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1.壓力定義:物體間由于相互擠壓而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2.壓力方向:垂直于接觸面,并指向被壓物體。3、產生條件:物體之間接觸且發生相互擠壓。4、壓力與重力關系:壓力可以由重力產生也可以與重力無關。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且無其他外力作用時,壓力與重力大小相等。當物體放在斜面上時,壓力小于重力。當物體被壓在豎直面上時,壓力與重力有時無關。 當物體被舉起且壓在天花板上時,重力削弱壓力的作用。5.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甲乙】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控制變量法與轉換法6.壓強物體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壓強用來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強的計算公式是:p=F/S,對一切物體適用P:表示壓強,單位:帕斯卡(Pa)F:表示壓力,單位:牛(N )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m2)1 帕=1 牛/米2 1000 帕 = 1 千帕1Pa的物理意義:1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或1牛頓的力作用在一平方米上1Pa大小:一張平鋪的報紙對水平桌面的壓強,3粒芝麻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1Pa。二、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減小壓強的方法:當壓力F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S;當受力面積S一定時,減小壓力F;同時減小壓力F和增大受力面積S。增大壓強的方法:當壓力F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S;當受力面積S一定時,增大壓力F;同時增大壓力F和減小受力面積S減小壓強的實例:圖釘帽的面積做得較大,坦克的履帶,鋼軌鋪在枕木上 ,書包帶是寬的,在冰上過盡量躺下滾過去,沙發要寬大的坐的舒服。增大壓強的實例:圖釘尖做得很尖銳,縫衣針頭很尖,高壓鍋,錐、各種刀具。三、液體壓強1、液體容器底、內壁、內部的壓強稱為液體壓強,簡稱液壓。2、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重力的作用,若液體在失重的情況下,將無壓強可言。由于液體具有流動性,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3、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特點實驗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的壓強。當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玻璃管左右兩管內的液面就會出現高度差。壓強越大,高度差越大。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由于液體壓強的大小不易測量或是不能直接觀測到它的大小,我們用“轉換法”。液體壓強特點:與容器的形狀,液體的質量、體積無關,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1)液體除了對容器底部產生壓強外,還對側壁產生壓強。(2)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3)密閉容器內的液體能把它受到的壓強按原來的大小向各個方向傳遞。(4)同種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同一深度處,壓強一致,深度越深,壓強越大;不同液體,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壓強越大深度是指液面下某處到自由液面(與大氣接觸的液面)的豎直距離,g=9.8N/kg 或g=10N/kg,h的單位是m,ρ的單位是kg/m ,壓強p的單位是Pa。4、連通器幾個底部互相連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內各容器的液面總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例1、如圖所示,能正確描述受力面積相同時,固體壓強與壓力大小關系的圖像是( )A.B.C.D.例2、甲、乙、丙三個容器中分別盛有密度不同深度相同的液體,已知a、b、c三點處液體的壓強相等,如圖所示,則各容器中液體密度的大小、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大小排列順序都正確的是( )A.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B.ρ甲<ρ乙<ρ丙,P甲C.ρ甲>ρ乙>ρ丙,P甲=P乙=P丙D.ρ甲>ρ乙>ρ丙,P甲例3、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積和質量都相同的甲、乙兩平底容器,分別裝有深度相同、質量相等的不同液體。則: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甲 p乙;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甲‘ p乙’p。