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擴大了交往,從而使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的發展有了巨大的高漲。從那里輸入新的產品,特別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擴大,而且規模愈來愈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二 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于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你是怎樣理解材料一中“美洲和東印度航路的發現”的 它們是怎樣被發現的
(2)有人說:“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
答案:(1)“美洲的發現”是指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1492年,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東印度航路”是指從歐洲繞過非洲直通印度的航路和繞過南美洲、穿越太平洋到達印度的航路;這兩條航路,前者由達·伽馬在1497—1498年開通,后者由麥哲倫船隊于1519—1522年開辟。
(2)新航路開辟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及“新發現”的美洲等地的聯系,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匯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素養提升練]
1.《全球通史》一書認為:“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猛沖的推動力——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材料論述的是(  )
A.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
B.宗教改革的歷史影響
C.工業革命開展的社會基礎
D.早期殖民擴張的意義
解析:A 據“西歐”“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可知論述的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故選A項。
2.如圖是某人繪制的世界地圖。該圖顯示:歐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亞洲在東部。歐洲、非洲被地中海隔開,歐洲、亞洲被黑海隔開,非洲、亞洲被紅海隔開。人居世界的周圍是世界洋,它能溝通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由該圖可知,繞過非洲也能到達東方,該地圖(  )
A.有可能繪制于地理大發現以前
B.是新航路開辟產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圓學說在世界盛行的體現
D.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解析:A 地圖中并沒有畫出美洲、大洋洲等地,并不能全面描述世界面貌,且對一些地理單元存在錯誤認知,有可能繪制于地理大發現
之前。
3.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力爭從宗教神學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追求現世生活,尊崇理性與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知識的不斷積累和擴大,極大地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和活動范圍,他們越海穿洋,走向歐洲以外更加廣闊的世界。這說明(  )
A.人文主義精神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B.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精神獨裁
C.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D.啟蒙運動開啟了科學和理性的時代
解析:A 緊扣題干信息,題干中“精神文化方面”的變化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越海穿洋”指的是開辟新航路,再根據題干中的因果關系可知,人文主義精神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故A項正確。B、C、D三項發生的時間均與新航路開辟時間不符,故錯誤。
4.歐洲人認為哥倫布發現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蠻狀態,進入文明時代”;一些拉美國家認為哥倫布到達美洲是美洲“苦難的開始”。據此可知,對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認識(  )
A.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趨于全面
B.促進不同文明的交融成為主流
C.各種觀點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證
D.受主觀立場影響不夠全面理性
解析:D 材料中對哥倫布“發現”美洲的不同觀點,是受到評價者主觀立場影響所致,因此不夠全面理性,故選D項。
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你怎樣理解材料中“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
(2)你同意材料中的說法嗎 為什么
答案:(1)14—15世紀,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發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新市場的開拓意愿日益迫切,把海外視作實現發財夢的最好場所,西歐人掀起了海上探險的熱潮。
(2)同意材料的說法。材料強調即使沒有哥倫布和達·伽馬,也可能有其他人會這么做,說明開辟新航路的條件已經成熟,是當時的必然選擇,達·伽馬和哥倫布等航海家只是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1.世界聯系的逐步加強
到16世紀晚期,正如歐洲水手把世界上的海港城市永遠地連在一起,并建立世界貿易網絡一樣,人類對世界上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也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全球貿易急劇增長,英國、荷蘭、法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例如,在17世紀,荷蘭商人從南非進口小麥,從印度進口瑪瑙貝,從巴西進口蔗糖。小麥提供給國內不斷壯大的商人、銀行家和手工業者階層,從事農業的人越來越少了。英國、荷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熱切地購買瑪瑙貝,這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許多地區的貨幣。他們用貝殼交換奴隸,運往西半球的種植園。蔗糖被運往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歐洲市場上銷售。18世紀,由于咖啡、糖和煙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現,世界貿易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
2.白銀流入推動江南紡織業早期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發展
如此巨額的白銀流入中國,勢必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產生影響。出口的生絲、絲織品,主要來自太湖流域,以及以這一地區的“湖絲”為原料生產絲織品的閩廣地區,大量的外銷,必然帶動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明清時代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由此可以獲得解釋。正如全漢昇所說:“中國的絲綢工業具有長期發展的歷史,技術比較進步,成本比較低廉,產量比較豐富,所以中國產品能夠遠渡太平洋,在西屬美洲市場上大量廉價出售,連原來獨霸該地市場的西班牙絲織品也大受威脅。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中國蠶絲生產遍于各地,而以江蘇和浙江之間的太湖區域為最重要……海外市場對中國絲與絲綢需求非常大,因而刺激這個地區蠶絲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人民就業機會與貨幣所得大量增加,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樊樹志《全球化視野下的晚明》
3.殖民時代的到來
從到達美洲開始,歐洲人就對當地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東亞則不同,直到19世紀,東亞社會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自己的事務。歐洲人對這些地區的內部事務幾乎沒什么影響。中國因其卓越的政治和文化,保持著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在近代早期,中國因其眾多的人口、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對白銀的強勁需求,成為驅動世界貿易主導經濟動力。而印度則沒有中國這樣強大的抵御能力,于是它便迅速陷入了被西歐殖民國家蠶食鯨吞進而淪為殖民地的局面。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
