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二下學期思想品德導學案 編制人:馮俊盛 審核:覃惠君 2014.2.17第一課 第一框 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導學案班別: 姓名: 學號:一、【學習目標】1、了解我國國家性質和人民的范疇,懂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2.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區別3.知道公民權利受法律確認,理解我國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保障體制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4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和作為國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學生樹立認真學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二、自學導航:(完成以下預習內容,并在書本上整理好筆記)1、我國的國家性質(國體):(P4第一、二行.)我國是 領導的、以 為基礎的 的社會主義國家。2、我國現階段人民的構成:(P4第二、三、四行)① 、 、知識分子和其他 、②社會主義事業的 、③擁護 的愛國者、④擁護 的愛國者在內的全體人民。3、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的體現:人民都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平等地享有 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共同建設自己偉大的國家。4、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如何保障?(P5第一段)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上還存在著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 和敵對分子,我們必須與其進行斗爭,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不被動搖,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5、公民權利,指的是 和 確認并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這種權益受國家保護,有物質保障。(P5最后一段)6、 規定的公民權利,是公民最主要、 的權利,所以稱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P5最后一段)7、 人民的含義:P6人民是區別于 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容.8、 公民的含義: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 并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9、 什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凡具有 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0.公民與人民的區別:(1)含義不同:(2)性質不同:人民是 概念,與敵人相對;公民是 概念,與國籍相關(3)范圍不同:公民的范圍比人民廣泛。在我國,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國國籍的 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其他社會敵對分子不屬于人民,但屬于 。不過,他們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榮義務。 (P6第五六七行)11、我們享有的權利,需要來自家庭、 、社會及他人的保障,否則權利就會落空。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 保障。(P6最后一段)12我國的權利保障體制:(我國如何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國通過建立以 為核心、以 和 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權利。 (P7第一段)13.什么是立法保障?立法保障:就是將公民的權利以 形式確認下來,運用國家強制力加以維護14、什么是司法保障?司法保障:是指通過 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15、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該怎么辦?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 提起訴訟,要求 被侵害的權利,賠償造成的損失,懲罰 ,討回公道。16、法律保障的意義是什么?(P7最后一段)法律是保障我們權利的 ,有了法律,我們就有了維權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于 能夠得到尊重和保障!3、 課堂探究:活動一:P6 人民和公民的區別:思考:(1)人民與公民是一回事嗎?(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在押犯人能否享有公民權利?活動二:P6 認識小寒的權利小寒的父母嫌她是個女孩兒,出生后不久就將她遺棄街頭。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撫養,生活很清苦。小寒6歲時,因沒有正式戶口不能就近報名入學。思考: 小寒作為公民理應享有各項權利,可她的權利為什么未能實現?活動三:P7 6名女中學生的遭遇6名女中學生因參加學校文藝匯演,到商場選購化妝品。柜臺負責人傅某懷疑學生偷化妝品,不顧學生的再三表白,將學生帶到治安室強行搜身,結果并未找到“贓物”。(1)、傅某把6名學生帶到治安室強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學生的權利?(2)、6名學生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四、檢測反饋:問答題:我國法律是如何保障公民權利的?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