(均填“>”“=“或“<")例4、在游泳時,小柯同學發現越往深水區走,越感到胸悶,由此猜想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于是用液體壓強計對此進行了探究。步驟一:將金屬盒放入水中深度 5 厘米處,觀察現象;步驟二:將金屬盒放入水中深度 15 厘米處時,發現金屬盒的位置不動,但 U 形管兩側的液面高度差逐漸減小;步驟三:調整好器材后,重新實驗。在深度 5 厘米處觀察到現象如圖 A 所示,在深度 15 厘米處觀察到現象如圖 B 所示。請完成下列問題:(1)壓強計是通過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這種科學方法稱為 ;A.轉換法 B.控制變量法 C.類比法(2)步驟二中出現異常現象的原因是壓強計氣密性不好,因此壓強計使用前應檢查其是否漏氣,方法是 ;(3)通過小柯的實驗結果,試分析越往深水區走,越感到胸悶的原因 。(4)實驗后小柯想利用壓強計來鑒別兩份無色溶液,已知一份為水,一份為鹽水,請你幫他設計實驗進行鑒別: 。例5、2020年12月底,3500輛哈羅共享單車落戶仙居,公共自行車具有環保、低碳、使用便捷等優點,下表是一輛共享 單車的相關信息。車架材料 鋁合金整車質量/kg 10騎行時輪胎與地面的總接觸面積/cm2 10(1)自行車輪胎上的花紋是為了 。(2)某同學10分鐘勻速騎行了3千米,他騎車的速度是多少?(3)某同學的質量為60千克,當他騎車前行時,車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1.如圖所示,一個未裝滿水的瓶子,正立放置在水平面上時瓶對桌面的壓強為p1,瓶底受到水的壓力為F1,倒立放置時瓶對桌面的壓強為p2,瓶蓋受到水的壓力為F2。則( )A.p2=p1,F2=F1 B.p2<p1,F2<F1C.p2<p1,F2>F1 D.p2>p1,F2<F12.如圖所示,三個底面積不同的直筒形容器中分別盛有 A、B、C 三種液體,它們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相等。現分別從三個容器內抽出相同質量的液體后,剩余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pA、pB、pC 的大小關系是( )A.pA>pB>pC B.pA=pB=pC C.pApB3.如圖所示,帕斯卡曾經用一個裝滿水的密閉木桶,在桶蓋上插了一根細長的管子,向細管子里灌水,結果只加了幾杯水,就把木桶壓裂了,這個實驗說明了( )A.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 B.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有關C.液體壓強與管子粗細有關 D.液體壓強與液體質量有關4.如圖,將圓柱體甲、乙放在水平面上,已知ρ甲>ρ乙、若沿水平方向切除相同的高度△h、則下列圖像中能正確表示余下部分對地面的壓強p與切去部分高度△h的關系是( )A. B.C. D.5.少林功夫“二指禪”絕活令 人稱奇。表演時,人體倒立,只用中指和食指支撐全身的重量,如圖所示。成人體重大約為600 N,兩個手指面積約為2 cm2,這時兩手指對地面的壓強最接近于( )A.3×102 Pa B.3×104Pa C.3×106 Pa D.3×108 Pa6.兩個正 方體鐵塊,邊長之比為3:1,如圖甲、乙所示放置,則圖甲和圖乙中,水平地面受到的壓力之比為 ,壓強之比為 。7.小明用如上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的因素。(1)在上圖乙中,將橡皮膜先后放在a、b位置處可知,同種液體,深度越大,壓強越大,支持該結論的實驗現象是 。(2)為了探究密度對液體內部壓強的影響,還需將橡皮膜放在上圖丙中 (填“c”或“d”)位置處。8.隨著社會的進步,“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小明同學在上學時騎著自行車在平直的水平路面上以5米/秒的速度勻速行駛,已知小明同學的質量為60千克,自行車質量為10千克,前后輪胎和地面總接觸面積為2×10-3米2。在小明騎行過程中,自行車受到的總的阻力是人和車總重力的0.02倍,求:(g取10牛/千克)(1)自行車受到的牽引力。(2)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力。(3)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1.如圖所示,兩個形狀、大小、材料完全相同的實心2物體1 和2,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們對桌面產生的壓力F或壓強p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F1>F2 B.F1=F2 C.p1=p2 D.p1>p22.四塊完全相同的磚,按圖放置,設左邊磚對地面的壓強為P左,右邊磚對地面的壓強為P右,則( )A.P左:P右=1:2 B.P左: P右=2: 1C.P左: P右=4:1 D.P左: P右=1:13.為了探究壓強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老師準備了如下的器材:①用釘子做腿的小桌;②海綿;③砝碼;④木板;⑤盛有適量水的礦泉水瓶;⑥裝有沙的容器,供同學們選擇。同學們所選的四組器材中,不能達到探究目的的是( )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4.如圖為同種材料制成的實心圓柱體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的高度之比為2:1,底面積之比為1:2,則它們的質量mA:mB和對地面的壓強pA:pB分別為( )A.mA:mB=2:1,pA:pB=2:1 B.mA:mB=1:1,pA:pB=2:1C.mA:mB=1:1,pA:pB=1:1 D.mA:mB=2:1,pA:pB=1:15.