4.地理大發現后的人口移動
環視全球,地理大發現以后歐洲人口外移亦曾先后涉足于亞洲、非洲。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來看,地理大發現所引起的全球性人口遷移,的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調整和重組,在新舊大陸之間益趨均衡。世界范圍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廣泛的物質和人文交流,縮短不同地區人類集團間的發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尤其是深刻地改變了美洲及大洋洲的面貌,重塑了當地人口的民族與文化構成,從而對整個世界近現代的發展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影響。
——沈堅《地理大發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1.通過教材梳理,掌握新航路開辟后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與交流的具體情況,理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及自然環境改變的影響(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借助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地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活動,認識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推動了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通過材料探究理解這一時期太平洋絲銀貿易對中國的影響(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通過教材梳理,把握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基本史實,全面理解殖民擴張對世界文明發展和歷史進程產生的巨大影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重要概念]
1.三角貿易:歐洲人來到美洲后,不僅大量屠殺、壓榨原住民印第安人,而且帶來了各種疾病,導致印第安人人口迅速減少。印第安人人口的減少使美洲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獲得足夠的勞動力為殖民者創造財富,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從當地酋長手中換取黑人,歐洲人自己也抓捕黑人,然后把他們運到美洲賣為奴隸。最后歐洲人再把黑人奴隸生產的大量產品和金銀財富運回歐洲,從而形成了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跨大西洋的三角貿易。由于三角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非洲的黑人奴隸,因此三角貿易又稱為“黑奴貿易”。對歐洲來說,血腥的黑奴貿易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興盛。對美洲來說,黑奴貿易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經濟的發展。對非洲來說,黑奴貿易帶來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失、經濟的凋敝和文明的破壞。
2.馬尼拉大帆船:馬尼拉大帆船是一種木制帆船,一般載重量在幾百噸到一兩千噸,是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年航行于菲律賓的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貨運船只。由于這種船裝載的主要貨物為中國的絲貨,墨西哥人也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作“中國船”。新航路開辟后,這條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線,形成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巨額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
3.商業革命: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商業革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世界市場的擴大。二是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傳統的地中海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三是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四是商業形式創新,如新式銀行、股份公司等。
4.價格革命:價格革命是16—17世紀由于美洲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的現象。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引起了食物需求的增長,導致歐洲糧食產品和生活消費品價格持續升高。據統計,16世紀英國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了4倍,西班牙的物價上漲超過4倍。價格革命打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導致佃農更加貧困化,也導致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貴族的經濟地位不斷下降,而商人、新興地主、自耕農和制造業主的利潤空間大大增加。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愈益增長,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
5.重商主義:產生和發展于西歐封建制度瓦解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反映了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為此政府要鼓勵擴大出口,限制甚至禁止進口,并通過高關稅率及其他貿易限制保護國內市場。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重商主義最終被古典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取代。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世界各地人口的遷移。
(2)表現
地區 概況
美洲 ①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 ③原住民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美洲,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
其他 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2.物種交換
(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
(2)內容
引入美洲 ①家畜家禽:馬、牛、豬、羊、雞等 ②農作物: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 ③水果:橄欖和葡萄等
美洲輸出 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
3.疾病傳播
(1)原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
(2)概況: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
(3)影響: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促使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大西洋貿易
(1)歐美貿易:歐洲人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
(2)三角貿易
①原因: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
②概況:歐洲商人把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等運到非洲,換取或抓捕非洲黑人,然后運到美洲賣為奴隸。
[圖解史]
(3)太平洋貿易:絲銀貿易。
國家 貿易網絡 概況 影響
葡萄 牙 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運到印度果阿,再轉運歐洲,獲取大量白銀,其中的大部分又流回中國;參與中日絲銀貿易,中國的生絲流向日本,日本的白銀流入中國 ①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②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西班 牙 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 “馬尼拉大帆船”把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瓷器等運到墨西哥,把墨西哥的白銀運回馬尼拉,最終大量流入中國
[微點撥]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決定了中國基本上不需要進口外國商品,而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商品,深受海外青睞,因此,貿易上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三、早期殖民擴張
1.歐洲海外的擴張
(1)葡萄牙: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
(2)西班牙: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3)其他列強: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2.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亞非拉:①②③④⑤(填寫正確的序號)
①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
②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③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其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
④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
⑤亞洲的古老帝國受到沖擊。
(2)對歐洲
商業 革命 ①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 ②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 ③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荷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價格 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 ②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
(3)對人類社會: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重點內容 核心價值 質量水平 情境創設
全球聯系 的建立與 世界格局 的演變 交流與發展、 全球視野  史料實證2(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全球物種交流與商品流動) 學習情境— 文字材料、地圖等
時空觀念2(商品世界性流動的路線)
唯物史觀3(新航路開辟對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
任務 全球聯系的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視角1 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流
材料一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
——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
[結論] (1)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
(2)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視角2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材料二
材料三 16世紀中期,葡萄牙把中國的生絲、瓷器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再轉運到歐洲,獲取了大量白銀。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參與中日絲銀貿易。1586—1630年,從日本長崎輸入澳門的白銀近1 500萬兩;1557—1644年,流入澳門的白銀為1億兩左右。這些白銀大部分流入中國。同時,西班牙以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了中國。
[問題] (3)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中怎樣的歷史信息 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三角貿易進行合理的歷史闡釋。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背景和影響。
[結論] (3)歷史信息: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各地經濟聯系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闡釋:原因: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使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
概況:出程: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攜帶槍支、雜物等;中程:在非洲換取和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歸程: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
影響:對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導致非洲長期落后;對美洲:獲得廉價勞動力,得到開發;對歐洲:獲得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資金、原料和市場;對世界:密切世界各地聯系,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4)背景:明朝中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手工業發達,茶葉、絲綢、瓷器等大量出口;商品貨幣經濟活躍,市鎮商業繁榮,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葡萄牙、西班牙開辟了美洲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貿易航線。
影響: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促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深化拓展] 正確認識明清時期白銀流入中國
1.原因
(1)中國:中國商品質量優良,價格優勢突出;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經濟體,這種核心地位是基于其在手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面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的生產力。
(2)世界:中國與歐洲、美洲海上貿易航路的開辟,為中國日用消費品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歐洲人在中國、日本、歐洲之間開展的三方套匯業務是白銀流入中國的另一條重要渠道。歐洲商人將日本、美洲白銀輸入中國套換黃金,白銀被大量運往中國。
2.影響
(1)刺激經濟發展,極大地緩解了貨幣壓力。
(2)促進了明朝賦役制度的改革。
(3)白銀成為全國性的流通貨幣。
(4)海外貿易促進商業經濟發展和專業化分工。
視角3 世界格局變動
材料四 
材料五 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
——摘編自卡薩斯
《西印度毀滅述略》
材料六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問題] (5)閱讀材料四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劃定“教皇子午線”的背景。
(6)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教皇子午線”的影響。
(7)閱讀材料五、材料六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結論] (5)背景:新航路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尖銳;教會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皇具有政治權威。
(6)影響:以協商方式劃分勢力范圍瓜分世界(解決國際爭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得到認可;亞非拉地區逐漸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7)影響:新航路的開辟,推動歐洲國家走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歐洲殖民者從殖民地獲取的巨額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深化拓展]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1.市場空間范圍擴大: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