如圖所示,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圓孔用薄橡皮膜封閉,橡皮膜兩側壓強不同時,其形狀發生改變。若往隔板兩側分別加入一定量兩種不同的液體,其中不能比較兩側液體密度大小關系的是( )A.B.C.D.6.網上購物帶動了快遞業的發展,包裹的分揀常需借助傳送帶。(1)傳送帶的表面往往比較粗糙,其目的是 。(2)包裹與傳送帶一起做水平勻速直線運動時,包裹共受到 個力的作用。(3)已知長方體包裹長50厘米,寬30厘米,高10厘米,質量為15千克。如果包裹平放在水平傳送帶上(如圖),則對傳送帶的壓強為 帕。7.如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長航程極地漫游機器人。機器人質量約500 kg,裝有四條履帶,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約為1000cm2。首次在南極內陸冰蓋完成了30 km自主行走。問:(g取10 N/kg)(1)機器人受到的重力為多少?(2)該機器人靜止在水平冰面上時,對冰面的壓強為多大?答案及解析例1、B【解析】根據壓強公式可知,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固體壓強與壓力大小成正比,那么二者變化的圖像應該是通過坐標原點的斜線,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例2、B【解析】根據公式p=ρ液gh可知,當深度相同時,深度相同,密度越小;因為a、b、c三點壓強相等,且ha>hb>hc,所以液體密度ρ甲<ρ乙<ρ丙。根據公式p=ρ液gh可知,當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因為三個容器中液體深度相同,且ρ甲<ρ乙<ρ丙,所以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大小排列順序為:p甲例3、>;=【解析】(1)根據圖片可知,液體的體積V甲ρ乙。此時液體深度h甲=h乙,根據液體壓強公式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液體壓強p甲>p乙。(2)容器的質量和液體的質量相同,根據G=mg可知,容器和液體的總重力相等。根據F=G總可知,容器對桌面的壓力相等。容器的底面積S甲=S乙,根據可知,容器對桌面的壓力p甲'=p乙'。例4、(1)A(2)手按壓金屬盒的橡皮膜,若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則氣密性良好(3)液體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取兩只相同的燒杯,加入等體積的兩種液體,將液體壓強計金屬盒置于液體中相同深度,U 形管中液面差較大的那杯是鹽水,則另一杯是水。(或者相同高度差比深度)【解析】(1)壓強計是通過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這種科學方法稱為轉換法,故選A。(2)步驟二中出現異常現象的原因是壓強計氣密性不好,因此壓強計使用前應檢查其是否漏氣,方法是:手按壓金屬盒的橡皮膜,若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則氣密性良好。(3)通過小柯的實驗結果,越往深水區走,越感到胸悶的原因:液體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實驗后小柯想利用壓強計來鑒別兩份無色溶液,已知一份為水,一份為鹽水,設計實驗進行鑒別:取兩只相同的燒杯,加入等體積的兩種液體,將液體壓強計金屬盒置于液體中相同深度,U 形管中液面差較大的那杯是鹽水,則另一杯是水。(或者相同高度差比深度)例5、(1)增大摩擦力(2)s=3km=3000m t=10min=600s v= =5m/s(3)F=G=mg=(60+10)kg×10N/kg=700N S=10cm2=0.001m2 p= =7×105Pa【解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根據速度公式計算該同學騎車的速度; (3)首先根據F=G總=m總g計算出該車對地面的壓力,再根據公式計算出車對地面的壓強。1.D【解析】(1)根據F=G瓶+G水可知,桌面受到的壓力相等。根據公式可知,因為S2p1;(2)當瓶子正立時,有水的部分為柱體,則水對瓶子底部的壓力F1=G;當瓶子倒立時,瓶子下口小上口大,則水對瓶蓋的壓力F22.C【解析】容器底部受到的壓強相等,即pA'=PB'=PC';從三個容器中抽出相同質量的液體后,容器底部壓強的減小量為:;三個容器的底面積SA則容器底部減小的壓強:△pA>△pB<△PC;根據剩余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P'-△p可知,剩余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A3.B【解析】幾杯水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密度也保持不變,由于管子很細,于是水柱的高度很大,就水桶底部水的深度很大,于是產生很大的壓強,將木桶壓破,因此這個實驗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有關,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4.D【解析】已知ρ甲>ρ乙、h甲>h乙,根據公式p=ρgh可知,甲對地面的壓強p甲>p乙,所以開始時甲圖線在乙圖線的上面;若沿水平方向切除相同的高度△h,因為ρ甲>ρ乙,所以△p甲>△p乙,甲的壓強減小的快。由于乙的高度小于甲的高度,所以乙的高度肯定先減小到零;因此乙的壓強先減小到零。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5.C【解析】兩個手指對地面的壓強最接近于:。 故選C。