2.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美洲的玉米、煙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珍珠、象牙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
3.市場聯系便捷: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
4.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
5.市場組織、維護機制初建:新航路開辟后,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
6.市場主體力量增強: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價格革命”促使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世界逐步連為一個整體
1.下表為1700—1800年美國人口種族構成變化情況(單位/萬人),黑種人口增加是因為(  )
年份 土著人口 白種人口 黑種人口 合計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00年 16.0 270.0 400.0 686.0
A.三角貿易 B.美國獨立 C.殖民爭霸 D.工業革命
解析:A 根據題干表格,在1700年到1800年之間,美洲的土著居民急劇減少,白種人和黑種人數量都大幅度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人到達美洲,屠殺、疾病等導致土著居民數量急劇減少,為補充勞動力,歐洲人把大量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勞動力,然后把從美洲掠奪的大量金銀運回歐洲,這就是罪惡的三角貿易,故選A項。
2.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之際,總數接近30種;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及一些農作物等輸入美洲;歐洲人飲用從中國和印度輸入的茶,食用來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這表明(  )
A.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實現了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
B.殖民擴張活動加強歐洲對亞洲和美洲的掠奪
C.新航路開辟后,促進物種交流,豐富民眾生活
D.殖民擴張活動成為溝通美洲和亞洲的紐帶
解析:C 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流豐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故C項正確。
3.“作為壓艙物的瓷器,卻以其晶瑩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引起上流社會關注,人們爭相追逐,貴族則以其夸耀財富,而燒有個人化紋章的瓷器更是顯赫社會地位的象征,一時間,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為傳播中國瓷器文化的中心。”這說明(  )
A.殖民擴張推動中西之間的貿易
B.傳統商路變更激化歐洲國家間矛盾
C.新航路開辟影響了西歐的社會生活
D.“地理大發現”引發西歐商業革命
解析:C 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瓷器在歐洲引起上流社會的關注并成為顯赫地位的象征,影響了西歐的社會生活,故選C項。
4.17—19世紀,美洲大陸黑人奴隸的價格從400美元上漲到2 000美元,奴隸販子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同時,他們又從美洲將大量的黃金、白銀以及蔗糖、煙草、棉花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這段材料主要說明殖民活動(  )
A.推動了“地理大發現”
B.增加了美洲的勞動力
C.傳播了先進的文化
D.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解析:D 奴隸販子將黑奴販運至美洲,然后從美洲將大量的黃金、白銀以及糖、煙草、棉花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這是三角貿易的航線,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故D項正確。
5.英國經濟學家布倫納以1500年英國的食品價格為參照(指數為100),制作了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趨勢圖。造成圖中價格走勢的主要原因是(  )
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趨勢
A.圈地運動造成糧食短缺
B.工業化使經濟比例失調
C.黑人奴隸大量流入英國
D.美洲白銀大量輸入歐洲
解析:D 1500—1660年英國食品價格指數總趨勢上升,即物價總體上漲,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史實可知,這是受“價格革命”的影響,故選D項。
[基礎鞏固練]
1.從全球化的視角看,新航路開辟的進步意義在于(  )
A.推動了早期的殖民擴張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C.不利于資本的世界性流動
D.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解析:B 新航路開辟之后,世界相互孤立隔絕的局面被打破,開始由分散走向一個整體,故選B項。
2.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大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隨著歐洲的移民帶入了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
A.開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
B.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
C.使世界貿易中心轉移至美洲
D.帶來了歐洲經濟的繁榮
解析:B 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的物種交流,即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故選B項;材料強調交流,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使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至大西洋沿岸,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體現歐洲經濟的繁榮,排除D項。
3.甘蔗原產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貢品或貴族奢侈品。16—18世紀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巴西、海地等地區,由非洲黑奴大量種植,制成蔗糖銷往世界各地,18世紀末已成為大眾均能接受的調味品。這主要因為(  )
A.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
B.洲際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場的基本形成
D.經濟發展縮小國家貧富差距
解析:B 由材料“原產自印度”“16—18世紀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巴西、海地等地區”“18世紀末已成為大眾均能接受的調味品”,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促進各大洲之間經濟往來和物種交流,從而帶來甘蔗種植面積的擴大,故選B項。近代生產技術革命性變化發生于工業革命時期,排除A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于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后,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家貧富差距問題,排除D項。
4.17世紀初,小麥是歐洲人的主食,白人離不開面包,往來于新舊大陸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歐洲人不可能長期跨洋運送面粉,這樣成本太高,運輸量也有限。材料可用來說明(  )
A.飲食習慣決定物種的傳播
B.美洲比歐洲更加適宜種植小麥
C.小麥在美洲種植的必要性
D.新航路開辟導致美洲物種擴散
解析:C 跨洋運輸面粉成本太高,這使得殖民美洲的歐洲人選擇在美洲種植小麥以解決對面粉的需求,故選C項。
5.1300—1500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商業革命的空前高漲 B.物種的全球大交流
C.外來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觀念空前解放
解析:B 根據材料“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地區之間的物種交流,美洲高產物種的引種促進糧食產量提高,從而促進人口的增長,故B項正確;商業革命指的是商路中心的轉移、商品種類增加等,與人口增加無關,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之后,移民主要流向美洲,排除C項;生育觀念未發生大的變化;排除D項。
6.讀下圖“墨西哥和秘魯地區人口變動(單位/萬人)”,這一變動表明(  )
A.大批當地土著居民被賣為奴隸
B.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人口布局
C.新航路開辟致使人口流動頻繁
D.西方國家進行黑奴貿易的必要性
解析:D 根據題干曲線圖可知,1570年較1570年前,墨西哥和秘魯地區出現人口急劇減少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殖民者屠殺及傳染病流行。當地人口減少,殖民者不得不進行黑奴貿易以補充當地勞動力數量的不足,故選D項。
7.下面三幅圖片反映的主題是(  )
A.奴隸貿易的發展 B.交通工具的進步
C.全球聯系的加強 D.資本主義的興起
解析:C 馬尼拉大帆船與清朝時流入中國的墨西哥銀幣反映了亞洲與美洲間的太平洋貿易,而三角貿易在歐、非、美洲間進行,故三幅圖片反映了全球聯系加強的主題,故選C項。
8.“它的殖民侵略以美洲為主,主要目的是掠奪金銀。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都被劃入其龐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之內。”文中的“它”是指(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國 D.法國
解析:B 西班牙的殖民擴張以美洲為主,故選B項。
9.民族語言往往也會烙上歷史的印記,巴西人不用翻譯就可以和下列哪個地方的人進行交流(  )
A.意大利人 B.英國人
C.葡萄牙人 D.法國人
解析: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巴西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故選C項。
10.從1500年到1600年一個世紀內,西歐黃金增加了117%,白銀增加了206%。這帶來的最主要的影響是(  )
A.歐洲各國的物價飆漲 B.加速了西歐社會轉型
C.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 D.引發了“價格革命”
解析:B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引發歐洲的價格革命,大量金銀財富流入歐洲,使歐洲各國的物價飆漲,商業資產階級發財致富,有利于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最終促進西歐向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型,故B項為最主要影響。
11.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和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
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中國 世界總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億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億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億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億
——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和珀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整理
材料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及接踵而來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等,通過對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與土著居民的接觸、交往和融合給美洲人送去了舊世界的文明,還使新舊大陸的物產得以交換和傳播……沒有美洲貢獻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得多……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匯合,開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
過程。
——黃邦和《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
(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歐、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變化的基本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三大洲之間人口變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聯系。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航路開辟后是怎樣“開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
答案:(1)趨勢:歐洲占比不斷擴大;非洲占比不斷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則不斷擴大。共同因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逐步形成。聯系:歐洲國家對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加速了歐洲經濟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歐洲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歐洲移民的涌入,促進美洲人口增長。
(2)簡析:推動了西歐國家進行早期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強了新舊大陸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
[素養提升練]
1.有學者根據統計數據,列出了1600年運入歐洲的部分商品統計表,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  )
商品 經好望角 經地中海
胡椒 100萬磅~ 200萬磅 300萬磅~ 400萬磅
丁香、靛藍、 肉豆蔻、藥品 35萬磅~65萬磅 70萬磅~100萬磅
A.傳統商路仍發揮重要的作用
B.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了地中海
C.商業革命引發交易商品改變
D.歐洲與亞洲經貿聯系更加緊密
解析:A 根據材料數據看,經過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傳統商路運入歐洲部分商品數量比經過新開辟的好望角航線的數量要多,這說明當時傳統商路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故選A項。
2.如圖為學者估算的200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相關解釋較為準確的是(  )
A.首次過億得益于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
B.世界聯系加強背景下首次達到兩億
C.1700年后直線上升根源于賦稅制度改革
D.國家分裂時期人口都呈現下降趨勢
解析:B 根據折線圖,1600年左右中國人口首次達到了兩億,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時期,世界聯系加強的背景下,故選B項。根據折線圖可知中國人口首次過億是在兩宋時期,這時的生產仍是鐵犁牛耕,排除A項;1700年后直線上升主要是因為自身經濟發展及高產農作物擴種等,可以養活更多人口,與賦稅制度改革有關,但不是根源,排除C項;220年至589年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是國家分裂時期,但人口是上升的,排除D項。
3.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等農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也流入世界各地。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  )
A.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經濟騰飛
B.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C.促進新舊大陸經濟互補和發展
D.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
解析:D 歐亞大陸的家畜家禽和農作物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入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食物種類變得豐富多樣,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改善了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故選D項。
4.14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經歷了兩個世紀的輝煌后開始在意大利衰落,運動的中心向北歐和西歐轉移。這一現象出現的關鍵因素是(  )
A.歐洲經濟格局的變化
B.西歐普遍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C.印刷技術水平的提高
D.意大利和西北歐的頻繁交往