6.1:1;9:1【解析】(1)根據圖片可知,甲圖和乙圖中,地面受到的壓力都等于A和B的重力之和,因此地面受到的壓力相等,即壓力之比為1:1。(2)與地面的接觸面積S甲:S乙=(1×1):(3×3)=1:9;根據公式可知,它們對地面的壓強之比為:。7.(1)在b處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越大(2)c【解析】(1)在上圖乙中,將橡皮膜先后放在a、b位置處可知,同種液體,深度越大,壓強越大,支持該結論的實驗現象是:在b處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越大。(2)為了探究密度對液體內部壓強的影響,需要控制液體的深度相同而改變液體密度,則應該將橡皮膜放在圖丙中的c處。8.隨著社會的進步,“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小明同學在上學時騎著自行車在平直的水平路面上以5米/秒的速度勻速行駛,已知小明同學的質量為60千克,自行車質量為10千克,前后輪胎和地面總接觸面積為2×10-3米2。在小明騎行過程中,自行車受到的總的阻力是人和車總重力的0.02倍,求:(g取10牛/千克)(1)自行車受到的牽引力。(2)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力。(3)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答案】(1)解:人和車的總重力:G總=(m人+m車)g=(60千克+10千克) ×10牛/千克=700牛,由題意可知,阻力f=0.02Gg =0.02×700牛=14牛,小明騎著自行車在平直的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則牽引力與阻力是一對平衡力,F=f=14牛。(2)解: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力:F壓=G總=700牛(3)解: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p= =3.5×105帕。【解析】1)首先根據 G總=(m人+m車)g 計算出人和車的總重力,再根據 f=0.02G總 計算出車受到的阻力,最后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計算出自行車受到的牽引力。(2)水平面上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即F壓=G總;(3)根據壓強公式計算出自行車對水平路面的壓強。1.B【解析】兩個物體對桌面的壓力都由它們的重力產生,因為二者的質量相同,所以它們的重力相等,即對桌面的壓力相等,故A錯誤,B正確;兩個物體對桌面的壓力相等,但是接觸面積S1>S2,根據壓強公式可知,它們對桌面的壓強:p12.B【解析】根據圖片可知,磚塊對地面的壓力都等于2塊磚的總重力,即壓力之比:F左;F右=1:1;磚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之比為:S左:S右=1:2;根據公式p=可知,二者對地面的壓強之比:。 故選B。3.D【解析】A.①③⑥中,小桌朝上和朝下,可以改變接觸面積;放還是不放砝碼,可以改變壓力,通過沙子的凹陷程度可以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故A不合題意;B.②⑤中,先將裝水的礦泉水瓶放在海綿上,再將水倒出來再次放到海綿上,根據海綿的凹陷程度,可以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故B不合題意;C.②③④中,先將木板放在海綿上,再將砝碼放在木板上,根據海綿的凹陷程度可以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故C不合題意;D.③④⑤中,無法判斷壓力的作用效果,故D符合題意。 故選D。4.B【解析】(1)根據公式m=ρV得到:;(2)根據F=G=mg得到:;根據可知,它們對地面的壓強之比:。 故選B。5.D【解析】A.橡皮膜向右凸起,說明壓強p左>p右,且液體深度h左=h右,根據公式p=ρ液gh可知,液體的密度ρ左>ρ右,故A不合題意;B.橡皮膜向右凸起,說明壓強p左>p右,且液體深度h左ρ右,故B不合題意;C.橡皮膜處于豎直狀態,那么左右兩邊壓強相等,即壓強p左=p右,且液體深度h左ρ右,故C不合題意;D.橡皮膜向左凸起,說明壓強p左6.(1)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2)2(3)1000【解析】(1)傳送帶的表面往往比較粗糙,其目的是: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力;(2)在水平方向上,包裹與傳送帶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二者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因此包裹不受摩擦力,即水平方向不受力。在豎直方向上,包裹處于靜止狀態,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因此包裹共受到2個力的作用。(3)包裹對傳送帶的壓力F=G=mg=15kg×10N/kg=150N;包裹對傳送帶的受力面積S=ab=0.5m×0.3m=0.15m2;則對傳送帶的壓強。7.(1)解:G=mg=500 kg×10 N/kg=5 000 N(2)解:F=G=5000 N,S=0.4 m2, p= =1.25×104Pa【解析】(1)根據G=mg計算出機器人受到的重力;(2)機器人對地面的壓力等于自身重力,即F=G,再根據壓強公式計算它對冰面的壓強。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沖刺重高”講義(十九)壓 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