解析:A 由“開始在意大利衰落,運動的中心向北歐和西歐轉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商業中心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轉移,所以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也發生了變化,故選A項。
5.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新興的太平洋貿易成為新的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班牙人開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貿易”時,正值明朝政府開始推行開海貿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滿載美洲白銀及商品的大帆船,從墨西哥駛往菲律賓馬尼拉。這引起把白銀視為至寶的中國商人的興趣,努力擴展對菲出口貿易。中國船隊所載貨物到達馬尼拉,即被轉裝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產白銀的美洲和銀價昂貴的中國聯系在一起,使中國生產的生絲與絲綢大量運銷于需求特別強大的美洲市場,西班牙人獲得的貿易利潤驚人。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逐漸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綿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貿易”遂告終結。
——張順洪等著《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大帆船貿易”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
答案:“大帆船貿易”是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西班牙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其興起的主要條件與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明朝開放海禁、中國商人積極參與、中國與美洲市場的互補有關。
主要特點有西班牙壟斷貿易;白銀交換商品。
衰落原因為英國占據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自由貿易潮流的沖擊。
影響:提供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西歐經濟轉型;白銀流入促進亞洲特別是中國經濟繁榮;美洲財富被大肆掠奪。單元總結
[思維導圖]
[問題整合]
一、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
1.對歐洲的影響
(1)商業革命: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品流通量增長;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
(2)價格革命:金銀貶值,物價飛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思想文化領域:證明了“地圓說”的科學性,有利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全新宇宙觀的形成;直接沖擊神學理論,打擊了教會權威。
(4)歐洲地位: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格局開始改變。
2.對中國的影響
(1)經濟上:美洲的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2)政治上: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了反侵略的斗爭,捍衛國家主權;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政府設置廣州十三行,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3)文化上:“西學東漸”開始,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
3.對殖民地的影響: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種族滅絕,販賣黑奴,奴役殖民地人民,搶奪殖民地財富,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二、五大視角審視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1.“世界市場聯系之路”:新航路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
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神學理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4.“殖民掠奪之路”: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空前的災難。
5.“社會轉型之路”:新航路開辟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三單元 檢測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有學者認為,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推動東西方文化圈大匯合的經濟根源是(  )
A.新航路開辟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傳播的狂熱
解析: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東西方文化圈大匯合的經濟根源是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是兩大文化圈匯合的直接條件,A項錯誤;造船水平提高、宗教傳播狂熱分別是兩大文化圈匯合的技術條件和思想動力,C、D兩項錯誤。
2.1522年,“維多利亞號”船長因為環球航行獲得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紋章。紋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圍是3個肉豆蔻和12朵丁香等香料植物圖案,上面是個地球。這枚紋章側面印證了(  )
A.香料導致西歐市場金銀貶值
B.西班牙環球航行的經濟動因
C.世界各地新物種的頻繁交流
D.“物競天擇”進化理論的正確
解析:B 肉桂、肉豆蔻和丁香都是原產于東方的香料,西班牙將這些香料植物圖案印制在紋章上體現了對東方香料的狂熱追求,從側面印證了西班牙環球航行的經濟動因,故B項正確。
3.1492年,西班牙女王頒布了一道法令,要求西班牙的所有猶太人要么接受天主教,要么離開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時,伊比利亞人帶著他們的討伐精神渡過大洋,他們發現,在那里有新的異教徒有待于從盲目崇拜中解救出來。從材料中可見開辟新航路是為了(  )
A.給當地居民帶去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
B.給渴望發財的人帶去黃金
C.給當地居民帶去皇帝的恩典
D.使當地居民信仰基督教
解析:D 開辟新航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播基督教,與題意相符,故選D項。
4.楊志玖在《馬可·波羅在中國》中說:“《馬可·波羅行紀》對15世紀以來的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曾熟讀此書,并在其所讀拉丁文《馬可·波羅行紀》中加了45處的標記,他對中國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極為艷羨。”對此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馬可·波羅對東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實可信的
B.馬可·波羅的游記是地理大發現的根本原因
C.《馬可·波羅行紀》最早是用中文寫作的
D.哥倫布受到《馬可·波羅行紀》的影響是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的
解析:D 根據材料“哥倫布曾熟讀此書,并在其所讀拉丁文《馬可·波羅行紀》中加了45處的標記”可知,哥倫布受到《馬可·波羅行紀》的影響是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的,故選D項。
5.在英國偉大的科學倡導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許多地方是借用遠航探險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為新的知識世界中的哥倫布。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懸巖(舊知識的象征),駛入大西洋,以尋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識。這說明,哥倫布等航海家對西方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
A.激發了西方人科學探索的熱情
B.激發了西方人的冒險精神
C.促進了西方人文主義思潮興起
D.促進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
解析:A “渴望成為新的知識世界中的哥倫布”表明航海家航海激發了西方人科學探索的熱情,故選A項。
6.15世紀末16世紀初,繼卡伯特航行后,英國的冒險航海家在國王和商人的大力支持下,多次朝著西北方向航行,以便尋找一條到達東方的捷徑——西北通道。下列對英國航海冒險家的企圖分析準確的是(  )
A.打擊荷蘭的海外殖民地
B.推動歐洲商貿中心轉移
C.與葡萄牙爭奪北美大陸
D.避開西班牙的海上勢力
解析: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剛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國力較弱,向西北航行是為了避免與壟斷向西航行路線的西班牙發生直接沖突,即避開西班牙的海上勢力,D項正確。英國與荷蘭發生沖突是在17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推動歐洲商貿中心轉移”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而非目的,B項錯誤;此時北美大陸主要由西班牙控制,C項錯誤。
7.18世紀法國某地理學家如此評論地理大發現:“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此處“偉大的發現”是指(  )
A.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美洲新大陸的發現
B.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哥倫布船隊到達美洲
C.達·伽馬船隊開辟到達印度的航線
D.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解析: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要遠航到東方,結果卻到達了美洲,故B項符合題意。
8.“他們證實了美洲與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這個水域要比大西洋寬闊得多。哥倫布首次橫渡大西洋只用了兩個月零幾天的時間,而他們在天氣晴和、一路順風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卻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們”的活動(  )
A.揭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
B.證實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C.打通了歐洲與美洲的商路
D.使得世界市場基本上形成
解析: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一歷史事件是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這證實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故選B項。
9.有學者認為:明末以來美洲的豆類、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廣大亞洲地區傳播,以其豐厚的產出和充足的營養支撐著這些地區眾多的人口,打破了傳統的糧食結構,這被稱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
A.工業革命的影響 B.傳統農業的發展
C.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 D.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解析:C 根據材料“明末”可知,“餐桌革命”出現在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使美洲的作物向亞洲地區廣泛傳播,故選C項。
10.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各種美洲高產作物傳入歐洲,僅土豆一項就使歐洲人口在1700—1900年兩百年間增長25%,使歐洲城市化率由27%增加到35%,并幫助催化工業革命的產生。由此可知(  )
A.人口的增長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
B.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深遠影響
C.歐洲的飲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D.開辟新航路是為了獲取高產作物
解析:B 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高產作物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人口增加,城市發展,而且催化了工業革命的產生,說明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深遠影響,故B項正確。
11.下圖是16世紀初期到18世紀中期的三角航程示意圖,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
A.機器工業品大量傾銷到美洲
B.三角貿易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C.非洲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解析:B 三角貿易利潤很高,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故選B項;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剛剛開始,機器工業品大量傾銷到美洲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非洲黑奴被運往美洲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主要從事種植園和礦場勞動,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12.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來往于中國和墨西哥之間。自1571年航線開通后,僅20年間約有3 000噸白銀流入我國。這一現象表明太平洋航線的開通(  )
A.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B.直接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C.表明當時中國生產力水平出現了飛躍
D.為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創造條件
解析:A 材料說明太平洋航線的開通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這反映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商業發達,大量白銀流入我國又刺激了工商業發展,故選A項。
13.17世紀,當非洲、美洲、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正遭受掠奪和災難之時,荷蘭已通過創辦養老院、孤兒院和救濟院,興辦醫院,實行日常消費品低稅政策等,過著富足的生活。荷蘭這種興盛局面出現的重要基礎是(  )
A.成為“日不落”的殖民帝國
B.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C.發動對法戰爭并取得勝利
D.開展商業貿易和海外殖民
解析:D 17世紀,荷蘭開展商業貿易和海外殖民,成為“海上馬車夫”,故D項符合題意。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故A、C兩項不符合題意;1588年,英國海軍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故B項不符合題意。
14.有人說,新航路的開辟并非皆大歡喜,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下列屬于“愁”的國家是(  )
A.西班牙 B.荷蘭 C.英國 D.意大利
解析:D 新航路開辟使得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向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作為地中海沿岸國家遭受沖擊,故選D項。
15.下表是歐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據此推知(  )
年份 歐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歐美國家政府鼓勵移民
B.黑奴貿易的發展和泛濫
C.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加快
D.高產作物的引進和種植
解析:C 表格數據表明,美洲人口比例減小,這是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屠殺當地居民及傳播傳染病造成的,非洲人口比例減小是西方列強進行奴隸貿易造成的,都和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有關,故選C項。
16.《世界通史》中記載:“新航路開辟后,西歐新興的資本主義由海道向全球擴散,突破了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自然經濟的閉塞性。從此開始了大航海和人口遷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時代。”由此帶來的影響是(  )
A.相對平衡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B.古老的農耕經濟在全球不復存在
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線消失殆盡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解析:A 新航路開辟后,西歐新興的資本主義由海道向全球擴散,逐漸征服了整個世界,使得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故A項正確;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消失殆盡”表述絕對,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哥倫布探險隊1492年起航之前,不僅是美洲大陸不為外界所知,中國和歐洲相互之間也了解甚少。然而,一個世紀之后,整個世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國的港口,帶來了非洲人在南美釆集的白銀;西班牙的商人們則從墨西哥的中間商那邊買到了中國的絲綢;而尋找消遣方式的有錢人,紛紛點燃從美洲進口的煙葉。煙草、馬鈴薯、火雞從美洲傳到歐洲,歐洲人則帶著小麥、馬匹和麻疹來到美洲。除了白銀,歐洲人從美洲帶來的農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材料二 從16世紀開始,跨國長途貿易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當時全球貿易格局概括為兩個大三角:一個是東方或亞洲三角;另一個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學家布羅代爾說:“美洲白銀1572年開始一次新的分流,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同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連接起來,運來的白銀被用來收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印度的高級棉布,以及寶石、珍珠等物品。”
——高德步主編《世界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主要內容。(6分)
(2)根據材料二,歸納當時海上貿易的特點。(8分)
答案:(1)內容:商品交換;物種流動;疾病傳播;白銀流向中國。(6分)
(2)特點:長途大宗貿易;西歐是貿易的主導者;全球貿易格局分為兩個大三角:亞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白銀大量流入中國。(8分)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伊麗莎白一世授予的特許狀,開始以合資方式啟動它的首航,之后又出現了幾家貿易公司并存競爭的局面。到1709年,統一的“英國商人對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簡稱“東印度公司”)在國王的出面斡旋下終于成立了,它從成立初期起就開始限制大股東的支配權,確立了每位股東,無論性別、信仰、種族如何,只要購買了公司股份,都擁有投票權和參加股東大會的權利;同時,還設立了明確的法規,強化了股東大會的重要性,并規定總裁和副總裁不參加股東大會,而由董事長來主持股東大會。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把亞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紡織物、茶葉等進口到歐洲,再把一些歐洲的毛織物、象牙、錫鐵制品等出口到亞洲,公司的貿易據點遍及歐亞沿海地帶。從17世紀到18世紀,公司都保持著驚人的年均利潤率。
——淺田實《東印度公司》
材料二 18世紀時英國積極從事以販賣奴隸為主要手段的“三角貿易”。英國從利物浦、倫敦等城市用船載運棉麻織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種裝飾品等,駛往非洲交換黑奴;并用船把黑奴運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種植場,賣給農奴主,然后買進殖民地的糖、煙草、棉花返回英國,并將其作為原料賣給工場主。公元1713年,《烏特勒支和約》使英國獲得販賣奴隸的壟斷權,不僅為英國的販奴商人帶來了神話般的利潤,而且加強了英國在那些需要供應黑奴來經營種植場的殖民地里的地位。
——魯中石《世界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興起背景和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18世紀英國開展三角貿易的國內條件,并概述三角貿易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6分)
答案:(1)背景:地理大發現;殖民擴張;英國與荷蘭、法國的海上競爭;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特點:在政府或國王的支持下建立;整合并壟斷了英國在東亞的貿易;以從事商品收購和販賣為主(或以商業資本為主);建立起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式;長期高利潤率;貿易范圍遍及歐亞沿海地區。(8分)
(2)條件:英國殖民霸權逐步確立;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支持。影響:加強世界經濟聯系,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6分)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方史學家習慣上把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稱為“擴張的時代”。歐洲人把自己來到西半球的事件稱之為“地理大發現”。
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糧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時一些新商品也出現在歐洲市場上,例如美洲的煙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國的茶葉。一方面是許多商業金融機構的建立,有信貸機構、殖民貿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買空賣空、形同賭博,經商者突然暴富、頃刻破產的事例司空見慣。中世紀興旺發達的地中海貿易成為明日黃花,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的商業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倫敦、安特衛普和阿姆斯特丹成為重要的國際商業都市……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發現”主要指什么 (2分)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有哪些具體表現 (6分)
(3)“地理大發現”的世界意義是什么 (4分)
答案:(1)新航路開辟。(2分)
(2)影響:引起歐洲“商業革命”。具體表現:商業活動范圍擴大;商品流通品種增多;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6分)
(3)意義:各地文明開始會合交融;世界市場的雛形逐步形成;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4分)
20.“茶”字發音的傳播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國,漢唐時期即開始對外傳播。在漢語中“茶”有不同的發音,隨著茶葉海外貿易的擴展,“茶”字的不同發音傳入亞、非、歐等地。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發音系統;廈門方言發音形成今天的tea發音系統。明清時期,荷蘭、英國主要從廈門進口茶葉。英、荷語言中本無茶葉一詞,于是直接借用廈門發音,將“茶”讀作tea。
材料二 “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
(1)讀上圖,cha與tea發音系統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 (4分)
(2)不同發音系統的形成與茶葉貿易路線有密切關系。結合所學分析不同發音系統形成的歷史原因。(8分)
答案:(1)cha: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東歐、葡萄牙。tea: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4分)
(2)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發達,茶葉從中國長安等地出發,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又轉銷到東歐和東非地區。cha的發音也隨之傳入這些地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葉貿易商路。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cha的發音。荷蘭、英國多從廈門進口茶葉,并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歐地區,于是由廈門方言形成的tea的發音伴隨西歐商人和殖民者的腳步傳到這些地區。
(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鸡西市| 高邮市| 正蓝旗| 呼图壁县| 新化县| 夏津县| 霍州市| 杨浦区| 宝鸡市| 缙云县| 额济纳旗| 娱乐| 左贡县| 盱眙县| 巩义市| 贡觉县| 东海县| 金门县| 深圳市| 元谋县| 靖远县| 缙云县| 平遥县| 木里| 贵州省| 敦煌市| 泽普县| 河南省| 安平县| 宁南县| 敦化市| 万荣县| 东明县| 普安县| 易门县| 吉林市| 江西省| 舞钢市| 吴江市|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